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撰《史记》,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途径在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所谓“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一国之兴坏到一朝之得失,再到一人一生之成败,皆在其中。《史记》揭示“事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或是通过记载名文名言的方式,让历史人物担任叙事角色,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谋断、学术思想、人生感悟;或是由撰述者主动承担起说理的责任,以“太史公曰”或篇首序言表达出撰述者的历史见解;或是采取“议论与叙事相间”的方式,传诵事迹不甚丰富之人的“道德节义”“精神心术”等,由此实现从历史叙述到历史解释的过程转换。
《史记》最擅长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事理”。在司马迁笔下,“事理”往往在人的活动中呈现。如写项羽之败,在写他起事后每一个重要阶段时都写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巨鹿之战后对降卒的大肆屠杀、鸿门宴时对刘邦的优柔寡断、楚汉相争时对战事的刚愎自用、乌江自刎时对命运的怨天尤人等,在这一番连续丰满的叙述中,史学家已经把西楚霸王的成败之理讲清楚了。对于司马迁善于在历史叙述中写明观点、讲清事理的叙事风格,顾炎武有一精辟的论断:“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顾炎武之论,不仅揭示出《史记》“善序事理”的具体方法,而且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命题,对于今人研究、理解《史记》以及中国史书叙事的经验和特点,大有启发。顾炎武又说:“后人知此法者鲜矣。”这对司马迁之后的历代史家恐有失公允。《后汉书》的撰述者范晔,就以“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的眼光,写下了《光武郭皇后纪》。撰有世界范围内首部史学理论专著的刘知几称:“书事之法,其理宜明。使读者求一家之废兴,则前后相会;讨一人之出入,则始末可寻。”典制体通史的开创者杜佑提出:“理道不录空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章学诚更明确指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总之,《史记》对于“事理”的阐述,层次不同,路径多样,不发空言,往往做到“事”中有“理”、“理”在“事”中,反映出史书叙事的理性追求,确担得起“善序事理”这一千古佳评。《史记》以降,“事”中有“理”,“理”在“事”中,成为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优良传统。
(摘编自朱露川《论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中的“叙事”》)
材料二:
司马迁成功实现“通古今之变”的要领,就是以本纪为主干,而以表、书、世家、列传为补充,写出华夏文明演进的大格局、历代盛衰兴亡的大趋势。这种本纪作为主干、诸体配合的结构,充分体现出司马迁著史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特征。司马迁自觉地继承我国先民发达的历史意识,自觉继承了先秦史著的史学成就,对于《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以至于《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典籍无不精熟,充分挹取、运用,采百花而酿蜜。
与此同时,他又充分地发挥了雄奇的创造力,勇于创新,实现了史学由先秦时期创始阶段到汉代成熟阶段的飞跃。《左传》在先秦史学中成就最高,它年经事纬,史实丰富,记载生动。但《左传》只记载春秋时期二百五十多年的史事,规模有限;它用的是编年体,遇到复杂的大事件就会隔越数卷,不相连贯,且同年发生的事件一起记载,虽有时代性强的好处,但从历史演进的线索而言则不能清晰呈现;再加上只载军国大事,与此无关者无法容纳,势必造成历史视野和记载内容的局限。《史记》则气魄雄伟,囊括宏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人物、制度、民族活动、思想学说等无不备载,被誉为“创为全史”,达到了著史之“极则”。因此,《史记》的产生在史学发展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新体裁代替先秦史书的编年体体裁,而是标志着史学从朴略阶段向宏伟精美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唐代著名史评家皇甫湜有鉴于此,赞扬司马迁的创造是“必新制度而驰才力”,是对著史格局的大力创新。其论云:“观其作传之意,将以包该事迹,参贯话言,纤悉百代之务,成就一家之说,必新制度而驰才力焉。”“编年纪事,束于次第,牵于混并,必举其大纲,而简于序事,是以多阙载,多逸文……子长病其然也,于是革旧典,开新程,为纪为传,为表为志,首尾具叙述,表里相发明。”“首尾具叙述”,即贯通古今,原始察终;“表里相发明”,即诸体互相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试看,《五帝本纪》记载中华文明的远古时期,各项制度处于草创阶段,故称:“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至夏、商、周三代,则重视记述帝王施政治国的不同特点,以明其盛衰之原因。如说夏朝灭亡的原因是,“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而商汤兴起的原因,是汤体恤民众的疾苦,重视人心的向背。至殷纣王残暴骄淫,终于自取灭亡。这时周的势力已在西方兴起,至周武王率领浩浩荡荡的盟军渡过黄河,来到商郊牧野时,便发生了纣师倒戈相向的一幕。司马迁对于秦汉之际历史变局的记述尤为生动、深刻。陈涉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秦朝在遍地起义烈焰中迅速灭亡;项羽曾经是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却因不行仁政而众叛亲离;刘邦则安抚百姓,因而夺得天下。
