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江苏省射阳中学全真模拟4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有科学家提出,线粒体可能起源于被真核细胞吞噬的原始需氧细菌,下列叙述可作为支持上述观点的证据是( )A.线粒体内膜和外膜属于生物膜系统B.线粒体能独立完成遗传信息的表达C.线粒体和细菌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D.真核细胞和需氧细菌的遗传物质均为DNA2.研究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将含有该蛋白的细胞裂解液作为样品进行下列不同处理,检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其对应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32P作为标记蛋白质的同位素B.除垢剂通过降解蛋白质来破坏膜结构C.蛋白酶处理导致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增大D.推测该蛋白同时具有膜外和膜内的部分3.如图所示,细胞周期包括分裂同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S期进行DNA复制。对某动物(2n=12)的肠上皮细胞用含放射性的胸苷(即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基培养15min后,洗去游离的放射性胸苷,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并定期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a→b→c→d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B.显微镜下观察到M期前期细胞中有6个四分体C.M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为12→24→12D.更换培养液后约2.2h开始出现被标记的M期细胞4.科学史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科学家们在探索道路上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在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B.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果蝇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与沃泰默的实验相比,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能排除神经调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希尔反应说明水的光解与糖的合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5.下图是人体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红细胞中珠蛋白(血红蛋白组成蛋白)基因表达的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基化可能会阻止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先后结合启动子B.甲基化位点差异导致珠蛋白基因在时间上发生了选择性表达C.12周时起γ-珠蛋白基因会持续在红细胞内表达D.ε-珠蛋白基因和γ-珠蛋白基因这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重组6.下图为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前后体内由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动员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促进激素a分泌以升高血糖B.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激素b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比赛时紧张的情绪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d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D.若遇寒风刺激,激素c分泌增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d以增加产热7.在免疫系统的战斗中,抗体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其中IgM、IgG、IgA三种主要的抗体并非孤立作战,而是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如在一次肠道感染中,病原体首先会遇到肠道黏膜表面的IgA,突破这道防线后进入血液,IgM会迅速生成并进行抵抗。随着时间的推移,IgG 会大量产生,提供免疫保护。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及其免疫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IgM、IgG、IgA三种抗体的细胞不是同一种浆细胞B.血清检查IgM增高可能只是过往感染,而IgG增高则一定处于感染期C.随着肠道感染时间的延长,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提供长期免疫保护D.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更多的IgG8.独脚金内酯(SL)是具有调控植物分枝发生的一类植物激素,SL 合成受阻或 SL 信息传 递缺陷的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象。现有拟南芥 SL 突变体 1 和 SL 突变体 2,其生 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为研究 SL 的调控机理,研究者在 SL 突变体 1 和 SL突变体 2 幼苗期进行以下嫁接实验,培养后观察植株形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处理 结果1 突变体 1 上部+野生型根部 植株上部具有顶端优势2 突变体 2 上部+野生型根部 植株上部顶端优势缺失3 野生型上部+突变体 2 根部 植株上部具有顶端优势4 突变体 1 上部+突变体 2 根部 ?A.独脚金内酯作为信息分子,直接参与靶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C.独脚金内酯合成部位最可能在根部,“?”处为顶端优势缺失D.若施加外源 SL,突变体 1 和突变体 2 均表现顶端优势9.晕动症是指经受旋转等刺激后出现的体温下降、呕吐等症状。巴比妥钠能增强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作用,对晕动症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B.