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 考试语文学科试题答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本试卷分二卷,不按要求答卷不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达尔文进化论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它围绕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引导人们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称进化谱系)。然而,学术界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本质的讨论一直争议颇多,持续至今。值得一提的是,有“20世纪达尔文”之誉的恩斯特·迈尔在长达80年的跨世纪研究生涯中,除发表了有关动物进化方面的重要论著外,还特别厘清了达尔文进化论的逻辑架构,将其划分为五个既可分割又有联系的组成部分,即物种可变理论、共同祖先理论、渐变理论、物种增殖理论以及自然选择理论。其中,自然选择理论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堪称进化论的灵魂。迈尔杰出的生物学哲学思想为我们全面掌握进化论的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具有有益性状的生物存在差异的繁殖优势被称为自然选择,因为是自然来“选择”提高生物生存与繁殖能力的性状。如果生物的突变性状降低其生存与繁殖能力的话,自然选择就会减少这些性状在生物群体中的扩散。事实上,人工选择也是一种类似的过程,但在这种情况下是人而不是自然环境使生物交配以选择理想的性状。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农牧业和园艺栽培,它们都是通过人工选择方式来获得人们所需的家畜品系和园艺植物品种的。达尔文进化论为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比较分析途径,它基于以下原理:现存生物在结构复杂性及与之相关的功能完善程度上的差异是进化过程中不同进化单位的不同变异速率和程度所致;倘若各进化分支的进化速率相同(恒定),各类群之间相关性状的差异程度就是该性状分异时间(进化时间)的函数,因而可以作为衡量类群之间亲缘关系的尺度;从连续地层中发现属于同一类群的化石类型在相关器官或性状上若呈渐变序列,则可据此推断这些化石所代表类群的进化历史。迄今为止,支持进化论的证据层出不穷。从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到酵母实验进化的分析,寻找可填补进化缺失环节的关键证据以及确定不同生物类群进化速率的工作不胜枚举。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例子有加拿大北部“大淡水鱼”化石的发现。科学家们首先根据上述进化比较原理和已有化石分析预测出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阶段的大致时间,随后将目光投向加拿大北部努维特地区的埃尔斯米尔岛,那里有大约三千七百万年前的沉积岩。通过四年的艰苦努力,科学家们终于从岛上岩层中发掘出命名为“Tiktaalik”(因纽特人的语言中意为“大淡水鱼”)的生物化石,它既具有许多鱼类特征(如鳃、鳞片和鳍等),又具有早期四足动物的典型特征,它有简单的肺,鳍包含骨骼,可形成类似于有肢动物的肢体,用来移动和支撑躯体,适应离水生活。“大淡水鱼”的发现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证实了科学家们基于进化论的预测。反过来,对于进化论预测的证实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这一重大发现再次说明,每一门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摘编自钟扬《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本质与贡献》)材料二:从达尔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生物进化理论经历了从经典达尔文主义到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转变,理论逐渐趋于成熟、完善。达尔文所代表的经典达尔文主义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所揭示的生物进化规律并不完备。例如,该理论过分强调物种的渐变过程,以至于它无法解释一些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跃变”现象,如寒武纪时期的“生命大爆发”;该理论过于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而忽视了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所发挥的作用。现代达尔文主义者在这些方面均做出了改善,他们提出,生物体的适应行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新的自然选择压力,导致生物体表型的逐渐变化,并最终通过基因型的作用形成新的性状。现代综合进化论的集大成者恩斯特·迈尔提出,主体的行为在主体的进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劳动在人类进化中所起的作用为生物进化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包括达尔文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指出,自然选择不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唯一因素,许多其他的进化机制尚未得到探索。