(摘编自陈其泰《贯通古今 交光映衬——司马迁如何出色地实现“通古今之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通过记载名文名言、“太史公曰”、篇首序言或议论与叙事相间等多种方式实现从历史叙述到历史解释的过程转换。
B.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连续丰满的叙述揭示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从而阐明了其失败的原因,也自然而然地揭示了事理。
C.史学家范晔认为“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范晔对“理”的强调是对司马迁“于叙事中寓论断”的史学方法的纠正。
D.《史记》的结构体现了司马迁著史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特征,司马迁不仅继承了先秦史著的史学成就,还实现了史学的飞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中有‘理’,‘理’在‘事’中”,反映出《史记》叙事的理性追求,也成为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优良传统。
B.《左传》年经事纬,史实丰富,在先秦史学中成就最高,它所使用的编年体体裁,使复杂的大事件清晰连贯。
C.唐代史评家皇甫湜称赞司马迁的创造是对著史格局的大力创新,认为司马迁做到了贯通古今,原始察终。
D.司马迁对秦汉之际历史变局的记述尤为生动深刻,记叙了陈涉揭竿而起、项羽众叛亲离等相关史实。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通古今之变”的特点的一项是( )
A.《史记》通过综合运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多种体裁,全面记录了从远古到汉代的历史变迁。
B.《史记》通过对某位君主政绩、德行的评价,总结出封建王朝盛衰兴亡与社会道德紧密相连的教训。
C.《史记》的叙事谋篇结构表现形态相当复杂,常用的有串珠式、板块式、双线式、并列分述式等形式。
D.《史记》记载了某历史事件,深入分析了该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等因素,体现出深刻的历史理解。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史记》的编著特点,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5.从司马迁撰写《史记》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中,能得到哪些关于个人学术追求或目标设定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
李修文
去年三月的一天早上,我喝酒通宵归来,在小区的入口处,突然看见旁边的围墙上写了好多花花绿绿的字,事实上它们早已存在,但我从未留心,酩酊之中,我赫然看见一句话,只有八个字:每次醒来,你都不在。
一时间,这八个字打动了我,让我想起前年冬天,我游荡甘肃青海,在酒泉更往西的茫茫戈壁滩上看见过一句话,这句话不知是什么人花了多长时间,顶着可以把人吹翻的西风,用堪称微小的戈壁石码起来的,每个字站起来都有一人高,这句话是:赵小丽,我爱你。
此后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只要后半夜回家,都坐在那堵围墙对面抽一会烟,果然让我等到了他。
但我还是大吃一惊:来者不是别人,是给我装过宽带的电信局临时工老路,我和他已经一年不见。只听说他不在电信局干了,不料他就在离我千步之内的地方当油漆工,工作之余,在后半夜的工地围墙上专事创作。
到今天,又过去一年多了,老路早就不做油漆工了。昨天,他正式离开了武汉,实际上,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以他的年纪再出外谋生,结果可想而知。原本,他是来找我陪他去归元寺求签,于是就陪他去了,老路求了一个上上签。直到回来的路上,老路依旧沉浸在激动之中,车过黄鹤楼,他告诉我,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求到上上签。
老路,一九六〇年生人,出身军人家庭。初中毕业后参军,不到一年便去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从战场归来,当工人,结婚,生孩子,下岗,离婚,前妻远走高飞,临走之前卖了房子,没办法,他只好又回到父母屋檐下,靠打零工过活,“一个活到四十多岁还没有自己的房子的男人,是可耻的”,有一次,他对我这么说。
自打在工地的围墙边上重逢,在他频繁的找工作之间,他有时候会来找我借书,我从未看见一个四十五岁的男人像老路那样手慌脚乱。当他坐下,身体便开始焦灼地扭动,似乎随时都在准备起身走人,他的眼神忧惧,总是心神不宁地往四处看;当他跟我进书房找书,一路上他不是碰翻桌子上的茶杯,就是裤兜里的钥匙三番五次掉落在地。
一个无论坐在什么地方都被拒绝的人,叫他怎么可能不慌张?我每次遇见他,他似乎都是在找工作,油漆工的活做完之后,他当过洗碗工,推销过一种古怪的治疗仪器,去乡下卖过菜籽,最后,又回城里卖电话卡。在最艰难的时候,他还想过和我一样写小说。
我和老路重逢的围墙,早已烟消云散,他的毛病却依然没有消退,在离开武汉之前,他随手带着一支圆珠笔,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下意识地在能写字的地方写写画画,我大约能够理解他:如果写写画画能好受些,那就多写写多画画吧。
