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2张PPT)景谈风茅盾风景无言,思想有声。散文特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体会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贾平凹:有陕西地方特色的知名作家。散文特点:场面描写有声有色,语言丰富形象,文章开阔、深远、厚重,语言浓墨重彩,交织着力量美和泥土气。考点提示:散文阅读鉴赏近些年文本类阅读高频考点,结合历年高考散文真题,多加练习。学习提示分析学习目标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作者简介茅盾代表作品创作特色文学思想人物影响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其文学思想的核心,要求将“最典型的人物事态”放置到“力所能及的广阔画面上”去展现。小说:《子夜》(长篇)《林家铺子》(短篇)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戏剧:《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文论:《鼓吹集》《夜读偶记》《文艺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小说善于选取大题材,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反映时代本质特征。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散文善于使用以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作家介绍茅盾文学奖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四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白鹿原》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梁晓声《人世间》 “风景谈”意指谈论风景,这是一种宾语前置的表达方式。“风景”被定义为“风光景色”,指的是那些能够供人欣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观等。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主景),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解 题创作背景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1940年12月)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重庆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最美延安情境导入暑期将近,为了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宣传最美延安。延安文旅局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组有关延安风景的图片,你的好友疑惑为什么选择这些图片?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寻风景活动一赏风景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六幅风景画,并给每一幅图画加上标题。学习提示:拟写标题时要做到人的活动和自然美景二者兼备。(写了哪些景,提取关键词)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任务一:概括画面,梳理行文顺序请同学们再读文章,模仿第一段,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相应段落内容并说说作者在这些风景中写了哪些人的活动?段落 概括 人的活动第一段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的沙漠第五、六段第三、四段第二段第九、十段第七、八段高原归耕延河余辉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延安儿女的革命责任思考:这几个画面顺序能调整吗?为什么?沙漠驼铃:猩猩峡外的沙漠—自然风景—少数民族月夜归耕:黄土高原—劳动晚归场景—晚归的农人和孩子延河夕照:延安—艺术晚归场景—五湖四海的艺术家石洞雨景:延安—学习—革命青年桃林小憩:延安—学习与休息—革命青年北国晨号:延安—革命责任—革命青年不能。这几幅画面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延安的景延安的人悟风景品精神内涵活动二赏风景:沙漠驼铃作者如何描绘第一幅风景画?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画”的 茫茫一片(绘形)整齐的骆驼方阵点-线-面(绘形)自然景观(单调平板)人的活动(庄严妩媚)纯然一色(绘色)猩红的大旗(绘色)哄哄作响(绘声)谐和的合奏叮当(绘声)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衬托手法:揭示主题延河夕照延河夕照这幅画所描绘的人们有什么特点?“弥满着生命力的人”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乡音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一律都被铁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来自五湖四海同一目标不怕艰苦石洞雨景作者写了几对男女?他们之间有何不同?延安男女都市男女地点事件衣着外貌关系雨天石洞: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四面静寂灰黄促膝而坐、聊天、看札记簿剪发式样不同,可以辨认出哪一个是女的是否是恋人,并不重要。他们是一对生命力旺盛、清楚明白生活意义、不倦怠、不会百无聊赖的人。绿荫公园长椅上偎倚低语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恋人桃林小憩桃林小憩中环境如何?展现了什么内容 环境艰苦,条件简陋前面写两个人,这里写一群人,点面结合,展现了根据地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下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1、石洞里的青年男女在做什么?2、为什么要提起公园里的一对?这样写有何作用?延安青年vs一般城市青年 对比突出延安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和旺盛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勤奋、精神生活充实。他们之间是基于高尚理想的友谊和爱情。暗淡沉闷的石洞+清醒、有活力的男女的学习=顿时生色桃林小憩1.“天下最难走的路”是什么?怎么理解?“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①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天下最难走的路”。②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桃林小憩2.什么是“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第一自然:桃树、旧石磨……第二自然:第一自然与具有高贵精神的人类“第二自然”是加上了人类活动的自然,或者是被改造的自然,是人类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创造性活动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北国晨号嘹亮的喇叭声引出一个小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黎明时分吹号和站岗的画面,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他们凛然不可侵犯,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赞美画面中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主要描绘了什么画面?赞美了什么?北国晨号作者是怎样描写两个士兵的?②对荷枪战士的描写:用“雕像一样”这样的比喻去写他巍然屹立。接着写飘动的红绸子,闪着寒光的刺刀,写作者的感受:动感和刚性。③作者通过声音、色彩、感受,用比喻和衬托,完成了对两个战士的描写。看着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战士,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高贵精神,作者仿佛看到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①侧面入手: 在写眼前的小号兵之前,先写“破空而来”的号声。