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孔乙已》选自《呐喊》,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译著《毁灭》等。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初中已经学过的鲁迅作品?小说:《故乡》《社戏》选自《呐喊》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均选自《朝花夕拾》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文集》孔 乙 己关于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造成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稻、黍、稷、麦、菽)。背景知识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1、院试: 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可以称作相公。(一个县也就20人)2、乡试 :又叫秋闱,每三年秋季一次,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可以称作老爷。3、会试 :又叫春闱,第四年春季举行,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4、殿试: 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每三年全国录取也就240人。背景知识读准下面字音:颓唐( ) 附和( ) 分辩( )不屑置辩( )咸亨酒店( )砚( ) 荤菜( ) 羼水( ) 拭( )蘸( ) 惋惜( ) 阔绰( )舀水( ) 涨红( )绽( )哄笑( ) 间或( )打折( ) 门槛( )tuíhèbiànxièhēngyànhūnchànshìzhànwǎnchuòyǎozhàngzhànhōngjiànshékǎn学习评测解释词语不屑置辩:颓唐:分辩:缠夹不清:附和:之乎者也: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辩白,辩解。搅扰、夹杂不清。(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1、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2、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3、结构: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4、四大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关于小说跳读全文1 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 请圈点出来。2 根据所用的笔墨多少,确定主要人物是谁 文中出现的人物有:孔乙己、 短衣帮、穿长衫的、“我”、掌柜、丁举人、邻居小孩。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跳读全文:1、确定主人公正面出场,对其详写的段落有哪些2、确定主人公侧面出场,对其详写的段落有哪些正面:4、6、7、8、11节侧面:5、10、12节概括:孔乙己正面出场的5个典型生活片段典型片段:4节: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他竭力争辩;6节: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他极其颓唐;7节: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8节: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11节:孔乙己用手“走”到咸亨酒店买酒喝。“人物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依据,什么样的人物性格便会产生什么样的情节”(引自《文学概论》)从正面的典型情节中初步探知孔乙己人物形象特点好逸恶劳 死要面子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迂腐不堪 痛苦无奈穷困潦倒 无法自理 麻木不仁热心善良概括:孔乙己侧面出场的3节内容(5、10、12节)且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特点。A、第5节:侧面介绍孔乙己的身份、特点: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守信。B、第10节: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折腿的原因。好逸恶劳 无法自理的悲惨境地;C、第12节:掌柜唠叨他欠着十九个钱,孔乙己自此再也没出现。悲剧命运。典型的情节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而精准传神的描写更能让人物特点更加鲜明典型。对比研读:第4节与第11节1、找各类描写角度并圈出描写要点2、品味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描写角度一:外貌描写第一次出场(第4节):总: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的都是穷困的。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没有资格与“穿长衫的”,但又不屑与穷困的劳动者为伍,“穿长衫”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七个字就简练地揭示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严重矛盾,“唯一”突出他在当时的环境里就是一个另类,预示其悲剧的必然性。1、“身材高大”表明他尚有劳动能力;2、“清白脸色”说明他营养不良;3、“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苍老,常受欺凌;4、“乱蓬蓬”“花白”点明他年岁已高;懒惰5、长衫:大特写。“又脏又破”表明他以读书人自居,死要面子,自命清高,懒且穷。总: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欺辱、自命清高的悲剧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第二次出场(第11节):1、“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2、“满手是泥”说明他因被打折了腿丧失了行走与生活自理能力。断腿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命运的悲剧性。描写角度二、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 与 “摸出四文大钱”A、“排”表明他有钱时的自得,向只能掏出四文钱买酒喝的短衣帮炫耀自己的优越,同时表明自己是规矩人,亦有拮据穷酸的本相。B、“摸”既点明了孔乙己贫困潦倒,也描绘出孔乙己拿钱的困难费力。 从“排”到“摸”动作的变化,前后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C、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赏析:“走”的动作发出者本应该是脚,现在却让“手”来做动作的发出者,看似矛盾的搭配,突出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后失去行走能力,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惨状。表现科举成功者丁举人的残忍冷酷霸道,孔乙己作为科举失败者的悲惨命运。描写角度三、语言描写1、满口“之乎者也”,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自命清高,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2、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这些强词夺理、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自我解嘲、自相矛盾式的语言是孔乙己独有的。这些陈腐的语言都表现出他受封建文化教育毒害之深,迂腐可笑、穷酸十足、自命清高。个性化的语言:小结:作者正是通过典型的情节,生动传神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塑造出一个独特而又典型、可悲可怜可叹的小人物形象。总结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刻画除正面描写外,还巧妙结合侧面描写。1、通过外形服饰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2、通过肖像描写的前后对比,揭示孔乙己遭遇的悲惨。(1)第一次出场;(2)第二次出场。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鲜明性格。4、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性格。5、 由别人之口交代孔乙己的经历(如第5、和10和11节)属侧面描写,丰富了人物性格。知识链接一: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一般作用:1、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和丰富;2、有利于强化人物的形象特点;3、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4、有助于突显主旨。