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化学模拟练习试卷(三)(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化学模拟练习试卷(三)(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化学模拟练习试卷(三)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
1.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奋斗者号”采用钛合金材料,因其熔点高于纯钛
B.“嫦娥六号”用水升华器降温,升华时水分子发生化学变化
C.人形机器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韧性好、耐磨
D.“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饮用水,利用活性炭的还原性
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FeO:氧化亚铁 B.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C. :硫酸根离子 D.2H:2个氢分子
3.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钠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
C.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
D.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g
4.青蒿素(化学式为 C15H22O5)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属于有机物
B.28.2g 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18g
C.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 11 个氢分子
D.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5 : 22 : 5
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验证分子运动 B. CO2的验满
C.验证燃烧的条件 D.验证反应放热
6.下列实验方案能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是( )
选项 实际问题 实验方案
A 给茎秆细软易倒伏的树苗施肥 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氮肥
B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取等量样品,加等量水溶解,比较温度变化
C 探究乙醇中是否有碳元素 取样,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D 除去稀盐酸中少量的稀硫酸 加入过量的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是有水和空气存在。
对比实验的设计与所探究的条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对比甲和乙——水 B.对比甲和丁——水
C.对比甲和丙——空气 D.对比乙和丙——空气
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的是甲
B.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将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时,将50g乙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100g溶液
9.从下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
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
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数比为1︰1︰1
t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
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
结合下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 .7%
C.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130g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怎么处理?
航天员呼出的CO2是废气,一旦浓度过高将对人体产生危害。
座舱空气中CO2分压达到2千帕就会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
通常处理CO2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对于短期飞行的载人航天器而言,
常采用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吸收CO2.LiOH与CO2发生反应的生成物为碳酸锂,
实现了对CO2的吸收。该方法吸收效率高、安全,但这是一次性使用的去除方法。
方法二:对于CO2进行收集和再生处理。
第 1 步,利用固态胺系统对座舱CO2 的吸收与浓缩;
第2步,利用特种反应器实现对CO2的加氢使之生成甲烷与水;
第3步,采用电解方法对水进行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氧气供人呼吸使用。
写出自然界中吸收CO2的一条途径: 。
LiOH中Li的化合价为 ,碳酸锂的化学式为 。
①写出空间站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方法二第3步电解水产生的氢气 (填“能”或“不能”)再利用。
③对比关于CO2的两种处理方法,方法 更好,原因是 。
某科研小组设计利用稀H2SO4浸取某废弃的氧化铜锌矿(主要成分为CuO和ZnO,
其余成分既不与酸反应, 也不溶解于水)的方案。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 ①H2O2、KMnO4是常见的氧化剂
②各离子开始沉淀及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所示。
离子 开始沉淀时的pH 完全沉淀时的pH
Fe3+ 1.48 3.2
Zn2+ 6.2 8.0
请根据上述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在“酸浸”步骤中,为提高浸出速率,除通入空气“搅拌”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
写出硫酸溶解氧化锌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操作1”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固体1的成分是 。
(3) “氧化”的目的是将Fe2+反应生成Fe3+,以便在后续的操作中将溶液中铁元素除去从产品纯度的角度分析,氧化剂最好选用 (填“H2O2"或“KMnO4”)。
(4)“除铁”过程中加入氨水的目的是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Fe3+沉淀而Zn2+不沉淀,
pH应控制在 范围之间。
(5) 某温度下,Fe(OH)3分解得到一种铁、氧质量比为21:8的氧化物,
该氧化物的化式 。
中国航天工业飞速发展,金属钛常被用于航空航天工业。
下图是以钛铁矿为主要原料冶炼金属钛的生产工艺流程。
已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3)。请回答下列问题。
FeTiO3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反应前需将钛铁矿粉碎的目的是 。
溶液Ⅰ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操作Ⅰ名称为 。
TiO2、Cl2和焦炭发生反应,X的化学式为 。
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②中,可用Na代替Mg制取Ti,其原因是 。
14 .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中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成“碳中和”,
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请回答:
(1)下列关于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代号)。
a.石墨、金刚石的硬度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构成不同
b.“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二氧化碳可以参与光合作用,可以做气体肥料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某同学按如图所示,选用合适的装置制取气体。

① 实验室选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 。
② 若选用B装置制取氢气,请将装置补充完整 。
③ 实验时某同学选用了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若要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
装置中导管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a接 、 接 、 接h。
(3)某同学利用制取的干燥的二氧化碳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如图所示。

① 甲装置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 乙装置通过对比能说明CO2的性质是 。
③ 如何检验试管丙中剩余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请简要写出相应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
(4) 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达到相对“零排放”,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若一棵树平均每天可吸收44g CO2,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则一棵树一天吸收的CO2的量相当于多少g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CO2?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化学模拟练习试卷(三)解答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15 分)
1.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奋斗者号”采用钛合金材料,因其熔点高于纯钛
B.“嫦娥六号”用水升华器降温,升华时水分子发生化学变化
C.人形机器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韧性好、耐磨
D.“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饮用水,利用活性炭的还原性
【答案】C
