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区小学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1.(2025六下·古浪月考)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亲爱的孩子们,在màn cháng 的人生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bù kě sī yì 的事情,做出wàn bù dé yī 的选择,内心难免会感到yōu shāng 。然而塞翁失马,yān zhī fēi fú ,只要kòng zhì 好自己的情绪,不pái huái 、不叹息,理智地面对困难,无所wèi jù 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助推命运的chī lún 向着期待的方向转动。【答案】漫长;不可思议;万不得已;忧伤;焉知非福;控制;徘徊;畏惧;齿轮【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分析】“漫长” 指时间久远,注意 “漫” 右半部分是 “曼”,切勿写成 “慢”。“不可思议” 形容难以想象,“议” 不要错写为 “意”。“万不得已” 表示无可奈何,“已” 需与 “己”“已” 区分。“忧伤” 指忧愁悲伤,“忧” 右半部分是 “尤”,非 “龙”。“焉知非福” 出自成语,“焉” 为疑问代词,注意下半部分是 “灬”。“控制” 指掌握住,“控” 左半部分是 “扌”,“制” 右半部分勿写成 “巾”。“徘徊” 指犹豫不决,两字均为 “彳” 旁,注意笔画顺序。“畏惧” 指害怕,“畏” 下半部分是 “衣” 字底,非 “犭”。“齿轮” 指机械零件,“齿” 注意笔顺,“轮” 左半部分是 “车”。故答案为:漫长;不可思议;万不得已;忧伤;焉知非福;控制;徘徊;畏惧;齿轮【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侧重对成语、常用词的字形与字义的掌握,需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字形,同时注意易错字的结构与笔画,考查对汉字基础书写规范的熟悉程度。2.(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读音、字形及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搅和(huo) 过犹不急 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凉)B.丑恶(ě) 通宵达旦 孔子不能决也(决定)C.祈祷(qí) 迫不及待 赴汤蹈火(热水)D.栖(qī)息 谈笑风声 不以为然(这样)【答案】C【知识点】字义;字音;词形辨析【解析】【分析】A.“过犹不急” 应为 “过犹不及”,“及” 表示 “达到”,指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沧沧凉凉” 解释 “寒凉” 正确。B.“丑恶” 的 “恶” 应读 “è”(ě多用于 “恶心”);“孔子不能决也” 中 “决” 意为 “判断”,而非 “决定”。C.“祈祷” 读音 “qí” 正确;“迫不及待” 字形无误;“赴汤蹈火” 中 “汤” 指 “热水”,解释正确。D.“谈笑风声” 应为 “谈笑风生”,“风生” 形容谈话气氛活跃;“不以为然” 中 “然” 指 “对、正确”,而非 “这样”。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文言实词的综合辨析能力,需结合词语语境与文言释义准确判断,重点考查对易错字词的识记与文言词义的理解。3.(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词语的“应”和“应怜屐齿”中的“应”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有求必应 B.应接不暇 C.应有尽有 D.应运而生【答案】C【知识点】多音字【解析】【分析】“应怜屐齿” 中的 “应” 读 yīng,意为 “大概、可能”。A.“有求必应” 中 “应” 读 yìng,指 “回应、答应”;B.“应接不暇” 中 “应” 读 yìng,指 “应付、接待”;C.“应有尽有” 中 “应” 读 yīng,意为 “应该、应当”,与题干读音相同;D.“应运而生” 中 “应” 读 yìng,指 “顺应、适应”。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辨析能力,需结合词语含义判断字音,重点考查对文言诗词与现代词语中多音字的掌握程度。4.(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部别出心裁的经典文学作品。B.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正所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人工智能现在也能“望闻问切”,这种两面三刀的功能让人们为之赞叹。D.听了同事的一番劝解,爸爸心中豁然开朗,由衷地感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答案】C【知识点】惯用语、俗语;成语运用【解析】【分析】ABD.正确。C.“两面三刀” 形容人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贬义词;句中用于形容人工智能的功能,感彩不当,应改为 “多功能”“智能化” 等中性或褒义词。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词语与俗语的语境运用能力,重点考查对成语感彩的辨析及俗语含义的匹配度,需结合句子语境判断词语使用的准确性。5.(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一生受益无穷。B.为了避免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C.习作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能否做到持之以恒地阅读与练笔。D.陈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答案】C【知识点】修改病句【解析】【分析】A.“通过…… 使……” 句式杂糅,缺少主语,应删去 “通过” 或 “使”。B.“避免交通不拥堵” 否定不当,应改为 “避免交通拥堵”。C.“高低” 与 “能否” 对应,两面对两面,语法正确。D.“纠正并指出” 语序不当,应先 “指出” 再 “纠正”。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涉及句式杂糅、否定不当、语序不当等常见语病类型,重点考查对句子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判断。6.(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终日不成章 两小儿辩日B.应怜屐齿印苍苔 独怜幽草涧边生C.眉眼盈盈处 盈盈一水间D.送鲍浩然之浙东 送孟浩然之广陵【答案】D【知识点】字义【解析】【分析】A.“终日不成章” 中 “章” 指 “花纹”(出自《迢迢牵牛星》);“两小儿辩日” 中 “日” 指 “太阳”,二者含义不同。B.“应怜屐齿印苍苔” 中 “怜” 指 “爱惜”;“独怜幽草涧边生” 中 “怜” 指 “喜爱”,二者含义不同。C.“眉眼盈盈处” 中 “盈盈” 形容 “神情喜悦”;“盈盈一水间” 中 “盈盈” 形容 “水清澈的样子”,二者含义不同。D.“送鲍浩然之浙东” 与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 “之” 均为 “到、往” 之意,含义相同。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诗词中关键词的含义辨析能力,重点考查对多义字在不同语境中词义的理解与判断。7.(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B.《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C.自由辩论时,语速要快,情绪要激昂,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不用注意用语是否文明。D.写作品梗概时,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答案】C【知识点】作者作品【解析】【分析】ABD.正确。C.自由辩论的核心是通过理性表达和逻辑论证阐述观点,“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不用注意用语文明” 的表述错误,辩论应遵循文明用语、尊重对手的原则。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实践表达的辨析能力,涵盖名著作者及形象、辩论礼仪、梗概写作要求等内容,重点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与实践场景规范的认知。8.(2025六下·古浪月考)按要求查字典。“惯”字共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第四笔是 。“惯”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习以为常,积久成性的。