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临泉县教师进修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安徽省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临泉县教师进修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生物
(75分钟 100分)
考试范围: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研究人员为调查沟渠中钉螺的数量,捕获900只钉螺,用红色、白色、蓝色颜料各标记300只,放回沟渠20天(钉螺已充分分散)后随机捕获300只,其中有红色、白色、蓝色标记的钉螺分别为24、21、26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调查采用了样方法
B.依据白色标记进行估算,种群数量约为1250只
C.计算三种颜色估算结果的平均值,可减小误差
D.如果出现部分钉螺标记丢失,会使估算结果偏小
2.受季节温度的变化,丹顶鹤每年春季从越冬地迁徙到繁殖地,秋季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温度对越冬地丹顶鹤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下列哪些因素实现的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3.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若该地区为农田,甲为田鼠,则乙可能是蝗虫
B.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C.甲、乙两种群均呈“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非密度因素制约
D.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4.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而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蚜虫吸取植物汁液为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瓢虫通过寄生蜂获得的能量要比蚜虫多
B.瓢虫与寄生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C.题中所述食物网中,瓢虫占据第三营养级
D.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
5.米氏凯伦藻(真核生物)大量繁殖会引起赤潮。高浓度紫菜干体(烘干处理后粉碎至0.3 mm)会抑制米氏凯伦藻生长,导致培养液中N、P含量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米氏凯伦藻与蓝细菌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B.海水深度不同,米氏凯伦藻种群密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利用高浓度的紫菜干体抑制米氏凯伦藻生长是一种高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D.米氏凯伦藻死亡,细胞内含N、P的化合物溶出,培养液总氮和总磷量增加
6.道路的存在使高原鼠兔种群被分隔在若干斑块中,造成生境碎片化。为此,相关部门建立了生态走廊,使得各斑块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走廊建立后,该区域的高原鼠兔可以看成一个种群
B.生态走廊建立后,不同斑块中的高原鼠兔种群存在地理隔离
C.生态走廊有利于保护高原鼠兔的遗传多样性
D.生态走廊建立后,高原鼠兔的环境容纳量并未大幅度增加
7.《诗经·国风》中有“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的描述,其中体现的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有
A.物理信息 B.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D.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8.某同学根据某湖泊的能量流动图解,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金字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Ⅰ→Ⅱ→Ⅲ构成一条食物链
B.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由图可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D.若该金字塔表示生物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倒置情况
9.朱鹮的食物中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在食物网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利用
B.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C.若朱鹮增加1.5 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 (干重)
D.只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10.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上植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弃耕农田的物种丰富度在增加
B.乔木群落中乔木的种群密度最大
C.群落演替方向为草本→乔木→灌木
D.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水平结构未发生变化
11.瑶湖是江西省南昌市最大的内陆天然湖泊。下图为该湖内部分能量的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能量数值。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初级消费者的组织生长效率一定小于1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并非100%来自生产者
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有h和f
D.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一定小于d+e
12.药用植物形成往往需要特定的生境,森林是我国药用植物最主要的生境,但过度的开采使许多野生药用植物的数量大大减少。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度的开采是药用植物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B.立体复合种植模式遵循了整体、协调和自生等原理
C.立体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D.药用植物需要特定的生境,因此只能进行就地保护
13.科学家统计了1961年至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B.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全球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
C.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生态承载力总量增加的速度大于生态足迹总量增加的速度
D.骑自行车出行、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光盘行动均可减小生态足迹
14.某种群的生物数量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为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年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B.2012~2020年该种群数量在持续增加
C.2020~2022年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相比于2012年,2014年该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可能有所改善
15.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
B.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所处的生态位存在差别
C.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D.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
16.多氯联苯(PCB)是人工合成、不易被降解的有机物,有强致畸性,青岛近海海域及生物体内PCB的含量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采样点 海域PCB平均含量/(ng·g-1) 肌肉组织PCB平均含量/(ng·g-1)
鱼类 软体类 虾类
1 6.58 116.4 97.5 90.8
2 10.76 547.3 386.7 121.4
3 9.16 524.9 138.3 154.7
A.PCB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生物富集现象
B.根据结果推测,鱼类可能处于较高营养级
C.PCB扩散到远海水域体现污染具有全球性
D.PCB污染说明生态系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17.(12分)图甲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图,图乙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性引诱剂诱捕雄性害虫,是通过改变图甲中的    (填序号),降低种群的    (填序号),从而抑制害虫种群数量增长的。
