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回答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第四课)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三课)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课)主要讲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的主要内容社会历史观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第五课)价值观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六课)哲学文化与(第一课)(第七八九课)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呢?世界的物质性客观世界(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物质性物质性主观世界思维(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的本框就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三个方面,说明世界的物质性。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1世界的物质性南极科考.劈波斩浪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 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 3.了解人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4.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 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目录CONTENTS科考探索,寻求自然本质1科考成就,彰显人类智慧2科考技术,思维领航技术3总议题:世界的物质性科考探索,寻求自然本质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你没有去过南极,亲身去感受南极的冰川,没有亲眼见过南极的企鹅那它会不会因为我们没有见过,就不存在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实在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客观性我国开展第三次南极科考的目的是什么?南极冰川、企鹅、雪龙号科考船等事物属于客观物质范畴还是精神、意识范畴?可知性唯一特性由此得出物质的概念2.物质的概念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同时也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3.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辨析区分1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人们可以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创造或消灭“物质”。南极冰川,鸟鱼虫兽、企鹅、科考船,中国南极长城站,设备……磁场、超声波、电流……看的见的物质形态看不见的物质形态物质客观实在性【共性】具体的物质形态【个性】将物质的概念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就会陷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区别联系辨析区分1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实物)①特性: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具体、个别、特殊)②存在状态:是暂时存在、有生有灭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可以被创造。①特性:概括和抽象了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客观实在性。(抽象、概括、一般、普遍)②存在状态:是永恒存在的、不生不灭的。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1.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2.二者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注: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典型训练通过太空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以此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使人类在科学揭示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说明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有了新的有力证据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③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④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科学家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也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新的佐证,①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也没有反映意识的起源问题,②④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B辨析区分2“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物质)客观存在人类社会自然界(整个世界)(客观世界)人的思维(主观世界)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区别:对象区别:外延联系客观实在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即物质。客观存在是主观精神的认知对象。客观实在的外延是除意识现象以外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只包括物质现象不包括意识现象。客观存在的外延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物质现象(如:山川河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又包括意识现象(如:理论思想等)。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原理内容】:(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宇宙间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创造世界的活动。【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补充笔记)总结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南极科考,彰显人类智慧贰议学活动二人类探索自然的步伐从未停歇,整个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此次南极科考“双龙探极”行动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成就一成就二成就三我国首个南极冰雪机场建成厚积薄发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2日,一支由16名勇士组成的内陆队从内陆出发基地起程,向南极冰盖之巅进发。挺进内陆首次实地探明地球表面最大的峡谷存在于东南极冰盖伊丽莎白公主地的冰盖底部。地球表面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峡谷议学思考:结合南极科考的成就及所学知识,说说地球的高等生物——人类,以及人类社会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哪些因素影响人类的发展?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看(纵向):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构成看(横向):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客观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 产 力生产关系①劳动者(如木匠)②劳动资料(如锤子)③劳动对象(如木头)生产方式客观物质力量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如锤子和木头是谁的)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老板与员工)③产品的分配关系(如做出的椅子归谁)客观经济关系客观物质性决定反作用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拓展思维: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从构成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总结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科考技术,思维领航技术叁议学活动三南极蕴藏着无数科学之谜,南极考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项重大工程。但因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大陆,人类涉足面临着重重困难。极地恶劣的气候与自然条件极大地制约着人类科学考察行动的开展,利用机器人作为人的'代理',降低极地科考的风险与成本,提高效率。在南极科考过程中,我国已采用多种机器人参与南极科考实践。如:高海拔环境科考站辅助值守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履带式智能侦查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与科学家一起探索白色大陆的奥秘,为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提供了“机器人”力量。议学问题:1.南极企鹅、南极海豹这些可爱的动物有意识吗?人类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2.机器人除应用于南极科考中,在现实生活也得到了广泛运用。甚至产生了第一个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往后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索菲亚具有意识吗?第一阶段:无机物滴水石穿第二阶段:低等生物(刺激感应)第三阶段:高等动物(感觉和心理)第四阶段:人(人的意识)议学问题:1.南极企鹅、南极海豹这些可爱的动物有意识吗?人类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进化的四个阶段(简单反应特性)植物向阳动物的反射思维着的精神注意:动物心理不等于意识。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从一切物质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议学问题:2.机器人除应用于南极科考中,在现实生活也得到了广泛运用。甚至产生了第一个拥有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往后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索菲亚具有意识吗?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索菲亚是由中国香港的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Hanson Robotics)开发的类人机器人,是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一台机器人。索菲亚看起来就像人类女性,拥有橡胶皮肤,能够表现出超过62种面部表情。索菲亚“大脑”中的计算机算法能够识别面部,并与人进行眼神接触。1.意识的起源:②意识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大/头脑、动物脑、电脑、人工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意识人脑客观存在生活实践加工改造(原材料)(加工厂)(产品)葡萄眼睛人脑实践剥皮信息传输加工形成葡萄晶莹剔透很好看,设计出和葡萄有关的产品注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的反映可能是不同的。这说明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注意: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定理)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鬼神、法轮功。)提升拓展思考:有了人脑和客观存在就等于有了意识吗?不是。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客观存在是人脑反映的对象。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客观存在进入人脑,人脑对其产生反映,才能形成意识。1.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从意识的本质(内容)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总结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总结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①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②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补充)注意: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不是使“客观与主观相符合”,前者是人顺应世界(正确的),后者是世界顺应人(错误的)课堂小结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产生看) 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从构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的起源: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世界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2.物质的概念3.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 )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2.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 ) 物质是永恒的,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3.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 ) 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不是指世界有什么。4.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 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反映不一定都是正确的。5.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就有什么样 的意识内容。6.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 ) 没有人脑,一定不会有意识;但是,有了人脑,却不一定产生意识,因为意识产生还需要反映对象。 易错易混课堂练习1.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气候行动目标,提振了国际社会信心,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③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④气候洽理规律比气候变化规律更难掌握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解析:面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积极行动,体现了人类社会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整体性,②正确。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正确。材料未体现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③不选;材料未体现气侯变化的规律和气候治理的规律,而且气候治理规律与气候变化规律二者无法比较哪一个更难掌握,④不选。答案AA课堂练习2.因为眼睛不同于照相机,视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心理历程,而不是机械的复制,所以有时候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错觉现象。这表明①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错觉夸大了人的主观意识,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③错觉的客观物质性表明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④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视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心理历程,这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①正确;错觉夸大了人的主观意识,但它并不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②错误;错觉是主观的,不具有客观物质性,③错误;视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心理历程,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这说明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④正确。答案BB课堂练习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解析: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就不会产生意识,更不会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②符合题意;中国旧体诗内容之所以变化,是因为现实生活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是意识内容变化的根源,④符合题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变化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变化,①观点错误;意识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能动的、有目的的,和反映对象不完全一样,③观点错误。答案 CC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