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三年级第十三次强化训练语文试卷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被66°34'纬度线包围的部分称为极地或极圈。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冰天雪地是极地的特色,寒冷干燥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阳光普照没有夜晚,给人以寂静,也带来入睡的艰难;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是另一番考验。尽管极地人迹罕至,那里的生态环境却别有洞天:企鹅在南极雪地疾走,白熊在北极冰水游泳,苍鹰在高峰之巅盘旋……极地是地球上的一块净土,是生物的基因库和自然资源的储备地,也是气候环境演变的航向标,航天、航空、航海和人类生存等问题无不与极地密切相关,它把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极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人类已经在南极发现220多种矿产,包括煤、铁、铜、铅、锌、铝、金、银、石墨、金刚石和石油等。极地还是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或可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温室效应、气候旋回、臭氧洞现象等重要发现,都得益于极地研究的开展。极地有一个如天然实验室,极地考察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持续深入地开展极地科考,离不开强大科技实力的支撑。我国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这与工程技术进步给科考事业带来的巨大助力分不开。目前,我国极地科考调查了南北极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演变,研究了南北极地质背景,绘制了南极内部陆地第一张地形图,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南北极拥有的能源和资源信息。截至2016年,我国在南极获取的陨石达12265块,拥有量居世界第三,对研究地球及其他天体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来自极地科考的研究成果除了本身的科研意义外,还为我国社会发展、维护海洋权益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瞩目未来,相信随着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发展,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学科建设等途径,我们必将实现极地研究的更大发展。(摘编自人民网《极地科考 造福人类》)材料二:用机器狗助力南极科考、使用无人机在南极寻找陨石、利用特制的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像给地球“打针”似的提取南极高海底沉积物……近年来,中国南极考察队在考察的过程中亮出的科技范儿,展示了我们在探索南极过程中非凡的实力。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共有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考察站开展科学考察,而中国真正拿到“入场券”,是在40年前建成长城站之后。那时候我国的物资装备和保障能力都非常薄弱,运送物资需要的专业破冰船都没有,用来替代的船不能直接抵达建站地点,队员们还必须驾驶简陋的小艇,把大船上的物资一点点转运上岸。正是靠一批又一批南极考察队队员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中国南极科考一步一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1985年10月,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国际南极治理舞台上正式有了话语权。不过,在进入“南极俱乐部”初期,我们和很多大国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只能奋起直追。当时,南极最具科学考察和研究价值的区域有三个点:极点、冰点和高点。其中两个都已经有了考察站。早在1957年,美国就在极点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常年考察站——阿蒙森-斯科特站。而冰点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前苏联也在此建成东方站。只剩下被称作“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高点没被攻克。我国为了推进南极科考事业发展,从1991年便锚定目标,要在南极的高点去建昆仑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原主任、一级巡视员吴军说:“为了建昆仑站学习经验,我们组织了一个团去美国的考察站。当我看到美国的考察站和装备,给我的震撼不是一点点,实实在在看到了我们的差距,这也成为激励我们往前推进的动力。”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中国的南极工作者们以不服输的劲头,最终把这个国际上公认的“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在这个“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高点建成了昆仑站。放眼全世界,在开展南极科考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其实是后来者,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奋发拼搏,我们逐步后来居上。2017年,我国成功承办第4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会上牵头提出“绿色考察”倡议,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这几年来,我国深度参与南极生态环境保护、南极海洋保护区等国际治理的协商等等。