【详解】A、“奋斗者号”采用钛合金材料,是因为钛合金具有强度大,耐腐蚀性等特性,而不是熔点高于纯钛,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嫦娥六号”用水升华器降温,是因为升华时吸热,使周周围的温度降低,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人形机器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因其韧性好、耐磨,故选项说法正确;
D、“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饮用水,其原理是臭氧氧化、生物降解和活性炭吸附等,与活性炭的还原性无关,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FeO:氧化亚铁 B.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C. :硫酸根离子 D.2H:2个氢分子
【答案】A
【详解】A、FeO中铁元素为+2价,读作氧化亚铁,故A正确;
B、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题干显示的是钠离子,故B错误;
C、离子是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先标得失电子数目,后标正负电,硫酸根离子应为,故C错误;
D、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H表示2个氢原子,故D错误;
故选:A。
3.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钠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
C.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
D.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g
【答案】D
【详解】A.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B.钠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故B正确;C.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故C正确;D.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没有单位,故D错误。
点睛∶由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信息①元素种类②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③元素名称④相对原子质量。
4.青蒿素(化学式为 C15H22O5)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不属于有机物
B.28.2g 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18g
C.一个青蒿素分子含有 11 个氢分子
D.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5 : 22 : 5
【答案】B
【详解】A、青蒿素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28.2g 青蒿素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28.2g××100%=18g,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C15H22O5分子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不含氢分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青蒿素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验证分子运动 B. CO2的验满
C.验证燃烧的条件 D.验证反应放热
【答案】B
【详解】A、浓氨水易挥发,大烧杯内酚酞试液变为红色,说明的氨气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了整个烧杯中,能验证分子运动,图中所示能达到目的。
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不能达到目的。
C、实验运用了对比的实验方法,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对比,能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两处白磷对比能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图中所示能达到目的。
D、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气球会胀大,图中所示能达到目的。
故选B
6.下列实验方案能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是( )
选项 实际问题 实验方案
A 给茎秆细软易倒伏的树苗施肥 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氮肥
B 鉴别硝酸铵和氯化钠固体 取等量样品,加等量水溶解,比较温度变化
C 探究乙醇中是否有碳元素 取样,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D 除去稀盐酸中少量的稀硫酸 加入过量的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钾肥能使农作物抗倒伏、抗病虫害,因此给茎秆细软易倒伏的树苗施肥,应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钾肥,故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B、取等量样品,加等量水溶解,若溶液温度降低,则为硝酸铵固体,若溶液温度几乎不变,则为氯化钠固体,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C、取样,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乙醇中一定含氢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碳元素,故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D、加入过量的溶液,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故选B。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是有水和空气存在。
对比实验的设计与所探究的条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对比甲和乙——水 B.对比甲和丁——水
C.对比甲和丙——空气 D.对比乙和丙——空气
【答案】B
【详解】甲中没有水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水,乙中没有氧气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丙中只有铁和水,没有氧气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丁中铁、氧气、水并存时生锈,说明生锈需要铁、氧气、水三种物质共同作用。
A. 甲和乙都不能生锈,对比甲和乙不能证明需要水,选项错误;
B. 甲没有水不生锈,丁有水则生锈,对比甲和丁,说明铁生锈需要水,选项正确;
C. 甲和丙都不能生锈,对比甲和丙,不能证明铁生锈需要空气,选项错误;
D. 乙和丙都不生锈,对比乙和丙不能证明铁生锈需要空气,选项错误。
故选B。
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的是甲
B.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将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D.时,将50g乙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100g溶液
【答案】B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较大;乙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较小,故说法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曲线相交,溶解度相等,故说法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故说法错误;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90g,即50g水中溶解45g甲,充分溶解可得溶液的质量为:50g+45g=95g,故说法错误。
故选B。
9.从下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
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
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数比为1︰1︰1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与甲烷反应生成CH2O,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化合反应,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B正确;物质反应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反应的质量比=44:16=11:4,C正确;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三种物质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2,D错误。故选D。
t1℃时,分别将20g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加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
恰好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出现甲、乙烧杯中所示的现象。根据上述实验,
结合下图中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t1℃时烧杯中甲、乙两物质形成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6 .7%
C.t2℃时烧杯中甲物质溶液的质量是110g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130g
【答案】B
【详解】A、由于在t1℃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因此将20g甲和乙分别加入到100g,甲和乙会全部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故A错误;
B、由于甲和乙都全部溶解,因此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6.7%,故B正确;
C、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升温至t2℃时,甲的溶解度是15g,甲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析出5g晶体,溶液的质量也就由120g变成115g,故C错误;
D、根据乙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2℃时,乙的溶解度是30g,故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30 分)
11.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怎么处理?