另外还要联系上下文考虑:有否对比、照应、铺垫等A、第5节:侧面介绍孔乙己的特点: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守信。B、第10节: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折腿的原因。突出孔乙己的好逸恶劳让其陷入悲惨境地;同时也反映出作为科举成功的上位者丁举人的霸道残忍、冷酷无情。民众对上位者的敬畏。C、第12节:掌柜唠叨他欠着十九个钱的语言描写,孔乙己自此再也没出现。交代了时间的推移;暗示孔乙己最终悲惨的结局;反映掌柜的人情凉薄;更衬托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性。知识链接二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发展;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原因的作用;侧面烘托且丰富人物形象特点;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有助于突显主旨;或与上文形成对比,或是与上文形成呼应或是为下文相关情节作铺垫等等。例子:《孔乙己》第5节;《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年轻时期的情节《故乡》中我和少年闰土的友情;《故乡》中杨二嫂年轻时代的情节。解读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特点,阅读到这样一个可悲的结果,我们在满怀同情之余,我们不禁思考:孔乙己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难道仅仅因为是他的个人因素造成的吗?我们继续探究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细读课文前三节:分析本部分在文中的作用。研读任务一:环境描写1、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表层内容角度)2、交代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灰色调(世态势利炎凉、单调压抑无聊)的背景;(表层内容角度)3、深刻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掌柜的唯利是图。(深层内容角度)4、亦为孔乙己作为小人物、失败者、多余人的种种悲惨的遭遇作铺垫;(考虑结构角度)5、如此的环境也预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深层内容角度)——本篇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知识链接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1、社会环境描写: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2、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例:《变色龙》第1节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故乡》的自然环境描写(苍黄的天底下)(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孤独之旅》对芦苇荡和鸭群的自然环境描写。分析: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在文学类文体的阅读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考点,一般分析思路有如下角度可以考虑:1、环境交代了哪些因素、突出了什么特点;2、文字表层有否感受到作者意欲渲染什么氛围;3、意欲衬托人物的哪些特点品质情感之类;4、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5、如果环境描写数处出现,一般考虑:环境在推动情节的合理发展;6、环境也为人物出场设置了一个什么样的特定背景;7、有的环境描写也可考虑奠定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考虑暗示或预示的信息。孔乙己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全文无一个“悲”字,相反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 )笑圈出文中描写笑的句子并确定动作发出者分别有哪些人物。1、小伙计的笑2、掌柜的笑3、短衣帮的笑4、小孩的笑研读:这些人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研读任务二:笑的艺术效果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酒客们以别人的痛苦作为笑料谈资,笑声迭起,人情的冷漠,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最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他离开了,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和麻木不仁。掌柜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冷漠无情穷极无聊麻木愚昧纯真但将来?笑附和总结:1、小伙计的笑是因无聊得到解脱附和的笑;2、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凉薄的笑;3、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且冷漠的笑。4、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艺术效果赏析1、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考虑线索)2、酒客们拿别人的痛苦作为笑料和谈资,这是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表现。这使孔乙己作为科举失败者,作为社会多余人的悲剧更笼上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两个人物角度考虑)3、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从而突显本文的主旨: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手法+主旨 )笑研读任务三全文以“我”(小伙计)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作用1、第一人称讲故事,更真实更具感染力,更有身临其境之感;2、“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我”自始至终的讲述,有机地串联起情节,“我”是一个线索人物。3、以一个纯真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作为一个孩子尚且轻视孔乙己(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以小见大,更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无情冷漠凉薄的人情;4、更能表现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必然性。联系:《我的叔叔于勒》中“我”(若瑟夫)讲述故事;《故乡》中“我”(迅哥儿)讲述故事。研读任务四:悲剧原因和意义结合全文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以及作者塑造这个小人物的意义。(类似绍兴市中考文学类阅读压轴题)悲剧原因:1、自身原因:身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热衷科举、自命不凡、好吃懒做、鄙视体力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社会原因:A、遭受科举成功者丁举人等强大黑暗的统治势力冷酷残忍的摧残;B、被冷酷无情的国民,被冷漠麻木自私的旧社会,被腐朽黑暗的旧制度所吞没。悲剧意义:小说成功塑造了封建末期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这个形象,其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1、即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2、作者借此来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国民冷漠麻木的人情,炎凉的世态,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3、这是作者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隐含作者的战斗精神。拓展:我为孔乙己找一条出路。假如在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时,你就在旁边,你会怎么做,请你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展开恰当的想象,合理描述一段情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