达尔文本人就曾经在《物种起源》绪论的结尾处写道:“我深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主要途径,虽然并非是唯一途径。”可见,达尔文对生物进化机制持开放态度,他并不认为他所论证的自然选择机制是生物进化的唯一途径。不少现代科学家也持这一观点。迈尔就明确指出经典达尔文主义“有些还不完备,而且过于简单”,他认为传统的由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发育程序过于简单,并不是所有的发育程序都由遗传因素决定。生物学家瓦格纳也批评经典达尔文主义“抛弃了生物体本身和表现型,一味执着于对基因型的研究”。虽然主流的生物进化论能对大多数进化现象提供有力的解释,但生物进化的全景图并未被科学家完全探明,以此为依据简单否定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摘编自李珍《“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达尔文进化论理论体系非常复杂,恩斯特·迈尔长期研究,厘清了其逻辑架构,才使我们全面掌握了这一体系。B.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类似,但前者的标准在于生物性状对生存和繁殖的贡献,而后者则侧重于人类的需求。C. “大淡水鱼”是证明浅水鱼类向陆地过渡这一进化环节的关键证据之一,它的发现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D. 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世之初理论并不够成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经过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补充才日趋完善。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自然选择理论是进化论的灵魂,如果我们忽视自然选择,一味利用人工选择繁殖生物,就会撼动进化论的根基。B. 在连续地层发掘出很多同一类群的生物化石,就可通过研究其相关器官或性状上的渐变序列推断其进化历史。C. “大淡水鱼”化石采用了“提出预测—研究理论—发掘证据—验证预测—证明理论”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D. 随着科学发展,经典达尔文主义遭到很多现代科学家特别是生物学家的批评,它终将被其他进化理论所替代。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每一门科学理论本质上都要具备对尚未观察到的自然事件或现象作出预测的能力”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天工开物》由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书中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B.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天球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其主要内容为: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C. 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D. 居里夫人在实验中发现沥青铀矿中的放射性强度远超所含铀的放射性,从而发现了当时还未知的两种放射性元素,其中镭的发现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4. 恩格斯曾提出著名论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有人认为这一观点违背了达尔文进化论。请根据材料二文本内容对这些人的看法加以驳斥。(4分)5. 右图为科学家根据进化论及已有研究证据绘制的“鸟类演化史简图”。2025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自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称,2023年11月在福建省最新发现的“政和六闽鸟”化石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确切的侏罗纪鸟类,首次确认现代鸟类的体型在侏罗纪就已出现。请结合材料一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发现“政和六闽鸟”化石的重要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四十八样冯骥才天津人灵,把药材弄到糖里,好吃又治病,这糖叫作药糖。药糖在清末民初时流行起来,传到北京,广受欢迎。买卖二字,一因一果,有人吃就有人做,有人买就有人卖。于是,津京两地冒出了不少能人干这事,一是想出法来把各种草药弄进糖里,各色各味好看好吃的药糖愈来愈多;一是在“卖”上边想尽花活,或用说功唱功,或使江湖杂艺,为的是招人迎人取悦于人,叫人高高兴兴掏钱把药糖撂到嘴里。天津是市井,百姓心里边就是生活——吃喝玩乐,好吃好喝好玩和有乐子的事都喜欢,还爱看绝活,这卖药糖的本事就五花八门了。