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三校清远市211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清远市三校清远市211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清远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中段三校联考
高二语文科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但两人精神追求相通,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 司马迁在《史记》中大胆地讽兴当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从《离骚》中吸取了力量和精神。
C. 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 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 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 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情感抒发、奇异想象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
D. 想要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需要抓住楚汉浪漫主义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这一关键。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一项是( )
A. 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 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C. 班固认为,《离骚》“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D. 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 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芟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
5. 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镇
林遐
这座小镇坐落在珠江岸边。它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座典型的小镇。它具有珠江三角洲小镇所应该具有的一切特色。
你如果要领略这小镇的气魄、特色,那先要攀上镇中心的一座小山,极目瞭望。小山顶上有老榕树,有长石凳。你可以从容地、闲适地往各处望去。
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不是小镇,而是珠江。因为,这时候,小镇跟珠江比起来,只是长长一条玉带上的一枚扣子。你看它,浩浩荡荡,莽莽苍苍,从万亩翠绿的大地深处流了过来,沙沙作响,那么欢乐,那么激越,它即将投入无边的蓝色的海洋的怀抱。
珠江上空是晶莹的,具有南方独具的特色。那上空,是被骄阳涂满了异样光辉的蓝天。蓝天上,点缀着片片白云,这白云的背上,也涂满了骄阳的光彩。珠江两岸,辛勤的农民栽满了香蕉树、番石榴树、荔枝树、龙眼树、木棉树。它们已经结满了累累的果实。有青色的,有褐色的,有黄色的,有红色的,像无数璀璨的小珍珠、小宝石,镶在这长长的玉带的两边。
把视线从江上收回来,往镇上看。首先看到的,不是栉比的房屋,而是一片一片的红云。它们像是童话里所描写,不知是从哪一座仙岛飘来的祥云,来带给这小镇以幸福,来增添这小镇的景色。这红云是由凤凰树开的红色的花朵聚成的。它们开得那么繁华,那么酣畅,真像是饮醉了酒,忘情地一夜就把所有的颜色都呈露在你的眼前。那罩满了一树雾气的,是高高的白兰树。它们的叶子是翠绿翠绿的,它们的花是乳白乳白的,渗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罩在雾中。五月的小镇,沉醉在花的香里,淹没在花的海里。
这时候,你才有余暇,有心情来浏览小镇的房屋、小镇的街道。这时候,你身边要有一个向导才成。他会很骄傲地告诉你,他们这小镇一百年来,就是以手工业闻名中外的。他们这里出产的风柜,风力大,风力匀,风柜前放一盏灯也吹不灭,一吹起来,谷稗分明。他们这里出产的竹雨帽,既耐用,又美观。他们这里出产的禾镰,锋利得都有点“神”,镰口还没挨着禾杆,禾杆已经断了。在适当的时候,你应该打住他的介绍,因为他的介绍会像那镇外的珠江水,永远滔滔不尽。
