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0张PPT)猜猜他是谁?1600多年前,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他是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不为五斗米米而折腰是他的人生标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向往的生活。陶潜(365-427)一名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现江西省九江市)人,我国晋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29岁开始入仕,从此的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2天,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此不再出仕。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说说陶渊明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有《归园田居》《饮酒》等,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饮 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品回顾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作品回顾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品回顾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作品回顾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题 解归 去 来 兮 辞语气助词,“啊”“吧”意思就是:回去吧!回去助词,无义文体,赋的一种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辞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③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文体简介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文体简介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欧阳修《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chóuchàngyáng熹微zūnshāngmiǎnjiǎoxiùyìhuányǎotiǎohuánggāozhàokē朗读正音:惆怅飏xī樽觞眄庭柯矫岫翳盘桓棹窈窕遑遑皋惆怅chóuchànɡ:失意状。谏:劝止使改正。飏yánɡ:舟慢行状。熹xī微:微明,天未大亮。衡宇:简陋的房子。樽zūn:盛酒器。眄miǎn:斜视,本文指随意看。庭柯kē:院中树木。容膝:指简陋的居室。字词积累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岫xiù:山洞。翳翳yì:阴暗的样子。盘桓huán:徘徊不去。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的样子。皋ɡāo:高敞之地。乘化: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文中的韵脚字第一段:押两个韵:①ui韵,韵脚是“归”、“悲”、“追”、“非” ②i、ui韵,韵脚是“衣”、“微”第二段:押两个韵:①en韵,韵脚是“奔”“门”“存”“樽”②an韵,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押一个韵ou 韵脚是“游”“求”“忧”“畴”“舟”“丘”“流”“休”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 i 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听朗诵,感受音韵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序言解读(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轻快的样子。 (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8)靡途:没有门路。 我家境贫困,种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维持生计的花费,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多劝我出去做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9)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 (10)诸侯:指州郡长官。 (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12)以:因为。 (13)风波:指军阀混战。(14)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5)眷然:依恋的样子。 (16)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序言解读刚巧碰上朝廷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州郡长官都拿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县的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饮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便产生了留恋田园的归家念头。序言解读(17)质性:本性。 (18)违己:违反自己本心。(19)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20)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2)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3)敛裳:收拾行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勉强)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 (惆怅感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的;饥寒虽是急迫的事,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使人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被吃饭驱使;当时惆怅感慨,深愧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就着)事顺(陈述)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序言解读(24)寻:不久。 (25)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26)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7)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8)仲秋:农历八月。 (29)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着这件事来抒发自己的心意,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幼稚盈室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讲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古义和今义序本文小序写了什么内容?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原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 你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序“程氏妹丧于武昌”“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根本原因“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叙事线索:1、辞官—归途2、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3、纵情山水4、如何度过余生。叙事脉络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情感线索明确: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归去来兮辞》是篇辞官归田的述志之作。欧阳修对这篇辞作,推崇备文章结构:辞官、归田、知命。整体把握至,他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借用了楚辞的形式,但作者不受楚辞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自出机杼,表现出一种淡远高旷的格调。归去来兮〔助词无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飏(yáng):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微亮,天未大亮 〕。重点解释第一段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知本心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觉悟到过去做错已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事情尚可补追。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对而昨天非。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悠闲地漫步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雾自然地从山飘出,日光渐暗将快要下山,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恨晨光朦胧天不亮。参考译文重点字词(第一段)胡: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既,既然;以,认为,知道;为,被;形,身体.奚:为何悟,知道;谏,劝止,挽回实:确实,实在飏:通,扬,飞扬问征夫以前路:以,用;征夫,行人;用前面的道路来问行人恨,抱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总结第一段的段意作者经过仕途的坎坷,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庄严决定,说明弃官归家的原因.觉非 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言为心声,一吐之下,作者便觉自在坦荡。再回首“在官八十余日”,作者用“心为形役” 的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这样一来,自主心形,结束这违心的世俗官场,归隐那适意的自然园田,就成了他人生的必然归宿。昨日之“非”,今天之“是”,陶渊明算是彻悟,一了百了。