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未来,我们还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摘编自环球网《南极科考40年:中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书写科研奇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极北极遥遥相对,但气候条件相似,极昼极夜的特殊现象使得极地生态环境别有洞天。B.极地研究对人类颇有意义,原因之一是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都可以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C.目前我国极地科考调查领域较广泛,涉及气候、地质等方面,并已对极地情况十分了解。D.我国40年南极科考的历程,展现了中国人不服输的劲头,证明了实力越强越有话语权的道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的首段都罗列了与极地相关的事实,语言表达形象,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具体可感。B.两则材料都对我国极地研究的未来做出了展望,在相同的展望中表现出了大国的自信。C.材料一介绍了极地研究的意义与我国已取得的成果,材料二简要概述了我国南极科考的历程。D.我国在南极科考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为人类极地科考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是(3分)A.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了一套深部探测冰雷达系统,通过利用冰雷达给南极冰盖做“CT”,研究南极冰下湖生命生态系统。B.走航高速采集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装备之一,它可以随时随地收集极地自然海区不同水层的浮游生物样本及信息。C.南极泰山站采用液压支柱防积雪掩埋、模块化建筑实现快速组装,这些后来被用于高层建筑、灾后应急住房的建设中。D.成功钻穿极地冰盖并获取冰下基岩样品有赖于研发的深冰芯钻机、极地大深度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机等装备。4.两则材料都属于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及评论性等特点,请结合材料作简析。(4分)5.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极地科考中也有体现,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说明。(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奔跑的稻田汤成难父亲在他五十岁那年决定出趟远门。这个决定,引起我们的一阵哄笑,毕竟父亲既不像村里的王富贵会木匠活,可以到城里帮人家打家具;也不像修鞋匠杨瘸子去上海给城里人修鞋。父亲只是个农民,除了老老实实种地,没有其他手艺。直到父亲背着稻种离开村子,我们才对他去外地种地的决定信以为真。父亲沿着田埂向前走,我走在后面送他。为什么不去大路上坐车呢?我问。只有去城里才要坐车,父亲答。让人沮丧的回答。我继续问道,那你要去哪呢?外地,他答得干脆。可是,外地在什么地方呢——唔,父亲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唔,外地就在远处吧。等着吧,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父亲说。父亲的离开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多大改变,原本他就是个木讷寡言的人,每天就是在地里干活。常常是天黑了,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去地里唤他回来。你父亲就像栽在地里的一株庄稼似的,我把他从地里拔出来了——母亲总这样说。一个多月后,父亲来信了。信不长,跟他平时说话一样。他在信里说找到一片地了,至于这块地如何,以他常年插进地里的双脚在上面走一走,我想他就知道好孬了。父亲说他把稻种泡上了,过两天长出小牙就可以播种,我们就等着吃新米吧。很难想象那个木讷寡言的人是怎么写出这样鼓舞人心的句子的。第二封信很快就到了,比上一封长了些。他告诉我们长了小牙的稻种已经播种,还画了几条线,他说这些线组成的图形是一匹马,这是他播种的稻田。村里的人渐渐进城了,有的是木匠,有的是瓦匠,还有的去城里学手艺。从城里回来的人常带回些稀奇玩意儿,这些只让我短暂地羡慕,之后我便不在乎了,因为我开始期待父亲的新米到来。父亲说他会慢慢扩大庄稼地,那匹马将越来越大,这样年复一年,马蹄终将踏进我们村庄。第三封信来了,信封里夹了一小支稻花,鹅黄色的,散发着来自远方的气息。我把它插进空瓶里,这是一株让我和父亲紧密相连的水稻。父亲说等收获后就回来,想想那场景都叫人兴奋,父亲扛着——哦,不,应该是骑着马,马背上装满他种的新米,一点不比从城里回来的人逊色。从城里回来的人都会坐一种叫放屁虫的车,那种车疾驰起来会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而父亲则不,他的马一定会在进村时嘶叫,然后一阵烟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秋天过去了,父亲没有骑着马回来。他来信说他暂时不能离开,毕竟他没办法把地卷起来带走。随信来的还有一袋新稻米,只是袋子小了些,是衣服的一只袖子,把两端扎紧就成了口袋。直到第二年春天,父亲的下一封信才姗姗来迟。父亲用脚丈量那块地时,有几个陌生人也在打那块地的主意,他们用卷尺丈量,用仪器检测那块地的良莠,不容置否地对父亲说,这里将建设一座飞机场。陌生人如何在周围建起工棚,还未冒出泥土的种子们又是如何被混凝土覆盖——父亲没有说,但我能想象,因为在我们村子附近也出现过这样的陌生人。父亲离开了,去寻找另一块土地,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停了下来。种子播下去了,禾苗钻出地面,他又把自己栽进了地里,连写信的时间都没有了。仍然是霜降前,我们收到父亲的稻米,比上次多了些,不仅是一只袖子,而是一整套衣服。仍是将每一出口缝好了,形成一个空心袋子,稻米塞得满满的。这一年我们的收成并不好,原本种番薯的地再没刨出什么,另一块地被新建的马路占去大半。姐姐们开始学手艺了,一个跟着村里的剃头匠,一个去了镇上学裁缝。到了晚上,我们坐在一起时,我会拿出父亲的信一封封地读,这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在村里生活的父亲,我是陌生的,相反,走出村庄的父亲却是我熟悉和喜欢的。