他还会指着那数不清的、高高低低的、灰色的房舍告诉你,这三千多户手工业人家,每天每夜在怎样勤劳地给社会创造财富。他告诉你,这里从八岁的女儿到七十岁的老婆婆,都天生有一双伶俐的手。她们织渔网,织虾笼,和男人们生产的那些犁头、禾镰相媲美,也是远近闻名的。分明在你跟前的是一根根竹篾,一缕缕青麻,但转眼工夫,它就成为一只笼、一张网了。她们一边织,一边唱歌。少女们唱将来的歌,老婆婆唱回忆的歌。在过去,她们是混合着悲哀,混合着失望来织的,渔网上、虾笼上,有着她们的眼泪。在现在,她们的渔网上、虾笼上沾满了歌声,沾满了欢乐。
最能显示这小镇特色的,是中午的集市。这时候,珠江的水涨潮了,溢过江岸,竟溢到这小镇沿江的街道上。就是在这时候,无数只小船、小艇仔塞满了江面。他们载来了才从江里捉来的青色的生鱼,青色的鲜虾;也载来了泛着泥土香、菜香的各式青菜;也载来了青麻皮的香蕉,嫩黄的奶蕉,红绿相间的“三月红”荔枝。这些货物,一下子就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一条横街。然后就是交易的开始。你可以看到,农民们在怎样夸耀着自己的产品。他说,他的水果是最新鲜的,早晨的露珠儿还没有干呢。顾客们问着,磨着价钱,想着办法贬低商品的质量,大概是因为不懂行,或者是一时不谨慎,说出了几句不着边际、不在行的话,于是,在人群里立刻腾起了一阵笑声。这笑声带着嘲讽的味道,但没有恶意。整个集市融合在一片热烈繁盛的气氛中了。
在潮水落时,集市慢慢地寂静下来,农民们有的赶回去开工,有的踅到街上买生产生活上的必需品。你可以看到,他们到百货商店买一张席子,到木农具门市部去订几只禾桶,到铁厂门市部订几十把禾镰。最后,他们先先后后,带着满足,带着疲乏,乘着潮水降落,一顺溜点着小船、小艇仔回家去。船上装满货物,装满欢笑。
而在黄昏,当晚霞烧红了整个天空,映红了整条江水的时候,小镇上的人们劳动了一整天,开始闲散起来,松弛起来,小镇却变得异常忙乱,异常繁华起来。先是小发电厂的嗒嗒嗒的马达声,接着是街上的灯亮了,店铺里的灯亮了,每家每户的窗子都亮了。亮得最引人,亮得最耀眼的就是那茶楼上的灯光。
这茶楼是和灯光一齐开始它的热闹的。这时候,每一张桌子都坐满了人。有的是一家子的,有的是几个朋友的,有的是自己一个人的。他们无所不谈,谈到热闹处,就哈哈大笑起来。那些在一个厂的,因为互相问了一句话,留下来了;那些在白天争论着一个问题还没有争论完的,碰见了,又争论起来了。那鼎沸之声,那熙熙攘攘,多是从这些桌子形成的。
就是这些人,这些声音,把个茶楼塞得都要涨满了。但是,它是临江的,它那临江的一排玻璃窗子,现在都一字儿打开了,风从江上吹进来,把一天的溽热,把一天的疲劳,把一楼的喧嚣,一齐吹走了。人们在尽情地享受着他们的一天的最后的时刻。
这时候,你还可以从茶楼上走出来,到桥上站一站。你如果来得早,站在桥上看晚霞是最好的。满天晚霞把它的倒影映在江里,满江也是晚霞了。来晚了,晚霞就消逝了,云彩也被风吹散了。但是,这时候有这时候的好处,你可以看到真正休息着的珠江。江水洗尽了脂粉,露出它本来的颜色,预备好好地休息一夜,明晨趁上流水急,一径奔向大海。
回过头来,看茶楼上的灯光,听茶楼上的喧嚷,想到在这小镇上看到听到的一切,是谁,也都会沉醉在一种诗的境界里。
一九六一年,端午节于市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镇位于珠江岸边,以手工业而闻名,产品很有特色,镇上有三千多户手工业人家,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
B. 小镇中午的集市热闹非凡,涨潮时农民们驾船来镇上交易,退潮时又满载而归,船是当地富有特色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C. 集市上,有些顾客的几句“不着边际的话”,会引发嘲讽的笑声,说明朴实的小镇居民也会对外来者有轻视心理。
D. 黄昏时分,休闲的人们在茶楼中畅谈、欢笑,享受这美好时光,无论是相谈甚欢还是争论不休,都是一种惬意的放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珠江三角洲小镇特色”总领全篇,后文通过珠江、花海、手工业品等内容,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地域特征。
B. 文章以镇中心小山为观察点,居高临下的视角贯穿始终,展现了从珠江壮景到小镇手工业、集市活动的全景式画面。
C. 作者以虚拟向导的口吻讲述小镇手工业工人的勤劳与技艺,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小镇之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D. 文章条理清晰,以环境、生产、交易、生活为脉络,通过细腻的时空铺展,构建起小镇立体鲜活的风貌图景。
8. 请简要分析“珠江”在文中起到哪些作用。
9. 文章结尾说“是谁,也都会沉醉在一种诗的境界里”,请简要谈谈文章是如何营造“诗的境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
材料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说D胡亥E请诈以始皇命F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指推荐或选拔,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意思不同。
B. 发,指打开,与《苏武传》中“张胜闻之,恐前语发”的“发”意思不同。