故一个“觉”字,真有一种迷途知返的味道。陶渊明率性而行,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做了千古的榜样,可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能够?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语助词,有“且”、“乃”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免):斜视。柯:树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á侠)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袖):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翳(yì义)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重点解释第二段终于看到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守候在门庭。庭院小路快要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是原样。牵着幼儿走进内室,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心颜。靠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斗室反而容易心安。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每天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白云自然地从山洞里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参考译文衡宇:衡,通“横”;横木为门的房子眄庭柯以怡颜:眄,斜视;柯,树枝;怡颜,愉快神色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明白园日涉以成趣:涉,走;在园子里每天走走成为了一种乐趣。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扶老,拐杖;以,连词,相当于“而”;流,周游;憩,休息。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翳翳,阴暗;将入,快下山重点字词(第二段)总结第二段归家后的日常生活,充满闲适,宁静的情趣,反衬官场污浊。奔宇 一旦决计归去,便不迟疑,心无旁骛地直奔远方的家园。小舟遥遥,晨风飘飘,这就是回家的感觉。作者借助景物的描写,将归田的欢愉尽情表露。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下来,一“问”一“恨”,将景中人凸显,而归途的急迫,也就被渲染而出。终于到家了,即便是“横木为门”的陋室,作者也“载欣载奔”。他那孩子般的欢呼雀跃,真正写尽了弃官归隐的率真与美好。安趣 有松有菊,有儿有室,有樽有酒,差可告慰。家园残败中自有一种美好。或饮酒自遣,或涉园观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由是,可以想见贫寒士子之家清素的欢宴,于大喜悦中见作者家人聚首脸上的点点泪花。诗言志,景寓情。细细品读,“松菊犹存”或有寓意,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而“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再来印证做官的本来无心。至于“流憩”“遐观”,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颇有孤傲的人生韵味。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菊的象征 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示某种抽象的情思和理念。 当外物的品格与诗人的情志相一致时,诗人往往借物言志,托物抒情。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的象征。归去来兮,请息交〔息交:断绝交游。 〕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情话:知心话。 〕,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有事:指耕种之事。 〕于西畴〔畴(chóu愁):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或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 〕孤舟。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重点解释第三段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官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相违悖,我驾车出游有什么可追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借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要耕耘),秋天,我将要到田边去收获。有时驾着篷布小车,有时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蜿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动。我羡慕万物生长及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参考译文总结第三段段意写作者村居生活的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乐事感物 归来之乐,不一而足。先访山水,“寻壑”“经丘”;再抒心志,在息交游。而所息绝的并非所有人,与亲友、琴、书为侣,乐以去忧。春回大地,农人告之春耕;秋天金动,农田盼来收获。忙后闲暇,乘兴出游,乐以忘忧。这节颇带诗意的描绘文字,既是写景,又是抒情,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的诸多感慨。春来秋去,大自然生生不息,触景生情,从中可窥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所谓及时行乐,乐以无忧。复驾言兮焉求:驾,驾车交游;言,助词;焉求,追求什么。悦:意动,以…为悦;乐,以…为乐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得时,顺应天时;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重点字词(第三段)重点解释第四段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ún云):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诗。聊〔姑且 〕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顺从心意来听凭自然地生或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出游,要不就倚着手杖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啊!参考译文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为什么;遑遑,心神不定;何之,到哪里去。怀良辰以孤往:怀,爱惜,留恋;孤往,独自外出。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乘化,顺应自然;归尽,到死。乐天天命复奚疑:乐天知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重点字词(第四段)总结第四段段意用形象化的手法表明自己怡然自足于隐居生活,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知命”的思想。知命 由居室、庭院,而郊野、山溪,至于万物和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寓形”是人生在天地之间的定位。既然如此,何不张扬心志、随心所欲地生活呢?汲汲于富贵与生死,死既不知,生又何苦。乐天知命还有什么疑虑啊!在作者看来,世俗的官场是一种对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复归这大自然才是生命的正途。作者这种阅尽人事之后的乐天知命以及快然自足的隐居生活,不乏率真与激愤,也有些消极,但他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世界,始终是美好的。弃官归家——自责自我安慰已往昨非来者今是归隐出仕对比第一段:整体把握第一部分(第1段)小结:写弃官归田的原因和弃官归田时的欢快心情。辞官归田自责之词自恕自慰之词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主旨句:今是而昨非整体把握抵家居室欣喜若狂涉园舒适安逸出游留连忘返第二部分(2、3段)小结:极力描写归田的生活乐趣。重审心志整体把握承上而问委心任去留遑遑欲何之自我解答富贵浮云恬然自乐卒章显志乐天安命( )( )反正第三部分(第4段)小结: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辞官归田田园生活乐天安命归去来兮辞(第1节)(第2,3节)(第4节)自责自慰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感情线索叙事线索劳作之乐出游之乐居室之乐庭院之乐全文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表达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视,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卒章显志:乐天安命。问题探究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1、2组)2、从第二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3、4组)3、第三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5、6组)4、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7、8组)明确: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2、从第二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3、第三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明确: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频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4、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问题探究5、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些情绪 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痛苦,矛盾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之一——陶渊明李白:“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维:“空山新雨后,山气晚来秋 。”