②纵容,放任。在“习惯”这个词中,“惯”的意思是 种解释(填序号);请用“惯”字的意思,再分别各写一个四字词语 、 。【答案】11;G;忄;8;丶;①;司空见惯(体现义项①);娇生惯养(体现义项②)【知识点】汉字查字典【解析】【分析】笔画数:“惯” 字结构为左右结构,左边 “忄” 3 画,右边 “贯” 8 画,共 11 画。音序查字法:读音为 “guàn”,首字母大写为 “G”。部首查字法:部首为 “忄”,除去部首后剩余部分 “贯” 为 8 画。第四笔:“惯” 的笔顺为:点、点、竖、竖折 / 竖弯、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第四笔是 “竖折 / 竖弯”(此处以常见笔顺规范,部分字典可能表述为 “竖折”,第四笔书写为 “丶、丶、丨、 ”,故第四笔为 “ ”,即竖折)。字义辨析:“习惯” 指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惯” 取 “习以为常” 之意(义项①);“司空见惯” 指某事常见,符合义项①;“娇生惯养” 指过度纵容溺爱,符合义项②。故答案为:11;G;忄(竖心旁);8(画);丶(点);①;司空见惯(体现义项①);娇生惯养(体现义项②)【点评】本题考查汉字查字典的综合能力,涵盖笔画、音序、部首查字法的运用,笔顺规范及多义字辨析,重点考查对汉字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2025六下·古浪月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我和妈妈在元宵节的那天晚上看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缩句)10.董存瑞只得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改为双重否定句)11.“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照这句话写写你的日子是怎样过的)12.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13.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照样子,引用名言说明青少年必须要多读书的观点)【答案】9.我和妈妈看了演出。10.董存瑞不得不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11.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溜过去;嬉戏时,便从欢闹的笑语中闪过去。12.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13.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青少年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思维如活水般充盈灵动。【知识点】句式转换;仿写;缩句【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缩句能力,侧重提取句子主干,考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与核心语义的把握。(2)本题考查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的能力,涉及否定词的恰当替换,考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准确性。(3)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需结合生活体验,运用拟人修辞,考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与对修辞手法的运用。(4)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的能力,涉及句式结构转换与语义逻辑调整,考查对反问语气与陈述语气的转换能力。(5)本题考查名言引用与观点论证的能力,要求结合主题选取合适名言,考查对经典名句的积累与实际应用能力。9.缩句需保留主语 “我和妈妈”、谓语 “看了”、宾语 “演出”,删去 “在元宵节的那天晚上”“一场十分精彩的” 等修饰成分。故答案为:我和妈妈看了演出。10.将 “只得” 改为双重否定词 “不得不”,保持句意不变,强化语气。故答案为:董存瑞不得不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11.仿照原句 “……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句式,结合具体生活场景(如写字、嬉戏),用拟人化手法表现时间流逝。故答案为: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溜过去;嬉戏时,便从欢闹的笑语中闪过去。12.将反问句 “哪里有…… 呢?” 改为陈述句,去掉疑问词,否定词 “没有” 替换 “哪里有”,问号改句号。故答案为: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13.引用朱熹诗句,将 “源头活水” 与 “多读书” 建立关联,通过名言论证 “青少年需多读书” 的观点,注意引用格式的规范性。故答案为: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青少年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思维如活水般充盈灵动。(2025六下·古浪月考)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4.诗中有景:“水是眼波横, ”,写山水如眉目;“大漠沙如雪, ”写沙漠衬月色;诗中有情:有劝酒话别时“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有望月思乡时“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伤感;诗中有气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忠贞;郑燮“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 ”的坚贞,都值得我们敬佩。15.“树欲静而风不止, ”教我们及时行孝;“良药苦口利于病, ”教我们谨順之礼; “书到用时方恨少, ”教我们知行合一。这些都是做人之根本。【答案】14.山是眉峰聚;燕山月似钩;劝君更尽一杯酒;今夜月明人尽望;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磨万击还坚劲;要留清白在人间15.子欲养而亲不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非经过不知难【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积累,侧重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名句记忆,考查对伦理观念的认知。处世哲理名言积累,考查对传统道德训诫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劝学类名言积累,考查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认知,侧重名句的现实意义理解。14.出自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以 “眼波” 喻水,“眉峰” 喻山,描绘山水灵动之态。李贺《马诗》中以 “沙如雪”“月似钩” 勾勒大漠月夜的苍凉之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以劝酒场景表达离别不舍,是经典送别诗句。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借明月引发思乡之情,“不知秋思” 道尽游子共有的怅惘。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以 “丹心”“汗青” 彰显忠贞气节。郑燮《竹石》以竹喻人,“千磨万击” 凸显坚韧不拔的品格。于谦《石灰吟》以石灰作比,“粉骨碎身” 与 “留清白” 形成对比,突出坚贞之志。故答案为:山是眉峰聚;燕山月似钩;劝君更尽一杯酒;今夜月明人尽望;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磨万击还坚劲;要留清白在人间15.出自《韩诗外传》,以 “树” 与 “风” 的矛盾比喻子女行孝时亲人已逝的遗憾,强调及时尽孝。《孔子家语》中名句,以 “良药”“忠言” 类比,劝诫人接受直言规劝。陆游诗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与 “书到用时” 形成因果,体现知行合一思想。故答案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非经过不知难16.(2025六下·古浪月考)真情流露六年的小学生活一晃而过,真是 (写两个表示时间易逝的成语)。我即将升人中学了,我想用“ ”(填上恰当的名言警句、诗句或谚语等)来告诫自己,要在今后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在临别之际,我还想祝愿我的同学 !