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第二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有道深浅在研思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春季第二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有道深浅在研思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有道深浅在研思,唯以求真踏实行
2025年教导处工作总结
目录

健全统筹体系
夯实发展根基

精细常规管理
塑造优良学风

深化课程改革
打造特色品牌

强化教研驱动
提升师资品质

凝练办学成果
谋划长远蓝图
健全统筹体系
夯实发展根基

·
一、完善体制,厘清职责,让运行架构更顺畅
27条岗位职责
18条“必做清单”
以“主责—协办—配合”三栏形式印制《岗位手册》,人手一册。
“我还能做什么”?
“谁能帮我什么”?
教师结合
实际情况填写
两个多月后,年级组反馈“找人办事路径更短”,事务流转平均缩短三分之一时间,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二、细化目标,压实责任,让发展方向更清晰
教导处与年级、备课组先后召开9场“目标拆解碰头会”,把年度目标拆分为22项学期节点、66条月度清单,责任到人、时限到周。
课堂提质
课程拓展
学风提升
队伍建设
处室组织“红黄灯评议”:完成及时亮绿灯、进度偏慢亮黄灯、需校级协助亮红灯。黄灯项目须现场说明原因和改进措施;红灯项目由主管领导领办。
运行一个周期,黄灯任务由8项降至2项,红灯任务全部转绿,实现“小任务不积压,大目标不漂浮”。
三、要强化督办,形成闭环,让执行落点更扎实

坚持“纸面记录+现场查看+电话回访”三位一体。

“工作落实记事簿”,每页分“布置事项、完成时限、复核人、整改要点”四栏。

整改不到位,处室电话回访确认并再次记录。

学期末翻阅记事簿,实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
四、统筹资源,服务一线,让后勤保障更精准
存在问题
“试卷打印排队、媒体设备调试等待”
问题1
解决方案
将原分散在二楼多功能室的设备搬至各年级备课组旁边;同时在备课组配齐装订机、切纸器、移动音箱等常用器材。
“跑动距离大幅缩短,备课更从容”
问题2
解决方案
教导处与图书室合署每周半天“教学资料直通日”,学科老师在备课空隙就可查询借阅,提高资源利用率。
精细常规管理
塑造优良学风

·
一、严守课堂流程,提升教学秩序
提升
反馈
探究
导学
共听课198节、收集课堂改进建议412条。
推门听课+同伴互评
拖堂现象消失
期末教学视导时发现,教师教学语言更简练,学生举手发言更积极,“拖堂”现象几乎消失。
二、严守课堂流程,提升教学秩序
习惯星卡
学习
卫生
文明
班内自评
年级互评
校级抽评
三级评定
三大维度
一张星卡换来一次朗读展示机会或一次主题板报主编资格,荣誉与成长深度绑定。家长开放日随机访谈显示,“孩子更愿意自我检查作业、整理桌面、主动阅读”,良好习惯正在浸润。
三、要完善巡视联动,确保问题不过夜
用统一表格记录“课堂纪律、作业摆放、走廊卫生”等6项指标。
学风巡查小组
若当日指标低于标准,班主任须在班会落实整改;三天内复核通过方可销号。
整改实施
学期结束,巡查台账显示共发现129条问题,平均26小时完成整改。
问题当日闭环
四、夯实家校共育,形成协同合力
语文
数学
科学
真实体验
课堂零距离
一位家长在科学课听到老师引导“质疑—猜想—验证”完整流程后感叹:“原来实验背后有严谨逻辑,我也要在家支持孩子的好奇心。”
《学习微报告》
用柱状图呈现阅读时长、运动步数,配上“家庭协作小贴士” ,家长群询问率明显下降,更多是分享共读共做的温馨瞬间。
深化课程改革
打造特色品牌

