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群文阅读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2《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群文阅读课件(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部编教材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选文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单元研习任务为“倾听理性的声音”。
我将《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整合进行群文教学,旨在开拓学生视野,更好的落实单元任务群的任务。王安石、司马光有关改革论辩的相关书信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是一个严密的整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改革和人物品格的深入理解,同时有助于结合背景,理解理性的表达及其艺术。
王安石在责难和怨谤面前,坚定改革的勇气彪炳史册;司马光、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同样光照日月。这组文章是“读其文能想见其人”的优秀作品。
《与王介甫书》节选
教材分析
君子之争不相倾
——《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群文阅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意的理解难度不大,文意的梳理在第一课时完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需要老师的组织课堂活动,以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处。这也是“思维的品质与提升”的新课标要求。
教法:情境法、点拨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印发司马光《与王介甫书》节选。要求学生熟读理解文意。
2、学生查阅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司马光之间的交往情况。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见字如面
知君子
心声
现场辩论
明君子之风
畅所欲言
承君子之志
走进永州
悟改革力量
教学目标:
1、解读文本,准确理解理性的声音:王安石和司马光对改革的态度。
2、合作探究,理性的声音是如何表达的,学会说理的艺术。
3、畅所欲言,感悟人物的品格,理解改革促进发展的客观规律。
4、拓展延伸,感悟“敢于改革,勇于担当”红色基因的传承。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说理的艺术,继承“敢于改革,勇于担当”的红色基因。
教学目的与重点难点
1、见字如面书信朗读。
(情境表演:老师担任主持人,两名学生为朗读者。)
2、书信大家读,朗读主体部分。

见字如面
知君子心声
魔法朗读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不为侵官,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不为生事,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为征利,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不为拒谏,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女生
男生
指名
齐读
魔法朗读
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于其中不次用人。
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 ,无一人得袭旧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欲尽夺商贾之利。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魔法朗读
1、他们的心声是什么?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品读出来的?
坚决变法
反对变法
君子心声
探究要点:共识、分歧和共性。
请根据你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了解,结合两封书信,探究书信中体现出现的君子之风。

合作探究

君子之风
辩论现场:王安石VS司马光谁更有理?
1、辩论的基本知识。一辩立论,二三辩主要负责,四辨主要负责总结陈词。
2、我们要评说谁更有理,主要是自由辩论阶段。主要是反驳对方的观点。
3、如何反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4、反驳的实质:名实之辩。
反驳分析
司马光 王安石 司马光 王安石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为侵官。 受命于人主,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诽也。 士大夫同俗自媚、不恤国事,上欲变此,助上以抗 之,众汹汹然。
列举事实 列举依据 分析原因 揭示根源
君子之争不相倾
1、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2、介甫嫉恶如仇、胸怀坦荡,有君子之风,陛下万不能听信谗言。(1074年)
3、介甫文章节气,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1086年)
司马君实,君子也。
司马光乃“ 国之栋梁”,对其人品、能力、文学造诣大加赞赏。
卿等皆君子也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不代表我不尊重你的人品。
如果你和他们同朝为官,你会支持谁?
如何面对改革中的不同声音?

畅所欲言
承君子之志
君子之争不相倾
改革关乎你我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段文字。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逐步实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3+3”“3+2+1”的选科模式已经实行。有人认为,不分文理的“通才”学习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人认为,选择多了反而是是坏事;还有人认为,改革会助长学生逃避困难学科,造成知识和人格的缺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说法进行反驳。(要求,理性表达,运用恰当的反驳方法。)
敬请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