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单元整合与提升单元整合 学习提升 感受悲剧的力量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 把握戏剧冲突目录索引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学写观后心得单元整合 学习提升感受悲剧的力量戏剧作品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它展示了人性的丰富,解读了人性的复杂。在这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有许许多多的事发生,有情节的起伏变化,有欢笑也有泪水。在这里,你将得到心灵的震撼,思想上的升华。一份冤屈,记录着人性的善与恶;一场雷雨,涤荡出人性的真与伪;一次角斗,让我们看到了命运的不屈与抗争。在缤纷的舞台上,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冷暖爱恨被演绎,让人生出无限的叹息、欢笑、怅惘、悲凉。无论是中国传统曲词绵绵不绝的韵味,还是现代话剧对白简洁直白的风采,都会带给我们震撼人心的力量。请结合下面的问题,对本单元所选三部悲剧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感受悲剧的魅力。1.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结合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这三个人物思考、讨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什么 是被什么毁灭的 给谁看 看什么 体现的悲剧性质分别是什么 把结论填入下面的表格里。戏剧 人物 有价值的 东西 被什么 毁灭的 悲剧 性质 给谁看 看什么窦娥 ① 贪官污吏、社会的不公 社会悲剧、小人物的悲剧 观众、 “我们” 社会的腐败、命运的不可捉摸、社会混乱给人造成的痛苦与折磨、个体的性格缺陷的毁灭性后果……鲁侍萍 善良、正直 ② 命运悲剧 哈姆 莱特 有崇高理想、有抱负、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延宕的性格、社会的混乱 ③ 提示 ①善良、孝顺、贞节 ②命运 ③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古人云“无巧不成书”,“巧”表现为一些偶然的事件。请结合下面的表格,分析三部戏剧中“偶然”对剧情发展的作用。作品 偶然事件 作用《窦娥冤》 赛卢医谋害蔡婆婆,蔡婆婆偶然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却给后来窦娥蒙冤埋下了祸根 《雷雨》 侍萍偶然遇见周朴园,又偶然赶上鲁大海来谈判,四凤、周冲偶然触碰电线身亡等 《哈姆 莱特》 王子偶然刺死波洛涅斯,比剑时偶然被毒剑刺中,王后偶然喝下毒酒 提示 ①生活里的偶然事件,往往会给一个人的一生带来重大影响,而戏剧里的偶然事件,有时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让冲突更加集中,有时则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②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源于偶然,更多的其实源于必然,比如性格的必然。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把握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鉴赏时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矛盾冲突,看看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1.戏剧冲突决定戏剧的主题。从戏剧中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与剧本的立意。2.戏剧冲突的表现形态:(1)表现为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外部冲突。(2)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这两种冲突,有时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3)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3.把握戏剧冲突的主要类型。(1)悲剧:主要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2)喜剧: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人物喜剧性格的刻画,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人和事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4.把握戏剧冲突“两角度”模拟训练(2023江西抚州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求婚(节选)[俄国]契诃夫人物:丘布考夫——一位地主。娜塔里雅——丘布考夫的女儿,二十五岁。劳莫夫——丘布考夫的邻居,体形宽大。独幕景:丘布考夫家的客厅。(劳莫夫进来,穿着礼服,戴着白手套。丘布考夫站起欢迎他。)丘布考夫 我亲爱的人,我看见谁啦!(紧握他的手)简直意想不到……劳莫夫 谢谢你。你这一向可好 丘布考夫 你今天打扮得像来做客,我的宝贝人儿,你出门到什么地方去 劳莫夫 不是的,我就是来看看你,尊敬的史杰潘诺维奇。丘布考夫 我的贵重人儿,你为什么穿晚礼服 劳莫夫 尊敬的史杰潘诺维奇,我来有事求你。我先喝点儿水。(饮水)丘布考夫 (旁白)他借钱来了!一个子也不给!(高声)我的漂亮人儿,是什么事 劳莫夫 你看……我心乱得不得了……总之,只有你能够帮我的忙,虽说我不配……丘布考夫 噢,亲爱的,你就别兜圈子啦!劳莫夫 ……事情是,我来请求你的女儿,娜塔里雅,嫁给我。丘布考夫 (大喜)好啊!再说一遍——我还没有听全!劳莫夫 我有幸请求……丘布考夫 (打断)我亲爱的人……我真喜欢。(拥吻劳莫夫)我盼了好久了,我一直就这么巴望。(流下一滴泪)我一向就爱你,好像你是我的儿子……我去喊娜塔里雅来。