祝愿我的老师 !祝愿我的母校 !(后三处填写表示祝福的四字词语)【答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前程似锦;桃李满天下;再创辉煌【知识点】成语运用;古诗词运用【解析】【分析】“光阴似箭” 形容时间如箭般飞逝,“日月如梭” 指太阳和月亮像梭子一样快速运转,均为常用的时间易逝成语,符合六年时光匆匆的语境。颜真卿诗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以对比手法强调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契合告诫自己的需求;也可选用《长歌行》中的经典名句。“前程似锦” 祝福同学未来道路光明美好;“桃李满天下” 常用来赞美老师培育众多学生,适合祝愿老师;“再创辉煌” 用于祝愿母校在教育事业上持续取得佳绩,符合学校场景。故答案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前程似锦;桃李满天下;再创辉煌【点评】本题考查成语、名言及祝福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侧重结合毕业场景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考查对传统文化中时间警示名句的积累,以及根据对象(同学、老师、母校)精准匹配祝福用语的能力。(2025六下·古浪月考)课内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曰:非然也。17.按课文内容将文中的括号补充完整。18.写出“之”在下列句中的意思。⑴通国之善弈者也 ⑵一人虽听之 ⑶思援弓缴而射之 ⑷虽与之俱学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0.本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个 ,一个 ,结果后一个人学得不如前一个人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道理2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使/弈秋诲/二人弈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思援/弓缴而射之【答案】17.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18.的(结构助词);弈秋的教导(代词,指弈秋的话);鸿鹄(天鹅)(代词,指飞来的鸟);专心致志的人(代词,指第一个学习的人)19.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20.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21.C【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原文的记忆能力,侧重对经典篇目内容的准确默写,检验对课文关键语句的熟悉程度。(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之” 的多义性理解,要求结合语境分析代词与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考查文言实词的语境推断能力。(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考查判断句的翻译技巧,以及 “通国”“善” 等实词的准确释义。(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概括与主旨理解,要求通过对比人物行为归纳道理,考查对寓言故事寓意的提炼能力。(5)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侧重根据语义和语法结构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结构的理解能力。17.原文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需注意 “致”“鸿鹄”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故答案为: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18.“通国之善弈者” 中 “之” 表所属关系;“听之”“射之”“与之俱学” 中的 “之” 均为代词,需结合上下文明确指代对象,分别指教导、天鹅、专心学习的人。故答案为:的(结构助词);弈秋的教导(代词,指弈秋的话);鸿鹄(天鹅)(代词,指飞来的鸟);专心致志的人(代词,指第一个学习的人)19.“通国” 指全国,“善” 意为擅长,“者” 表 “…… 的人”,翻译时需保留判断句结构 “…… 也”,确保语义通顺。故答案为: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20.文中两人学习态度形成对比,前者专注听讲,后者分心想射天鹅,结果不同,揭示了学习需专注的道理。故答案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21.A.正确划分为 “通国 / 之 / 善弈者也”(“之” 为结构助词,需单独停顿);B.划分为 “使 / 弈秋 / 诲二人弈”(“诲” 为谓语,其后停顿);C. “一心以为 / 有鸿鹄 / 将至” 符合语义停顿,正确;D.划分为 “思 / 援弓缴 / 而射之”(“思” 后停顿,“援弓缴” 为动作短语)。故答案为:C(2025六下·古浪月考)课外阅读。米粽之忆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生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浸在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一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枷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我并不知道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的,绣得好看。母亲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吭地听着。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母亲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子时,母亲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甜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母亲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嘛。”·咕嘟咕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我沉醉在这歌声和香味中了,直到眼皮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我被母亲抱到坑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我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了,母亲包的粽子。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亲“蹚露水”去。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乌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总是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儿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母亲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气味,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一想到既往的骑士节,想起来那香喷喷的红枣来粽,我就止不住地门忆起母亲和许多往事来……2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之忆”写了三件往事:① ;② ;③ 。23.“咕嘟咕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煮米粽时锅里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 。这让我们想起另一个孩子, 《腊八粥》中的 。24.短文介绍了端午节作者家乡的习俗,除了短文中出现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写出一个来: 。25.读完短文,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26.文中有多处描写让我们知道这是作者回忆儿时生活的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从短文其他段落中找出一处,画上横线。