①有说段子的,有说快板的,有变戏法的,有献演武功杂耍车技打弹弓子的,连吆喝起来都有腔有调一套一套的。鼓楼前有个卖药糖的叫俞六,宝坻县人,脑瓜好使,两只手特别能干。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功夫不在“卖”上,都在“糖”里边。他在家门口摆摊卖药糖,不说不唱不吆喝,就在一个桌上摆几排长长的带木框的玻璃盒子,中间隔开,每格里边一种糖,你买哪样,他就掀开哪个盒盖,使镊子夹出几块,放进纸兜给你,没有花样,不会哄人高兴;可是他的糖好——色艳,味厚,有模有样,味道各异;不单有各种药材,还把好吃的蔬果也掺和进去。可是做买卖单靠真材实料不行,还得会卖。虽说他的药糖样儿最多,最全,总共四十八样,可是只摆在自家门口,这城里城外能有几个人知道?他的一个街坊刘二爷是位老到的人,读过书没当过官,做买卖赚点钱,早早收手在家坐享清福。一天他碰到俞六便说:“你会做糖却不会卖糖。你不能总守在家门口摆摊呀。”俞六说:“我也想走街串巷,可我嘴笨,说说唱唱全不会,也没别的功夫招人喜欢。”刘二爷说:②“人家有的,你未必再有,学人家就不是绝活了。你不是本地人不知道,天津人认绝活,服绝活。”俞六说:“可这绝活哪找去?”刘二爷说:“没处找。绝活一是琢磨出来的,一是练出来的。”“咋学咋练?”俞六还没全明白。刘二爷笑道;“要我说,琢磨——你就得琢磨使嘛新鲜玩意儿把你这四十八样亮出来;练——你就得琢磨使嘛法子招人来买。比方,你能不能不使镊子,天津卫卖药糖的手里全捏着这么个东西。”俞六不是木头疙瘩。这两句话点石成金。没多久,俞六把刘二爷请到家喝杯茶,吃几块药糖,然后领刘二爷到后院一看,刘二爷立马眼前一亮。院中间放一个挑儿,一根扁担,两个桶柜,柜子上是一圈放药糖的小方盒,每个盒里一种糖。盒上边有个盖儿,带合页,可以掀;这一圈小盒总共二十四个,两个桶柜正好四十八样。桶柜的捯饬前所未见。提梁上边各雕一个龙头,龙面相向,瞪眼龇牙,横梁正中一个锃亮的金珠,这叫二龙戏珠。龙头上还伸出两根弹簧,拴着红绒球,为的是挑起来一走,绒球就随着脚步一颠一颤。不知俞六从哪儿请来一位好漆工,把桶柜漆得油黑锃亮,上边使金漆写着“俞家药糖,四十八样”八个大字。每个糖盒的玻璃盖上还全用红漆写上糖名,玻璃盖下的药糖五颜六色。这样的药糖柜在街上一晃,保管全震!刘二爷看得高兴,③夸赞道:“好赛从宫里挑出来的。”跟着俞六演了一手“卖糖”把式。他左手拿个纸兜,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个小铜勺——他可真不用镊子了。上去,绕着两个桶柜各转一圈,顺手用右手的无名指一挑盒盖,小铜勺就从盒里舀 出一块糖到纸兜里;挑盒盖麻利无比,舀药糖灵巧至极,比得上变戏法的“快手刘”的小碗扣球。单看这“卖法”,不吃糖,花点钱也值了。刘二爷从中看得出俞六的用心与练功之苦,高兴地说:“行了,你可以出山了,四十八样要成名了。”第二天,俞六挑这挑子走出家门。城里城外,河东水西,宫南宫北,九个租界一转,立时名满津门。他还制了一身好行头,青裤白褂,皂鞋净袜;他挑着这对天下独有的花桶,一走一颤行在街头,还有洋人拿照相盒子给他照相呢。可俞六没神气多久,就听说河东出现一个担挑卖药糖的,也用两个龙头漆桶,也叫“四十八样”,这一来,他的四十八样可就算不上独门绝技了。他心里发急,去找刘二爷请教。刘二爷说:“你不学人,可挡不住别人学你,你得叫人想学学不去,那才叫绝活。”三个月后俞六亮出一个新把式,叫走八字。原先他从桶柜取糖时,右手拿勺,人总往里怀转, 不好看;现在他改成走八字,从一个桶左面绕过去,再从另一个桶右面绕回来,桶和人位置一变,两只手的家伙跟手就换。这一改,走八字,两手换“活儿”,把式出了花样,别忘了——还能吃到他俞六四十八样色鲜味正的药糖呢!这点钱谁不想花?可不久,听说又有人开始练这走八字的把式了。俞六憋了几个晚上,再想出一招,就在每个桶中间加几个糖盒,里边全是半块的糖。他想在四十八样外再奉送半块,这半块由买主自选,人家要哪样,他就上去一掀一舀取出哪样。他拿着这个新主意去请教刘二爷。刘二爷听了笑哈哈,说道:“你这法子早晚还得给人学去。我送你一个法子吧。”说完,给他用纸写了几句词,递给俞六说:“你也不用唱,只要背下来,走着八字时把它踩着点儿念出来就行了。”俞六一看,是六句:“天津药糖家家好,四十八样数第一。一色一味块块香,再饶半块随您意。俞家能耐不传女,谁我儿子谁学艺。”④俞六不是天津人,不懂天津人这几句嘎话的厉害。刘二爷看了出来,说:“放心去用,不会再有人敢招你了。”俞六说:“您开头就帮我,已经多回了。这次成了,我管您一辈子药糖。”第二天俞六卖糖走八字时,便把刘二爷这六句念一遍,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渐渐跟上步点,走起来挺好看,像徐策跑城。买糖的人围观的人听了都笑,有人说:“听你这几句,谁还敢再偷艺?”旁观的人都跟着笑。俞六才明白这一招把他的绝活立住了。自今而后,果然没再有人学他。俞六有妻无子,他的手艺绝活后继无人。可到他死后,刘二爷还活着,人说刘二爷长寿,就是因为长年吃俞六的药糖。(节选自《俗世奇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俞六的“药糖”真材实料但生意不好,刘二爷凭借自己的经验给俞六指明了方向,也推动了俞六的成长。B.小说详写第一次展示桶柜样式和卖糖把式,既照应俞六刚开始卖药糖的窘态,也为后文名满津门作铺垫。C.小说从买家心理的角度反复写到“花点钱也值了”、“这点钱谁不想花”,突出了俞六药糖的物美价廉。D.小说结尾既有对手艺绝活无法传承的遗憾,也体现俞六的一诺千金和其药糖在百姓中的影响,耐人寻味。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句子①运用列举,凸显了卖药糖绝活之多,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市井文化。B.句子②点出俞六生意不好的原因,这是刘二爷故弄玄虚,想让俞六向他请教如何卖药糖。C.句子③不仅突出了俞六桶柜的精致,也体现了读过书、做过买卖的刘二爷见多识广。D.句子④“嘎话的厉害”在于不仅宣传俞六药糖的好,还用打趣的方式堵住同行的模仿之路。8.