只要稍加辨认,就能看清楚老路写的都是古诗词,譬如“十年生死两茫茫”,譬如“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全是杀人的句子,这倒也不奇怪,老路本来读过很多书。我感兴趣的是,我当初看到的那八个字——“每次醒来,你都不在”——为什么再也没见他写过了。
那一次,在东亭二路的小酒馆里,我跟他开玩笑,说他没准真能写小说,普普通通的八个字,被他写来竟然如此煽情,不知道是想起了哪个女人。
老路不说话,他开始沉默,酒过三巡,他号啕大哭,说那八个字是写给他儿子的,彼时彼刻,谁能听明白一个中年男人的哭声? 让我套用里尔克的话,如果他叫喊,谁能从天使的序列中听见他?那时候,天上如天使,地上如我,全都不知道,老路的儿子,被前妻带到成都,出了车祸,死了。
(选自散文集《山河袈裟》,有删改)
文本二:
《山河袈裟》自序
李修文
有一年,我在医院陪护生病的亲人,因为病房不能留宿,所以,每每到了晚上,我就要和其他的陪护者一起,四处寻找过夜的地方,开水房、注射室、天台上、芭蕉树下,以上诸地,我们全都留宿过,一个冬天的晚上,天降大雪,我和我的同伴们在天台上的水塔边苦熬了一个通宵,半夜里,在和同伴们一起被冻醒之后,我突然间就决定了一件事情:自此开始,我不仅要继续写作,而且,我应该用尽笔墨,去写下我的同伴和他们的亲人。
他们是谁?他们是门卫和小贩,是修伞的和补锅的,是快递员和清洁工,是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在许多时候,他们也是失败,是穷愁病苦,我曾经以为我不是他们,但实际上,我从来就是他们。
就是这些人:病危的孩子每天半夜里偷偷溜出病房看月亮,囊中空空的陪护者们想尽了法子来互相救济,被开除的房产经纪在地铁里咽下了心酸,由此及远——在河南,一只猴子和他的恩人结为了兄弟,在黄河岸边,走投无路的我,也被从天而降的兄弟送出了危难之境。
是的,人民,我一边写作,一边在寻找和赞美这个久违的词。就是这个词,让我重新做人,长出了新的筋骨和关节,他们提醒着我:人生绝不应该向此时此地举手投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路激动于自己求到人生第一个上上签,既反衬出他人生的苦难,也反映了老路对离开武汉后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B.文章引用里尔克的话,表现了老路沉默而深重的人生悲剧,这也是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小人物失语状态的集体写照。
C.以“每次醒来,你都不在”为题,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凸显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还营造了一种悲伤怅惘的情调。
D.这篇散文情节完整有波澜,人物鲜明生动,叙事详略结合,还综合运用顺叙、插叙、补叙等技巧,有浓厚的小说性。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二开篇便交代了本书的写作对象是自己生活中所见所历的人事,说明《山河袈裟》的底色是源于生活的真正现实。
B.作为散文集的书序,选文在交代创作意图、文章特点之外,还延续了散文的语言风格,字字珠玑、句句精巧、令人玩味。
C.本文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前者有助于在罗列多样现象时保持语言的整饬,后者使情感的表达形象而有新意。
D.作者寻找和赞美“久违了”的“人民”,不是为了歌颂一个抽象的政治阶层,而是为了致敬平凡的生活中的具体个人。
8.文本一主要讲述老路的故事,却在第二段插入了“我”关于戈壁石码字的回忆,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文本二写道“我曾经以为我不是他们,但实际上,我从来就是他们”,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①,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②,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文中指“满,遍”,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不同。
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一,文中指“相同”,与《屈原列传》中“冀幸君之一悟”中的“一”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出自《屈原列传》)
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⑥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③徙倚:徘徊。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诗人逃难已有三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暮时洞庭湖无边无际,长江水浩浩荡荡,诗人在岳阳楼上看到如此景象不禁思绪翻涌。
B.颔联实写登临的位置和时间,“吴蜀”历史感厚重,夕阳在湖山间徘徊,怅惘之情顿生。
C.颈联“万里”“三年”笔力千钧,写诗人背井离乡之远,漂泊不定之久,充满无尽的忧愤。
D.尾联情景交融,“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16.明人胡应麟评论此诗“得杜调者也”,结合本诗和杜甫《登岳阳楼》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2)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追星人”指什么?