劳莫夫 (大为感动)尊敬的史杰潘诺维奇,她会同意吗 丘布考夫 那,当然了,我的亲爱的……她才叫爱你;真的,她像一只春天的猫……不会让你久等的!〔下。劳莫夫 ……我浑身在打哆嗦,就像我要进考场考试,不过我必须下定决心。娜塔里雅是一个出名的女管家,不难看,也受过教育……(饮水);我不结婚也不成……我已经三十五岁了;我应当过一种安静有规律的生活……我有心跳的毛病,一受刺激就心慌……〔娜塔里雅上。娜塔里雅 好啊,是你,爸爸说:“去,那儿有个生意人来买货物。”你好啊!劳莫夫 你好啊,尊敬的娜塔里雅!娜塔里雅 你别见怪我穿围裙……我们在剥豆皮往干里晒。要不要来点儿点心 劳莫夫 (心慌意乱)不啦,谢谢你,我已经用过了。你看,尊敬的娜塔里雅……请你听我……(旁白)冷得怕人!娜塔里雅 怎么的啦 劳莫夫 我想法子把话说短。你一定知道,尊敬的娜塔里雅,我从做小孩子起,说实话,老早就有特权和你们家熟识。我过世的姨妈跟她丈夫,你知道,我承受的就是他们的财产,一向对你父亲跟你过世的母亲尊敬到了万分。劳莫夫跟丘布考夫两姓一向就友情最好。你知道,我的地跟你的地是近邻。你一定记得我的老牛草地连着你的桦木林子。娜塔里雅 对不住,你说“我的老牛草地”……那是你的吗 劳莫夫 是呀,我的。娜塔里雅 你说什么呀 老牛草地是我们的!劳莫夫 不对,我的,尊敬的娜塔里雅。娜塔里雅 你倒想想看,那多久是你的 劳莫夫 多久 打我记得的那天起就是。娜塔里雅 别瞎掰了!劳莫夫 你看文件就知道了,尊敬的娜塔里雅。你看,我姨妈的祖母拿这块草地送给你父亲的祖父的农夫永久自由使用,为了报答她的好意,他们帮她做砖。使用了四十年,成了习惯,当作他们自己的了……娜塔里雅 不对,我的曾祖父一直认为他们的田地打烧塘往外伸——牛草地是我们的。劳莫夫 我有文件给你看!娜塔里雅 那块地我们有了快三百年了!这些草地我一点儿看不上眼,或许值三百卢布,不过我受不了不公道。劳莫夫 娜塔里雅,你高兴的话,我送你。娜塔里雅 我可以送你,因为那是我的!我们总以为你是一个好邻居:去年我们借你我们的打麦机,虽说那么一来,我们自己不得不延到十一月打麦子。可是你现在对我们的行为,就像我们是吉卜赛。劳莫夫 那么,你认为我霸占了你家的地 ……(迅速走向水瓶,饮水)娜塔里雅 我今天就叫人到草地割草去!劳莫夫 我扭掉他们的脖子!〔丘布考夫上。丘布考夫 你们嚷嚷什么 娜塔里雅 爸爸,老牛草地是谁家的 丘布考夫 (向劳莫夫)亲爱的,草地是我们的!劳莫夫 你也得讲理呀!我姨妈的祖母……丘布考夫 亲爱的人,干吗那样叫唤 劳莫夫 你把我的地叫作你的,还指望我平心静气,恭恭敬敬,对你讲话!你是一个强盗!娜塔里雅 老牛草地是我们的,我不给人,不给人,不给人!劳莫夫 看好了,我告到法庭,那时候我会让你明白的!丘布考夫 法庭 你会告到法庭!你吃官司饭的!你一家子人全喜欢那个!劳莫夫 我们劳莫夫一姓全是规矩人,没有一个为了偷东西吃官司,跟你祖父一样!丘布考夫 你们姓劳莫夫的一家人害疯癫症,全家人害!娜塔里雅 全家,全家,全家!丘布考夫 你的祖父是一个酒鬼,你的小姑妈,跟一个工程师跑掉……劳莫夫 你的母亲是驼背。(捧住他的心)……我的头……救命!水!丘布考夫 你的祖父是酒鬼、赌鬼!娜塔里雅 背后说坏话,谁也比不上你的姨妈!劳莫夫 我的脚麻了……你是一个阴谋家……噢,我的心!……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前几回选举你买……我眼前冒星星……我的帽子在哪儿 娜塔里雅 下贱!不老实!卑鄙!劳莫夫 我的帽子……我的心!……哪边是路 门在哪儿 噢!……我怕我是要死了……我的脚简直麻木不灵了……〔走向门。蹒跚而下。丘布考夫 别再踏进我的门!(1888年11月)1.劳莫夫与丘布考夫父女吵起来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请谈谈你的理解。提示 ①丘布考夫没有把邻居来求婚的消息明确地告诉女儿,只是说“去,那儿有个生意人来买货物”,致使女儿只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普通来客看待。②劳莫夫与丘布考夫父女作为地主都极度看重田产,自私、算计、贪婪、斤斤计较,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因此产生冲突是必然的。③劳莫夫对娜塔里雅并没有真爱,只是觉得该结婚了,对方是还算不错的结婚对象,娜塔里雅也没有对劳莫夫表现出特殊的好感,因此互相缺乏包容与理解。2.有人认为“笑,来自戏剧性的矛盾”。《求婚》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也产生于一些夸张、离奇的矛盾冲突,请举例阐释《求婚》中“戏剧性的矛盾”。提示 ①劳莫夫本来是来求婚的,却与娜塔里雅为一块草地争吵不休,其目的与行为的矛盾冲突使人觉得夸张、违背常理,富有戏剧性。②丘布考夫称呼人时叫得非常亲热,甜蜜无比,内心却非常无情,“一个子也不给”。③劳莫夫体形宽大,但心脏不好,脆弱异常,外形与内心的反差,使人感到滑稽可笑。④娜塔里雅对于草地一边说“我一点儿看不上眼”,一边极力据为己有;一边说“受不了不公道”,一边在抢夺别人的草地。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学写观后心得【学习目标】1.了解观后心得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观后心得的基本要求和写法。2.培养并提高欣赏和表达能力。3.运用所学知识写观后心得,培养对影视作品的评价能力。技法指导观后心得,也叫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观看了一部影片或戏剧后,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融合在一起写成的文章。观后心得是我们很熟悉,并且在中学阶段就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写观后心得不仅可以扩充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写作的能力。另外,经典的影片或戏剧中传达出来的正能量,也是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我们平时写的观后心得却往往不符合观后感的基本写作思路,我们的观后心得要么有观无感,要么有感无观,要么乱发一通议论……本单元的写作活动要求我们就所观看的话剧写观后感,目的是使我们明白观后心得类文章的基本写作思路,明确此类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感”“观”能力和思考能力,并让观后心得这类应用文体的写作步入正轨。一、观后心得的写作思路观后心得一般包括四部分内容:引(引作品)、议(对“心得”直接的、初步的论证)、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也可以联系作品)、结(结尾归纳看法,呼应作品,总结全篇)。