27.读完短文,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答案】22.母亲赶夜做红布肚兜并刺绣;母亲包粽子的过程;端午前夜煮粽子及次日吃粽子23.拟人;喜爱与期待之情;八儿24.挂菖蒲、喝雄黄酒、赛龙舟(任选其一)25.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包的粽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儿时与母亲共度的端午时光的眷恋。母亲包的粽子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温暖的母爱和家乡的记忆,这种情感随着时间流逝愈发珍贵。26.“那时,母亲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或 “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27.母亲是一个手巧能干、勤劳温柔的人。她能绣出精美的肚兜,包出香甜的粽子,连夜忙碌却毫无怨言;同时她充满母爱,会低声唱歌、留粽子在枕边,细节中体现对孩子的呵护。【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事件的概括能力,要求紧扣核心意象 “米粽” 筛选关键信息,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与内容提炼能力。(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与情感理解,结合拟人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并联系课内文本,考查知识迁移与对比阅读能力。(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要求结合传统节日习俗拓展作答,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识记与应用能力。(4)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深层理解,需结合文章主旨与情感脉络分析,考查对文本隐含情感的解读能力。(5)本题考查文本细节的筛选能力,要求从文中找出体现 “回忆” 的语句,考查对叙事视角和时态的敏感度。(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要求结合具体描写归纳人物特征,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概括能力。22.文章第 2 段写母亲做肚兜,第 3 段写包粽子,第 4-5 段写煮粽子、吃粽子,第 6-7 段写割艾草等,需紧扣 “米粽” 主线筛选事件,排除割艾草等次要内容。故答案为:母亲赶夜做红布肚兜并刺绣;母亲包粽子的过程;端午前夜煮粽子及次日吃粽子23.“快乐地唱歌” 赋予粽子人的行为,生动表现煮粽时的沸腾状态;作者围着锅台转的细节,体现对粽子的期待,与《腊八粥》中盼粥的八儿形象呼应。故答案为:拟人;喜爱与期待之情;八儿24.端午节习俗多样,如挂菖蒲驱邪、喝雄黄酒避瘟、赛龙舟纪念屈原等,需写出短文中未提及的习俗。故答案为:挂菖蒲、喝雄黄酒、赛龙舟(任选其一)25.结合全文,作者通过回忆米粽串联母亲的爱与家乡往事,“再也没吃过那么香” 实则是对逝去时光和母爱的怀念,需联系主旨分析情感内涵。故答案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包的粽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儿时与母亲共度的端午时光的眷恋。母亲包的粽子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温暖的母爱和家乡的记忆,这种情感随着时间流逝愈发珍贵。26.文中 “那时”“想起” 等词常提示回忆,需从中间段落找出带有时间提示或过去时态的描写句。故答案为:“那时,母亲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或 “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27.从 “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 可见能干,从 “低声唱着歌儿”“抱到炕上” 等细节可见温柔慈爱,需结合具体事例概括形象。故答案为:母亲是一个手巧能干、勤劳温柔的人。她能绣出精美的肚兜,包出香甜的粽子,连夜忙碌却毫无怨言;同时她充满母爱,会低声唱歌、留粽子在枕边,细节中体现对孩子的呵护。28.(2025六下·古浪月考)妙笔生花。“成长”是一次难忘的真实经历,是一段温馨的真情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意外带来的启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会让我们慢慢地成长。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成长是首歌”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成长故事。要求:⒈把印象深刻的事例写清楚,把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⒉不少于450 字。⒊文中不能出现学校、班级等自己的真实信息。【答案】成长是首歌成长是首歌,音符跳跃在记忆的五线谱上,有轻快的前奏,有跌宕的高潮,也有回味悠长的尾声。那首关于学吉他的歌,至今仍在我心底轻轻奏响。十三岁生日那天,父亲送我一把木吉他。看着琴弦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我迫不及待地抱起它,指尖刚碰到弦就被硌得生疼。母亲笑着说:“哪有一蹴而就的事?” 起初,我连最简单的 C 调都按不稳,左手手指磨出了水泡,疼得直掉眼泪。窗外的蝉鸣聒噪,我摔下吉他大喊:“不学了!” 父亲没说话,只是把我拉到阳台,指着楼下练琴的少年说:“你听,他也曾和你一样。”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童年》,虽不流畅,却透着一股倔强。后来,我开始偷偷观察那个少年。他指尖的茧比我更厚,却总能弹出流畅的旋律。我重新拾起吉他,从爬格子开始,每天练琴半小时。深秋的傍晚,夕阳把房间染成暖橘色,我对着镜子纠正姿势,琴弦的震颤声混着窗外的风声,竟渐渐有了韵律。当第一次完整弹完《小星星》时,母亲正在厨房包饺子,她探出头说:“哟,调子对了!” 我的鼻尖忽然发酸,原来坚持的味道,是微苦后回甘的甜。现在,吉他成了我书桌旁的常客。考试失利时,我会弹一首《蓝莲花》给自己打气;和朋友聚会时,我会抱着吉他唱《友谊地久天长》。那些曾经硌手的琴弦,如今成了我表达情绪的通道。成长这首歌啊,或许没有华丽的编曲,却因每一个坚持的音符而独特。就像父亲说的:“弹错的音也是旋律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你敢不敢继续唱下去。”【知识点】叙事类作文【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成长” 这一核心话题展开,强调成长是真实经历、情感体验或启示,需结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撰写个人故事。题目 “成长是首歌” 采用比喻修辞,要求将成长历程比作歌曲,体现其旋律般的起伏与情感变化,属于记叙文写作范畴。【题干分析】材料意义解析:“成长” 包含难忘经历、真情体验、意外启示等维度,需聚焦具体事例,如成功、挫折、情感变化等,展现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歌” 的比喻要求文章兼具叙事的节奏感与情感的韵律感,可通过不同 “乐章”(如童年、少年等阶段)或事件的起伏(如苦与甜)来体现。写作思路阐述:中心确定:以 “成长中的情感与领悟” 为核心,通过具体事件体现成长如歌曲般有高低音、有主旋律。角度选择:可从 “挫折带来的成长”“亲情 / 友情中的领悟”“兴趣爱好的蜕变” 等角度切入,例如学乐器时从失败到坚持的过程,对应歌曲的 “前奏 — 高潮 — 尾声”。结构建议:开头用比喻破题(如 “成长是首歌,音符里藏着我的故事”);中间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逻辑分层,每个层次对应 “歌” 的不同段落(如 “童年是轻快的序曲”“青春期是跌宕的副歌”);结尾升华主题,点明成长之歌的意义。【立意提取】1.成长是首歌,跌撞里有旋律:以学游泳的挫折为例,描写呛水的痛苦、坚持的挣扎与学会后的喜悦,对应歌曲的 “低音 — 中音 — 高音”,体现成长需在跌撞中寻找节奏。2.成长是首歌,亲情是不变的调:通过生病时母亲的照顾、青春期与父母的冲突及和解,展现亲情在成长中的主旋律作用,如同歌曲中贯穿始终的和弦。【点评】本文紧扣 “成长是首歌” 的比喻,以学吉他为线索,通过 “受挫 — 坚持 — 领悟” 的结构,展现成长如歌曲般的起伏。细节描写细腻(如指尖的茧、母亲的评价),情感递进自然,将抽象的成长感悟融入具体事例中,符合题目 “写清楚事例、真实表达情感” 的要求。若能在 “高潮” 部分增加一次更具体的挫折(如比赛失误),可让 “旋律” 的跌宕感更强,但整体仍为一篇优秀的成长记叙文。1 / 1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区小学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1.