俞六在卖药糖的过程中有“变”,也有“不变”,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9.本文选自《俗世奇人》,“俗雅融通、拈轻成重”是鲁迅文学奖评委对此书的评价。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此进行简评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将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王曰:“善!” 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节选自《资治通鉴 周纪二》)材料二: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 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又云:“度其暮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遂伏万弩,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至,斫木下,见白书,钻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 夫军行迟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以其暮至不差晷刻乎?古人坐于车中,既云暮矣,安知树间之有白书?且必举火读之乎?齐弩尚能俱发,而涓读八字未毕。皆深不可信。始知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三)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夫军行迟A速B既非他人C所料D安能E必F以其暮至G不差晷刻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恃齐,指依靠齐国,成语有 “恃强凌弱”“有恃无恐”,三者 “恃” 的意思相同。B. 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故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又称 “三晋”。C. 期,指约定,与《兰亭集序》中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的 “期” 意思不同。D. 安知,怎么知道,《赤壁赋》中 “而今安在哉” 的 “安在” 与此语法结构一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孙膑认为,现在韩、魏两国的军队还没有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去救韩国,就相当于替韩国对抗魏国,因此并不赞成田忌的观点。B. 齐威王私下承诺韩国使者出兵相救,却一直按兵不动,等到韩国历经五次战败而依附齐国后,才派遣大军直抵魏国都城,使庞涓从韩国撤军。C. 齐国军队抵达魏国后,第一天修建了十万座炉灶,第二天减少了五万座,第三天又减少了三万座,这让庞涓误以为齐军伤亡众多,已经溃散。D. 庞涓经过被削去皮的树下,看到树干上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的字样,但还未读完就遭遇了齐军袭击,对此洪迈认为有违常理,并不可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2)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14.材料一所记述的 “十万灶” 不一定真实合理,根据材料二对此作出解释。(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和 棋释宝昙[注]意适何曾较疾迟,战酣夜漏继朝晖。骊山信有无双手,野老宁知第一机。静等鱼龙潜夜壑,迅如鹰隼击秋围。春风过尽花无数,我固无因客亦非。[注]释宝昙:南宋诗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写弈者沉浸于对弈,夜以继日,“战酣”二字写出了对弈的激烈酣畅。B.颔联意为骊山中有棋道高手,而村野凡人不能理解高手弈棋中隐含的禅机。C.颈联以动物为喻,突出弈者既有等待对手时的沉静,也有迅速出手时的决断。D.由尾联的“亦”字可见诗人与对手都具有超然物外的禅者风范,十分默契。16.本诗借弈棋表达了哪些人生体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面对雄浑阔大的洞庭湖,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不禁“ ”,滴滴泪水都是沥血大爱;张孝祥泛舟洞庭湖,尽管头发稀疏衣着单薄,却依然“ ”,表现出他心志的坚定。(2)某企业将《礼运》(节选)中的“ , ”写入章程,要求管理层任人唯贤,员工之间以诚信为本,共同营造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3)古诗文中经常可见“美人”这一意象。它既可以指美丽的女子,也可以寄寓美好的 理想、高远的志向,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他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他 A ,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他的怒火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生活中你也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于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我们现在称这种现象为“空船效应”。