航天员呼出的CO2是废气,一旦浓度过高将对人体产生危害。
座舱空气中CO2分压达到2千帕就会影响航天员的健康和安全。
通常处理CO2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对于短期飞行的载人航天器而言,
常采用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吸收CO2.LiOH与CO2发生反应的生成物为碳酸锂,
实现了对CO2的吸收。该方法吸收效率高、安全,但这是一次性使用的去除方法。
方法二:对于CO2进行收集和再生处理。
第 1 步,利用固态胺系统对座舱CO2 的吸收与浓缩;
第2步,利用特种反应器实现对CO2的加氢使之生成甲烷与水;
第3步,采用电解方法对水进行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氧气供人呼吸使用。
写出自然界中吸收CO2的一条途径: 。
LiOH中Li的化合价为 ,碳酸锂的化学式为 。
①写出空间站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方法二第3步电解水产生的氢气 (填“能”或“不能”)再利用。
③对比关于CO2的两种处理方法,方法 更好,原因是 。
【答案】(1)植物光合作用
(2) +1 Li2CO3
(3) CO2+4H2CH4+2H2O 能 二 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再生处理,重新生成可供人体呼吸的氧气
【详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自然界中吸收CO2的主要途径;
(2)LiOH中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物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Li的化合价为+1;
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价在左负价在右,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故碳酸锂的化学式为:Li2CO3;
(3)①由题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方程式为:;
②在空间站,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可以再利用,是因为利用特种反应器实现对CO2的加氢甲烷化的还原反应中需要氢气;
③方法二对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再生处理,重新生成了可供人体呼吸的氧气,实现了氧气的再生,故对比关于CO2的两种处理,方法二更好一些。
某科研小组设计利用稀H2SO4浸取某废弃的氧化铜锌矿(主要成分为CuO和ZnO,
其余成分既不与酸反应, 也不溶解于水)的方案。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 ①H2O2、KMnO4是常见的氧化剂
②各离子开始沉淀及完全沉淀时的pH如下表所示。
离子 开始沉淀时的pH 完全沉淀时的pH
Fe3+ 1.48 3.2
Zn2+ 6.2 8.0
请根据上述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在“酸浸”步骤中,为提高浸出速率,除通入空气“搅拌”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
写出硫酸溶解氧化锌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操作1”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固体1的成分是 。
(3) “氧化”的目的是将Fe2+反应生成Fe3+,以便在后续的操作中将溶液中铁元素除去从产品纯度的角度分析,氧化剂最好选用 (填“H2O2"或“KMnO4”)。
(4)“除铁”过程中加入氨水的目的是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Fe3+沉淀而Zn2+不沉淀,
pH应控制在 范围之间。
(5) 某温度下,Fe(OH)3分解得到一种铁、氧质量比为21:8的氧化物,
该氧化物的化式 。
【答案】 升高温度(增大酸浓度、将氧化铜锌矿粉碎 增大表面积等) H2SO4+ZnO=ZnSO4+H2O 漏斗、烧杯、玻璃棒 铁和铜 H2O2 3.2 6.2 Fe3O4
【详解】(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多种,要提高氧化铜锌矿的酸浸速率,可采取的措施还有升高温度(增大酸浓度、将氧化铜锌矿粉碎 增大表面积等);硫酸锌和氧化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SO4+ZnO=ZnSO4+H2O;(2)“操作1名称是过滤,过滤的”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固体1是过量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固体1的成分是铁和铜,(2)除铁过程中加入氧化剂,使亚铁离子变成氢氧化铁沉淀,故应考虑加入加入的氧化剂不引入新的杂质。除空气外,其他试剂均可引入新的杂质,氧化剂最好选用H2O2;(4)从图表数据可知,铁离子沉淀完全的PH为3.2,锌离子开始沉淀的PH为6.2,故除铁PH范围为:3.2 6.2; (5)设该氧化物的化式为FexOy,则根据铁、氧质量比为21:8,可知,=3:4,故该氧化物的化式为:Fe3O4。
中国航天工业飞速发展,金属钛常被用于航空航天工业。
下图是以钛铁矿为主要原料冶炼金属钛的生产工艺流程。
已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3)。请回答下列问题。
FeTiO3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反应前需将钛铁矿粉碎的目的是 。
溶液Ⅰ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操作Ⅰ名称为 。
TiO2、Cl2和焦炭发生反应,X的化学式为 。
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②中,可用Na代替Mg制取Ti,其原因是 。
【答案】(1) +4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 绿矾 过滤
(3)CO
(4)
(5)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镁(或钛)强
【详解】(1)FeTiO3中,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零,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2)+x+(-2)×3=0,x=+4。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钛铁矿酸浸前要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或加快反应速率)。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可以通过降温得到对应的晶体。根据图意,溶液Ⅰ通过冷却结晶得到绿矾固体和溶液Ⅱ,所以溶液Ⅰ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绿矾。通过操作Ⅰ将硫酸溶液和H2TiO3固体分离开来,故操作Ⅰ的名称为过滤。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Ti、O、C、Cl的个数分别是1、2、2、4,生成物中含Ti、O、C、Cl的个数分别是1、0、0、4,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O、2个C,故X的化学式为:CO。
