资源简介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滑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文化的图像转向密切相关。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媒介技术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读图时代,现代社会逐渐被建构为一个图像化社会,“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诉求。图像成为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最佳戴体,首先呈现为文学著作出版的图像化倾向。文学著作借助图像展开叙事,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如蔡志忠的“图说中国古典名著”系列,朱德庸的都市漫画系列等。虽然古代的“绣像本”小说曾出现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但在图文关系上,主要是文为主、图为辅,图像起着对文字的补充说明作用。但在当下图书的图像化中,图像不再是文字的辅助、补充和点缀,图像成为主体,文字反过来成为配角,大量新奇、精美和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成为“眼球经济”时代图书出版的主要支撑。其次,文学作品还通过对作品的影视改编来实现图像化叙事和传播。电影导演阿贝尔·冈斯曾经指出:“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被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被期待在水银灯下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操。”国内外的名著接二连三地被搬上荧幕,先后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不少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梁”系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安忆的《长恨歌》、余华的《活着》、王溯的《动物凶猛》、苏童的《妻妾成群》、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刷。(摘编自杨向荣《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及其反思)材料二:人类源远流长的立足于文字和阅读的文化接受形式在图像时代的潮流中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影【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NY视改编改变了长篇小说的接受方式,在电视走进中国家庭的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对《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收视盛况记忆犹新,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观看活动完成对这些名著的接受的。图像与观看在今天事实上已经形成对文字和阅读的挤占甚至代替,成为我们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消费的主导形式。但是,无论是对于图像还是对于文字,观看与阅读并非水火不容,观看可以是一种阅读,阅读也首先是一种观看,并且阅读是在人类观看行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问题在于,我们今天面临的图像世界,观看的确具有了与阅读不同的意义。如果说阅读是对原始观看行为的理性驯化,那么,今天的观看就可以看成一种对阅读的感性还原,它重新确立了感性的地位并还原了其接受的丰富性。这种逃逸了理性驯化的非阅读化的观看,我们可以称之为“观览”。图像在今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远比文字阅读广阔和直观的世界图景,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我们的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们的观念和价值。图像及其接受的观览化趋势同时也广泛地渗透到其他文化形式之中。正如传统的阅读模式对观看的影响一样,今天的观看方式同样改变了我们对文字和声音的接受,使得我们对文字和声音的“阅读”观览化了。一方面,在新蝶介技术的支撑下,文字和声音在大众消费中不断失去深度权威中心的作用。例如,在网络小说的阅读中,以网名出现的作者本身已经不再是关注的对象,创作的“意图”让位给了接受主体的选择,没有评论家的权威阐释而只有评论区里的众声喧哗。在大量的文字和声音材料中,接受主体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那些与自身文化观念、情感取向和欲望霄求相适应的对象,而不再去追求某种深度的“逻各斯”①中心,不再依赖某种形式的阐释权威,消费者在测览文字和声音时究竞是停下来还是径直划离,往往取决于情境性的整体“直观”。另一方面,文字和声青的观览化也意味着文字和声音不断成为图像的附属物。巴特曾十分明确地指出文图关联系统在今天出现的这一“历史性转换”:“图像不再说明文字,不再用来‘阐明'或“实现'文本;相反,文本反倒成了暗示图像的寄生信息”,“结构性地寄生在图像上”。早期无声电影已经表明,图像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独立的表意功能。而随着影音技术的发展,文字和声音尽管大大强化了观看效果,但其仍旧具有巴特所说的寄生性质,并未改变图像表意的中心地位,只是作为一种“加速了图像”的“二阶信息”而存在。此外,文字和声音的“观览”化还意味着,今天的文宇和声音文本在现代传摇和消费语境中趣来越倾向于被图像化。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将逐渐从文宇写作转向图像的表达。”不仅如此,文学批评的模式也会相应地转向“图像或者语像批评”。语言艺术被影视化,音乐被现场化和表演化,蝶体为其提供图像配置和可视环境,广告和新闻以影像代替了纯粹的语言和文字,生活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演变成了可视的图表和数据,等等。诚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者整体被表象化了。”