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树人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树人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树人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或者说陶诗中的田园境界,有乐境与哀境之分。乐境是表现田园之美,哀境则是写躬耕之艰辛以及饥寒之困迫。在归隐之初,由于长期困惑的仕与隐的矛盾得以解决,陶渊明的内心是比较愉悦的。在经过了初期的和谐与愉悦之后,陶渊明遭遇了实际的生活困难。他的田园境界,逐渐从乐境转为哀境。陶渊明的思想,比如他的固穷守节的伦理观,还有形影神的思想,虽然在早年就已经有所萌芽,但真正成熟并且明确,正是在归隐之后。陶渊明田园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写躬耕生活。
田园美与田园生活,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有特殊的意义 代表我们常说的农业文明。从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到形成农业文明,其实是人类摆脱纯粹的自然、浑噩走向主动创造文明的重要一步。所以,农业社会创造的文明,比狩猎社会要丰富得多。陶渊明的诗中虽然没有展示这些意义,但作为古代诗歌对田园生活之美最出色的表现,陶诗其实拥有深厚的人类文明背景。同时,作为个体生活的体验,陶诗的田园境界之所以如此地吸引后世的我们,还在于它表达了普遍的人性。
田园生活中的审美,是经过提升之后造成的。实际的田园耕作,对人的生理也是考验。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不同于后世许多文人的田园作品,就在于诗人在表达醉心于田园的宁静、自由的同时,也客观地写出了耕种的劳苦,甚至是生理上的痛苦感觉,正如“种豆南山下”一诗所描写的情景。今天我们欣赏陶渊明的田园诗、真正使我们被打动的亦是他融入田园诗作的感情,而非美化的田园。这一点也许是陶渊明与后来的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名家最大不同之处。
以陶渊明的创作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典型田园诗,其内容虽以田园风景、农民及农村生活为主,但其书写者都是士大夫,属于古代士大夫的一种文学审美结果。中国古代田园诗是与士大夫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古代士大夫对中国古老田园文化与文学传统的新创造。
(摘编自钱志熙《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
材料二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意译“勤靡余劳”是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却与“勤靡余劳”相对,意思是心灵保持悠闲。
中国传统文化最高的境界当是“天人合-”的凌忍,也就是我们在解读《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时,都往往容易忽视的前面六个字“天行健”“地势坤”,“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有根本、有依据的,它的根本和依据是天、地、自然,“天人合一”的“天”也代指自然,是应该敬畏和效仿的最高存在,与人的精神是合一的。在陶渊明,这个合一的境界就是“乐天委分、以至百年”,修身俟命、委运乘化,顺应自然以至于“托体同山阿”
有了以上对陶渊明精神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他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会发现它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的个性化传达。
正是有了“心有常闲”这样一种心境,陶渊明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发现美,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人生的各种烦恼、矛盾便像“厚德载物”一样容纳在他的胸怀之中,整个身心处在自由、自然、和谐之中。这种境界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艰难的自强不息和勤靡余劳的努力。此一底色在他这首最飘逸的诗里也隐约存在。这就是“结庐在人境”的“结”。什么是“结”?“结"就像蜘蛛织网一样,非常辛勤地去劳动。陶渊明建造的房屋不单单是一个房屋,在“结”的同时,他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理想憧憬。这里的“结”实际上就是“勤靡余劳”、自强不息在诗中留下的一个动作性符号。它是这首诗能够进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境界的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诗境会像飘浮在天上的气球,失去了拿在手里的线绳,会破裂的。另外,要注意陶诗当中有烟火气息,那便是“人境”,“人境”这两个字也非常重要,他“结庐”为什么要结在“人境”,这也是“勤靡余劳”的底色,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理想的境界不在天上,不在未来,就在人间,就在当下,最幸福的生活就是人间的幸福。所以《桃花源记》描绘的幸福生活有劳作,有人间烟火气息。这桃源的“往来种作”就是“结庐在人境”中的“结”,“设酒杀鸡作食”就是“结庐在人境”的“人境”,所以说,“结”和“人境”在此处奠定了这首诗的根基,它的文化基因就在于“勤靡余劳”、自强不息,因为你只有将这些筑稳了,你的心才能稳稳当当地“闲”,没有外在、外物束缚的真正的“闲”。
