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再别康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再别康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课前导入
说到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你会想起哪些名句?
①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柳永《雨霖铃》
②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脚步,一起去“再别康桥”,去感受他的那份难舍的离别之情。
1.了解诗人徐志摩和其作品,了解新月诗派相关知识;
2.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音乐美、建筑美;(重点)
3.鉴赏诗歌意象,感受康桥的美景,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并把握诗人的情感;(难点)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目标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翻译家、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192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当留学生,1931年坠机身亡,时年35岁。胡适惊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代表作:《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偶然》等。
作者介绍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的前身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对齐)”,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在康桥的留学生活对于徐志摩30几年的人生而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这短短的光阴却是他一生魂牵梦萦的时光。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并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 ——林徽因。
“爱”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1921年,经狄更斯介绍在英国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自由”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美”
知识链接
1928年8月,徐志摩第3次来到英国,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寻他的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
看着眼前熟悉的康桥美景,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他感慨万千。
归国途中,他写下了这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创作背景
再 别 康 桥
康桥:又名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风景胜地,位于康河之上。诗人曾留学于此。
告别
本诗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离别诗。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对康桥有着无限依恋。诗人1928年重游康桥后写成此诗,所以说再别。
题目解读
青 荇(xìng) 榆 阴(yú)
长 篙(gāo) 漫 溯(sù)
笙 箫(shēng) 似(shì)
字音字词
诗歌朗读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这首诗语言优美,风格清新,意境深邃,宜用舒缓、平和的语速,轻柔的语调来读。
诗歌朗读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歌每节两韵,节节转韵,所采用韵脚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如“来lái”“彩cǎi”、“娘niáng”“漾yàng”、“摇yáo”“草cǎo”、“虹hóng”“梦mèng”等,韵脚整齐,节奏灵活,抑扬合度。
诗的开头和结尾,又重叠复沓、回环反复,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形成一种韵味悠长又潇洒灵动的听觉效果,宛如一首精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诗歌鉴赏
“音乐美”
全诗共七节,在排版形式上精心构造。从段落上看,每节4句,各句错开,整齐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齐有序和节的匀称。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既工整匀称,又有巧妙的变化,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诗歌鉴赏
“建筑美”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当中的这些物象是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意象。
主观情感 + 客观物象 = 意象
诗歌鉴赏
思考1:找一找,诗歌中都出现了哪些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
笙箫、夏虫
诗歌鉴赏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诗人连康桥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足以见得他对康桥的不舍、热爱。
“轻轻的”“悄悄的”表达了作者不愿破坏这种宁静与和谐,是一种无声的告别。
结构上又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云彩
思考2:请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歌鉴赏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金柳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意象,代表着生机、活力。
诗人运用比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灵动的生命体,写出了金柳的美丽、动人。
其中也蕴藏了诗人对康桥之景的喜爱、眷恋。
诗歌鉴赏
金柳
*“柳”谐音“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离别”关系密切,古人也有着折柳送别的传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招摇”本是“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里是招手致意的意思。
“油油”即水润、光滑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突出强调了水草的自在安闲。
“甘心”表现出对康桥的渴慕、爱恋,不忍与之分离,愿成为康桥美景中的一部分。
诗歌鉴赏
青荇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歌鉴赏
清潭
“彩虹”的色彩是鲜艳丰富的,彩虹是美好的象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潭”比作“天上虹”,不仅是对眼前景致之美的赞叹,更表达了对昔日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追忆。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歌鉴赏
化无形为有形。“星辉”如梦似幻,象征着过去美好的生活。
营造了璀璨美好而又富有寓意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星辉
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歌鉴赏
笙箫的声音是悠扬凄清、哀怨婉转的;
夏虫原本叫声很大,但在这里选择沉默,仿佛也为诗人感到哀伤。
这里蕴含作者对剑桥的深情,离别时纵有万般不舍,也不愿打破康桥原有的宁静的氛围。
笙箫、夏虫
诗歌鉴赏
思考3:通过对本诗意象的鉴赏,我们感受了诗中的作者情感。总结一下,本诗是如何体现绘画美的?
答: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潭水”“星辉”等景物组成了一幅幅美丽迷人的图画;
又用“艳影”“油油”“彩虹”“斑斓”等大量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词语,勾勒出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图画,带给了读者视觉上的鲜明印象,也让读者对诗歌描述的画面产生了美的想象。
《再别康桥》中,诗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独特而灵动的意象中,营造了一个梦幻唯美、宁静祥和的康桥世界,表达了对往昔求学生活眷恋,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在整首诗中,情因景生、情因景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美感。
诗歌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