“空船效应”反映出一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你的情绪10%取决于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甲 )。所以,空船效应本质上就是心态问题,同样的事情,( 乙 ),也许结果会有所不同。决定事情发展的不在事情本身,而在于大家的心态。弱者抱怨,强者改变,智者忽略。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进一步引申到心理学领域,“空船效应”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认知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①该理论认为,②我们对事件的评价和认知,③决定了我们的情绪体验。④换句话说,⑤刺激事件本身并非直接导致情绪反应,⑥而是通过我们的认知加工,⑦才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把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空船撞伤了,而非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也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 丙 )。你越是悲观处世,遇什么事都觉得是坏事,最后只会越来越倒霉;越是乐观处世,即使身处险境,也能聚焦到问题根源,最终 B 。命运的挤压无处不在,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自己。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只会浪费时间、消耗精力。任何时候都能调节好心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1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文段中“挤压”词义的义项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我们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自我膨胀。B.在知识的海洋里,我自由邀游,探寻智慧的宝藏。C.在前沿科技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迎来了新的飞跃。D.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根据文段内容,仿照画波浪线的“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只会浪费时间、消耗精力”一句,从其对立面的角度仿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基本一致,不超过22个字。(3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照相机发明了,绘画并没有消失,它成了艺术;汽车普及了,马术并没有消失,它成了一种运动。技术革新不断冲击传统事物的功能定位,但这些事物并未消亡,反而以新的形态重新定义了自身价值。这种现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反复上演。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文体鲜明,标题自拟。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模拟卷答案1.A(A项“才使我们”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2.B ( A项,“撼动进化论的根基”的判断于文无据,按照材料一的观点,人工选择的过程与自然选择是类似的而不是对立的;C项, “研究理论”这一环节的位次与文本不符;D项,“终将被…替代”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做出了改善”)3.B (A项 “详细叙述”可知是对已知知识和技术的整理,不是“作出预测”;C项“禾下乘凉梦”只能视作一种梦想和想象,不是“作出预测”;D项“发现了当时还未知的”可知是新发现,但并非预测。)4参考答案:①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并非物种进化的唯一途径,说明他承认还有其他途径。②除了自然选择,进化主体的行为也在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劳动就是人作为主体的一种行为。所以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没有违背达尔文的进化论,反而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完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没有最后的总结句整体扣1分。)5参考答案:①为侏罗纪鸟类研究提供关键证据:此前,对于侏罗纪是否存在鸟类,始祖鸟是否是最早的鸟类,学界存在争议,而“政和六闽鸟”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缺失;②证实了科学家对于鸟类进化史的预测:该鸟类演化简史图中侏罗纪部分是基于理论和现有证据的预测,“政和六闽鸟”化石的发现,验证了这一预测;③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基于进化论理论的预测得到验证,也提高了达尔文理论的可信度。