是“人境”就会有艰难、苦恼,除了脚踏实地的努力,陶渊明用“心远地自偏”去付出心灵的努力,即与世俗社会当中不符合真善美的事务保持一定的距离。“心远”不仅是物理距离的远,更重要的是心灵距离的远,这就相当于在审美上为自己的心灵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存活的空间。只有这样,觉醒了的人,解放了的人,才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以这样一个审美的主体去观赏外物,你听到的、看到的便不会是“车马喧”,而是“东篱”“南山”“山气”“飞鸟”,于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达到了。
(摘编自李剑锋《“勤靡余劳,心有常闲”——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的归隐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期要解决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后期还面临归隐带来的实际生活困难。
B. 中国古代田园诗,反映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有特殊意义田园美和田园生活,是与士大夫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C.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在陶渊明看来,合一就是要修身俟命,委运乘化,顺应自然。
D. 陶渊明用物理距离和心灵距离的远,来看待人世间的“车马喧”,这样才达到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动人之处并非在于对田园的美化,而在于对田园倾注了感情。
B. 中国古代田园诗虽然书写的主要是田园风景、农民和农村生活,表达的却是古代士大夫的情趣。
C. 陶渊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发现美,是因为他摆脱了官场的束缚以后常有空闲。
D. 陶渊明的诗之所以具有烟火气息,是因为他的诗描写的是当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心有常闲”的一项是( )
A.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
C.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D.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4.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对比,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躬耕生活是艰难的,还会令人产生痛苦的感觉,陶渊明描写躬耕生活的田园诗为什么能够永葆艺术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诗人出海
【意大利】卡尔维诺
这一片意大利南部的海岸还没有遭受旅游业的影响,他们两位是从别处来的海滨浴者。男士名唤乌斯耐利,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女的是戴丽娅,一个大美人。
戴丽娅躺在船里,她热情不减地谈论着每一样她所看到的事物,也许还略微带有一丝对乌斯耐利的不满,这家伙什么都不懂,而且看来还不像她这般充满理所当然的热情。
“等等,”乌斯耐利急唤,“等等。”
“等什么呀?”她问,“还有比这儿更诱人的风景吗?”
他呢,由于天性和所受教育的关系、对感情和别人的话是持怀疑态度的,比起鲜明无误的美,他更习惯去发现潜藏着的蒙昧的美,所以他一直处于警觉和紧张的状态。对他而言,幸福是一个瞬间,那时你会深深地屏住呼吸。可自从他和戴丽娅相爱后,他发现他和世界的这种谨慎含蓄的关系受到了威胁;当然他不打算责备谁,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眼前的幸福。现在他充满警觉,仿佛周围大自然呈现的每一分瑰丽,海水层次分明的蓝色,海岸由青转灰的色调、鱼鳍在光滑的海平面上的点点闪烁、都是对更高妙的美的呼唤、而极点处、无形的地平线将如同牡蛎张开它的壳子,现出一颗截然不同的星球,或一个闻所未闻的词语。
他们划进洞里。洞口很宽敞,仿佛进入了浅绿色的内湖,头顶上是岩石构筑的巨大穹隆。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神的力量。”戴丽娅感慨说。
“嗯。”乌斯耐利以此作答。他很紧张。由于习惯于将感觉付诸言辞,此刻他很无助,无法找出一个词来。
他们向更深处划去。小艇经过一片露出水面的岩石,随着船桨的曳摆,光点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它们变得越来越稀少,其余都是浓重的黑暗。船桨时不时地会打到石壁。戴丽娅回头看去,见洞口圆形的蓝色天空不停变换着外圈的形状。
“螃蟹!好大呀!那边!”她惊呼,支起身来。
“……蟹!……边!”响起了回音。
“回音!”她兴奋地说,并开始在凝重的穹隆下呼喊:祈祷啦,诗句啦。
“你,你也快喊!许愿呀!”她对他说。
“喂……”他喊,“嘿……回音……”
小艇经常擦到石壁。越发黑暗了。
“我害怕。天知道有什么动物……”
“我们会有办法。”
乌斯耐利意识到他正划向黑暗深处,仿佛深水的鱼避开光照的海水。
“我好害怕,咱们回头吧。”她坚持说。
他其实也不习惯恐惧的滋味。他掉头划去。当他们返回洞口,海水变化成深蓝色。
“这里会有章鱼吗?”她问他。
“有你也能看见。水这么清。”
“那好,我要游个泳。”
她的泳姿幻化为舞姿:浮于水中,她向他绽开笑容,她的肩头和手腕曼妙地旋转着,时而膝盖一撑,弓起的脚掌就踢出了水面,像极了一条小鱼儿。
船里的乌斯耐利却仍保持着高度警觉。他明白生活如此的恩赐并非每个人都能有特权获得,就好像他们无法睁眼直视太阳灿烂的核心。而核心内只有寂静。这一刻的内容难以用任何方式表达,甚至记忆也不能将它留住。
戴丽娅开始改游仰泳。在洞口仰面向着太阳,她手臂轻轻地划动,她身下海水的蓝色由深入浅,而反光越来越耀眼。
“注意!有船过来!”
