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导 入
一次,爱因斯坦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取下来,就搬来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正在做什么,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到地上之后他顾不上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的掉下来 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他想到这里,马上站立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子前,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遇事爱思考探究,常常从小事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探索品质。那他对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王冬填
一名物理学家的
教育历程
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1947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
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 ,超弦理论的专家 。
著作《构想未来》、 《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均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
背景介绍
宇宙科学在当今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当今世界探索宇宙本源的活动逐渐分成两个方向:一是向宏观世界探求宇宙的秘密,一是向微观世界追寻世界的本源。目前,多维空间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超弦理论为人类理解宇宙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也吸引着许多世界一流的学者。加来道雄就是这样一位理论物理学家。
与本课相关的是“平行宇宙”与“多维空间”理论。
“平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平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一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
“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
知识链接
多维空间
0 维 :没有长宽高,单纯的一个点,如奇点。
一维 :只有长度。
二维 :平面世界,只有长宽。
三维 :长宽高,立体世界。我们肉眼亲身感觉到看到的世界。三维空间是点的位置由三个坐标决定的空间。客观存在的现实空间就是三维空间,具有长、宽、高三种度量。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引进的多维空间概念,是在三维空间基础上所作的科学抽象。
知识链接
壹·整体感知
重点字音
刨根问底( páo ) 撒手人寰( huán )
湮没( yān ) 畏葸不前( xǐ )
鄙视( bǐ ) 冷嘲热讽( fěng )
杜撰( zhuàn ) 栅栏( zhà )
重点字词
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鸣:表示,以为。
撒手人寰: 指离开人间,即死亡。人寰:人间。
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问事问根本,看事看内在。
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葸:害怕,畏惧。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1)
第二部分
(2—11)
第三部分
(12—18)
总提两件趣事对“我”的教育作用。
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
对爱因斯坦的好奇及由此给“我”带来的影响。
童年 趣事
总叙领起
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爱因斯坦故事的影响
鲤鱼如何观察
鲤鱼“科学家”的探索
探究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
加来道雄的学习和实验
探索未知领域
力求完成未竟事业
走上科学之路
整体感知
找出本文重点写了哪几件事?
主要事件
1、童年时期:遐想鲤鱼科学家的故事—贪婪地阅读历险故事
2、童年时期:听老师讲伟大科学家的故事—研究未完成的理论
3、青年时期:着手建立实验室的故事—产生比地磁场强两万倍的磁场
贰·文本精读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文本精读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
——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文本精读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阅读2—11段,将“鲤鱼科学家”与“我们”进行类比,填写表格,并指出作者类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鲤鱼 科学家 生活在水池中 看不见赖以生存的水 看不见水面上的水波 不相信被突然揪出水池外的事件 相信神秘的“力”
我们
生存在地球及相应空间
看不见赖以生存的空气及空间
看不见高维空间的“波”
不相信百慕大消失的船进入高维空间
相信“力”的存在
3.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文本精读
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4.从作者的教育历程来看,他身上具有那些精神品质?
文本精读
想象丰富。喜欢坐在水池边,不断想象、思考(第2、3段)
天真好奇。对爱因斯坦尚未完成的论文充满兴趣(第13段)
热爱科学。决定要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第13段)
勤奋刻苦。从当地图书馆到全市图书馆和书店,再到大学图书馆,阅读能找到的关于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的每一本书(第13、15段)
勇于探索。不拘于世俗的约束,决定自建电子感应加速器(第16段)
兴趣浓厚。把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50码长的线路上(第17段)
酷爱钻研。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第18段)
文本研读
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文章总结
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两件趣事的回忆,用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自己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