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考模拟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学考模拟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25年6月温州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
语文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考生须知: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3,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城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阅读与鉴赏(共14小题,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朗读课文,鲸何吸引人?文字被注入声韵,恰似被赋予了灵动的精魂。读《出师表》,声线
颤抖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里的复杂情感溢于言表;读《将进酒》,激昂豪迈的吟诵间,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扑面而来;读《背影》,质朴平实的语调里,“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的深沉父爱触动人心…那些抑扬顿挫,传递出文学最本真的重量与温度。
不止于声音的力量。这两年,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语文热”。“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救
科书解锁万里路的新打开方式。《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怀民亦未寝”,催生热梗无数,在
“寻找张怀民”的接力中,许多人生出“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感慨。“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
掀起分享热潮,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恍然“课本里尽是人生”。
“语文热”,因何而起?这里面,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促。从学生时代的“朗
读”“背诵”,到互联网时代的“活学活用”“二创”,许多人加入对文学经典的再表达、再创造,
让这些经典作品衍生出无数创意果实,以全新姿态融入大众的日常交流,既成为走进千家万户
的“生活调味剂”,也成为连接不同群体思想与情感的独特纽带。
“语文热”兴起,更源于文字本身所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绵延积淀的人生智慧、“言有
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旨趣,构筑起经典不息的生命力,凝结成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密码。正因
如此,即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方课堂,纵然大家相隔千山万水,却总能因一句话、一段文,泛
起相似的涟漪。那正是文化基因的觉醒和碰撞。从这个角度说,这场关于语文的热潮,是一次
情感的唤醒,也是一场文化的溯源,它让人们借由对课文的回味,触摸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
的脉络,感受文化根脉中最质朴、最深厚的力量。
当然,在人们沉浸在对往昔课文的回忆与热议里时,也有网友表达了这样的缺憾:可惜那
时候没有读懂其中意;不该急着赶路而将那些文字匆匆掠过…
(摘编自郭玥《朗读中聆听文字的回响》,《人民日报》2025年4月8日)
1.下列关于“语文热”兴起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融合互促,推动语文课文从“朗读背诵”转向“活学活用”“二创”。
B.互联网上“跟着语文课本去旅行”等活动以全新姿态,让语文融入日常交流,成为情感纽带。
C.文字蕴含人生智慧与“言有尽意无穷”审美旨趣等力量,是“语文热”兴起的重要原因。
D.网友对往昔课文的回忆与热议,使得被掠过的文字重入人们视野,由此助推“语文热”兴起。
猴国王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二学考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D.“网友对往昔课文的回忆与热议”是具体表现,不是产生的原因。“由此”因果
关系不成立)
2.A(A.“《出师表》要读得激昂豪迈”有误,原文“‘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里的复杂
情感溢于言表”可以看出》
3.D(D.“直接揭示”有误)
4.①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以向读者“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套中人,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
距离,增强真实感:②叙述视角:第三人称旁观者视角,客观全面地展示他人眼中的别里科夫
形象,有讽刺意味:③叙述顺序:倒叙,设置悬念,开篇点明人物己死,引导读者关注“为何
而死”的深层思考。
评分标准:一点2分,共4分,任选两个角度。意思接近即可。
5.A(A.“交往界限”有误)
6.D(D.“旨在突出贾府生活的奢摩与铺张浪费”错误,此处主要在于凸显贾府的秩序森严)
7.B(A.端正/危险:B.当,正当;C.驾驶/一天的行程;D.得到,实现/能够)
8.C(都是介词,表被动。A介词,在:B介词,对:D介词,到)
9.B(例句“东”为名词作动词,向东流。A.“业”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B.“水”,名
词作动词,游泳:C,“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D.“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10.B(均为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C.被动句:D.省略句,举“之”)
11.D(A.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B.(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
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C.逝去的就像这流水,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消失)
12.D(D.文中没有写赤壁战场上壮丽的景象)
13.C(C.“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愿望”有误)
14.(4分)
(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分标准:答对一空给1分,共4分,如全选,测取前2题评分。
15.D(“却”,副词,多置于主语后,更贴合“终点却从不停歇”的结构,强调转折关系。
而“但”,连词,表转折关系,通常用于句首,连接两个分句:“从而”表结果,强调“领略”
后自然“建立联系”,符合逻辑。而“进而”表递进关系,无因果关联:熟视无睹:看惯了却
像没有看见一样,形容对事物漫不经心或不重视。视而不见: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晴却没
看见。语境“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填“视而不见”)
16.A(“狭隘”中“隘”应读“ài”;“丰富多彩”意为“形容种类、花色繁多”:“共
振”中的“振”意为“振动”,无“共震”一词)
17.B(绝不是…倒是…,构成对照并列关系,通过否定前项“绝不是”与肯定后项“倒
是”形成对比,共同凸显后项的重要性或正确性:“不是…”与后者“而是…”搭配)
18.C(C.“借代”有误,此处为“对比”)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