(2025六下·古浪月考)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亲爱的孩子们,在màn cháng 的人生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bù kě sī yì 的事情,做出wàn bù dé yī 的选择,内心难免会感到yōu shāng 。然而塞翁失马,yān zhī fēi fú ,只要kòng zhì 好自己的情绪,不pái huái 、不叹息,理智地面对困难,无所wèi jù 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助推命运的chī lún 向着期待的方向转动。2.(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读音、字形及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搅和(huo) 过犹不急 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凉)B.丑恶(ě) 通宵达旦 孔子不能决也(决定)C.祈祷(qí) 迫不及待 赴汤蹈火(热水)D.栖(qī)息 谈笑风声 不以为然(这样)3.(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词语的“应”和“应怜屐齿”中的“应”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有求必应 B.应接不暇 C.应有尽有 D.应运而生4.(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或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部别出心裁的经典文学作品。B.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正所谓“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人工智能现在也能“望闻问切”,这种两面三刀的功能让人们为之赞叹。D.听了同事的一番劝解,爸爸心中豁然开朗,由衷地感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5.(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们一生受益无穷。B.为了避免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C.习作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能否做到持之以恒地阅读与练笔。D.陈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6.(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终日不成章 两小儿辩日B.应怜屐齿印苍苔 独怜幽草涧边生C.眉眼盈盈处 盈盈一水间D.送鲍浩然之浙东 送孟浩然之广陵7.(2025六下·古浪月考)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汤姆·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B.《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C.自由辩论时,语速要快,情绪要激昂,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不用注意用语是否文明。D.写作品梗概时,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8.(2025六下·古浪月考)按要求查字典。“惯”字共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第四笔是 。“惯”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习以为常,积久成性的。②纵容,放任。在“习惯”这个词中,“惯”的意思是 种解释(填序号);请用“惯”字的意思,再分别各写一个四字词语 、 。(2025六下·古浪月考)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9.我和妈妈在元宵节的那天晚上看了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缩句)10.董存瑞只得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改为双重否定句)11.“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照这句话写写你的日子是怎样过的)12.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13.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照样子,引用名言说明青少年必须要多读书的观点)(2025六下·古浪月考)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4.诗中有景:“水是眼波横, ”,写山水如眉目;“大漠沙如雪, ”写沙漠衬月色;诗中有情:有劝酒话别时“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有望月思乡时“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伤感;诗中有气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的忠贞;郑燮“ ,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 ”的坚贞,都值得我们敬佩。15.“树欲静而风不止, ”教我们及时行孝;“良药苦口利于病, ”教我们谨順之礼; “书到用时方恨少, ”教我们知行合一。这些都是做人之根本。16.(2025六下·古浪月考)真情流露六年的小学生活一晃而过,真是 (写两个表示时间易逝的成语)。我即将升人中学了,我想用“ ”(填上恰当的名言警句、诗句或谚语等)来告诫自己,要在今后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在临别之际,我还想祝愿我的同学 !祝愿我的老师 !祝愿我的母校 !(后三处填写表示祝福的四字词语)(2025六下·古浪月考)课内阅读。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曰:非然也。17.按课文内容将文中的括号补充完整。18.写出“之”在下列句中的意思。⑴通国之善弈者也 ⑵一人虽听之 ⑶思援弓缴而射之 ⑷虽与之俱学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0.本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一个 ,一个 ,结果后一个人学得不如前一个人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道理2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使/弈秋诲/二人弈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思援/弓缴而射之(2025六下·古浪月考)课外阅读。米粽之忆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生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浸在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前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一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枷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我并不知道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的,绣得好看。母亲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吭地听着。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母亲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子时,母亲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甜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母亲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嘛。”·咕嘟咕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我沉醉在这歌声和香味中了,直到眼皮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我被母亲抱到坑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我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粽子了,母亲包的粽子。