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必修四《哲学与文化》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辩证关系。2.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3.能够正确把握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本课重点:爱因斯坦对光的看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朋友问他:“光究是什么 是波还是微粒 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 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 光既是波,又是微粒,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探究与思考1、矛盾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性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一、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荣辱、强弱、祸福、治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1)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因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探究与思考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对的、有条件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居安思危、乐极生悲(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绝对的、无条件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化学运动中的分解与化合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①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①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②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2)因为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双方没有联系,毫不相干,那就根本“斗”不起来。探究与思考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1)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联系: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③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从“透明到 25 英尺深的地方可轻易看到底部”,到后来绿色透明的湖水不复存在,美国作家梭罗没有想到,他的著名作品《瓦尔登湖》既捧红了瓦尔登湖,也毁了瓦尔登湖,因为慕名而来的游客使湖区原有的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从矛盾双方的地位和关系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事物呢?探究与思考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方法论)(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趋利避害)练一练“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矛盾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B.战争与和平作为矛盾的双方,是根本对立的C.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受斗争性制约D.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A小结1.矛盾的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1)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联系: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③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方法论(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趋利避害)小结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效率与公平、生产与消费等矛盾;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制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工厂的生产和消费,也是一对矛盾。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只要工厂在一天,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就不会停止。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探究与思考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间维度、纵向角度空间维度、横向角度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发芽结果开花生长幼苗二、矛盾问题的精髓(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二、矛盾问题的精髓(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3、矛盾的特殊性二、矛盾问题的精髓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e)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 ,常咬着烟嘴。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区别不同事物)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区别不同时间与阶段)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的“皮肤”,随着历史朝代的变化,其形制也不断变化:有汉代质朴端庄的深衣,魏晋优雅潇洒的桂衣,唐代的齐胸襦裙,宋代的对襟襦裙,明代的披衣、袄裙等。魏晋时期唐朝时期宋朝时期明朝时期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学校中的矛盾学习与卫生教与学学生与食堂学习与休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教学传授知识吸收知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对这一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比如说,当谷物播种完毕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 这如果回答是有益的,就是正确的回答。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 这时如果回答是有害的,也是正确的回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1)我们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2)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探究与思考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思维逻辑:普遍性→指导→特殊性】(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侧重怎么看——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侧重怎么做——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莱布尼茨又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和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具有共同性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故事主要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探究与思考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个性(矛盾特殊性):有各自的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习性等。共性(矛盾普遍性):含果酸,糖类,多汁,味甜等,都是水果(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2)联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个性水果(共性)含有果酸、糖类等成分;都有多汁、味甜等特点植物果实水果的共性是从葡萄、苹果、香蕉等各种不同水果中概括总结出来的。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个性水果(共性)含有果酸、糖类等成分;都有多汁、味甜等特点植物果实葡萄、苹果、香蕉等水果,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无论怎样特殊,都含有果酸、多汁等水果的共性。(3)相互转化中国人黄种人人动物生物个性——共性个性——共性个性——共性个性——共性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矛盾普遍性,又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二、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②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小结二、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2.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小结二、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1)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小结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占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因为锦州是东北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撤回关内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的敌人消灭了,就可以把东北的大门堵死,关起门来歼灭东北的国民党军队。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从毛泽东提出先攻占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全面分析敌我双方存在的矛盾,作出了先攻占锦州的战略决策,一举夺得辽沈战役的重大胜利,这是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探究与思考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复杂事物(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多)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解放战争时,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民族矛盾等其他矛盾是次要矛盾。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 ——毛泽东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练一练近年来,个性化口罩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对此,有专家指出:“医用口罩的主要功能是预防病毒人侵。追求个性化应该以保证防护功能合格为前提。切不可为追求美观时尚而忽视产品质量。”该观点的辩证法依据在于 ( )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②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④要坚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以上诗句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诗句说明了每一矛盾中都存在主次两方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他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堕入凡尘。最好的苹果酒常带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有黑点可以看到。探究与思考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是药三分毒”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两利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桔生淮南则为橘,桔生淮北则为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主要方面次要方面近年来,从“邪典动画”到儿童服饰暴力图案,再到引人担忧的教材插图,曾经容易被公众忽视的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错误引导的因素被频频关注,这也恰恰说明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价值导向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产品应该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全方位呵护未成年人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针对大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追责情形和处理方式。小组商议:社会各主体应当如何群策群力,为解决问题读物献计献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公众和出版社都要发力。探究与思考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全面复杂事物既看主要矛盾某一矛盾既看主要方面又看次要方面两点论抓重点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某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重点论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又看次要矛盾反对的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和“均衡论”项目 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区别 存在 前提 复杂事物中 同一矛盾中数量 对“许多矛盾”而言,矛盾个数≥2 对“一个矛盾”而言,矛盾的方面数是2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上,用于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关键词 “重点”“中心”“抓关键”“突破口”“首要”“核心”“第一要务”“重中之重” “主流”“优势”“大局”“性质”“本质”“整体上”“主体上”俗语 成语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打蛇要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权衡利弊得失;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九个指头和一个手指;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小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原理】(1)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原理】(1)在每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和均衡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具有斗争性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堂小结1.沙漠提议:“我沙土多,你水多,我们交换吧。”大海同意:“欢迎您填补我,但我已经有了沙滩,所以只要土,不要沙。”沙漠说:“欢迎您来滋润我,可海水太咸,会让我更干,我只要水,不要盐。”结果,沙漠依然干涸,大海还是汪洋一片。这则寓言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对立推动事物发展 ②矛盾是斗争性与同一性的统一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对立统一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D【课堂练习】2.战国时公孙龙说:马名形也,白名色也,色非形也,形非色也,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B.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C.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A【课堂练习】3.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 000 000……才能丰盛无限。由此可见( )A.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B.关键部分功能不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D.矛盾的同一性可以转化为矛盾的斗争性A【课堂练习】4.下列谚语或俗语与所对应的哲理表述不相符合的是( )A.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B.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D.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