三年后,临近春节,载着城里回来的人的放屁虫络绎不绝,“哒哒哒”的声音震耳欲聋。每一声划过,我都有些难受——父亲不会骑着马回来。然而就在这时,父亲的第二件衣服突然回来了,紧跟着是第三件,第四件,依旧装满了稻米。每一件衣服里的稻子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父亲这些年又换了不少地方。父亲在信中没有说明每一次离开的原因,仿佛人与土地很难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关系。父亲在三年里走过很多地方,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父亲的稻田就在海边,他在信纸反面画了出来——海风吹着稻田,波浪起伏,像另一片海。没多久,我们的村庄拆了,准备建工业园。姐姐们去了更大的城市,把母亲也接走了。母亲喜欢城市,喜欢双脚踩在地板的感觉。她再也不需要走到地里了,地板的存在简直是对鞋底最大的尊重。去外地读书时,我带走了父亲的信,和那件装过稻子的衣服。我的专业是作物栽培学,说不清这个选择是不是和父亲有关。我常常到午夜才做完实验,将疲惫的身体扔到床上。闭上眼睛,父亲信中描绘的景物清晰起来……身子轻了,在稻浪上轻轻摇晃着。一觉醒来,月亮已经爬了很高,月光跃上挂在墙上那件装过稻子的衣服——突然,我看见衣服上隐约散发着光芒,我立即跳下床,向它走去。月色更明亮了,像吸取了海面太多的粼粼波光。父亲的衣服——微微弓着身子,双臂打开,像给人拥抱。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正向父亲走去,当越来越近时,我不禁惊讶起来——从衣服的布缝里,钻出了无数细密的绿色谷芽。(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我”的追问,父亲没法确切回答“外地”是何处,但是他回答问题的干脆和没有放慢的脚步体现了父亲对这件事的坚定。B.父亲远行的决定引起我们的哄笑,父亲在信中与原来不同的娓娓而谈,这些表现都说明,在出走之前,父亲的内心是孤独的。C.父亲的来信反映了乡村正在慢慢消失,面对这种状况,身为农民的父亲选择不断寻找可播种的土地,他的不断退守也是一种抵抗。D.虽然父亲出走,缺席了“我”的成长,但“我”靠着自己对父亲流浪生活的想象理解了父亲的选择,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成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是父亲种稻事件的见证者,“我”的所见所思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由“我”来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B.父亲的来信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使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信的内容既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C.文中多次写到去城里谋生的木匠、鞋匠等人以及学手艺的姐姐们,意在和父亲形成对比,批判这些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抛弃。D.尽管作者笔触冷静,但小说内在的抒情性并没有被掩盖,文中潜在的价值判断通过叙述和抒情的结合不着痕迹地呈现了出来。8.为什么在“我”的想象中,父亲是骑着马回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9.有评论者曾点评道,“汤成难有一颗诗人的心灵”。学校图书馆荐阅栏准备围绕该点评,为本文写一则文学评论向同学们推荐本文。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吾母姓钟氏,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十岁,父归。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以位置景物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尝以不及奉舅姑盘匜①为恨;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课夜,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图成,母视之而欢。 (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注】①盘匜 yí:古代盥洗用具。注水用匜,承水用盘。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日训十字A明B日C令D铨E持竹丝合F所识G字H无误I乃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中的“归”与此处“归”的意思相同。B.“于”,介词,可译为“在”,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中后一个“于”字的意思不相同。C.“少间”,指较短的时间,我们学过的“少时”“须臾”“未几”“比及”“少顷”“顷刻”等与之意思接近。D.“当图之以为娱”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以为”用法和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母出身名门,嫁给蒋家之后,蒋家家道衰落,生活穷困,可蒋母很坦然并没有忧愁的样子。B.蒋士铨四岁开始,蒋母就将竹枝削成细丝折断,拼成一个个字,教坐在她膝盖上的士铨认字。C.蒋母寒夜让孩子读书,鸡叫了才让孩子睡,为此,她的姐妹们都责备蒋母,认为她太过严厉。D.《鸣机夜课图》是蒋士铨请画师为母亲画的小像,画的内容符合母亲的愿望,母亲非常满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2)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14.蒋母教育儿子时常常是严厉中饱含着慈爱,这一特点在文中多有体现,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片“气吞残虏”与下片“功名梦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词人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B.“笑儒冠自来多误”,化用杜甫的“儒冠多误身”,表达了词人被儒家忠孝报国思想所误的悔意。