白居易:“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海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郁达夫:效陶渊明,到乡村去,……做个十足道地的老农,自耕自食。朱光潜:在山明水秀的乡村……度“诗一般的人生”。俞平伯:过独善其身,优游山林的高人逸士的生活。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归隐”本质上是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不是逃,而是转身求得的精神的纯净和人格的独立。在美国,隐士只是那些喜欢自个儿待着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但是,在中国,我发现隐士往往是社会的精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攻读他们精神觉醒的博士。——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几千年的文化因子里,……,多的是桃花源之梦,做一个公民,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国家有权利、也有义务的人,那么在不太遥远的将来,“梦”才有可能不再是梦。——傅国涌《百年寻梦》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探究阅读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和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2.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一些,我们不宜提倡。但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官场的庸俗,平民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这种率真愤激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拓展·讨论有人说,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而且是理想主义者。你有何看法?陶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地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 (Republic) 、“新大西洋”(New 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理想国里度过。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它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翻译,体会表达效果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译文: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译文:船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译文: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虽有门却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步,兴味无穷,已成为了一种乐趣。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译文: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课文小结: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3、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一词多义行(xíng)行(háng)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弓)2、引壶觞以自酌(端起)3、引以为流觞曲水(导引,引来)4、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譬喻,此有“言谈”、“说话”之意)5、旁征博引(援引,引用)引一词多义1、振长策而御守内(马鞭子)2、策扶老以流憩(拄着)3、退而论书策(古代写字用的竹筒) 4、蒙故业,因遗策(计策,策略)策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2、聊乘化以归尽(顺应)3、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古,四匹马拉的车)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一词多义乘(chéng/shèng)悟以往之不谏恨晨光之熹微悦亲戚之情话善万物之得时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取独取独助词,的取独动词:去、到之一词多义而觉今是而昨非门虽设而常关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转折表修饰表并列表承接以既自以心为形役舟遥遥以轻飏农人告余以春及引壶觞以自酌聊乘化以归尽园日涉以成趣木欣欣以向荣问征夫以前路乐琴书以消忧介词,使,让介词,把介词,用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结果连词,表承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① 策扶老以流憩 ②悦亲戚之情话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亲戚:古义,古指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今义,除父母兄弟姐妹以外的亲 属。词义所指范围缩小了。)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古今异义③ 将有事于西畴④ 既窈窕以寻壑⑤恨晨光之熹微有事:古义,耕种之事;今义,发生某事。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园,在园中;日,每天)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2:名词作动词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用桨划)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弹琴、读书)实迷途其未远(迷途,误入迷途)词类活用3: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幼儿)倚南窗以寄傲(傲,傲然自得的情怀)4: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词类活用5: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怡,使… …现出愉快的神色)审容膝之易安(安,使… …安乐)6: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悦,乐:以…为快乐)特殊句式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胡为”即“为胡”,“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4)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特殊句式3 省略句 (1)(余)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特殊句式(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田园将芜胡不归奚惆怅而独悲复驾言兮焉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欲何之请分析以下五个疑问代词的含义课堂练习qìwúmiǎnhuányǎo tiǎohèyánɡxiáxiùyún zǐrěnshānɡyìchóuɡāodànxīkēzhàozūnwéizàihuánxínɡwěi1、下列句子“而”字意思和用法与“临清流而赋诗”中“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觉今是而昨非B.门虽设而常关C.时矫首而遐观D.泉涓涓而始流C课堂练习2、下列句子中红色词与“乐琴书以消忧”中的“乐”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审容膝之易安 B.悦亲戚之情话C.时矫首而遐观 D.或棹孤舟B课堂练习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复驾言兮焉求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莫我肯顾 C、问征夫以前路 D、富贵非吾愿B课堂练习4.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悟已往之不谏①恨晨光之熹微 ②悦亲戚之情话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④善万物之得时⑤审容膝之易安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答案】D/①④⑤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结构助词,的。③之,动词,到。5.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恨晨光之熹微(天未大亮)B.云无心以出岫(云彩)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心神不安的样子)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向往中的仙境)B6.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三径就荒(就,近于)B.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C.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D.曷不委心任去留(委,委托)委:随,顺从D7.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C8.与“感吾生之行休”中“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B.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C.行将灭亡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9.古今意完全一致的一项( )A.悦亲戚之情话 B.将有事于西畴C.既窈窕以寻壑 D.善万物之得时D10.下列划线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B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A11.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B.刘备天下枭雄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嬴乃夷门抱关者也A1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复驾言兮焉求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乐乎天命复奚疑D.眄庭柯以怡颜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