由此,一篇完整的观后心得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则醒目的标语或引子,先交代清楚观看了什么作品,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不必展开来说。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看剧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这样才能感人。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叙述要简明,抓住要点,不能太长。“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是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否则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作品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表达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二、观后心得的写作技巧观后感,必须是有观有感,“观”是“感”的基础,“感”是“观”的落脚点,我们只有建立好二者的联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恰当的技巧,才能写好观后感。1.观后心得中的“观”要叙述简洁、重点突出观后感中的“观”在表达方式上要以叙述为主,但这个叙述并不等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述。观后心得中的“叙”讲究简明扼要。我们若在写观后心得时大量引述或转述原文,实际上就是把观后心得中的“叙”当成了“复述全部剧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动笔之前没有确立好“感”点,没能明白观后心得的“观”是要围绕“感”点去叙述的。就像普通的议论文写作要围绕中心论点选择论据一样,构思观后心得时务必要先确立“感”点,然后围绕“感”点确定叙述内容,与“感”点无关的内容不写,与“感”点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写,这样才能做到叙述简洁、重点突出。2.观后心得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看完一部影片或戏剧后,你的感受可能有很多,如果写观后心得时追求面面俱到,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写一点,却又什么都讲得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笔带过,必然会使文章平淡无奇。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排查,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点去写。你可以抓住作品的主题写,这个主题可以是总的主题,也可以是某个片段的主题,可以抓住作品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去写,也可以针对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去写,甚至还可以基于剧中某句你感触颇深的台词去写。总之,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点越具体,感受越深,表达才越真切,文章才越动人。例如,有同学写《雷雨》观后感,以“爱”为“感”点,用“爱”串联起戏剧中的“父母亲情之爱”“男女爱情之爱”“真诚之爱”“虚伪之爱”“不伦之爱”,抒写自己的观点,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爱”。这个“感”点的确立,新颖独特,自己有话可说,自然也就能写好。3.观后心得要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观后心得最忌讳的是泛泛而谈和就事论事。泛泛而谈,往往使“感”不能深入,文章过于肤浅。所以,写观后心得必须善于“联”。“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联系时代和社会,也可以从小处入手,联系自身和身边的人。例如,有同学写《悲惨世界》观后心得,确立的主题为“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文章在叙述剧中的冉·阿让受到感化,主动去警局承认自己是真的冉·阿让后,叙写了自身的一段经历——主动告知老师试卷给自己多算了10分,发表了自己对“诚信”的感想。这就是从小处入手,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当然在联系实际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观”,使“观”与“感”藕断而丝连。佳作赏析作品导读《哈姆莱特》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悲剧意义深刻,人物性格复杂,悲剧艺术手法丰富完美,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艺术成就。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哈姆莱特》观后心得 何时让我再想起那日的阳光,人性的温暖 【1】 ——题记 文艺复兴前期,黑色的云雾笼罩着欧洲大地,也恰恰在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出了《哈姆莱特》这朵奇葩,一部追求美好人性、批判罪恶人性的名著。【2】 主人公哈姆莱特在一切还没有发生之前,对天地、人性、社会都充满希望、赞美,但是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由人文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的矛盾者,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他的复仇念头相互矛盾,显示出了人文主义的弱小,同时寄托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3】 【1】 文章以题记的形式指出了所“感”之处:人性。