C.“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实写烟波之景,虚写秦关之思,凸显词人内心的悲慨。D.全词以时间为线索,情感起伏强烈,语言雄浑且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出陆游词作的独特风格。16.钱锺书先生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生命里。”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快阁》中,黄庭坚巧用典故,表明自己决意归隐江湖,不存世俗机心的两句是“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名句是“ , ”。(3)“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 A 。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实力和实干。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 B 。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①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②伤人里子更伤人面子;③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④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等等。⑤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⑥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⑦而且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⑨斗气好比蜜蜂蜇人,“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要争气,不要斗气。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您二位找什么?”“枸杞子。”“有吗?”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不少!”“不少!”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您慢慢捡着!”“慢慢捡着!”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敏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幕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20.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21.文中“看样子……”这个段落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分析。(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如何处理情绪,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有人认为:成长需要我们学会在人前隐藏情绪。但有人则认为: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有朝一日,它会以其它方式爆发出来。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年级第十三次强化训练语文答案1.D A.“极昼极夜的特殊现象使得极地生态环境别有洞天”错误,原文是“尽管极地人迹罕至,那里的生态环境却别有洞天”,生态环境别有洞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非仅极昼极夜现象。B.“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都可以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错误,原文是“许多全球性变化问题或可从极地找到线索和答案”,选项将“或可”改为“都可以”,表述过于绝对。C.“并已对极地情况十分了解”错误,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南北极拥有的能源和资源信息”,并非“十分了解”。2.B B.“相同的展望”错误。材料一对未来的展望是“相信随着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我们必将实现极地研究的更大发展”,材料二是“未来,我们还将……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两则材料展望不同。3.C 材料一第三段观点为“科技支撑极地科考”。 A、B、D均直接体现科技装备研发对科考的助力。 C.主要说的是南极泰山站的建筑技术被应用到其他领域,没有体现科技实力对极地科考的支撑作用,不能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4.①真实性:两则材料依托真实极地科考事实报道。材料一给出南极矿产种类、我国获取陨石数量等数据,材料二提及多国建站数量、我国承办会议等事实,以具体数据彰显新闻通讯的真实性。②文学性:材料运用多种文学手法。材料一描绘极地气候展现环境特性;材料二把提取沉积物比作给地球“打针”,形象呈现科考设备用途,增强文学性。 ③评论性:两则材料叙事中含评论。材料一评价极地重要性与科考意义;材料二评论中国南极科考历程与成果,凸显新闻通讯评论性。5.①极地自身重要性:极地是净土、基因库、资源储备地、气候演变导向,关联航天、航海等人类生存问题,关乎全人类命运,体现人类在极地问题上利益命运的一致性。 ②国际合作:多国于南极建站科考,我国积极参与,承办会议、提“绿色考察”倡议,参与国际治理协商,共同致力于认识、保护、利用南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③科技共享:各国极地科考研发的技术装备能全球共享,推动科考事业发展。如我国自主研发装备助力本国且贡献全球,同时借鉴他国技术,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协作发展理念。【导语】这两篇通讯报道以极地科考为主题,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成就与担当。