(以上内容每点2分。其中①②点如果只回答结论性意义、不结合题目中案例,则每点扣1分;如合并在一起回答,如果要点完整也可视为两点给分;第③点可以不结合案例分析。)6.C(“突出了俞六药糖的物美价廉”错。)7.B(“这是刘二爷故弄玄虚,想让俞六向他请教如何卖药糖”错。)8.①勇于创新:俞六的“变”主要体现在售卖方式上,设计桶柜、卖糖把式,不断更新策略应对新局面,可见其从善如流、头脑灵活、勇于创新;②坚守诚信:俞六的“不变”主要体现药糖真材实料从始至终没有改变,承诺刘二爷“管一辈子药糖”,说到做到,可见其坚守产品品质,坚守做人诚信。(每点2分,需要概括品质并结合内容解说。答题点应紧扣“变”和“不变”来合理切分。分点不合理酌情扣分)9.①语言上通俗与雅致并存:如“使嘛新鲜玩意儿”“使嘛法子”等方言的运用,展现出浓郁的天津市井气息;如“龙面相向、瞪眼龇牙”等词语的运用,使语言典雅凝练,生动传神。②选材上大俗即大雅,外俗内雅:如俞六这样的市井奇人们操持着世俗的生计,却不放弃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如刘二爷这样的市井闲人在谈笑调侃中不失古道热肠和人生智慧。③主题表达上“拈轻成重”:通过刻画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天津的市井文化,以小见大地写出他们高贵的精神品质和智慧,反映出天津的风物人情和时代风貌。(每点2分。能够从“雅俗”“轻重”两方面有针对性的评价,能够从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有文体意识的展开答题,言之成理都可以给分。。)10.BDG解析:“夫军行迟速”,“军行迟速” 是句子的主语,表达军队行进速度的意思,其后应断开;“既非他人所料”,“既…… 非” 表判断,是一个完整的表述,说明不是他人能预料的,此句表意完整,其后断开;“安能必以其暮至”,“安能……” 是反问语气,意思是怎么能确定他们在傍晚到达,“暮至” 表意完整,其后断开;“不差晷刻乎” 是进一步的反问强调。11.D解析:“而今安在哉” 中 “安在” 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 “在安”,意思是在哪里;“安知” 中 “安” 是疑问副词,意为怎么,二者语法结构不同 。A 选项中 “恃” 都是依靠的意思;B 选项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战国时韩、赵、魏称 “三晋” 表述正确;C 选项 “期曰” 中 “期” 是约定,“终期于尽” 中 “期” 是至、及,意思不同 。12.C解析:原文是 “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是第二天五万灶,第三天三万灶,并非 “第二天减少了五万座,第三天又减少了三万座” 。A 选项孙膑认为此时救韩是代韩受魏兵,不赞成田忌观点,符合原文;B 选项齐威王阴许韩使,后出兵使庞涓撤军,与原文一致;D 选项庞涓见白书遇袭,洪迈认为不可信,符合材料二内容。13.(1)(如果)不救援,那么韩国将会(战败)屈服而并入魏国,不如早早地去救援它。(弗:不;折:屈服;蚤:早。各1分。大意1分)(2)(庞涓)经过的地方一定派人去细数(灶的数量)了,这难道是救急奔赴战场的军队(该做的事)吗?(枚数,逐个计数,细数;是,这;“岂…… 乎”,难道…… 吗。各1分。大意1分)14.答案:①从齐军角度看,每天安排大量人员造灶且每人一灶,在行军逐利时难以实现,所以建造“十万灶”的做法不合理;(3分)②从魏军角度看,救急赴敌之师不会有精力去细致统计灶数,所以看见“十万灶”的说法不真实。(2分)(从齐军、魏军两个角度陈述事实和理由。如只陈述理由不能合理分点,酌情扣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魏国将军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田忌说:“(如果)不救援,那么韩国将会(战败)屈服而并入魏国,不如去救援它。” 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惫时我们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军队,反而要听从韩国的命令。况且魏国有灭掉韩国的意图,韩国眼看要灭亡,一定会向东来向齐国求救。我们趁机与韩国结成深厚的关系,而晚些时候趁魏国疲惫(再出兵),就可以获得重大利益并得到尊贵的名声。” 齐王说:“好!” 于是暗中答应韩国使者并送他回去。韩国依仗齐国(会救援),五次作战都没有取胜,于是把国家大事委托给齐国。齐国趁机起兵,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军,孙膑为军师,来救援韩国,直接冲向魏国都城。庞涓听说后,离开韩国返回魏国。魏国大规模发兵,让太子申担任将军,来抵御齐国军队。孙膑对田忌说:“那些三晋的士兵向来凶悍勇猛而轻视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引导。” 于是让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砌了十万座灶,第二天砌了五万座灶,第三天砌了三万座灶。庞涓追击齐军三天,非常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逃跑的超过了一半!” 于是舍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一日走两日的路程追击齐军。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傍晚应该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并且路旁多有险要之处,可以埋伏军队。