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蹬鞋,要跟父亲“蹚露水”去。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乌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总是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镰收割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儿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母亲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夜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气味,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一想到既往的骑士节,想起来那香喷喷的红枣来粽,我就止不住地门忆起母亲和许多往事来……2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之忆”写了三件往事:① ;② ;③ 。23.“咕嘟咕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煮米粽时锅里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 。这让我们想起另一个孩子, 《腊八粥》中的 。24.短文介绍了端午节作者家乡的习俗,除了短文中出现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呢?写出一个来: 。25.读完短文,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26.文中有多处描写让我们知道这是作者回忆儿时生活的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从短文其他段落中找出一处,画上横线。27.读完短文,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8.(2025六下·古浪月考)妙笔生花。“成长”是一次难忘的真实经历,是一段温馨的真情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意外带来的启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会让我们慢慢地成长。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成长是首歌”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成长故事。要求:⒈把印象深刻的事例写清楚,把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⒉不少于450 字。⒊文中不能出现学校、班级等自己的真实信息。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漫长;不可思议;万不得已;忧伤;焉知非福;控制;徘徊;畏惧;齿轮【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分析】“漫长” 指时间久远,注意 “漫” 右半部分是 “曼”,切勿写成 “慢”。“不可思议” 形容难以想象,“议” 不要错写为 “意”。“万不得已” 表示无可奈何,“已” 需与 “己”“已” 区分。“忧伤” 指忧愁悲伤,“忧” 右半部分是 “尤”,非 “龙”。“焉知非福” 出自成语,“焉” 为疑问代词,注意下半部分是 “灬”。“控制” 指掌握住,“控” 左半部分是 “扌”,“制” 右半部分勿写成 “巾”。“徘徊” 指犹豫不决,两字均为 “彳” 旁,注意笔画顺序。“畏惧” 指害怕,“畏” 下半部分是 “衣” 字底,非 “犭”。“齿轮” 指机械零件,“齿” 注意笔顺,“轮” 左半部分是 “车”。故答案为:漫长;不可思议;万不得已;忧伤;焉知非福;控制;徘徊;畏惧;齿轮【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侧重对成语、常用词的字形与字义的掌握,需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字形,同时注意易错字的结构与笔画,考查对汉字基础书写规范的熟悉程度。2.【答案】C【知识点】字义;字音;词形辨析【解析】【分析】A.“过犹不急” 应为 “过犹不及”,“及” 表示 “达到”,指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沧沧凉凉” 解释 “寒凉” 正确。B.“丑恶” 的 “恶” 应读 “è”(ě多用于 “恶心”);“孔子不能决也” 中 “决” 意为 “判断”,而非 “决定”。C.“祈祷” 读音 “qí” 正确;“迫不及待” 字形无误;“赴汤蹈火” 中 “汤” 指 “热水”,解释正确。D.“谈笑风声” 应为 “谈笑风生”,“风生” 形容谈话气氛活跃;“不以为然” 中 “然” 指 “对、正确”,而非 “这样”。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及文言实词的综合辨析能力,需结合词语语境与文言释义准确判断,重点考查对易错字词的识记与文言词义的理解。3.【答案】C【知识点】多音字【解析】【分析】“应怜屐齿” 中的 “应” 读 yīng,意为 “大概、可能”。A.“有求必应” 中 “应” 读 yìng,指 “回应、答应”;B.“应接不暇” 中 “应” 读 yìng,指 “应付、接待”;C.“应有尽有” 中 “应” 读 yīng,意为 “应该、应当”,与题干读音相同;D.“应运而生” 中 “应” 读 yìng,指 “顺应、适应”。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辨析能力,需结合词语含义判断字音,重点考查对文言诗词与现代词语中多音字的掌握程度。4.【答案】C【知识点】惯用语、俗语;成语运用【解析】【分析】ABD.正确。C.“两面三刀” 形容人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贬义词;句中用于形容人工智能的功能,感彩不当,应改为 “多功能”“智能化” 等中性或褒义词。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词语与俗语的语境运用能力,重点考查对成语感彩的辨析及俗语含义的匹配度,需结合句子语境判断词语使用的准确性。5.【答案】C【知识点】修改病句【解析】【分析】A.“通过…… 使……” 句式杂糅,缺少主语,应删去 “通过” 或 “使”。B.“避免交通不拥堵” 否定不当,应改为 “避免交通拥堵”。C.“高低” 与 “能否” 对应,两面对两面,语法正确。D.“纠正并指出” 语序不当,应先 “指出” 再 “纠正”。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涉及句式杂糅、否定不当、语序不当等常见语病类型,重点考查对句子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判断。6.【答案】D【知识点】字义【解析】【分析】A.“终日不成章” 中 “章” 指 “花纹”(出自《迢迢牵牛星》);“两小儿辩日” 中 “日” 指 “太阳”,二者含义不同。B.“应怜屐齿印苍苔” 中 “怜” 指 “爱惜”;“独怜幽草涧边生” 中 “怜” 指 “喜爱”,二者含义不同。C.“眉眼盈盈处” 中 “盈盈” 形容 “神情喜悦”;“盈盈一水间” 中 “盈盈” 形容 “水清澈的样子”,二者含义不同。D.“送鲍浩然之浙东” 与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 “之” 均为 “到、往” 之意,含义相同。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诗词中关键词的含义辨析能力,重点考查对多义字在不同语境中词义的理解与判断。7.【答案】C【知识点】作者作品【解析】【分析】ABD.正确。C.自由辩论的核心是通过理性表达和逻辑论证阐述观点,“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不用注意用语文明” 的表述错误,辩论应遵循文明用语、尊重对手的原则。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实践表达的辨析能力,涵盖名著作者及形象、辩论礼仪、梗概写作要求等内容,重点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与实践场景规范的认知。8.【答案】11;G;忄;8;丶;①;司空见惯(体现义项①);娇生惯养(体现义项②)【知识点】汉字查字典【解析】【分析】笔画数:“惯” 字结构为左右结构,左边 “忄” 3 画,右边 “贯” 8 画,共 11 画。音序查字法:读音为 “guàn”,首字母大写为 “G”。部首查字法:部首为 “忄”,除去部首后剩余部分 “贯” 为 8 画。第四笔:“惯” 的笔顺为:点、点、竖、竖折 / 竖弯、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第四笔是 “竖折 / 竖弯”(此处以常见笔顺规范,部分字典可能表述为 “竖折”,第四笔书写为 “丶、丶、丨、 ”,故第四笔为 “ ”,即竖折)。