材料一从极地生态价值切入,突出科研意义与资源潜力,体现科技赋能科考的递进关系;材料二以历史视角回顾我国南极科考的艰辛历程,通过建站故事彰显奋斗精神。两文互补:前者重宏观价值阐述,后者重微观历程刻画,共同构成中国极地科考的全景叙事。文学性体现在生动的极地描写与建站细节,评论性则渗透在对科考意义的升华中,最终都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6.D D.“虽然父亲出走,缺席了‘我’的成长”错,原文中“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我”通过父亲的信件和想象实现了自我精神成长,但并没有说父亲缺席了“我”的成长。相反,父亲的信件和“我”对父亲的想象成为了“我”成长的一部分。7.C C.“批判这些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抛弃”错,原文中提到的木匠、鞋匠和学手艺的姐姐们,更多的是为了展现乡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不同选择,并没有直接批判他们的选择。8.①马是父亲稻田的形状,父亲在来信中对不断扩大播种面积,让“马蹄”踏进村庄的展望激昂豪壮,踏马而归、烈马嘶鸣的豪壮画面是“我”由此展开的想象。②骑马回来可以凸显父亲归来时神气的样子,对此的想象表明“我”对父亲外出种稻的态度的转变(表明此时“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③父亲骑马回来与其他人坐车回来形成对比,骑马回来象征父亲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坚守。9.①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诗意化的追求。小说中的父亲在五十岁那年决定出远门,他一路流浪,只为了寻找最适合种水稻的土地。和村人顺城市化浪潮进城的选择相比,父亲的坚守诗意而浪漫。②小说主题表达具有诗意。父亲对种地的执着终于感染了“我”,小说借此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那种对土地的坚守所具有的动人力量,主题具有诗意美。③善用象征手法。小说中马、父亲的衣服、绿色谷芽等意象既是实指,又是虚指,意蕴丰富,撑开了叙事的弧度,构成小说整体丰盈的意义。④小说语言充满诗意。小说中对稻花、海边的稻田、月光下的衣服等的描写形象而细腻,富有画面美;善用修辞,“把地卷起来带走”,“他又把自己栽进了地里”,父亲“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等表达凝练而形象。【导语】本文通过父亲远行种稻的故事,展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父亲不断寻找土地,象征着农民对土地的执着与无奈,而“我”对父亲的理解则体现了代际间的精神传承。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增强了真实感与情感共鸣。父亲的信件作为线索,串联起乡村变迁的历程,揭示了工业化对乡村生活的冲击。10.ACH11.C A.两个“归”,都指“古代女子出嫁”。B.于:介词,在/介词,比;句意:母亲坐在床上。`C.“比及”的意思是等到。D.两句中的“以为”都是“把……作为”的意思。12.C “为此,她的姐妹们都责备蒋母,认为她太过严厉”错,由原文“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可知,诸姨只是认为蒋母对一个孩子没必要这么辛苦,并没有责备蒋母太过严厉。13.(1)父亲每次审理(有关人命的)重大案件,母亲就拉着我站在他桌子前面说:“希望您想想您还有这样一个儿子!”(“决”“狱”“幸”及大意各1分)(2)尽管这样,母亲希望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却还没有得到的,请您寄托在这幅画像上,可以吗?” (“虽然”“志”“致”及大意各1分)14.①“我”读书懈怠,母亲会打“我”,打后又抱着“我”哭泣;②半夜,十分寒冷,母亲用被子覆盖“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或者:“我”半夜读书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母亲让我睡一会儿再叫醒我); ③父亲督促“我”读书,“我”稍微懈怠,他就发怒,几天不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泪打“我”,让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导语】本文描绘了蒋母对儿子蒋士铨的严格教育与深沉母爱。蒋母出身名门,面对家道中落依然坦然自若,展现出坚韧的品格。她在教育儿子时,既严厉又充满慈爱,如寒夜教子、鸡鸣方寝,甚至在病中仍以儿子的诵读为慰藉。蒋母的教诲不仅体现在学识的传授上,更在于品格的塑造。参考译文:我的母亲姓钟,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十八岁时嫁给我父亲。过了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由于这样,我父亲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亲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们生活。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传授我几句《四书》。苦于我年幼不能拿笔,母亲于是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汉字的书写笔画,拼起形成一个字,抱着我坐在膝盖上教我认字。已经认识了,就把这个字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着竹丝来拼所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了六岁,母亲开始让我拿笔学写字。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让我坐在她膝下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织布,一边口里教我断句。我读书的声音与轧轧织布的声音相互间杂。我松懈了,母亲就稍微的用棍棒加以体罚(拿戒尺打我一下),随即又抱着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让我怎么去见你的父亲!”