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蜡烛燃烧 B. 冰雪融化 C. 粮食酿酒 D. 食物腐烂
2. 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呼吸是
A. N2 B. O2 C. CO D. CO2
3. 适宜某种植物生长的土壤pH范围是7.2~8.3,该土壤呈
A. 酸性 B. 中性 C. 碱性 D. 无法判断
4. 在“探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活动中,下列装置和操作正确的是
A.溶解 B.过滤
C.检验酸碱性 D.测pH
A. A B. B C. C D. D
5. 春季时期,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高发,为应对发热及疼痛症状,家中可常备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化学式为C8H9NO2的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乙酰氨基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7
B. 对乙酰氨基酚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C. 对乙酰氨基酚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9:32
D. 对乙酰氨基酚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6.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氧作助燃剂是因为液氧具有可燃性
B.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上钛合金强度高、耐腐蚀
C. 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 “天宫”核心舱电推系统中的氮化硼陶瓷属于金属材料
7. 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 给自行车轮胎打气:轮胎内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B. 水和冰是纯净物:同一种分子构成
C. 稀硫酸与稀盐酸都可使石蕊变红: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D. 碳元素与氧元素是不同元素:本质是核外电子数不同
8. 风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拉动风箱可以使火炉烧得更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风箱的风量越大使用效果越好 B. 风箱拉动过程中增加了可燃物
C. 手拉风箱为煤的燃烧提供了充足氧气 D. 火炉烧得旺是因为降低了煤的着火点
9. 如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a一定是金刚石 B. 物质b和c不能相互转化
C. 物质d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D. 物质e能转化成物质c
10. 某同学取20mL氢氧化钠稀溶液于烧杯中,滴加1~2滴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用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的pH及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 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 由图1的E点可判断溶液中溶质为NaCl、NaOH
D. 由图2可见该反应放出热量,加入20mL的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特殊标记除外,共40分)
11. 世界118位优秀青年化学家,形成了一张“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中国化学家雷晓光、姜雪峰等分别成为“N、S”等元素的代言人。请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1)用化学用语填空:①氟元素的符号___________;②一个氩原子___________。
(2)表中3至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_相同。
(3)硫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__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4)简述依据氨气的化学式()可获取的三条信息___________。
12. 我国古代科技璀璨夺目,金属的冶炼与使用在当时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1)明代《天工开物》描述了炼锡,原理是锡砂中的和木炭在高温下反应得到锡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炼锡时混入少许铅形成合金,产物更易熔化流出,原因是___________。
(3)古代“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___________。
(4)青铜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合金,硬度比纯铜___________。
13. 如图是某种汽车燃料的燃烧过程示意图。
(1)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花塞的作用是什么?
(2)汽油雾化效果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发动机功率和节省燃料,原因是什么?
(3)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和NO可在催化净化装置中转化为空气中常见的两种无害气体,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 化学兴趣小组将学习过的物质整理成一张“化学地铁线路图”,同一线路中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
(1)Ⅰ号线涉及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Ⅰ号线中,溶液与溶液反应现象为___________。
(3)为了实现顺利“换乘”,物质a可以是___________溶液。
15. 结合物质的溶解性及NaCl和的溶解度曲线,曲线上面所给的数据指的是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1)NaCl属于___________(填“易溶”或“可溶”)物质。
(2)40℃时,在50g水中加入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的溶解度小于NaCl的溶解度
B. 20℃时,配制等质量的NaCl和的饱和溶液,NaCl需要水的质量多
C. 将20℃NaCl和的恰好饱和溶液升温到40℃,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
D. 将40℃NaCl和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的质量多
16. 在一节课上,化学老师表演了一个魔术——“空瓶生烟”,A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B瓶中充满氨气,抽开毛玻璃片,瓶中充满浓浓的白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反应微观模拟图,你能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回答)
(2)抽开玻璃片,两种气体就发生反应,说明了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回答)
(3)如果这两个瓶子是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我们将会观察到塑料瓶变瘪了,原因是___________。(从化学、物理两个视角综合分析)
17.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图1装置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为模拟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化学小组组装如图2所示装置,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利用___________法收集到氧气,检验收集到的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图3是家庭制氧机上湿化瓶的类似装置,人吸氧时能观察到瓶中有气泡。该装置的___________(填“a”或“b”)端连接制氧机的导管口。
18. 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面团中都有许多小孔,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于是小明将家里制作馒头用的白色粉末带到实验室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
(1)【初步探究】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溶解,测得溶液的,说明溶液呈___________性。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钠、碳酸氢钠都可用于制作发面食品。
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碳酸钠化学性质稳定。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碳酸钠,猜想Ⅱ:碳酸氢钠
(2)【实验探究】甲、乙兴趣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甲组方案:取适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将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加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___________正确。
乙组方案:准确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以判断白色粉末的成分。分别向盛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白色粉末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锥形瓶内物质 最终得到体积/mL
名称 质量/g
① 碳酸钠 a
② 碳酸氢钠 a
③ 白色粉末 m
表中___________g;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猜想Ⅱ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反思应用】
(3)甲组方案中,无法判断白色粉末是否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乙组方案可以判断,如果是两者的混合物,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
(4)家中制作馒头、面包时,将面粉发酵(产生有机酸),再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可以使馒头、面包松软多孔,原因是___________。
【物质制备】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其生产原理是在氯化钠饱和溶液中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以沉淀的形式析出:,过滤出碳酸氢钠晶体,再受热分解得到产品。整体流程如图:
(5)“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6)计算5.85吨NaCl可制得的质量为___________吨。
(7)在实际生产上,从反应后的混合物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小于计算值,理由是___________。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特殊标记除外,共40分)
【11题答案】
【答案】(1) ①. F ②. Ar (2)电子层数
(3)得到 (4)氨气是由氮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氨气属于化合物,1个氨分子含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合理即可)
【12题答案】
【答案】(1)
(2)
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3)
强 (4)
大
【13题答案】
【答案】(1)使温度达到汽油的着火点
(2)增大了汽油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
(3)
【14题答案】
【答案】(1)Fe(或O2) (2)产生白色沉淀
(3)稀盐酸(合理即可)
【15题答案】
【答案】(1)易溶 (2)74.2 (3)C
【16题答案】
【答案】(1)原子的种类及数目在化学变化中不会改变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两种气体反应,生成了固体,使瓶内压强减少
【17题答案】
【答案】(1)
(2) ①. 排水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3)a
【18题答案】
【答案】(1)a 碱 (2) ①. Ⅱ ②. a ③. V3=V2
(3)V1<V3<V2
(4)碳酸氢钠与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室,使馒头、面包疏松多孔
(5)Na2CO3 (6)8.4
(7)碳酸氢钠首先要达到饱才会析出晶体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