戴丽娅已经躲进岩石群,天空明晃晃的。她钻进水底,举起她的胳膊。乌斯耐利把零碎的那几片衣饰递了过去;她系上它们,再游回船里。
开过来的是渔民的船。乌斯耐利认得他们,这是一群穷人,鱼汛来的时候就逗留在海岸上,枕着岩石睡觉。他向他们划去。那边划桨的是年轻人,他因牙痛而面色阴沉,一顶白色的水手帽斜盖他眯缝的眼睛,他那么用力地划着,仿佛这样能帮助他减轻牙痛。
“打到多少啊?”戴丽娅问。
“只有很少一丁点,”他们回答,“年头不好。”
戴丽娅喜欢和本地人交谈。乌斯耐利可不。(“和他们在一起,”他曾说,“我的心情总不能轻松。”接着他耸耸肩,就不言语了。)
小艇靠到了渔船旁边,渔船褪色的油漆夹杂着开裂的口子,一块一块的油漆弯曲着。乌斯耐利没说什么,可这人类世界的紊乱与痛楚和他方才感受到的自然的静美对比太鲜明了。在那里,语言失去了作用,而此处语言狂暴地涌入他心头:讲述老渔夫的疣子的词汇,讲述他刮得不干净的瘦削面庞的毛发的词汇,讲述鲱鱼每片银鳞的词汇。
文本二:
多年以后,卡尔维诺回顾往事,谈到被全家人引以为傲的科学基因,无比自嘲地说:“我是家族的败类,家族中唯一的文人。”事实上,他从来没有离开这片长满奇花异草的园子。而恰恰是沿袭了父母在学术上的精益求精,他才会在书面语的表达上恪守科学准则,“狂热地追求语言的精准与流畅”。
这种对文字的极致要求,就像插在卡尔维诺背上的翅膀。由此,他的小说就有了双重属性:既是童话,也是现实。但说到底,它们都是自由的,摆脱了形式、体裁、语言、思想的约束,在想象的广阔世界中四处巡游。而身为作家的卡尔维诺呢,早已超越了寻常的写作规条,不再会为了写什么、怎么写而苦苦纠结。相反,他可以随意摆弄手中的故事,毫无拘束地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往来穿梭,以想象的轻盈应对生存的沉重,“游刃有余地超越了对现实的纯印象解读”。
(节选自谷立立《生活在树上的作家卡尔维诺:以想象的轻盈应对生存的沉重》)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斯耐利与戴丽娅对海边景色的感受不同,乌斯耐利更倾向于探寻潜藏的美;这源于他的天性和所受教育。
B. 戴丽娅在洞中呼喊、许愿并兴奋地与乌斯耐利互动,体现出她对自然奇观的热情激动以及乐观活泼的性格。
C. 乌斯耐利面对渔民时心情沉重,是因为他身为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困苦有着更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
D. 文中对洞口景色、洞内黑暗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既展现了海边景色的多样,也烘托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诗人出海”为题,既点明了主要人物与事件,又暗示了乌斯耐利作为诗人在这次出海经历中的独特感悟与思考。
B.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如“仿佛深水的鱼避开光照的海水”“像极了一条小鱼儿”等,使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C. 作者通过戴丽娅与乌斯耐利的一系列言行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乌斯耐利的性格过于内敛,使他无法用心享受生活。
D. 文本结尾处渔船的破旧与自然的静美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人类生存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8.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描写,让读者沉浸于文本所构建的情境之中,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9. 文本二提到卡尔维诺的小说“既是童话,也是现实”,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这一特话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节选自《六韬·虎韬·临境》)
材料二: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来委质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节选自《孙子兵法·行军篇》)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兵怒而相迎A久而不合B又C不相去D必E谨察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垒,壁垒、营垒,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垒”意思相同。
B. “锐士”指精锐的士兵,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的“卒”所指范围有所不同。
C. “众”意为众多,和《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众”词性一致,但表意不同。
D. “杖”在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拄着拐杖,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王与太公探讨与敌人在国境对峙时的应对策略,太公提出分兵三部的方法,通过不同安排来迷惑敌人或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
B. 太公认为当敌人知晓我方情况并设伏时,可派前军每日挑战使敌入疲劳,派老弱之兵制造声势,让敌人不敢来犯,然后我方再寻找战机进攻。