于是砍去树皮使白木露出,在上面写道:“庞涓死在这棵树下!” 接着命令齐国军队中善于射箭的士兵用一万张弩在道路两旁埋伏,约定说 “天黑看见点起火把就一起射箭”。庞涓果然在夜里到达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火照看。还没读完,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失去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于是自刎。材料二孙膑战胜庞涓这件事,军事家认为是奇妙的计谋,我却独有怀疑。(记载)说:“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砌了十万座灶,第二天砌了五万座灶,第三天砌了三万座灶。” 正当军队追逐利益前进时,每天傍晚却要兴起修灶这件事,不知道要派多少人来完成,又一定是每人一座灶吗?庞涓追击三天后非常高兴地说:“齐军士兵逃跑的超过了一半。”(庞涓)经过的地方一定派人去数(灶的数量)了,这难道是救急奔赴战场的军队(该做的事)吗?又说:“估计庞涓傍晚应该到马陵,于是砍去树皮使白木露出,在上面写道:‘庞涓死在这棵树下’。接着埋伏上万张弩,约定傍晚看见点起火把就一起射箭。庞涓果然到了,在树下,看见白色木质上的字,钻木取火照看。还没读完,万箭齐发。” 军队行进的快慢既然不是别人能预料的,怎么能确定他们在傍晚到达,连片刻都不差呢?古人坐在车中,已经说是傍晚了,怎么能知道树间有白色的字?而且还一定要点火照着读它吗?齐军的弩箭尚能一起发射,而庞涓读八个字却还没读完。这些都非常不可信。才知道是好事的人编造的,而没有精心考证罢了。15.C 解析:“静等鱼龙潜夜壑”中的“等”为“等同”之意,并非“等待对手”。16.①从容自适,不争快慢。如首联中写到不需计较下棋的快慢,人生亦如此。②动静相宜,张弛有度。如颈联写下棋的策略要动静相辅相成,人生亦如此。③不执着于输赢,享受过程。诗歌题为“和棋”,尾联写诗人与对手都不执念于追究输赢的原因,人生亦如此。(每点2分,共6分。将文本体现的下棋之道与人生体悟一一对应,言之有理可得分。)17.(1)凭轩涕泗流 稳泛沧浪空阔(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①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诗经·静女》)②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③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④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18.D(“爱惜”使用的是本义。“挤压”与ABC中加点词语均为比喻义)19.(2分)A怒气冲冲/勃然大怒/恼羞成怒 B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每空1分,其它答案符合要求亦可给分)20.答:②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⑦才使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每处2分,共4分)21.(每空2分,共6分)甲:而90%取决于你的心态 乙:换一种心态 丙: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22.标例:乐观豁达、不屈不挠才能信心百倍,有所成就。(3分)23.作文:思考:写作背景“技术革新”,核心问题是事物的功能变化与价值重构,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联想:可以回顾人类文明史上过往的事例与经验,也可以联系当下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和改变,更可以反思人的主体价值在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发声的变化。评分建议:①考生应能关注写作的时代背景,即便引述过往历史的事例作为佐证,也要注意分量和比例;考生能将议论的核心聚焦在事物功能的改变和价值的重新认识或重新构建上,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做好以上两个方面,建议以48分为基准线进行评分。②考生如不能聚焦或将写作重心落实在当下的时代背景,则建议以45分为基准线进行评分。③考生如不能提炼核心问题,仅围绕语料中的两个现象——照相机和汽车——展开就是论事的写作,则建议以42分为基准线进行评分。④考生如比较泛泛地陈述技术革新带来的各种变化,但没有体现对语料内容的照应,则建议以40分为基准线进行评分。⑤基于以上分数分档,如考生在整体框架上体现出思维链的意识(合理的主体段设计、段落过渡得当),及考生在主体段写作中体现出段内的思维链意识(合理的分层设计、关联词使用得当),应考虑升格评分。⑥各类低分卷处理建议:偏题问题:仅与语料稍许勾连、整体与题目无关,以38分为基准评分;与语料、题目完全无关,散漫写作,或套作宿构,以30分为基准评分;如经查证为抄袭,则评0分。字数问题:字数多于600字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不足200字,10分以下。标题缺失:扣2分错别字:一字1分,5分封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广东省深圳市福田某校高三五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语文学科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