晕动症发生时,兴奋经交感神经传至胃肠,使胃肠蠕动加强从而导致呕吐C.晕动症发生后,机体可通过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使体温回升至正常水平D.使用巴比妥钠能促进突触后膜Cl-的内流进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减小10.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该区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相邻群落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林缘草甸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略高于其内侧的森林和外侧的草原B.交错区中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实现共存C.季节性变化导致交错区外貌发生改变,属于次生演替D.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群落交错区数量的增加11.多度用于统计一个群落中各个物种个体的相对数量。研究人员对某生态系统经受干扰时、干扰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受干扰时物种A的多度明显下降B.物种B与物种A存在着种间竞争的关系C.B的竞争力因生态系统受到干扰而高于AD.无B存在时物种A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强12.下列有关高中生物相关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A.用2mol/LNaCl溶液可析出洋葱根尖细胞提取液中的DNAB.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上清液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C.黑藻作为原核生物是用作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良好材料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与低温诱导染色体变化的实验中,用到的酒精都有冲洗作用13.下列关于灭菌、消毒、无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均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B.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实验中所使用的微量离心管、细胞培养瓶等进行灭菌C.为防止杂菌污染,应将配制好的选择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中进行高压蒸汽灭菌D.为防止蛋白质变性,不能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灭菌14.黑曲霉多不耐高温,发酵获得柠檬酸的过程需大量冷却水控制温度,生产成本高。现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耐高温高产黑曲霉,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①培养基中黄色圈大的菌落不一定为高产菌株B.处理②、③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C.处理④升高温度即可筛选出耐高温高产黑曲霉D.发酵结束后通过适当的过滤、沉淀等方法获得柠檬酸15.某研究小组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整合到野生型小鼠Gata3基因一端,如图甲所示。实验得到能正常表达两种蛋白质的杂合子雌雄小鼠各1只,交配以期获得Gata3-GFP基因纯合子小鼠。为了鉴定交配获得的4只新生小鼠的基因型,设计了引物1和引物2用于PCR扩增,PCR产物电泳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ata3基因的启动子无法控制GFP基因的表达B.翻译时先合成Gata3蛋白,再合成GFP蛋白C.2号条带的小鼠是野生型,4号条带的小鼠是Gata3-GFP基因纯合子D.若用引物1和引物3进行PCR,能更好地区分杂合子和纯合子二、多选题16.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薄层层析硅胶板对绿叶中的色素进行分离。薄层层析硅胶板板面纯白平整,均匀细密,层析所得色素斑点清晰,分离效果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点样时无需画滤液细线,只需将样品点在点样处即可B.该方法与纸层析法遵循的分离原理不同C.实验待测植物种类不同,四种色素斑点从上往下颜色顺序为橙黄色、黄色、黄绿色、蓝绿色,保持不变D.若硅胶板上只出现上方两个色素斑点,可能是提取时没有添加碳酸钙17.我国科研团队将磁性颗粒均匀涂至螺旋藻(颤蓝细菌)表面,使磁性螺旋藻(MSP)能在外部磁场控制下,靶向运动至癌变部位,促进癌细胞的放疗,治疗机制如图。已知肿瘤组织内部的缺氧环境可以减少含氧自由基的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螺旋藻细胞内存在RNA-蛋白质复合物,但不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温度过高,光合作用的酶活性降低,MSP促进放疗效果减弱C.过程①利用MSP叶绿体释放的O 提高肿瘤组织内部的氧气浓度D.过程②叶绿素产生的自由基可破坏磷脂分子引发雪崩式反应损伤癌细胞膜18.某研究小组用油菜素内酯对苦草进行浸泡,探究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对苦草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部分实验数据如图所示(虚线表示对照组叶绿素的含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油菜素内酯的浓度B.本实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共15组C.浸泡时间为10min时,油菜素内酯促进叶绿素含量提高的最适浓度在0.5-1mg·L 之间D.浸泡时间为40min时,油菜素内酯浓度过高或过低对叶绿素含量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9.如图表示花粉管通道法介导植物基因转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粉管通道法可适用获得转基因扰虫棉花B.外源DNA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就能借助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细胞并表达C.必须在雌蕊成熟时才能进行图中所示的处理方法D.相比于农杆菌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避免了植物组织培养这一操作三、未知20.