作者深受感染,于是想起“贴照簿”上的小号兵。写贴照簿上的小号兵,衬托眼前的小号兵,使后者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感人。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画面 议论性句子 “真正的风景”(精神内涵)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庄严妩媚的和谐之美对人类组成自然的赞美勤劳乐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孜孜不倦的崇高精神内心充实、情趣高尚的精神坚毅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人组成风景人改造风景人创造风景人成为风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之尤其伟大者。”“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请你找出作者穿插在风景中的议论性文字,说说它们的作用。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画面 议论性句子 “真正的风景”(精神内涵)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庄严妩媚的和谐之美对人类组成自然的赞美勤劳乐观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孜孜不倦的崇高精神内心充实、情趣高尚的精神坚毅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人组成风景人改造风景人创造风景人成为风景“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之中之尤其伟大者。”“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结构上内容上请你找出作者穿插在风景中的议论性文字,说说它们的作用。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予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就是“第二自然”,这才是“真的风景”。自然景物崇高的人类活动+真的风景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懂曲笔活动四资料链接《风景谈》一文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茅盾就另僻蹊径,不得不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状态?让我们用“曲笔”理论一起来猜读“真的风景”的内涵。【沙漠驼铃】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商队或边区运输队成员现从事活动:穿越荒凉沙漠运输物资,保障边区供给颂扬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与征服自然的意志【月夜归耕】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农民现从事活动:积极劳动,躬耕生产,支援抗战延安百姓改造自然的勤劳智慧以劳动为荣的乐观主义精神【延河夕照】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艺术学院的师生(鲁艺师生)现从事活动:生产自给,文艺服务工农有信仰,有追求,有生命力【石洞雨景】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投奔延安的学生或知识青年者现从事活动:避雨时仍坚持读书写作,学习求知如饥似渴,内心充盈精神富足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与内在信仰的坚定【桃林茶社】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战士、干部现从事活动:休憩茶叙暗示了工作劳动学习战斗的紧张忙碌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淡薄清廉社会氛围【北国晨号】图中人猜读原本身份:八路军号兵或民兵现从事活动:吹响军号,唤醒军民投入战斗与生产正面歌颂严肃、坚决、勇敢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他们就是民族危亡时代的希望之光胜利之光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状态?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到延安参观访问,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5个月的不寻常生活,使茅盾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看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看到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生活气象。作为关心时代、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生活、关心祖国命运,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茅盾不能不满怀激情地用手中的笔、用文字语言去讴歌、去赞颂。他们是谁,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精神状态?延安时期的物质生活:粮食短缺,物资不足,军民普遍穿补丁衣服,饮食以小米为主,冬季常以稀粥果腹。但通过“二五减租”“大生产运动”等政策,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社会秩序焕然一新。精神层面:集体主义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官兵平等同甘共苦,干部与群众共同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等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军民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克服封锁,形成团结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在那个时代,“到延安去”成为那个年代报国青年的梦想!学习总结《风景谈》写于1940年底。茅盾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在写作中运用曲笔。他回忆自己在延安参观、讲学时的见闻,怀着对延安的热爱,借谈“景”向国统区人民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图景,讴歌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研读时要把握本文以风景为“形”、以政治为“神”的特点,在欣赏写景技巧、析“景”“人”关系的基础上,体会每幅风景的精神内涵,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茅盾《在抗战逆流中》)的。曲笔是一种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或主题的文学手法。联单元风景活动四“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与地坛》中,地坛的自然景观对史铁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与地坛》中,地坛的自然景观对史铁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地坛的自然景观丰富了史铁生的情感世界。他在感受自然变化的过程中,理解到了生命的宝贵、自然的伟大、时光的短暂等,使他的内心世界变得平静和更加充实。关联单元作品,品味风景内涵。延安的新生活、新气象,蓬勃发展的抗战事业,让矛盾深深爱上了那片土地上的风景和人;史铁生也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珍贵与顽强、渺小与伟大。他们都在风景中得到了独特的人生感悟,也在他们笔下留下了独有的精神印记。关联单元作品,品味风景内涵。课后小练: 感悟写作我们身边的“风景”也有很多,请同学们选择记忆中最美的一段风景,写一篇小随笔。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风景不只有春花秋月,身边的人也是最好的风景。愿你有景可赏,有人可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