字义辨析:“习惯” 指长期形成的行为模式,“惯” 取 “习以为常” 之意(义项①);“司空见惯” 指某事常见,符合义项①;“娇生惯养” 指过度纵容溺爱,符合义项②。故答案为:11;G;忄(竖心旁);8(画);丶(点);①;司空见惯(体现义项①);娇生惯养(体现义项②)【点评】本题考查汉字查字典的综合能力,涵盖笔画、音序、部首查字法的运用,笔顺规范及多义字辨析,重点考查对汉字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能力。【答案】9.我和妈妈看了演出。10.董存瑞不得不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11.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溜过去;嬉戏时,便从欢闹的笑语中闪过去。12.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13.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青少年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思维如活水般充盈灵动。【知识点】句式转换;仿写;缩句【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缩句能力,侧重提取句子主干,考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与核心语义的把握。(2)本题考查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的能力,涉及否定词的恰当替换,考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准确性。(3)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需结合生活体验,运用拟人修辞,考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与对修辞手法的运用。(4)本题考查反问句改陈述句的能力,涉及句式结构转换与语义逻辑调整,考查对反问语气与陈述语气的转换能力。(5)本题考查名言引用与观点论证的能力,要求结合主题选取合适名言,考查对经典名句的积累与实际应用能力。9.缩句需保留主语 “我和妈妈”、谓语 “看了”、宾语 “演出”,删去 “在元宵节的那天晚上”“一场十分精彩的” 等修饰成分。故答案为:我和妈妈看了演出。10.将 “只得” 改为双重否定词 “不得不”,保持句意不变,强化语气。故答案为:董存瑞不得不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11.仿照原句 “……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句式,结合具体生活场景(如写字、嬉戏),用拟人化手法表现时间流逝。故答案为: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溜过去;嬉戏时,便从欢闹的笑语中闪过去。12.将反问句 “哪里有…… 呢?” 改为陈述句,去掉疑问词,否定词 “没有” 替换 “哪里有”,问号改句号。故答案为: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13.引用朱熹诗句,将 “源头活水” 与 “多读书” 建立关联,通过名言论证 “青少年需多读书” 的观点,注意引用格式的规范性。故答案为: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青少年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思维如活水般充盈灵动。【答案】14.山是眉峰聚;燕山月似钩;劝君更尽一杯酒;今夜月明人尽望;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磨万击还坚劲;要留清白在人间15.子欲养而亲不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非经过不知难【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解析】【点评】(1)(2)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积累,侧重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名句记忆,考查对伦理观念的认知。处世哲理名言积累,考查对传统道德训诫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劝学类名言积累,考查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认知,侧重名句的现实意义理解。14.出自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以 “眼波” 喻水,“眉峰” 喻山,描绘山水灵动之态。李贺《马诗》中以 “沙如雪”“月似钩” 勾勒大漠月夜的苍凉之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以劝酒场景表达离别不舍,是经典送别诗句。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借明月引发思乡之情,“不知秋思” 道尽游子共有的怅惘。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以 “丹心”“汗青” 彰显忠贞气节。郑燮《竹石》以竹喻人,“千磨万击” 凸显坚韧不拔的品格。于谦《石灰吟》以石灰作比,“粉骨碎身” 与 “留清白” 形成对比,突出坚贞之志。故答案为:山是眉峰聚;燕山月似钩;劝君更尽一杯酒;今夜月明人尽望;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磨万击还坚劲;要留清白在人间15.出自《韩诗外传》,以 “树” 与 “风” 的矛盾比喻子女行孝时亲人已逝的遗憾,强调及时尽孝。《孔子家语》中名句,以 “良药”“忠言” 类比,劝诫人接受直言规劝。陆游诗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与 “书到用时” 形成因果,体现知行合一思想。故答案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非经过不知难16.【答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前程似锦;桃李满天下;再创辉煌【知识点】成语运用;古诗词运用【解析】【分析】“光阴似箭” 形容时间如箭般飞逝,“日月如梭” 指太阳和月亮像梭子一样快速运转,均为常用的时间易逝成语,符合六年时光匆匆的语境。颜真卿诗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以对比手法强调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契合告诫自己的需求;也可选用《长歌行》中的经典名句。“前程似锦” 祝福同学未来道路光明美好;“桃李满天下” 常用来赞美老师培育众多学生,适合祝愿老师;“再创辉煌” 用于祝愿母校在教育事业上持续取得佳绩,符合学校场景。故答案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前程似锦;桃李满天下;再创辉煌【点评】本题考查成语、名言及祝福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侧重结合毕业场景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考查对传统文化中时间警示名句的积累,以及根据对象(同学、老师、母校)精准匹配祝福用语的能力。【答案】17.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18.的(结构助词);弈秋的教导(代词,指弈秋的话);鸿鹄(天鹅)(代词,指飞来的鸟);专心致志的人(代词,指第一个学习的人)19.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20.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21.C【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原文的记忆能力,侧重对经典篇目内容的准确默写,检验对课文关键语句的熟悉程度。(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之” 的多义性理解,要求结合语境分析代词与结构助词的不同用法,考查文言实词的语境推断能力。(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考查判断句的翻译技巧,以及 “通国”“善” 等实词的准确释义。(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概括与主旨理解,要求通过对比人物行为归纳道理,考查对寓言故事寓意的提炼能力。(5)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侧重根据语义和语法结构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结构的理解能力。