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邓稼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元勋、奠基”等生字词,流畅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意,概括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圈点批注,提高提取关键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习文章通过对比、引用等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邓稼先为国家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六个部分的核心内容及相互关系。
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对他的赞颂之情。
5.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体会作者在平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三、教学方法
6.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背景知识、文章重难点。
7.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如“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
8.小组合作法: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交流,如探讨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9.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与语言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诗意引入(3分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饱含着对祖国炽热的爱。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以热血和生命谱写着爱国篇章。今天要认识的邓稼先,便是其中闪耀的一颗星。他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隐姓埋名,投身到神秘而伟大的事业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寻他的传奇人生。(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背景介绍(3分钟)
同学们,了解背景能帮我们更好理解课文。20世纪中期,国际形势严峻,核武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投身核武器研制工作。本文作者杨振宁与邓稼先同窗数载,情谊深厚。当杨振宁听闻邓稼先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后,满怀深情写下此文。谁能说说,从背景中能初步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精神?(随机抽问,引导学生回答爱国、奉献等)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7分钟)
10.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11.教师用PPT展示生字词:
元勋(xūn) 奠基(diàn) 选聘(pìn) 谣言(yáo) 背诵(sòng) 昼夜(zhòu) 昆仑(lún) 挚友(zhì) 可歌可泣(qì) 鲜为人知(xiǎn) 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当之无愧(kuì) 家喻户晓(yù) 锋芒毕露(lù) 妇孺皆知(rú)
重点讲解“鲜为人知”的“鲜”是“少”的意思;“锋芒毕露”的“露”是“显露”之意。
12.教师范读部分段落,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随后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如读音是否准确、是否有感情。
(四)整体感知(12分钟)
1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14.小组合作交流,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1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第一部分,从中国百年屈辱史引出邓稼先,凸显其对国家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生平,突出他投身核武器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展现邓稼先的朴实谦逊。
第四部分,借作者得知中国核研发无外国人参与的激动,侧面烘托邓稼先的杰出贡献。
第五部分,描述邓稼先在艰苦环境中核试验的场景,体现其不畏艰难。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与深切怀念。
16.教师提问:“文章六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引导思考,随机抽问,帮助理解是按逻辑顺序,从不同方面展现邓稼先)
(五)深入研读(15分钟)
17.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找出描述邓稼先生平经历的关键语句,分析体现的精神品质。
提问:“作者列举邓稼先从出生到回国的时间节点,有何作用?”(随机抽问,引导学生明白这些时间节点清晰展现邓稼先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人生轨迹)
18.研读第三部分
分析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不同性格特点,提问:“作者对比二人的目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明确是为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
让学生找出表现两人不同性格的语句,有感情朗读,体会对比妙处。
(六)课堂小结(3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邓稼先,了解其生平事迹与伟大精神。通过梳理文章,学习了对比手法。课后思考文中还有哪些令你感动之处,下节课交流。
(七)布置作业
19.抄写生字词5遍,并用“可歌可泣”“鲜为人知”“鞠躬尽瘁”造句。
20.阅读课后“资料袋”中邓稼先的其他事迹。
五、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一、历史背景 引出人物
二、生平经历 奉献精神
三、对比 (邓稼先 - 奥本海默) 谦逊朴实
四、侧面烘托 杰出贡献
五、工作场景 不畏艰难
六、高度评价 深切怀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