(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高温条件下,四氯化钛(TiC14)与镁反应生成钛(Ti)和氯化镁,化学方程式为。
(5)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而Na代替Mg制取Ti,说明Na的金属活动性比Ti的金属活动性强。
14 .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中国已向世界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达成“碳中和”,
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请回答:
(1)下列关于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代号)。
a.石墨、金刚石的硬度不同,原因是碳原子构成不同
b.“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二氧化碳可以参与光合作用,可以做气体肥料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某同学按如图所示,选用合适的装置制取气体。

① 实验室选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 。
② 若选用B装置制取氢气,请将装置补充完整 。
③ 实验时某同学选用了浓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若要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
装置中导管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a接 、 接 、 接h。
(3)某同学利用制取的干燥的二氧化碳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如图所示。

① 甲装置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② 乙装置通过对比能说明CO2的性质是 。
③ 如何检验试管丙中剩余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请简要写出相应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
(4) 为了早日实现“碳中和”,达到相对“零排放”,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若一棵树平均每天可吸收44g CO2,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则一棵树一天吸收的CO2的量相当于多少g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CO2?
【答案】(1)a
(2) CaCO3+2HCl=CaCl2+H2O+CO2↑ d e b c
(3) 下面木条先熄灭,上面木条后熄灭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取试管中剩余溶液,加入过量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剩余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
(4)400g
解:设一棵树一天吸收的CO2的量相当于质量为x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CO2;
答:一棵树一天吸收的CO2的量相当于400g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CO2。
【详解】(1)a.石墨、金刚石的硬度不同,是因为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说法不正确;
b.“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故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二氧化碳可以参与光合作用,可以做气体肥料,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说法正确;
故选a;
(2)①实验室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即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实验室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用B装置制取氢气,长颈漏斗需插入液面以下,为了利于气体导出,导气管应刚露出橡皮塞,如图所示 ,故填: ;
③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的二氧化碳中会混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向将气体通过盛有碳酸氢钠溶液的装置E除去氯化氢气体,然后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装置D除去水蒸气,气体均是由长管进入,短管排出,因此导管口的连接顺序是d、e、b、c;故答案为: d;e;b;c;
(3)①由于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甲装置中能观察到的现象为下面木条先熄灭,上面木条后熄灭,故填:下面木条先熄灭,上面木条后熄灭;
②实验中干石蕊紫花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湿石蕊紫花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能生成酸性物质,因此乙装置通过对比能说明CO2的性质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填: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③检验试管丙中剩余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先将碳酸钠除尽,再检验氢氧化钠,其操作是取试管中剩余溶液,加入过量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剩余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故填:取试管中剩余溶液,加入过量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剩余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
(4)见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