C. 内,对内,名词作状语,与《鸿门宴》中“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D. “致万乘之势”中的“之”与《屈原列传》中“父母者,人之本也”的“之”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有罪也被交给蒙恬处置。
B. 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暂时留在了胡亥处,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
C. 扶苏自杀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来。胡亥本想释放蒙恬,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
D. 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人,会失去群臣信任和消解将士的斗志。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4. 材料一中赵高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龙门道中作
邵雍
物理人情自可明,何尝戚戚向平生。
卷舒在我有成筭,用舍随时无定名。
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宠辱不须惊。
侯门见说深如海,三十年来掉臂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理性看待世间万物与人情世故,表明自己不会因生活或人生种种而忧愁。
B. 颔联诗人对于人生的进退、显隐有着自己已定的计划,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处世智慧。
C. 尾联写权贵之门难以接近,三十年来蹑手蹑脚,借动作描写表现诗人对权贵的畏惧。
D. 本诗与朱熹《观书有感》都是以理入诗,意味隽永,诗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可见一斑。
16. 这首诗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以“_______”一句描绘钱塘的湖山之美,又以“_______”一句摹写人们的喜笑颜开。
(3)古诗词中有很多人以“自”“空”营造意境氛围的,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空寂苍凉的环境,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巴黎奥运会上,很多运动员展现出了“松弛感”。无论是只戴着普通近视眼镜加睡眠耳塞、单手插兜的土耳其射击运动员,还是比赛后要睡觉和撸猫的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他们勇于拼搏、享受比赛,沉稳应对挑战和压力,心态和表现都值得赞赏。“松弛感”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理解为面对紧张情境时, 甲 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质。近些年,人们追求松弛感,其实是不焦虑、不纠结、更自然的理想生活表达。从心理学应用角度来看,拥有松弛感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挑战,减少情绪内耗,提高心理韧性。
松弛感与后天环境有关,( ① )。一般来说,低神经质的人比高神经质的人更能承受压力,更少焦虑、抑郁或者忧虑,生活中更加平和悠闲;高神经质的人更激动忙乱。决定一个人神经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但大多数人的神经质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上升。作为父母,要接受孩子天生的高神经质和高敏感,不要只是一味地批评,也要 乙 地为孩子着想,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松弛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较为积极和合理的认知模式。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 ② ),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等内在信念。也就是说,同样的事件A,由于不同的信念B,会导致不同的结果C。比如两个学生都被老师批评了,一个人觉得这是老师为了帮助自己进步,情绪就比较平静;而另一个人觉得老师是针对自己,就会 丙 。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中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们别忙活了,我这就离开。