(2)若曲线X表示某地区一种外来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出现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气候适宜,没有        。假设A点时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为50只,之后种群数量每年增加35%,则计算20年后该动物种群数量的算式为      。
(3)若曲线Y表示一定时间内某草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则BC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会    。若在C点时,该地区迁入了大量同种的食草动物,则一定时间后,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原因是                    。
(4)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做到    ;计数时,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5)调查某鸟岛黑天鹅的种群密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影响黑天鹅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气候、降水等属于       (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18.(9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结合所学生态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治理好的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属于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层次进行的研究,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    、    。
(2)“草方格沙障”是沙漠治理中一种常见的治沙方法,先将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漠中,然后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以此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说明了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      。
(3)退耕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    演替,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19.(9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激增,城市与湖泊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湿地生态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经过多年的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在稳步提升,不仅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在逐渐增多,很多珍稀生物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湿地周边风光旖旎、如诗如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水体中的水生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岸边有杨树、垂柳等,这反映了群落具有一定的    。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
(3)随着鱼类和鸟类等生物种类数的增加,生态系统的    能力增强,    稳定性也得以提高。
(4)湿地不仅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湿地的生态景观也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以上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0.(11分)一位生态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挑选了甲、乙、丙三种食性相同并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鱼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1)有人据此推测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你认为该说法是否正确     ,理由是                         。
(2)无捕食者时,鱼类之间的    可能导致乙消失,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可获得的资源    (填“增加”或“减少”)。
(3)本实验中三种鱼的生态位比较   (填“近”或“远”),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原因是                    。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渔业生产中,为了使人工池塘中养殖的鱼类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种措施                  。
21.(11分)图1表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图1
(1)蚕同化的能量D=     (用图中字母表示),正常情况下D/C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原因是                     。
(2)人工养殖池塘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元素主要是    。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
(3)在该体系中,桑林也会遭受有害动物的破坏,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有多种。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这种防治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4)某调查小组对某桑林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调查,若其部分营养结构由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各种群同化量如下表,则该桑林的营养结构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若丁的数量锐减,则短时间内甲的数量变化是    ,原因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量/[J/(hm2·a)] 1.1×108 2×107 1.4×109 9×107 2.4×106
参考答案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D B B B A D A C D C D D D
17.
【答案】:(1)⑤(1分) ②(1分)
(2)食物和空间充裕(1分) 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1分) 50×1.3520(2分)
(3)逐渐下降(1分) 大量同种食草动物的迁入,种内竞争加剧,导致草原上草的数量减少,引起草场退化(1分)
(4)随机取样(1分) 平均值(1分)
(5)标记重捕法(1分) 非密度制约因素(1分)
18.
【答案】:(1)群落(1分) 群落(1分) 取样器取样(1分) 记名计算法(1分) 目测估计法(1分)
(2)速度和方向(1分)
(3)次生(1分) 退耕后的农田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能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2分)
19.
【答案】:(1)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分)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分)
(3)自我调节(1分) 抵抗力(1分)
(4)间接价值、直接(2分)
20.
【答案】:(1)否(1分)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存活率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所以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2分)
(2)种间竞争(2分) 减少(1分)
(3)近(1分) 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2分)
(4)选择生态位不同的鱼类(食性和生存空间不同的鱼类)、投放适量的捕食者(2分)
21.【答案】:(1)A1+B1+C1+D1(1分) 大于(1分) D/A介于10%~20%之间且A>C,因此正常情况下D/C大于10%(2分)
(2)N和P(1分) 高(1分)
(3)信息交流(信息传递)(1分)
(4)10%(1分) 减少(1分) 丁锐减,乙捕食甲的数量变多,甲捕食丙的增加量不如减少的多(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