研究者诱变得到一种小麦黄绿叶突变体,其呼吸特性与野生型植株无差异,但光合特性有明显不同。(1)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中的 上,在光合作用中具有 的功能,因此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光合特性。(2)测定不同光照处理下两种小麦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结果如图1。 由图1可知,突变体叶色变浅主要是由于 含量较低,且黄绿表型的出现依赖于 。(3)对两种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株系 光饱和点 (μmol·m-2·s-1) 光补偿点 (μmol·m-2·s-1) CO 饱和点 (μumol·mol-1) CO 补偿点 (μumol·mol-1) 最大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野生型 1619 37.65 610.93 56.51 29.47突变体 1873 56.84 890.14 51.66 45.96备注: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大气CO2浓度和适宜温度下测定: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在光照强度1200μmol·m-2·s-1和适宜温度下测定。①据表可知,突变体对强光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依据是 。②研究发现,突变体对照射在叶面上的光能吸收率低,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较高。据表推测,光能转化率高的原因是突变体具有更高的 能力。(4)类囊体膜上的光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当光能过剩时,叶肉细胞内因NADP+不足,e传递给O2,从而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一系列光有毒物质,破坏PSⅡ中叶绿素及D1蛋白,光合速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光抑制。研究发现,在强光条件下,类囊体膜蛋白PSBS可感应类囊体腔内的高H+浓度而被激活,激活的PSBS抑制电子在类囊体上的传递,最终将过量的光能转换成热能释放,从而防止强光对植物造成损伤。 ①据图2分析、H+由类囊体腔进入叶绿体基质的运输方式为 。若药物X可以阻断类囊体膜上PQ蛋白的功能,则喷施药物X将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PSBS发挥功能,原因是 。②推测干旱环境下,光抑制会 (填“增强”或“减弱”),依据是 。③研究发现,水杨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抑制。为探究水杨酸缓解光抑制的机理,科研人员用清水处理灌浆期小麦(W)为对照组、0.3mol/L水杨酸溶液处理相同小麦(SA)为实验组,设置适宜温度中等强光(MTL)组、高等强光(HTL)组,处理一段时间后,提取不同条件下小麦叶绿体中的D1蛋白并进行电泳,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该实验结果表明 。 四、实验题21.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作出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以交感神经的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等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皮肤烧伤后,皮肤上的感受器将兴奋传导至脑桥蓝斑,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图1)。请据图回答:(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一种多肽,在垂体细胞中合成后,经加工分泌过程进入组织液,经 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图示表明,应激反应的调节网络是 。(2)图中儿茶酚胺分泌的反射弧中,交感神经的活动 (填“受到”或“不受”)大脑皮层相关高级中枢控制上述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 。(3)烧伤刺激可通过脑桥蓝斑传递到下丘脑及 部位形成慢性应激,研究表明烧伤会导致细胞外液总量和 含量降低,该变化会引起肾上腺皮质细胞中 (场所)合成醛固酮含量升高(4)为探究精神应激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活性及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中细胞因子(以IL-1β、IL-6为例)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小鼠与其天敌(猫)的暴露实验。将小鼠适应性培养后,随机分组,急性应激组受天敌攻击45min后立即检测;慢性应激组每天受攻击45min,持续14天后检测:对照组正常环境处理。将记录的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如图2.①据图2分析,血浆糖皮质激素水平在慢性应激组中持续升高可能使得 ,从而导致糖皮质激素对HPA轴的抑制作用减弱。②研究发现,过量的糖皮质激素可促进免疫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据图2分析,在慢性天敌应激情况下,长期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使 ,导致免疫系统的 功能降低,从而使机体患癌和受感染的风险增大。五、解答题22.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温室模拟地球气候变暖,以大、小两种蜘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捕食的影响。请分析回答:(1)蜘蛛是一种肉食性节肢动物,它与杂食性、植食性昆虫以及植物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 ,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渠道。(2)自然环境下某生态系统中影响两种蜘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若要预测两种蜘蛛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对两种蜘蛛种群的 (数量特征)进行调查。(3)研究人员在两个温室中进行长期实验,一个温度适宜且恒定,另一个温度较高模拟气候变暖,每个温室中有大、小两种蜘蛛及其猎物。其中,大型昆虫多为肉食性,小型昆虫多取食禾本科植物,中型昆虫多为杂食性。研究人员统计了不同年份相关数据,结果如图1、图2.①科研人员研究两种蜘蛛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资源占用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属于对两种蜘蛛 的研究。