B. 她考上了理想大学,这真值得庆贺!
C. 别怕这怕那的,放开手脚大胆去做!
D. 我这才知道原来她是我的同乡。
22. “松弛感”因和肌肉、皮肤“松弛”有诸多相似而得名。“特种兵旅游”与此类似,请简述“特种兵旅游”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在这个快节奏、数字化的时代,古诗词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那么,在现代生活中古诗词是否还有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清远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中段三校联考
高二语文科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C 4. 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
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
5. 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
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①珠江是小镇的地理依托,其自然景观为小镇增添了诗意与美感。
②珠江作为线索,串联起小镇的生活场景,从清晨到黄昏,见证了小镇的忙碌与闲适。
③珠江的奔腾不息象征着小镇的生命力和活力,暗示小镇居民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
9. ①小镇优美环境的诗意描写。选取珠江、凤凰花、晚霞等典型意象,通过色彩、动态的细腻描摹,构建出小镇如诗如画的环境。
②生活场景的抒情化呈现。将集市交易、手工劳作、茶楼闲谈等场景与歌声、欢笑、灯火融合,凸显小镇生活的和谐之美。
③多种语言手法的运用。如比喻、通感等手法的运用,将平凡物象升华为诗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CE
11. D 12. A
13. (1)蒙毅依法判处赵高死罪,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
(2)陈涉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14. ①李斯自身优势不如蒙恬;
②扶苏即位李斯不能封侯;
③胡亥即位对李斯有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乐观豁达。从首联可知,诗人明白世间道理和人情之理,不会忧愁面对人生,体现出乐观的处世态度。
②自主从容(顺应时势与自我掌控)。颔联表明诗人对人生起伏有既定谋划,面对机遇和挫折能自主把控,顺应时势。
③淡泊名利。颈联体现诗人在云山景色中寻得快乐,不把宠辱放在心上。
④清高自守。尾联诗人面对侯门洒脱前行,不攀附权贵,展现出清高自守的人生原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天下云集响应 ②. 赢粮而景从 ③. 重湖叠 清嘉 ④. 嬉嬉钓叟莲娃 ⑤. 映阶碧草自春色 ⑥. 隔叶黄鹂空好音(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甲:从容不迫 乙:设身处地 丙:愤愤不平/泪如泉涌
19. ①其实也跟先天有关系 ②并不是所发生的事件本身
20. 示例一:一个人神经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但大多数人的神经质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示例二:先天遗传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神经质的高低,但大多数人的神经质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
21. B 22. 含义: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得名缘由:与“特种兵”执行任务时高强度、高效率和挑战性的特点相似。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诗心不泯:在数字时代与千年文脉对话
当清晨的闹钟取代了“晨兴理荒秽”的悠然,当地铁的报站声覆盖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律,我们确实感受到古诗词正在从日常生活中退场。学生背诵诗文只为应付默写,城市建筑难觅“檐牙高啄”的古典美学,社交媒体上俚语段子远比诗句传播得更快,我们甚至怀疑古诗词在现代生活已无价值。然而,那些穿越千年的古诗词从未真正离开,它们如同文化基因般深植民族血脉,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依然能找到滋养现代人心灵的沃土。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承载着永恒的情感共鸣。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能宽解当代年轻人的焦虑;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的缠绵,道出了超越时空的相思之苦。在复旦大学,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教授模糊了现实记忆,却能完整背诵《长恨歌》,这正是文化基因的力量。古诗词如同情感的罗盘,为迷失在信息洪流中的现代人提供精神的定向。
在快节奏生活中,古诗词提供了对抗碎片化的完整思维范式。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展现的物我交融,恰是数字原住民稀缺的深度体验;杜甫“星垂平野阔”的宏大视角,能矫正短视频造成的认知扁平化。北京某中学开设“古诗心解”课程,学生们通过创作近体诗,重获对语言和情感的精准把控能力。这种思维训练,正是AI时代最珍贵的人文素养。
更为可贵的是,古诗词正在数字土壤中焕发新生。《中国诗词大会》用竞技形式激活文化记忆,短视频平台上“古诗新唱”获得百万点赞,故宫文创将诗句化为设计元素,杭州某科技公司开发“诗词地图”APP,让用户在实际地理位置解锁相关古诗,正是技术赋能传统的典范。这些创新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并非对立关系,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存在。
从文明传承的维度看,守护古诗词并非一种怀旧行为,而是守护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当我们教会孩子“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敏锐观察,当他们懂得“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价值坚守,这便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让古诗词在数字时代依然跳动,我们方能既拥有现代生活的便利,又不失心灵的诗意栖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