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 ① 。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正是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它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751年,即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该彗星亮度很高,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在此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
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塔、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 ② ,美不胜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10月下旬之后,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花果的花被包裹在假果里, ① 。严格意义上讲,我们食用的无花果并不是无花果植物的果实,而是膨大的花托。无花果的花托将雄蕊和雌蕊包裹起来,形成了一个类似果实的结构,植物学上将这种花蕊不外露的结构称为“隐头花序”。
隐头花序让风和传粉昆虫 ② ,但是天无绝花之路,在距今约7000万~9000万年的过去,不同许多品种的无花果植物相继和榕小蜂建立起了微妙的合作关系。无花果花托的底部有一个名为苞孔的小孔,如果不仔细观察几乎无法发现。苞孔是无花果专门为榕小蜂预留的。 ③ ,只有几毫米长,能够钻进无花果的苞孔。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A 。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毛泽东和郭沫若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两人的创作形式明显不同:毛泽东精于传统古典诗词,郭沫若擅长现代自由诗体。两人的诗作都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但郭沫若在自由诗体创作中,还多用排比、反复和呼告来抒发情感,而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 B 。如《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秋兴》,“粪土当年万户侯”借用李广的故事,“中流击水”化用祖逖的“中流击楫”,等等。
①毛泽东诗词一个是境界博大主要的特征,②此等境界,非他人所能及。③首先表现在景象的壮美上,如《沁园春·雪》中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中的“湘江北去”“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画面阔大恢宏。④而且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又透着纵横万里的大视野,⑤发布出“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磅礴气势。⑥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的博大境界还体现在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上。⑦作为革命家,他敢于扭转乾坤,视千难万险的长征“只等闲”。⑧心中志向远大,自然诗中境界博大,⑨如果没有敢“问苍茫大地”的雄心壮志,又怎能如此大境界的诗词!