到半夜里,天气非常寒冷,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不久,母亲摇着我,说:“应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不久,母亲又让我读书;鸡鸣叫后才让我睡觉。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母亲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不成才),我靠谁呢!”母亲生病了,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母亲说:“是不快活。”“这样的话,怎么才能让娘高兴呢?”母亲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这样我的忧愁就消解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我的病稍微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母亲的病就会好。我十岁时,父亲回家来了。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严肃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稍微消了气,又极力劝说,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之后才停止。父亲每次审理(有关人命的)重大案件,母亲就拉着我站在他桌子前面说:“希望您想想您还有这样一个儿子!”父亲就频频点头。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微懈怠,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让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没有厌倦过。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有位南昌的老画师游历鄱阳。我请他来给我母亲画幅小像,因此,我向母亲请示,画像各处位置怎么安排景物,又问她:“娘用什么来使自己快乐?把它画下来当作娱乐。”母亲伤感地说:“唉!自从我到蒋家来做媳妇,常常把赶不上侍候公婆认为是遗憾的事!我欠缺的只是一死,有什么高兴的事啊!”我跪下说:“尽管这样,母亲希望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却还没有得到的,请您寄托在这幅画像上,可以吗?”母亲说:“如果我儿子和新媳妇能够勤勤恳恳,不就可以了吗?在布机声里夜里教你念书,我老太婆的愿望就够了,其他还有什么乐趣啊!”画好了这幅画像,母亲看了,非常喜欢。15.B B.“表达了词人被儒家忠孝报国思想所误的悔意”错误。“笑儒冠自来多误”,化用杜甫 “儒冠多误身”,这里的“笑”不是表达被儒家忠孝报国思想所误的悔意,而是词人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对自己曾经一心以儒冠求功名却落得如今下场的一种自嘲与愤懑,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的体现。16.①往昔壮志:上片回忆壮岁从戎,词人彼时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尽显报国豪情。②现实牵挂:下片写如今功名梦断,泛舟吴楚,却仍悲歌伤怀,望着烟波牵挂秦关,心系国家失地。③流年之叹:“叹流年又成虚度”,因报国理想未酬而感慨时光空过,饱含对国家的热爱及未尽力的遗憾,凸显爱国情绪。【导语】《谢池春》以壮岁从戎与暮年归隐的强烈对比,展现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人生慨叹。上片豪气干云,“气吞残虏”的军旅豪情与下片“功名梦断”的落寞形成张力,而“望秦关何处”的遥望,更将报国无门的悲愤融入无垠烟波。全词在雄浑语言中完成对生命价值的叩问,典型体现陆游“烈士暮年”的壮心与遗恨。【解析】①上片回忆壮岁从戎的经历,“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描绘出词人年轻时英姿飒爽、豪情满怀,渴望收复失地、气吞敌人的形象,展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②下片写如今功名梦断,只能在吴楚之地泛扁舟,“漫悲歌、伤怀吊古”,即便身处困境,仍悲歌伤怀,心系国家。“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望着浩渺烟波,心中牵挂着秦关,即国家的失地,体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收复失地的执着期盼。③“叹流年又成虚度”,感慨时光流逝,自己却未能实现报国理想,虚度光阴,这其中蕴含着深深的无奈和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源于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未能为国家尽忠的遗憾,进一步体现了他饱和在生命里的爱国情绪。17. (1)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18. A.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 B.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解析】A处,根据“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实力和实干”可知,争气是靠实力和实干干出来的,故此处可填“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 B处,根据“斗气就是赌气、撒气”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不应斗气,故此处可填“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19.序号②中“伤人里子更伤人面子”改成“伤人面子更伤人里子”。(语序不当,应先说“面子”,再说“里子”)序号⑦中“而且”改成“反而”。(不合逻辑,关联词使用错误,前句“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后文“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应将“而且”改成“反而”)20.①人物对话都是短句,简洁明快,表现出两个陌生人交谈的轻松、自然;②对话内容重复,老同志两次重复我说的话,表现了老同志的随性和可爱;③多处使用感叹号,表现出多样的语气和情感,让对话生动,富有画面感。