据图1可知,模拟气候变暖导致大、小蜘蛛所结蛛网网孔面积的变化分别为 。②结合图2结果,推测高温环境下, ,导致大蜘蛛蛛网网孔大小发生相应变化,以获得足够的猎物。该人工生态系统中小型昆虫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包括 。③小蜘蛛的蛛网网孔大小随环境变暖所发生的变化,与高温下温室内生物群落的多种因素有关。对此进行合理推测:环境温度变暖, 植物占优势,小型昆虫增加,中型昆虫也增加,蛛网网孔变大,小蜘蛛猎物依旧充足且蛛网网孔越大, ,减少了捕食的能量代价,利于小蜘蛛生存;另一方面,中型昆虫营养丰富,口感更佳,也获得了小蜘蛛的偏爱。(4)据文中信息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可能的影响有 (选填字母)。a、生产者的优势种、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发生改变b、小型昆虫具有生存优势c、捕食者食物的比例发生变化d、大、小蜘蛛的生态位重叠减弱23.为筛选出能与SARS病毒(单链RNA)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蛋白,研究人员欲在S蛋白末端添加TAP标签(能特异性地与哺乳动物体内IgG类抗体结合)形成S-TAP融合蛋白,再利用该标签在病毒敏感细胞中纯化出S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请据图回答: (1)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有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为构建pcDNA3.1-S-TAP重组质粒,需先利用 酶获得S基因的cDNA,PCR扩增时TaqDNA聚合酶沿着模板链的 (填“5'→3'”或“3'→5'”)方向移动,设置PCR扩增程序时,在30轮循环后通常在72℃条件下处理10min的目的是 。(2)引物F设计的依据有 (按5'→3'方向依次书写),引物R不能包含S基因终止密码子的编码序列,否则将导致 。(3)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时,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 有关。a.DNA分子量的大小、构象b.电泳时的电场强度c.琼脂糖凝胶的浓度d.DNA分子的碱基序列(4)构建重组质粒时应选用的限制酶有 ,在重组质粒pcDNA3.1-S-TAP中还应该有的结构有 。(5)将重组质粒pcDNA3.1-S-TAP导入受体细胞时采用 法。为检测转染细胞中是否表达出了S-TAP融合蛋白,科研人员将转染细胞置于载玻片,洗涤、固定后,滴加带有荧光标记的 稀释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出现荧光标记,则说明转染细胞中表达出了S-TAP融合蛋白。24.鹦鹉(ZW型性别决定)的毛色有白色、蓝色、黄色和绿色,由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其中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无相关基因,作用机理如下图。研究人员用纯合蓝色鹦鹉和纯合黄色鹦鹉进行了如下两个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不考虑基因突变。请据图回答:(1)上述决定鹦鹉毛色的两对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 定律,相关基因通过控制 ,进而控制毛色性状,鹦鹉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有 条Z染色体。(2)杂交实验一中,亲本的基因型是 ,F1雌雄鹦鹉随机交配,F2中纯合黄色雄鹦鹉所占的比例是 。选取F2中绿色雌雄鹦鹉随机交配,后代蓝色雄鹦鹉所占的比例为 。(3)杂交实验二中,F1雌雄鹦鹉随机交配,F2中绿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共有 种。欲判断F2中某只绿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可让其与多只 雌性鹦鹉杂交,若后代只出现绿色和黄色鹦鹉,则可判断其基因型为 。(4)宠物市场中雄性鹦鹉更受消费者的青睐,研究人员欲通过构建平衡致死品系(基因D或基因E纯合个体致死),以提高后代雄性鹦鹉的比例。据图选取品系 (填数字)的雄性鹦鹉与雌性鹦鹉杂交,统计后代发现,大多数为雄性鹦鹉,还有极少部分表现为雌性鹦鹉,请分析出现雌性鹦鹉的原因 。参考答案1.B2.D3.B4.B5.B6.C7.B8.B9.C10.C11.D12.D13.B14.A15.B16.AD17.BD18.ABC19.ACD20.(1) 类囊体薄膜 吸收(捕获)光能(或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2) 叶绿素 正常光照强度(3) 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光饱和点及最大净光合速率都更高 CO2固定(和还原)(4) 协助扩散 不利于 喷施药物X后,PQ蛋白失去功能,使得类囊体腔内的H+浓度偏低,不利于PSBS的激活 增强 干旱环境下气孔关闭,胞间CO2浓度下降,使得暗反应减慢,NADP+供应不足,光抑制加剧 水杨酸通过抑制D1蛋白的降解缓解光抑制21.(1) 体液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2) 受到 交感神经的末梢和其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3) 大脑皮层、边缘系统 血钠 内质网(4) 下丘脑、垂体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中的IL-1β和IL-6水平降低 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22.(1) 食物链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2) 温度、湿度 年龄结构(3) 生态位 变小、变大 中、小型昆虫增加,大型昆虫减少 中小型昆虫遗体中的能量、大型昆虫粪便中的能量 禾本科 结网吐丝量减小(4)abc23.(1) 1 逆转录 3'→5' 有利于子链充分延伸(2) 添加SmaⅠ酶序列和 Kozak序列和S基因上游碱基序列 翻译提前终止,无法表达出S-TAP融合蛋白(3)abc(4) SmaⅠ和BamHⅠ 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5) 显微注射 IgG类抗体24.(1) 自由组合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0或1或2(2) bbZAW×BBZaZa 1/16 1/18(3) 4 白色 BBZAZa(4) 2 雄性鹦鹉(ZdEZDe)减数分裂过程中两条Z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产生少量的Zde配子,从而产生未致死的雌性鹦鹉(ZdeW)或该雄性鹦鹉(ZdEZDe)减数分裂过程中ZdE或ZDe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少量的Zde配子,从而产生未致死的雌性鹦鹉(ZdeW)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