2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作为刚步入高一的你,请你给自己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材料阅读(1-5题)
C
解析:范晔对“理”的强调并非对司马迁“于叙事中寓论断”方法的纠正,而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一中明确指出《史记》以降,“事”中有“理”成为中国古代史书叙事的优良传统,范晔的言论正是这一传统的体现。
B
解析:《左传》的编年体体裁虽时代性强,但复杂事件可能因同年记载而显得割裂,材料二中提到“同年发生的事件一起记载……从历史演进的线索而言则不能清晰呈现”,因此“使复杂的大事件清晰连贯”说法错误。
A
解析:材料二强调《史记》通过本纪为主干、诸体配合的结构实现“通古今之变”,A项全面概括了这一特点。B项侧重单一事件分析,C项讨论叙事形式,D项聚焦事件背后的因素,均未体现“贯通古今”的宏观视角。
答案要点:
①材料一侧重论证《史记》“善序事理”的叙事方法,如通过人物言行、“太史公曰”等方式揭示历史规律,强调“事”与“理”的融合。
②材料二侧重分析《史记》的结构创新与历史视野,以本纪为纲、诸体配合,实现“通古今之变”,体现司马迁对先秦史学的继承与突破。
答案要点:
①学术追求需有宏大目标,如“究天人之际”体现探索精神,“成一家之言”彰显独创性。
②重视方法创新,如司马迁综合多种体裁和叙事手段,启示我们打破常规思维。
③坚持理性与实证,如“网罗旧闻,考之行事”,强调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的结合。
④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通古今之变”启示学术研究应服务于时代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6-9题)
B
解析:里尔克的话主要表现老路个人悲剧的深重,虽可引申至小人物的集体困境,但文本一并未直接关联“时代变迁的洪流”,选项过度解读。
B
解析:文本二语言质朴,以叙事和抒情为主,并非“字字珠玑、句句精巧”,选项对语言风格的概括不准确。
答案要点:
①插入戈壁石码字的回忆,与围墙题字形成呼应,强化“书写”作为情感载体的主题。
②通过对比戈壁的苍茫与城市的边缘,烘托老路孤独漂泊的生存状态。
③丰富叙事层次,由“我”的视角引出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为后文老路的悲剧作铺垫。
答案要点:
①作者与老路同为“被拒绝的人”,如借书时的慌乱、找工作时的艰辛,体现底层共通的生存困境。
②作者通过老路的故事,认识到自己与普通人情感的共通性,如失去亲人的痛苦、对尊严的渴望。
③文本二中“人民”的书写意图,表明作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自觉认同小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文言文阅读(25分)
(10-14题)
C E G
解析:正确断句为“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强调空谈误事,领悟夺气之理方能统兵。
D
解析:材料二中“一”指“相同”,《屈原列传》中“一”为“一旦”,二者意思不同。
A
解析:窦建德军队“弥亘数里”是其自身阵势,非唐军阵势,选项张冠李戴。
翻译:
(1)命令骑兵将领树起旗帜列阵,从武牢关乘高地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进,以袭击敌军后方。
(2)令尹子兰听说后大怒,最终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愤怒而放逐了他。
答案要点:
①窦建德军队“渡险而嚣”,纪律涣散;
②“逼城而阵”轻敌,未做充分准备;
③唐太宗以逸待劳,待其“气衰卒饥”后出击,战术得当。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16题)
B
解析: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为虚写历史,“徙倚湖山欲暮时”为实写眼前,选项“实写登临位置”表述片面。
答案要点:
①杜诗《登岳阳楼》以“吴楚东南坼”写地理雄浑,陈诗“吴蜀横分地”同样以历史空间感开篇,气象宏大。
②杜诗“亲朋无一字”叹漂泊孤苦,陈诗“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亦抒家国之忧,沉郁顿挫。
③两诗均以景结情,杜诗“凭轩涕泗流”与陈诗“老木沧波无限悲”,皆将个人命运融入苍茫景象,体现杜甫式悲慨。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8-22题)
答案:指天文爱好者或热衷观测彗星的人。
补写:
①所以被称为“隐花植物”
②难以直接接触花蕊
③榕小蜂体型微小
修改:
原句:“在距今约7000万~9000万年的过去,不同许多品种的无花果植物相继和榕小蜂建立起了微妙的合作关系。”
改为:“在距今约7000万~9000万年前,许多不同品种的无花果植物相继与榕小蜂建立了微妙的合作关系。”
补写:
A: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B:更注重用典和化用前人诗句
修改:
①“毛泽东诗词一个是境界博大主要的特征”改为“毛泽东诗词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境界博大”。
⑤“发布出”改为“抒发”或“展现”。
⑨“又怎能如此大境界的诗词”改为“又怎能写出如此境界博大的诗词”。
六、作文(60分)
评分参考:
①立意明确:需围绕“自我审视”“人生意义”等核心问题展开,体现对“自画像”的深刻理解。
②内容充实: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从个人理想、能力、价值观等角度分层论述。
③结构清晰:书信体格式完整,逻辑连贯,可分段阐述“我是谁”“如何成长”等问题。
④语言生动:适当引用名言或事例,避免空泛说教,体现真情实感。
⑤创新性:鼓励独特视角,如以“镜子”比喻他人评价、历史榜样或挫折反思等。
(注:作文无固定答案,以上为评分要点提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