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生物(75分钟 100分)考试范围: 人教版必修2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孟德尔通过正确选择实验材料、运用科学实验方法发现了两大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判断某显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只能用测交B.孟德尔依据配子形成时染色体的变化提出了相关假说,并据此解释了分离现象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既否定了融合遗传,又证明了基因的分离定律D.孟德尔首创测交方法,证明了有关遗传因子分离假设的正确性2.下列有关遗传的物质或细胞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B.金霉素抑制tRNA与mRNA的结合,该作用直接影响翻译过程C.1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种精子,则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多肽链3.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Ⅰ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D.两者末期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行为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4.豌豆高茎对矮茎为显性。自然条件下,将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间行种植,收获矮茎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继续播种,长出的植株将表现为A.都是高茎 B.都是矮茎C.1高茎∶1矮茎 D.3高茎∶1矮茎5.英国有一种桦尺蛾,在1850年前都是灰色类型,1850年在曼彻斯特发现了黑色的突变体。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废气中的硫化氢杀死了树皮上的灰色地衣,煤烟又把树干熏成黑色,结果桦尺蛾中黑色基因的频率迅速提高,灰色基因的频率则不断下降。到20世纪中叶,桦尺蛾中黑色基因的频率已由5%以下上升至95%以上,灰色基因的频率则从95%以上下降为5%以下。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A.遗传变异的结果 B.生存斗争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用进废退的结果6.研究人员在线虫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只由21个核苷酸组成的RNA,命名为lin4。lin4本身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但是可以结合在M基因转录出的mRNA上,抑制M蛋白的合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lin4中碱基的数量关系不一定满足A+G=C+UB.lin4与M基因的mRNA存在碱基互补的序列C.lin4通过抑制M基因的翻译过程,进而抑制M蛋白的合成D.若lin4的基因发生突变,则细胞中M蛋白的含量将会下降7.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羽毛的芦花与非芦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不考虑ZW的同源区段),用非芦花雄鸡与芦花雌鸡交配,F1雄鸡均为芦花鸡,雌鸡均为非芦花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芦花与非芦花性状基因只存在于Z染色体上B.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父本基因型为ZbZbC.F1随机交配,子代芦花鸡占1/4D.该实验可用于淘汰F1中某一性别的雏鸡8.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是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下列做法不利于优生的是A.进行遗传咨询 B.禁止近亲结婚C.提倡35岁后生育 D.孕期避免放射线照射9.为研究吸烟的危害,对年龄为33周岁男性的精液进行取样检查,结果如下。(注:a级表示快速向前运动,b级表示缓慢向前运动,精子运动快慢是决定能否与卵细胞结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项目 不吸烟组 吸烟组 日吸烟量/支轻度≤9 中度10~19 重度≥20人数 297 739 231 302 206精子密度/(106/mL) 55.6 51.4 54.1 52.7 51.2活率/% 57.7 48.1 56.1 53.8 34.5a级/% 18.7 14.9 18.7 15.5 13.2a+b级/% 34.8 29.5 34.8 30.1 24.8基因甲基化 差异/个 高甲基化 参照 121低甲基化 参照 68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A.吸烟组精子的密度、活率等均比不吸烟组低B.随日吸烟量的增加,精子的密度、活率等依次变差C.吸烟组基因的甲基化异常不会遗传给下一代D.结果提示吸烟有造成成年男性不育的风险10.“彩色小麦”(8n=56)是我国科研人员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利用普通小麦通过“三结合”(即“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培育而成的,其蛋白质、锌、钙等含量均超过普通小麦,且含有普通小麦所没有的微量元素,种皮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将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也运用到“彩色小麦”新品种的研发中,培育出了更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后来彩色小麦还搭乘宇宙飞船进行太空育种,优化出更优质保健的小麦新品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结合”育种方法的原理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通过诱导染色体加倍可解决远缘杂交时子代不育的难题C.通过单倍体育种最终获得的彩色小麦植株正常体细胞中含有56条染色体D.太空育种可定向改变彩色小麦的基因结构而提高变异频率11.非洲干旱环境下生长的金合欢,是具有长达10厘米尖刺的高大树种,其尖刺在减少水分散失的同时又可抵御动物的啃食。长颈鹿有长达45厘米的舌头,柔软细长的舌头加上长长的脖子可以轻松吃到被尖刺覆盖的金合欢嫩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金合欢的尖刺和长颈鹿的长舌头都是生物适应性的表现B.生物适应性的形成离不开遗传、变异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非洲干旱环境使金合欢出现适应性性状并遗传给后代D.当环境发生改变后,长颈鹿的适应性有可能变得不适应12.“蓺之荏菽(大豆),荏菽旆旆(茂盛)”,数千年前,大豆就作为“五谷”之一广为种植。野生型大豆荚果小、种子小,经过驯化后,大豆荚果变大,籽粒肥大。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驯化使控制大豆籽粒肥大的基因频率增大B.驯化使控制大豆种子大小的基因发生定向变异C.大豆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协同进化D.现代大豆性状更符合人类需求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13.大多数真核生物的DNA在复制时会出现多个复制泡,每个复制泡的两端有2个复制叉,复制叉的延伸方向如图所示。已知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沿模板链的3'→5'方向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DNA的复制为双向半保留复制B.多起点复制加快了DNA的复制速度C.复制泡3的DNA复制早于复制泡1D.子链的延伸方向与复制叉的推进方向相同14.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B.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C.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D.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15.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食草动物的采食。右图表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所占比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食草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16.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疾病,患者由于缺乏HGPRT(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一种转移酶)导致嘌呤聚集于神经组织和关节中。