【2】 首段紧承题记而来,对整个剧本加以评价,提出文章观点。【3】 第2段从哈姆莱特的角度,进一步阐释文章的观点。 舞台上,哈姆莱特一出场就是一身黑衣,他曾经有一个多么美好的信仰:人类是上天多么伟大的杰作!然而他的父王被密谋杀害,尊敬的母后却和卑鄙的叔父结婚。盛大的婚礼使他看到了本民族的奢侈。大臣们纷纷向新王献媚,使他看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4】 主人公哈姆莱特并不是完美的。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喜好推崇自我的力量,讲求自我崇拜,这也恰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贵族——人文主义者长时间不能进行改革的原因。【5】 【4】 第3段联系作品。【5】 第4段由作品联系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并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是当时英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当时的英国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及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尖锐。莎士比亚巧借哈姆莱特,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对欲望人性的批判,对美好人性的追求。【6】 这不恰好也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样子吗 鲁迅《狂人日记》中说封建社会的历史每一页都写着“吃人”,也表现了封建制度压抑人性的罪恶。在我看来,当时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文艺复兴前期的欧洲没有什么两样!【7】 看完戏剧《哈姆莱特》,我看着窗外的光,一种敬意油然而生!【8】 【6】 第5段联系社会,指出作品对美好人性的追求这一主旨。【7】 反问句承上启下的同时,引发读者思考。【8】 结尾段呼应题记的内容,首尾圆合。点评作为一篇观后心得,文章最突出的特色是由“观”而“感”,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观点鲜明。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紧密联系实际。另外,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单元实练同学们学习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等课文,对戏剧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请你从上面三篇课文中任选一篇,或从你读过的戏剧中任选一篇,围绕作品中“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参加学校举行的读书交流座谈会。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立意 ①由《哈姆莱特》看爱情悲剧;②由《茶馆》看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③人性的挣扎与毁灭——《雷雨》——一曲时代悲歌;④惊天动地的反抗力量——千古绝唱《窦娥冤》。一、有关良知与悲悯的名言1.人世间的煊赫光荣,往往产生在罪恶之中,为了身外的浮名,牺牲自己的良心。——莎士比亚2.对人民来说,唯一的权力是法律;对个人来说,唯一的权力是良心。——雨果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4.人有了怜悯之心,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做了一切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情。是的,怜悯之后便心安理得了。——高尔基5.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巴尔扎克说: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弗洛姆6.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章太炎7.良心始终是不顾一切人为的法则而顺从自然的秩序的。——卢梭二、有关良知与悲悯的事例1.雨果是一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义愤填膺地揭露英法侵略者是一群“文明的强盗”,批判英法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行径的野蛮。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罪行,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在那一次次充满血腥与罪恶的战争雾霾里,雨果的声讨像是一道闪电,尽管是那样微不足道,可他的悲悯情怀与人性光辉,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2.“一条无穷之路,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这是《感动中国》给予陈贝儿的颁奖词。陈贝儿出生于香港,作为在社会新闻一线的传媒人之一,她的足迹遍布6个省份。陈贝儿亲身走访无数贫困家庭,溜索与钢梯没有击退她,高原反应没有打败她,她与其他工作者用镜头全方位展现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并集合为《无穷之路》这一纪录片。“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她与众多传媒人悉心创作《无穷之路》这部纪录片,体现了国家扶贫工作为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本 课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