(任答两条即可)【解析】①短句简洁明快:“不少!”“您慢慢捡着!”“慢慢捡着!”这些对话句子都非常简短,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冗长的描述,展现了两个陌生人之间轻松自然的交谈。短句的使用使得对话节奏紧凑,易于理解和接受。②对话内容重复:老同志两次重复了“我”说的话(“不少!”和“慢慢捡着!”),这种重复不仅增强了对话的节奏感,还体现了老同志的随和、亲切和乐观的性格特点。通过重复,老同志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枸杞子数量的满足和对“我”关心的回应,显得非常可爱随性。③感叹号的使用:对话中多处使用了感叹号,这些感叹号不仅加强了语气的强度,还表达了说话者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在这里,感叹号使得对话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画面感。老同志的回答和“我”的关心都通过感叹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1.“敏”改成“泯”;“幕”改成“慕”。22.①本句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丛枸杞比作礼花、喷泉和珊瑚珠穿成的华盖,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②通红的枸杞子和绚丽的礼花、艳丽的珊瑚珠都很鲜艳,在颜色方面具有相似性;③垂挂着通红果子的枸杞在外形上和礼花、喷泉和华盖也有相似性;【解析】①博喻的运用:本句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即连续使用多个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在这里,本体是“一丛枸杞”,喻体分别是“礼花”“喷泉”和“珊瑚珠穿成的华盖”。这些喻体共同构成了对枸杞子的生动形象的描述。本体“一丛枸杞”与喻体之间有颜色、外形上的相似性。②颜色相似性:通红的枸杞子和绚丽的礼花、艳丽的珊瑚珠在颜色上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比喻更加贴切、自然。读者可以通过想象这些鲜艳的颜色来感受枸杞子的美丽和诱人。③外形相似性:垂挂着通红果子的枸杞在外形上和礼花绽放后的形态、喷泉喷涌而出的形态以及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在整体形状上具有相似性。这种外形上的相似性增强了比喻的效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枸杞子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通过这些比喻,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枸杞子的形态和颜色,还传达了对这对老夫妻生活态度的赞美和向往。23.【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如何处理情绪”这一主题展开,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成长需要学会在人前隐藏情绪;第二种观点则强调未被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而是可能以其他形式爆发出来。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但实际上都在探讨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情绪表达与压抑之间的平衡问题。材料引发我们思考:面对情绪时,应该如何取舍?是选择隐藏还是直面?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情绪”是核心概念,指的是人类内心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哀乐等;“隐藏情绪”指在特定场合或人群中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避免直接流露;“表达情绪”指通过语言、行为或其他方式将内心感受展现出来;“成长”暗示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与个人成熟度密切相关;“爆发”隐喻性地说明了被压抑的情绪可能会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产生负面后果。就材料而言,作文旨在启发考生认识到情绪是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既要避免过度压抑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最终达到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成熟的自我认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写作时,文章开篇引入时,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或名言警句,如“人生如逆水行舟,情绪是风浪”,运用比喻论证点明情绪管理的普遍性与重要性,自然引出话题。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阐述隐藏情绪的利弊,比如职场中克制愤怒有助于维护团队和谐,但长期压抑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同时分析表达情绪的双刃剑效应,可引用心理学研究作为论据,说明不当表达可能引发人际冲突。然后通过归纳推理提出平衡方法,例如借助沟通技巧适时表达、通过运动或艺术释放情绪。进一步联系现实情况,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或个人经历,用事实论据强化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升华,呼吁以理性态度面对情绪,实现自我成长。立意参考:①成长并非压抑情绪,而是学会恰当表达情绪。②情绪表达与隐藏需要平衡,视具体情境而定。③学会科学管理情绪,才能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三次强化训练 语文试卷.docx (详)十三次强化训练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