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联系(3.1)
发展(3.2)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3.3)
构成、引起
根本内容
根本动力
总特征
(基本观点)
实质和核心(根本观点)
唯物
辩证法
第三课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政治认同:认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性。 2.科学精神: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
3. 公共参与: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目录
0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0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活动一
2024年8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考察调研。总书记沿着田埂走进旱碱地麦田,向农民和农技人员现场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等情况,再次彰显了对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关注。
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提到:“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议学思考: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和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什么?
1.联系的含义
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拓展:规律与联系的关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只有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是规律。
与国家总体安全都有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联系的特征
粮食安全 能源安全
政治安全 国土安全
生态安全 资源安全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关键词:蝴蝶效应、青出于蓝、唇亡齿寒、严师出高徒、“丢了一颗铁钉,亡了一个国家”、一脉相承……
2.联系的特征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b.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原理
方法论
思考判断: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注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任何具体联系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和产生联系。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
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
①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
(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特点)
都是客观的
②分类:
2.联系的特征
例:宇宙星辰运转,花开花落潮起潮伏,沧海桑田的变化
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人工降雨、港珠澳大桥
(2)联系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
(1)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2)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建立
(3)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难点突破: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总结:联系的“三能三不能”
联系不能被创造、消灭、割断(因为联系是客观的),
但是人可以建立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可以改变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创造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因为联系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2.联系的特征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原理
方法论
注意:
1.人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2、人不能改变、创造、消灭联系,只能改变条件和状态。
思考:种植旱碱麦有什么好处?
这说明联系的什么特点?
旱碱麦
制成种子
产业加工
发展农业
发展全产业链小麦产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制成面食糕点
多吃利于身体健康……
守住耕地红线
联系具有多样性
①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3)联系的多样性
2.联系的特征
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
外部联系
②表现:
(形式)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2.联系的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①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②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原理
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结
原理 内容(世界观) 要求(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①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世界上事物是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
整体
部分
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如:钟表上的一颗螺丝不具备计时功能
数量上看它是一。
数量上看它是多。
空间
时间
数量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例: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补充: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例: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3)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补充)
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思考:整体的功能是否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疑难突破:
思考:整体和部分是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整体不是共性,部分不是个性,不能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当作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31页)
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小结: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原理】①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由部分构成的。③部分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
【方法论】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1页)
强调部分的重要性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
整体
要素
部分
相当于
相当于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和“整体部分”通用)
①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②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小结:
课堂小结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三、用联系的观点
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
含义
特征
要求
方法论
原理及方法论
易错易混
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纠正:联系具有条件性,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纠正:人不可以改变联系的客观性,但事物具体的联系形式是可以改变的。)
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具有主观性。
(纠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纠正:事物的联系包括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后者才有“人化”特点)
5.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纠正: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于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课堂练习:
1.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口号,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表明,解决好“三农”问题要( )
①着眼于整体性把握“三农”工作的地位
②用重点论思维指导“三农”工作的开展
③把群众观点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
④将完善社会发展的规律贯穿工作的始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课堂练习:
2.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5G、大数据、区块链等)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 用和社会形态,它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是一个与外部真实世界既紧密相连,又高度独立的平行空间。通过元宇宙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实现瞬间“位移”周游世界,也可以在虚拟空间以虚拟形象与客户、合作伙伴进行互动交流。元宇宙就好比是一个具身性的互联网,你不再是简单地去浏览内容,而是身处在内容之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元宇宙的出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客观规律的结果
②多种新技术整合构成了互联网应用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③元宇宙中虚拟世界的发展将改变社会生活的本质
④虚实相融的元宇宙更加注重互联网应用的整体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课堂练习:
3.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两大循环不是有内无外、有外无内,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作出的正确论断。这体现的哲学意蕴是( )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②我国与国际市场人为事物的联系受人的意识控制
③重视外部联系,发挥其对事物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④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