C. 《孙子兵法》中提到在行军时遇到不同地形和各种现象都要仔细观察判断,如看到鸟飞起、兽惊骇等,都可能预示着敌军的埋伏或行动。
D. 《孙子兵法》中指出敌军在布阵时会先派出轻车,让其在主力部队的后方进行掩护,以确保阵形的稳固,此为判断敌军布阵的关键细节。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4. 两则材料军事思想上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假寐
王安国
计较平生分闭关,偶然容得近人寰。
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闲。
假寐尘侵黄卷上,行吟花坠绿苔间。
了无一事撩方寸,自是颓龄令鬓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一种追求宁静生活的方式闭关思考着过往的岁月,不再感知外界的细微变化。
B. 春日里池塘中鱼儿嬉戏,暮雨中燕子悠闲,展现了自然界生机与和谐。
C. 诗歌的“侵”字赋予画面以动态感,让人更好地感受假寐时尘土覆盖书卷的过程。
D. “鬓斑”一词交代了诗人年纪,但其颓龄的原因与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不一样。
16. 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一位老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容安斋”,他可能是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
(2)古代行军打仗传递信息的手段十分落后,高适的《燕歌行》中对此有所反映,“_______”传递紧急文书用“羽书”;“_______”,夜间敲击刁斗用以警戒。
(3)唐宋诗词中有时使用反衬手法抒发感情,如“_______,_______”,就是用草木的繁盛来反衬所见之景的荒凉冷落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深秋到初冬时节,白昼缩短、日照减少、气温下降,植物无法形成新的叶绿素。随着叶绿素减少,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其他色素作用开始显露,树叶逐渐变黄变红。一般来讲,当日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2摄氏度的天数达到3天及以上,我国大部分红叶树种的叶子就会开始变红。此外,昼夜温差大于10摄氏度也有利于红叶“上妆”,树叶变色也与树种密切相关,不同树种树叶的变色时间和颜色都有所不同。这是树种自身的生理特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象条件差异明显,树叶变色现象有所不同。秋冬季北方降温较快、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减弱,有利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花青素的合成,导致树叶变黄、变红;南方降温较慢、昼夜温差较小,树叶变红的现象相对较少。
18. 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点的“会”,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B. 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能给我们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多好处。
C. 会一门外语,令他在求职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心仪的工作。
D. 这种微妙的话表达的感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19. 简述文本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35个字。
20.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上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C.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D.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助手”一朴素的黑板,在这种平平无奇的板子上,曾书写过堪称奇迹的科学思想或核心演算。
有学者认为黑板起源于19世纪前的英国,学生们上学会携带一小块木板,用其书写字母。后来,一位苏格兰教育家发明了第一块课堂教学黑板。18世纪70年代,黑板在数学领域 A ,近代数学先驱欧拉开始在大黑板上起草方程式,来记录和表达数学思想。
19世纪末以及20世纪,黑板见证了更多高光时刻。很多殿堂级数学家和科学家都有标志性的“黑板肖像”照,如希尔伯特、爱因斯坦、法拉第、薛定谔等。①虽然黑板原始而朴素,②但在可视化和交流思想方面却有独特优势,③学术先贤们在黑板上不断淡算、擦写,④探究数学逻辑之美和物理之深邃,⑤用抽象性和实证性结合表达顶尖学术思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课堂上的黑板正在受到白板、PPT多媒体乃至交互式LED白板排挤。现代工具还存在一些固有短板,PPT无法让观众看到讲者推导、思考、书写大量数学证明的过程,白板笔的弊端在于写时容易突然没墨,电子白板容易出现延迟卡顿或断电的情况……因此,在数学和其他理论学科领域,黑板的可靠性表现得更加出色。
