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曹刿论战《左传》文体简介《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常见史书体例名称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2.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3.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 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5.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6.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思考背景简介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齐大鲁小,齐强鲁弱。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国内危机四伏,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后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即位后,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公子纠被逼死。但齐桓公仍不甘心,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读准字音初读全文,思考问题1.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2.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怎样的军事见解?3.曹刿是如何向鲁庄公论战的?4.长勺之战的胜利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细读课文,了解大意十年春,齐 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指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进攻,攻打。迎战。十年春,齐 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大举攻打鲁国。庄公准备派兵迎战。曹刿(听到这个消息后)请求拜见(庄公)。译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代词,他的。同乡的人。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代词,指应战这件事。参与。鄙陋,目光短浅。拜见。译文他的同乡说:“都是当政的人谋划的事情,(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那些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就进宫拜见(庄公)。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用,靠。这里是“养”的意思。不。独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鲁庄公一些臣子。应答。译文(曹刿)问道:“您凭借什么(让将士们跟齐国军队)作战?”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应答说:“小恩小惠并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他们不会(因此而)服从您。”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虚夸,谎报。诚实。使人信服。赐福,保佑。译文庄公说:“祭祀时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从来不敢虚报浮夸,一定诚实说明(有多少说多少)。”(曹刿)应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您)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5.案件。明察,弄得清清楚楚。实情。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连词,就。译文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但一定按实情来处理。”(曹刿)应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他,代指曹刿。坐车。这里指坐同一辆车。击鼓。击鼓是进军的信号。军队溃败。译文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齐、鲁两国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过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溃败。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驱车追赶。下车。车轮压出的痕迹。古代车厢前用做扶手的横木。追赶,这里指追击。译文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认真眺望敌情,(然后)说:“行了。”(庄公)就(命令鲁军)大举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 之。已经战胜。既,已经。原因,缘故。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振作。第二次(击鼓)。尽。充满。所以。代词,他们,指齐军。译文已经战胜后,庄公问曹刿那样(指挥军队)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的时候)他们的士气衰减了,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敌人(击鼓进攻了三次)士气耗尽,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气高涨,所以战胜了他们。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估计,预料。埋伏。倒下。译文(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料,(我)害怕(他们)在那里有埋伏。(于是)我仔细察看发现齐军战车轮子压出的痕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了,(知道他们真败了,)所以这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完成图表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阐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稳重果断,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也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文章写作特色与手法1.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用鲁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的对话,战时二人的表现,战后庄公的“问其故”和曹刿的“论战”,都形成鲜明的对比。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段落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文章写作特色与手法3.运用对话交代情节,文字简练。本文通过对话不仅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而且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全文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分层归纳第一部分(①):战前准备。(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第二部分(②):战争经过。对比鲁庄公与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表现出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却临阵从容,善于把握战机。第三部分(③):战后总结。通过描写曹刿论述获胜的原因,表现出曹刿的“远谋”。文章归纳与总结深入阅读,合作探究1. 概括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第1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3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略写战争经过。深入阅读,合作探究2. 曹刿当时的身分怎样?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深入阅读,合作探究3.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深入阅读,合作探究4. 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深入阅读,合作探究6.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 “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是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