即使面对文字,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中,接受者也更倾向于寻找那些可以视觉化的内容,容易图像化的情节、场景和信息等,而不再寻找那种无法具体化的抽象“逻各斯”。(摘编自李应志《从阅读到观览:图像时代的文化接受与主体问题》)【注】①逻各斯:希腊哲学认为逻各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具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绣像本”小说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是平等的,共同服务于叙事。【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NY高一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A项错误,原文指出占代“绣像本”小说以文为主,以图为辅。C项错误,朱德庸都市漫画中,图像是主体,与绣像本功能不同。D项错误,材料一只提到影视改编使经典文学“复活”,但未提及其核心是什么,也未提及其是否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2.C(材料二中的“观览”强调感性直观,不追求理性思考,而C项体现了接受对象对理性的思考,与“观览”内涵相悖。)3.A(“证明媒介技术决定文化形态"错,材料一通过对比文学作品中古今不同的图文关系,证明“图像成为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最佳载体,首先呈现为文学著作出版的图像化倾向”这一观点。)4,①材料一从传播形式革新的角度,强调影视改编使文学叙事图像化,并且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②材料二从接受模式转型的角度,引出图像与观看已经成为我们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消费的主导形式这一观点。(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5.①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图像化叙事取代文字深度:短视频将文学经典压缩为“3分钟视频”,用动态画面和音乐替代原著的文字描写,符合材料中图像成为叙事主体的趋势,文字沦为依附于图像的“配角”这一观点。②从文化接受的角度来看,“观览”化接受消解理性阅读:观众通过短视频“直观”获取情节主线,无需深究文本的复杂隐喻,和材料二中“观览”取代了深度阅读,接受者依赖感性直观接受信息,放弃对“逻各斯”中心的追寻这一观点相符。(每点3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6.D(“旨在表达人们对未曾领受过这种爱的遗憾之情”错,应是对富于勇气与智慧的姑娘的赞美。)7.B(文中画横线句子仍然是作者的全知视角。)8.①女子的伤痕,既是她勇敢品质的表现,(1分)又是她甜蜜爱情的象征。(1分)②祥林嫂的伤疤,是她屈辱的标志,既体现出她对婚姻的反抗,又是她被封建礼教迫害的表现。(2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9①有较强的抒情性。小说以细腻的描写营造浓郁的情绪意味,对青年的描写,有着爱情的甜蜜:对姑娘驾车过程的描写,透露出一种紧张的气息,有一种强烈的情绪。(2分)②情节淡化。开放式的开头和结尾打陂了情节的完整性;小说没有交代人物的姓名,出身、生活地点,也没有写他们后米如何,只是截取一个片段式的情节。(2分)③优美的画面感。文字表达上呈现出光影声色丰富的特点,如对火光及马车的碰撞声,碎裂声等的描述等。(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0.CEG(原文标点为: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大王。)11.D(两句中的“内”含义相同,都同“纳”,接纳。)12.B(“赵王决定亲自去接受韩国上党郡”错误,原文意思是,赵胜劝赵王暂时接受,赵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暂时接受上党郡。)13.(1)赵国遭遇秦国军队(攻击),一定会与韩国亲善:韩、赵联为一休,就可以抵挡秦国了。(“亲”“一”“当”各1分,句意通顺1分)(2)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在长平驻守,来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走”“军于长平”“按据”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虞卿认为,赵王肯定看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要被击破了,因为这是秦国使的计谋。②各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利,秦王肯定会把郑朱赴秦求和之事大肆宜扬,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向秦求和,使不会冉出兵援赵。③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每点1分,意对即可)文言文参考译文:泰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上党郡与外界通道被切断。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与百姓商议说:“去都城新郑的道路已被切断,秦国军队每日向前推进,韩国无法抵挡,不如将上党归顺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必定进攻他们:赵国遵遇秦国军队(攻击),一定会与韩国亲善:韩、赵联为一体,就可以抵挡秦国了。”于是派使者去告诉赵国说:“我们韩国无法守住上党郡,想把它献给秦国,但那中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我们现有大邑共十七个,愿意恭敬地献给赵王。”赵王把此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圣人认为接受无缘无故的利益不是好兆头。”越王说:“别人仰慕我的恩德,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越豹回答说:“秦国蚕食【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NY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pdf 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