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析错误的是(桑权对蚕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4分)未利用呼吸作用A:1.如图所示为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种群增总光合作用A净光合作用cB: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C1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点时乙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分解者B.由a至c,物种乙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由a至c,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J”形雲B.图中的C和B+C,+D,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由a至c,乙种群的的年龄结构可能由增长型向C.正常情况下D/C的值大于10%稳定型转变08种群密度/相对值D.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2.光照、水分等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会影响植物种群数量变化,进而影响动物种群数量7.下列有关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变化。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巴氏消毒法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和芽孢,并破坏其营养成分A.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当0,和糖源充足时,果醋发酵的过程中没有C02生成B.性别比例是影响某种昆虫种群密度大小的间接因素C.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过程中应控制H,中性和弱碱性条件有利于谷氨酸的生产和积累C.食物、气候、天敌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性状优良的菌种只能通过诱变育种获得D.研究白鹭等候鸟的种群数量变化时,还要考虑其迁入率和迁出率8.如图为哺乳动物(2)的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及之后的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3.我国幅员辽阔,群落类型十分多样。下列关于不同群落中的生物,说法错误的是()正确的是()促性腺激素精子A.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其中有些爬行动物以固A.细胞Ⅱ是初级卵染色体卵裂早期母细胞,细胞内含复制数分裂I减数分裂Ⅱ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胚胎B.湿地生物群落中动物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鱼类、两栖类、鸟类等有4个染色体组NC.草原生物群落中,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能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B.图中能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是细胞V卵裂成早期胚胎的过程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C.获能的精子才具备与处于MⅡ期的细胞I结合的能力D.森林生物群落中,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发达,叶绿体较小,D.图中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都在卵巢中进行呈深绿色,适于弱光条件下生存9.袋装酸奶的包装上通常都会注明“胀袋勿食”。某同学选择一过期的胀袋密封酸奶,按4.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0,、减少大气C0,浓度的图中的操作流程,研究其中的某微生物生长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以菌落数计数样品中的乳酸菌数量,0.2mL活动、过程或机制),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大B.纯化乳酸菌必须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皿A.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B.增加地球生态系统的“碳汇”,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维持生态稳定C.若图示平板的平均菌落数是180个,C.移除湿地中的有毒物质以改善湿地环境,体现了循环的生态学原理则1mL酸奶中该微生物个数为9×10个D.湿地具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D.该研究中可用伊红一亚甲蓝琼脂培养各9mL无菌水基进行选择培养并计数酸奶工水卡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功能和收支均处于稳定状态,所以其物种组成和10.下图为肾脏上皮细胞培养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种群数量均不再发生变化A.甲→乙过程可用机械法或酶解法处理获得单肾脏组织块B.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说明它们之间种间竞争越激烈个细胞C.研究发现,中华显盾瓢虫可根据寄主植物发出生物信息素以及气候条件寻找并捕食蚜B.丙过程指细胞在添加血清的合成培养基中原虫,中华显盾瓢虫寻找蚜虫时利用的是化学信息代培养D.许多昆虫能利用信息素吸引异性交配,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并C.丙过程会出现细胞贴壁生长和接触抑制现象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丁过程为传代培养,细胞都能进行无限增殖6.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分11.科研人员构建了可表达J-V5融合蛋白的重组质粒并进行了检测,其中V5编码序列表达一种标签短肽V5。图乙表示重组质粒正确表达后用抗J蛋白抗体和抗V5抗体分别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