·
一、重构课程框架,完善育人链条
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强调扎实基础;地方课程融入本地非遗文化。
课程路线图
每位学生都在不同学段应达成的阅读量、探究次数与服务时长。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突出“诵读+书写+民乐”;社团活动提供兴趣探索。
国家必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四层递进
二、推进项目融合,激发学习动能
“智慧菜园”项目
把科学测量、数学统计、劳动实践、语文写作串成完整链条;
“古城微光”项目
“低碳校园”项目
让语文、历史、信息三科合力,学生制作数字导览手册;
将科学、道法、艺术贯通,孩子们用旧海报设计节能宣传角。
1
2
3
三、迭代特色课程,突显品牌价值
今年在诵读基础上加了书画创作和音频配乐,学生既能在朗声诵读中感知韵律,也能在水墨线条里体会意境;
经典诵读周
葫芦丝常态课
特色课程品牌化
从单纯教学音准节奏升级到“合奏—改编—创编”三级目标,六年级学生的原创曲《绿野追梦》获得区艺术比赛一等奖。
特色品牌从“好听好看”走向“深度、广度、成果化”。
四、打通学段衔接,保障学习连贯
小学老师观摩初中课堂、初中教师回溯小学教材,共制定“能力梯度卡”。
设计“学段衔接周”
数学“数据与统计”从低年级“看图说话”到高年级“样本推断”分五级递进,每一级配对应案例。
学生进入初中不再“课本换、思维断”,而是“内容续、能力涨”。
衔接覆盖
强化教研驱动
提升师资品质

·
一、打造梯队,促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01
三阶培养计划
实施“青芽—青苗—青桂”三阶培养。青芽期教师围绕“备—上—反思”周循环,三周后公开汇报;青苗期聚焦“课堂微改”,每人完成一次校级研究课;
02
青年教师队伍壮大
经过培养此轮共有18名青年教师从青芽晋升青苗,6名教师晋升青桂,青年队伍梯次分明、动力十足。
二、训赛结合,以赛促改
校内先选拔34位选手,比武环节由“课堂节奏”“互动质量”“任务落脚”三面评分。
决赛推送9人,包揽区赛一、二等奖。
承办区级“品质课堂”初赛
“把亮点带回课堂”
示范课后半月再随堂听取回落情况,确保赛课经验真正“生根发芽”。
三、组团研修,激活集体智慧
通过“听课—评议—推演—再上”四环节聚焦同一主题。
“主题开放日”
三月“数学课堂先学后教”,四月“语文段落内化训练”,五月“英语绘本延伸活动”。
聚焦主题
听评课从“说好坏”转向“共探可改处”,同伴互助氛围浓厚。
互助氛围
四、共享成果,辐射学校外部
优质资源互通有无
将200余节优质课、300多份教学设计、近百篇教学反思放入“教师共享库”,并与3所结对兄弟学校互通;
01
正循环促教师成长
教研室评价“资源常新、案例鲜活”。外校教师借资源、来观摩,倒逼本校教师持续更新,形成“学—做—再分享”的正循环。
02
凝练办学成果
谋划长远蓝图

·
一、以指标盘点质量

“综合素养六角星”
呈现学业质量,对阅读量、动手能力、运动水平、艺术审美、劳动实践、信息素养六维打分。

成效显著
家长更关注孩子哪一维度弱项要补,教师更易发现班级共性差距。第二轮测评显示,六维平均提升两个刻度。
二、以榜样带动成长
教师层面,6位老师获省级荣誉、50位获区级表彰;学生层面,160余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智能菜园”项目获省少年科学院三等奖。
师生获奖频频
学校为获奖师生录制“微访谈”,在周会上播放,激发群体向上动力。
微访谈激潜能
三、以品牌扩大学校声量
“书韵走廊”
成为校园文化名片,地方电视台制作专题《一所小学的声音与节奏》,播出后,在区内外引发参访热潮。
校园公众号推送“课程小故事”近30期,阅读量常居本区教育榜前列。
四、以规划引领未来
01
02
03
第一年“课堂深耕”,抓常规、磨教法;
第三年“品牌辐射”,让经验在区级层面推广。路线图拆分24个项目、36个质量指标,责任人、时限、考核全部上墙,蓝图变日常行动。
第二年“课程创新”,开发跨学科主题与劳动课程;
有道深浅在研思,唯以求真踏实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