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新课导入四川成都武侯祠 西晋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 “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23 出师表【诸葛亮】核心素养1.了解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并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新知认知关于“表”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帝王的一种特殊奏章,用于表达臣子对帝王的忠诚和希望。表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和叙事,但往往又带有强烈的抒彩“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其内容,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出师表”就是军队出征前,主帅写给帝王的表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因此,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以使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背景资料三国时期全图诸葛亮当时就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励精图治,振作精神,严明赏罚,听信忠言,任用贤良,远离小人,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关于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为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课文朗读要求:认真听读、跟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句的节奏。shìsèfěi朗读,正音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cújiàn朗读,正音2: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zhìzāngpǐ朗读,正音3:wèi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yīzībìquēyōu朗读,正音4: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hánglièzhǎnghuán朗读,正音5:qīng tu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wǎngwěi朗读,正音6: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yòurǎngnúshù朗读,正音7:sù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shēng朗读,正音8:jiùzōutì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真正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啊。可是,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边境上奋不顾身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而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古代帝王死亡叫“崩”殂:死亡。中途贫困衰弱的确,实在时候但是宫廷里边境 的原因原来是。特别厚待。发扬光大发扬扩大使……阻塞恩情疏通文意1.作者是在什么形势之下写的《出师表》?文中如何表述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不利条件)思考解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趁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资料拓展为什么说“益州疲弊”?“开张圣听”(广开言路)6.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由此,作者首先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3.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4.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有什么作用?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9.回顾全段,说说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提出建议的。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8.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7.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第一段小结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追殊遇报陛下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利诚宜……不宜……(正反)(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廷和相府的人,都是相同的,奖励善的处罚恶的(标准)不应当有差别。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令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当交给各主管部门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宫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奖励\惩罚\善\恶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偏袒\私心指国家的官员。尽忠做好事的人。疏通文意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如何具体执行?3.“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思考解析内指“宫中”;外指“府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宜:俱为一体付有司论其刑赏不宜:内外有别偏私不公(目的)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赏罚第二段小结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这以后实行,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益处。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古时自称,我。更多的益处、成效。补救缺点和疏漏都因此。同“拣”,选拔。 给予疏通文意姓名特长好处证明工作郭攸之、費祎、董允皆善良忠实、志虑忠纯先帝简拔留給后主之材可裨補闕漏,有所广益咨以宮中之事推荐宮中贤臣思考解析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对军事精通熟练,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曾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事情不论大小,都可以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当。通晓,精通。队伍,指军队。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疏通文意姓名特长好处证明工作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先帝称赞,众人拥戴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谘以营中之事推荐营中武将三、四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思考解析思考:第三、四两段有什么异同点?相同:向后主推荐人才不同:第三段重在“宫中之事”,第四段重在“营中之事”。小结第三、四段关系宫中之事府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荐贤臣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的原因”。倾覆衰败。没有一次。痛心遗憾。为节而死疏通文意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亲贤臣,远小人”2.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思考解析6.文中作者以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作对比,意在说明什么?5.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以史为鉴,从正反两方面向后主言明:能否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强调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亲贤远佞以史为鉴前汉 → 兴隆后汉 → 倾颓正反对比史例劝谏后主不应重蹈后汉覆辙第五段小结小结第五段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它是对第三、四两段的总结。也是第一、二条建议能得以实行的基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亲自姑且声名显赫\做官因为身份低微见识浅陋探访答应奔走效劳那时以来同“又”用,拿碰上,遇上。因此我本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探访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疏通文意(3)“ , ”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尽了他的一生。(2)文中表达诸葛亮志趣的句子是“ , ”。(1)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相照应的句子是“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速读课文第6段,筛选信息,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思考解析(4)“感激”的原因是什么?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2.自读文中作者自述身世的部分,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目的。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说明自己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思考解析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早晚实现不长草木(的地方)武器装备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衡量使……受伤害用来表并列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任务不能实现,从而损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率军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南方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励并率领全军,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和效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情理,有所兴革,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疏通文意1.第7段主要内容有哪些?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出师目标;补笔。2.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关于刘备托孤: 刘备临终前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思考解析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5.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4.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诸葛亮在出征前说明国内正事安排,强调了郭攸之等人的职责,意在启发后主亲贤纳谏。8.从“至于斟酌损益,进尽……之任也”一句可以看出诸葛亮有什么用意?6.诸葛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确切地说是哪几句话?)7.文中列举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是哪两件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1.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禅提出建议;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小结第六、七段2. 六、七自然段和前五段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表明自己对君主的忠诚,希望后主能亲近贤臣,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六、七两段的记叙是紧承第五段而来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任务完成怠慢来公布他们的过错询问(治国)的正确道理认识接受正确的意见面对告慰泪水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求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话,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如果能够这样,我就承受您的恩德而感慨激动不已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表文流下眼泪,不知说了些什么。疏通文意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第二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第三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诚宜开张圣听。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5.全文最能概括诸葛亮感情的六个字是什么?报先帝,忠陛下。思考解析(立下军令状)6.领会第8段的写作思路。首先,严于律己,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和后主:“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最后,表白不胜依依之情。7.作者对贤臣和后主提出的这些要求,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8.诸葛亮“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猜想一下,诸葛亮为何流泪呢?自己立下军令状对贤臣的要求陛下应尽国君之责、毋忘先帝遗训表示临別依依之情小结第八段后人说《出师表》中有六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所在,是哪六个字呢?“报先帝”“忠陛下”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质。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1)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其次,他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2)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本课小结。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8)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___(10)由是感激 _______________(11)遂许先帝以驱驰 _______________(12)当奖率三军________________(13)恐托付不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讨贼兴复之效 _______________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辱,谦辞感奋激发奔走效劳鼓励没有效果功效A.此皆良实/良多趣味B.以咨诹善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以光先帝遗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盖追先帝之殊遇/盖竹柏影也D2.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将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光大,振奋志士们的气节。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心进谏的道路。3.句子翻译。(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皇宫和丞相府中(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我)在战事失败之时接受重任,在危急紧迫关头奉行使命。诸葛亮用兵——诸葛亮当军师——诸葛亮的锦囊——诸葛亮隆中对策——神出鬼没名副其实神机妙算有先见之明计上心来神妙莫测略施小技用的是疑兵计诸葛亮弹琴——诸葛亮的鹅毛扇——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草船借箭——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