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洞庭湖
同学们,这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
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表现的景象之美和恢弘意境。
2.把握词人情感,体会词人的高洁人格。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初读词作,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朗读诗词
鉴赏诗歌
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鉴赏诗歌
“玉鉴琼田”运用比喻,表现了湖面的光洁无暇,侧面表现了月空的光华空灵。
“三万顷”运用夸张,表现了湖面的广袤无垠。
“扁舟一叶”与“三万顷琼田”对比,以舟之小反衬湖之大,湖之大又衬出舟之小,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鉴赏诗歌
“素月”与“明河”也构成映衬关系,“明”是“素”的体现,反之亦然。“表里俱澄澈”运用情景交融、象征,表现了词人此刻心境的无邪与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格。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鉴赏诗歌
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以言说。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鉴赏诗歌
“孤光”象征受谗并被贬到边地的作者,表达了孤独落寞、去国怀乡之情。“冰雪”运用比喻形容作者的心胸,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内在品格。“孤光”与“冰雪”相互映衬,月之明衬托了冰之洁,反之亦然。
“自照”中“自”表现了作者淡然自适与傲岸不羁的处世心态,“孤光自照”属于托物言志。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鉴赏诗歌
“短发萧骚”的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年岁已高,壮志难酬,暗含凄凉惆怅之情。“襟袖冷”与“沧浪”渲染、象征险恶的仕途与坎坷的人生。“稳泛”反衬了作者安然自若的淡定心态与超越现实的自由主义的进取精神。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鉴赏诗歌
“尽挹”为夸张,“细斟北斗”为比喻,“万象为宾客”为想象,体现了作者包举万物的阔大胸怀、纵情自然的潇洒精神与“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理想。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鉴赏诗歌
“扣舷独啸”通过直抒胸臆、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所积郁的狂啸当歌的豪情与乘风破浪的意志。
“不知今夕何夕”标志词人的情绪达到高潮,以至于超越时空,宠辱皆忘,物我相融,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化之境。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小结
写景
上阕着重写景
主要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抒情
下阕着重抒情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1.张孝祥因遭谗蒙冤罢官,北归途经此地,观美景而作此词,我们可以从词中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内心澄澈、品行高洁
稳泛沧浪空阔。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心胸开阔、心境平和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沉醉美景,宠辱皆忘
探究问题
2.词的上片,作者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请结合全诗谈谈理由?
⑴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⑵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吸尽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
c.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3.你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
“澄澈”。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景物的澄澈。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思想感情:词人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洒脱。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总 结
本文通过月、空、水三大意象的相互映衬,表现了深邃、浩渺、空明与雄浑、壮阔、激昂这两种迥然相异的意境。
两种意境相互映衬,既抒发了作者受谗含冤的不满情绪,又表现了作者纵情自然的愉悦之情,不仅反映了作者一尘不染的高洁品格,还突出了作者傲岸不羁的性格特征,更彰显了宠辱不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