对于很多数学家而言,在黑板上演示公式是怎么推导的,思路是怎么展开的,就像是一种独有的学科表演艺术;( ① ),黑板板书呈现的信息传达吸收是一个 B 的过程,观众可以跟上讲师呈现步骤和方法的速度,讲师们不是在幻灯片上一股脑地放映预先绘制的所有内容。
如今,许多学者仍愿意沿用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 ② ),将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22. 文中第3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原味,是食物最本真的香气,是事物最纯粹的风格;现实中,原味成为了品牌的亮点,也有人认为原味需要适时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扬州市树人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A 4. ①材料一多处使用对比,将陶渊明田园诗的乐境与哀境对比,突出其田园诗随生活状况变化而呈现不同境界的特点,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②把陶渊明田园诗与后世许多文人田园作品对比,强调陶渊明在诗中既写田园宁静自由,又客观展现耕种劳苦,凸显其田园诗的独特性,有力论证了陶诗的艺术价值,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 陶渊明描写躬耕生活的田园诗永葆艺术魅力的原因如下:
①一是其田园诗有深厚的人类文明背景,田园美与田园生活代表农业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阶段;
②二是表达了普遍的人性,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共鸣;
③三是诗中融入了真实的感情,他既写田园的美好,也客观呈现躬耕的艰难和痛苦,这种真实更能打动读者;
④四是体现了士大夫的文学审美,是古代士大夫对田园文化与文学传统的新创造。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C
8.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沉浸感。对戴丽娅泳姿的描写,如“浮于水中,她向他绽开笑容,她的肩头和手腕曼妙地旋转着,时而膝盖一撑,弓起的脚掌就踢出了水面”,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展现其优美姿态;对海水颜色和反光变化的描写,如“她身下海水的蓝色由深入浅,而反光越来越耀眼”,渲染出美妙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文本构建的情境之中。
9. ①从童话角度看,文中对海边景色的描写充满奇幻色彩,如进入山洞时“仿佛进入了浅绿色的内湖,头顶上是岩石构筑的巨大穹隆”,充满想象力;戴丽娅的泳姿如舞姿般曼妙,如同童话中的场景。
②从现实角度看,文中描写了渔民的生活,“年头不好”“渔船褪色的油漆夹杂着开裂的口子”等,展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反映了社会现实,体现出生活的真实一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BD
11. D 12. D
13. (1)他们的精锐士卒埋伏在深草之中,拦截我军的隘路,攻击我军的薄弱之处,该怎么办呢?
(2)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曲水旁边。
14.
(1)都强调作战时要谨慎观察判断敌情,如太公提出要了解敌人情况,《孙子兵法》中对各种地形和敌军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2)都重视运用谋略,太公提出分兵袭敌、挑战疲敌等策略,《孙子兵法》中也提到多种判断敌军意图的方法以制定作战策略。
(3)都认为作战不能轻敌,《孙子兵法》明确指出无虑而易敌者必被擒,太公的策略也是基于不轻视敌人制定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诗歌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表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春日里“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闲”,描绘了和谐美好的自然场景,以景衬情,展现内心的平静。
②诗歌通过描写自身行为来表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诗人“假寐尘侵黄卷上,行吟花坠绿苔间”,在假寐和行吟中享受生活,体现出内心的闲适与满足。
③诗歌直接表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了无一事捺方寸”直接表明内心没有琐事烦扰,进一步突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倚南窗以寄傲 ②. 审容膝之易安 ③. 校尉羽书飞瀚海 ④. 寒声一夜传刁斗 ⑤. 过春风十里 ⑥. 尽荠麦青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A 19. 树叶变色与气温、温差、树种等因素有关,且南北方有差异。
20. 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21~23题答案】
【答案】21. A.大放异彩
B.循序渐进 22. ④句,探究数学逻辑之美和物理之奥秘
⑤句,用抽象性和实证性结合的方式表达顶尖学术思想
23. ①相比之下
②借助黑板板书这种形式
四、写作(60分)
【24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