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2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戍也,固宜。——过珙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学习活动二 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目录索引学习活动三 综合探究 比较鉴赏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 梳理积累资源助读作者简介百家文字之宗——左丘明 简介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学家左丘明。左丘明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他撰写的《国语》和《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生动记录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作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为《十三经》之一。和《公羊传》《穀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评价 魏晋时期的贺循评价《左传》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作品背景春秋争霸战中的插曲本篇所记叙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其二,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这次围郑,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相关常识史书分类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fányìzhuìgōngxiáquēqǐpáng2.辨识通假(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同“______”,意义: ____________(2)失其所与,不知“______”同“______”,意义: ____________共供供给知智明智、聪明3.一词多义连词,假如动词,及、比得上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形容词,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动词,侵损、削减名词,同“缺”,空隙、缺口动词,没有副词,略微形容词,身份卑微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从哪里兼词,于之介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把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那个人,指秦穆公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削弱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名词用作动词,结盟6.特殊句式(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以其无礼于晋( )(3)是寡人之过也(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敢以烦执事( )(7)夫晋,何厌之有( )7.文化常识(1)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寡德之人。(2)执事: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省略句,即“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判断句,“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省略句,即“敢以(之)烦执事”宾语前置句8.成语积累《左传》中的相关成语(1)包藏祸心:怀着作恶的念头。语出《左传·昭公元年》。(2)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3)鞭长莫及: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4)表里山河: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表里:内外。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5)不可逾越:不可能超过或不可能越过。逾:越过。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6)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污、垢:肮脏的东西。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7)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语出《左传·桓公十二年》。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 理解鉴赏文本研读研读任务一 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故事情节1.文章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 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 文章的首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其次,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最后,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根据下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①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晋文公分析形势,撤兵回国提示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 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一紧 郑伯自责,烛之武说退秦军 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研读任务二 品析语言特点,感受论辩力量3.烛之武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利,后者侧重于害,两者的顺序能改变吗 为什么 提示 不能。如果先说秦、晋合作灭郑的坏处,可能被视为挑拨离间而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4.请仔细阅读第3段,分析烛之武的说理目的及说理方法。填写下表。说理层次 原文要点 说理目的 说理方法既围郑 若亡郑 若存郑 忆往昔 思将来 提示说理层次 原文要点 说理目的 说理方法既围郑 郑既知亡矣 放低姿态,置身事外 陈述事实若亡郑 亡郑以陪邻 阐明害处,动摇秦伯 假设说理若存郑 以为东道主 说明好处,表明诚意 对比说理忆往昔 朝济夕设版 揭示矛盾,离间关系 举例说理思将来 阙秦以利晋 设身处地,劝秦谨慎 推论说理研读任务三 感受叙事特点,分析人物形象5.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虎狼之兵,是一辩士。你是怎样看待烛之武这一形象的 提示 ①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师必退”三个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②是一个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是一个辩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君,是一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6.晋文公是怎样一个人 怎样理解他的“不仁”“不知”“不武” 提示 晋文公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他有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晋退兵,是“利”字使然。7.《烛之武退秦师》文本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顾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寻味。请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并作简要分析。提示 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思路整合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舍郑以为东道主灭郑有益于晋文白对译学习活动三综合探究 比较鉴赏思维提升《烛之武退秦师》和《齐桓晋文之事》都是“能言善辩”的典范篇章,烛之武游说秦穆公和孟子游说齐宣王有什么异同 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理解完成下表。角度 《烛之武退秦师》 《齐桓晋文之事》不同点 两者在劝说过程中的姿态不同 烛之武游说秦伯时,一开始就用了“示弱”的策略,让对方卸下心防,博得对方的同情。 ①不同点 两者在劝说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式不同 ② 孟子擅长使用比喻或者类比论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道理,像用缘木求鱼的比喻来论述齐国试图称霸的后果;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来比喻实行王道“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相同点 两者均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劝说 烛之武游说的时候,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八次称“君”,整个论述当中,都在讨论郑国存在或者灭亡对秦国的利弊问题。 ③两者都抓住对方未来的利益进行劝说 孟子和烛之武在劝说君主的时候,强调的利益不是我方的利益,而是你方的利益;不是现在的利益,而是未来的利益。 提示 ①孟子在游说齐宣王的时候,一开始就表现出进攻的姿态,尖锐地向齐宣王发问。②烛之武在劝说当中采用了事实(历史)论证(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方式,论证晋国的野心难以满足。③孟子对齐宣王的劝说一开始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思考。如,齐宣王询问想探讨霸道治国的策略时,孟子以“不闻”来避开霸道的话题,并以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以羊易牛”的事为例开始自己“王道”的话题。给齐宣王提供称王的方法。主题阅读武士之猛,谏臣之辩“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武士用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谏臣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战争离不开外交。“男儿何不带吴钩”“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武士的家国情怀;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这是谏臣的智勇双全。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群文阅读材料一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飞)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有删改)材料二 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阅读思考1.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不同。请根据二者特点撰写一副对联。示例 (1)张翼德勇吓曹贼,烛之武智退秦师。(2)张翼德怒吼退雄兵,烛之武妙论动君心。(3)张翼德怒吼走曹兵,烛之武妙论退秦师。(人物可先可后)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可以看作是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高度评价。请以整句的形式,也拟写两句对“触龙说赵太后”的评价。示例 (1)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老臣尽苦心,诚则生巧,天花满目。(2)同病相怜,稍解太后不和之色;闲闲说入,终令威后自然感悟。参考译文 材料二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左师触龙希望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进入殿内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左师公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为他们考虑得很长远。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是感到伤心。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近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远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儿子做侯的就一定不好吗 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是国君的亲骨肉,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而得来的尊显地位、没有功绩而得来的俸禄,坐拥金玉等贵重财物,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学以致用 创新写作剪裁得当,曲折有致文章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是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使臣的,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做到了剪裁得当,繁而不杂,有始有终,简而得宜。文章虽对故事做了许多剪裁,但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伯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情节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微写作古人曾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就运用了一定的技巧,让文章的情节曲折有致,张弛有度。请写一个故事,力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300字左右。示例抓 阄 儿一间草屋里,昏暗的灯光下,坐着兄弟两人。今年,哥哥在县城念高三,成绩优异;弟弟上初二。父亲三年前病逝,长期的劳作让母亲卧床不起。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兄弟俩决定一个留在家,另一个继续上学。“哥,你去念书吧,我留在家里。”弟弟对哥哥道。哥哥抬起头,看着瘦弱的弟弟,说:“你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哥哥留在家里,你安心去念书。”“不,哥,你马上就升学了,你去读书,家里的活我来干。”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以抓阄儿来决定。弟弟找来纸和笔,趴在桌上写,哥哥凝视着屋外的夜空出神。“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迟疑了片刻,从桌上抓起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上学”。哥哥盯着手中的纸片,心潮起伏:弟弟还那么小,在家劳作,会累坏他的;不行,应该让弟弟去念书。他转身一看,屋里已不见弟弟的踪影。哥哥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找出弟弟的那团纸,展开一看,上面也写着“上学”……本 课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