右图是一个Lesch-Nyhan综合征家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B.Lesch-Nyhan综合征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C.Ⅲ1和正常男性结婚生出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8D.在人群中,该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17.(13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够促进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若BDNF基因表达受阻,则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下图表示BDNF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 (填序号)。①过程以 为原料。已知A链的部分碱基序列为5'…CUCCGUUCU…3',则①过程中非模板链上相应的碱基序列是 (按5'端到3'端的顺序书写,并标注出来)。 (2)图甲核糖体在A链上的移动方向是 (填“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A链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 (3)图乙是某种tRNA,是以 为模板合成的。在③过程中其携带的氨基酸是 。(UCG:丝氨酸;GCU:丙氨酸;AGC:丝氨酸;CGA:精氨酸。以上密码子均以5'端到3'端方向书写) (4)由图可知,miRNA-195基因调控BDNF基因表达的机理是 。 18.(8分)基因之外,DNA中还有众多非编码DNA片段,它们不含编码蛋白质的信息。研究表明,某些非编码DNA在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这样的非编码DNA片段就具有了遗传效应,在研究时可视为基因。肢体ENDOVE综合征是一种遗传病,患者表现为下肢缩短变形、手指异常等,engraild-1基因是肢体发育的关键基因(恒河猴中该基因与人类高度同源,等位基因用E、e表示,Y染色体上不存在该基因)。图1表示患者家系情况,图2表示正常人与甲患者的engraild-1基因序列的对比。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1推测,Ⅱ3与Ⅰ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2)据图2推测,患者engraild-1基因发生的变化是 ,从而使其控制合成的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改变,直接导致肢体发育异常,这体现的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是 。 (3)调查中发现某一患者乙的engraild-1基因序列正常,但该基因附近有一段与其紧密连接的非编码DNA片段M缺失,记为m。研究人员利用恒河猴通过DNA重组技术制备了相应模型动物。①研究发现engraild-1基因正常,但缺失M肢体畸形的纯合恒河猴的engraild-1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由此推测患者乙的致病机理为 。 ②为确定M作用机制,利用丙、丁两类肢体正常的恒河猴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亲本 基因型 子代丙 EEMm 发育正常∶肢体畸形=3∶1丁 EeMM子代肢体畸形恒河猴的基因型为 。 19.(8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生物进化有内在联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19世纪中叶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种群基因型频率为AA 20%、Aa 60%、aa 20%,则A基因的频率为 。 (2)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有黑色型和浅色型,经过若干年自然选择后,黑色型桦尺蛾占多数,说明自然选择是 (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 (填“基因型”或“表型”)。 (3)大熊猫的祖先曾经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这表明生物种群都有 的能力。由于各种因素的受限能力,环境发生改变,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会发生 ,是自然选择的动力。 (4)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和 。 20.(11分)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下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示意图,两组实验仅喂养的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两箱分养造成 ,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 ,导致 发生定向改变,形成的两个群体体色出现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的统计数据。世代 甲箱 乙箱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甲、乙两箱中果蝇的基因库发生较大变化的是 箱,基因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 ,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 。 21.(12分)某雌雄同株二倍体观赏花卉的抗软腐病与易感软腐病(以下简称“抗病”与“易感病”)由基因R/r控制,花瓣的斑点与非斑点由基因Y/y控制。为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特点,研究人员进行系列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亲本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数量抗病非斑点 抗病斑点 易感病非斑点 易感病斑点1 抗病非斑点×易感病非斑点 710 240 0 02 抗病非斑点×易感病斑点 132 129 127 1403 抗病斑点×易感病非斑点 72 87 90 774 抗病非斑点×易感病斑点 183 0 172 0(1)上表杂交组合中,第1组亲本的基因型是 ,第4组的结果能验证这两对相对性状中 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能验证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一组实验是第 组。 (2)将第2组F1中的抗病非斑点植株与第3组F1中的易感病非斑点植株杂交,后代中抗病非斑点、易感病非斑点、抗病斑点、易感病斑点的比例为 。 (3)用秋水仙素处理该花卉,获得了四倍体植株。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现有一基因型为YYyy的四倍体植株,若减数分裂过程中四条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不考虑其他变异),则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其自交后代共有 种基因型。 (4)用X射线对该花卉A基因的显性纯合子进行诱变,当A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后,四倍体中隐性性状的出现频率较二倍体更 。 参考答案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C B C D C C C D C A D A D D17.【答案】:(1)①②③(2分) 核糖核苷酸(1分) 5'…CTCCGTTCT…3'(2分)(2)从右向左(1分) 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蛋白质合成的效率(2分)(3)DNA(的一条链)(1分) 精氨酸(1分)(4)miRNA-195基因转录形成的miRNA-195与BDNF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结合形成局部双链结构,从而使BDNF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不能进行后续的翻译等过程(3分)18.【答案】:(1)2/3(1分)(2)碱基对的增添(1分)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3)①M基因的缺失,使engraild-1基因表达量降低②EeMm(其他每空2分)19.【答案】:(1)50%(2分)(2)定向的(1分) 表型(1分)(3)过度繁殖(1分) 生存斗争(1分)(4)自然选择(1分) 隔离(1分)20.【答案】:(1)种群(1分)(2)物种(或基因)(1分)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产生生殖隔离(虽然交配选择上有同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2分)(3)地理隔离(1分) 自然选择(1分) 基因频率(1分)(4)甲(1分) E(1分) 45.5%(2分)21.【答案】:(1)RRYy、rrYy(1分) 抗病与易感病(1分) 2(1分)(2)3∶3∶1∶1(2分)(3)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分) YY∶Yy∶yy=1∶4∶1(2分) 5(2分)(4)低(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