17.原文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需注意 “致”“鸿鹄”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故答案为: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智弗若与18.“通国之善弈者” 中 “之” 表所属关系;“听之”“射之”“与之俱学” 中的 “之” 均为代词,需结合上下文明确指代对象,分别指教导、天鹅、专心学习的人。故答案为:的(结构助词);弈秋的教导(代词,指弈秋的话);鸿鹄(天鹅)(代词,指飞来的鸟);专心致志的人(代词,指第一个学习的人)19.“通国” 指全国,“善” 意为擅长,“者” 表 “…… 的人”,翻译时需保留判断句结构 “…… 也”,确保语义通顺。故答案为: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20.文中两人学习态度形成对比,前者专注听讲,后者分心想射天鹅,结果不同,揭示了学习需专注的道理。故答案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21.A.正确划分为 “通国 / 之 / 善弈者也”(“之” 为结构助词,需单独停顿);B.划分为 “使 / 弈秋 / 诲二人弈”(“诲” 为谓语,其后停顿);C. “一心以为 / 有鸿鹄 / 将至” 符合语义停顿,正确;D.划分为 “思 / 援弓缴 / 而射之”(“思” 后停顿,“援弓缴” 为动作短语)。故答案为:C【答案】22.母亲赶夜做红布肚兜并刺绣;母亲包粽子的过程;端午前夜煮粽子及次日吃粽子23.拟人;喜爱与期待之情;八儿24.挂菖蒲、喝雄黄酒、赛龙舟(任选其一)25.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包的粽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儿时与母亲共度的端午时光的眷恋。母亲包的粽子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温暖的母爱和家乡的记忆,这种情感随着时间流逝愈发珍贵。26.“那时,母亲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或 “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27.母亲是一个手巧能干、勤劳温柔的人。她能绣出精美的肚兜,包出香甜的粽子,连夜忙碌却毫无怨言;同时她充满母爱,会低声唱歌、留粽子在枕边,细节中体现对孩子的呵护。【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事件的概括能力,要求紧扣核心意象 “米粽” 筛选关键信息,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与内容提炼能力。(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与情感理解,结合拟人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并联系课内文本,考查知识迁移与对比阅读能力。(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要求结合传统节日习俗拓展作答,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识记与应用能力。(4)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深层理解,需结合文章主旨与情感脉络分析,考查对文本隐含情感的解读能力。(5)本题考查文本细节的筛选能力,要求从文中找出体现 “回忆” 的语句,考查对叙事视角和时态的敏感度。(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要求结合具体描写归纳人物特征,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概括能力。22.文章第 2 段写母亲做肚兜,第 3 段写包粽子,第 4-5 段写煮粽子、吃粽子,第 6-7 段写割艾草等,需紧扣 “米粽” 主线筛选事件,排除割艾草等次要内容。故答案为:母亲赶夜做红布肚兜并刺绣;母亲包粽子的过程;端午前夜煮粽子及次日吃粽子23.“快乐地唱歌” 赋予粽子人的行为,生动表现煮粽时的沸腾状态;作者围着锅台转的细节,体现对粽子的期待,与《腊八粥》中盼粥的八儿形象呼应。故答案为:拟人;喜爱与期待之情;八儿24.端午节习俗多样,如挂菖蒲驱邪、喝雄黄酒避瘟、赛龙舟纪念屈原等,需写出短文中未提及的习俗。故答案为:挂菖蒲、喝雄黄酒、赛龙舟(任选其一)25.结合全文,作者通过回忆米粽串联母亲的爱与家乡往事,“再也没吃过那么香” 实则是对逝去时光和母爱的怀念,需联系主旨分析情感内涵。故答案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包的粽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儿时与母亲共度的端午时光的眷恋。母亲包的粽子不仅是食物,更承载着温暖的母爱和家乡的记忆,这种情感随着时间流逝愈发珍贵。26.文中 “那时”“想起” 等词常提示回忆,需从中间段落找出带有时间提示或过去时态的描写句。故答案为:“那时,母亲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或 “那时,母亲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27.从 “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 可见能干,从 “低声唱着歌儿”“抱到炕上” 等细节可见温柔慈爱,需结合具体事例概括形象。故答案为:母亲是一个手巧能干、勤劳温柔的人。她能绣出精美的肚兜,包出香甜的粽子,连夜忙碌却毫无怨言;同时她充满母爱,会低声唱歌、留粽子在枕边,细节中体现对孩子的呵护。28.【答案】成长是首歌成长是首歌,音符跳跃在记忆的五线谱上,有轻快的前奏,有跌宕的高潮,也有回味悠长的尾声。那首关于学吉他的歌,至今仍在我心底轻轻奏响。十三岁生日那天,父亲送我一把木吉他。看着琴弦在阳光下泛着微光,我迫不及待地抱起它,指尖刚碰到弦就被硌得生疼。母亲笑着说:“哪有一蹴而就的事?” 起初,我连最简单的 C 调都按不稳,左手手指磨出了水泡,疼得直掉眼泪。窗外的蝉鸣聒噪,我摔下吉他大喊:“不学了!” 父亲没说话,只是把我拉到阳台,指着楼下练琴的少年说:“你听,他也曾和你一样。”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童年》,虽不流畅,却透着一股倔强。后来,我开始偷偷观察那个少年。他指尖的茧比我更厚,却总能弹出流畅的旋律。我重新拾起吉他,从爬格子开始,每天练琴半小时。深秋的傍晚,夕阳把房间染成暖橘色,我对着镜子纠正姿势,琴弦的震颤声混着窗外的风声,竟渐渐有了韵律。当第一次完整弹完《小星星》时,母亲正在厨房包饺子,她探出头说:“哟,调子对了!” 我的鼻尖忽然发酸,原来坚持的味道,是微苦后回甘的甜。现在,吉他成了我书桌旁的常客。考试失利时,我会弹一首《蓝莲花》给自己打气;和朋友聚会时,我会抱着吉他唱《友谊地久天长》。那些曾经硌手的琴弦,如今成了我表达情绪的通道。成长这首歌啊,或许没有华丽的编曲,却因每一个坚持的音符而独特。就像父亲说的:“弹错的音也是旋律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你敢不敢继续唱下去。”【知识点】叙事类作文【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成长” 这一核心话题展开,强调成长是真实经历、情感体验或启示,需结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撰写个人故事。题目 “成长是首歌” 采用比喻修辞,要求将成长历程比作歌曲,体现其旋律般的起伏与情感变化,属于记叙文写作范畴。【题干分析】材料意义解析:“成长” 包含难忘经历、真情体验、意外启示等维度,需聚焦具体事例,如成功、挫折、情感变化等,展现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歌” 的比喻要求文章兼具叙事的节奏感与情感的韵律感,可通过不同 “乐章”(如童年、少年等阶段)或事件的起伏(如苦与甜)来体现。写作思路阐述:中心确定:以 “成长中的情感与领悟” 为核心,通过具体事件体现成长如歌曲般有高低音、有主旋律。角度选择:可从 “挫折带来的成长”“亲情 / 友情中的领悟”“兴趣爱好的蜕变” 等角度切入,例如学乐器时从失败到坚持的过程,对应歌曲的 “前奏 — 高潮 — 尾声”。结构建议:开头用比喻破题(如 “成长是首歌,音符里藏着我的故事”);中间按时间顺序或事件逻辑分层,每个层次对应 “歌” 的不同段落(如 “童年是轻快的序曲”“青春期是跌宕的副歌”);结尾升华主题,点明成长之歌的意义。【立意提取】1.成长是首歌,跌撞里有旋律:以学游泳的挫折为例,描写呛水的痛苦、坚持的挣扎与学会后的喜悦,对应歌曲的 “低音 — 中音 — 高音”,体现成长需在跌撞中寻找节奏。2.成长是首歌,亲情是不变的调:通过生病时母亲的照顾、青春期与父母的冲突及和解,展现亲情在成长中的主旋律作用,如同歌曲中贯穿始终的和弦。【点评】本文紧扣 “成长是首歌” 的比喻,以学吉他为线索,通过 “受挫 — 坚持 — 领悟” 的结构,展现成长如歌曲般的起伏。细节描写细腻(如指尖的茧、母亲的评价),情感递进自然,将抽象的成长感悟融入具体事例中,符合题目 “写清楚事例、真实表达情感” 的要求。若能在 “高潮” 部分增加一次更具体的挫折(如比赛失误),可让 “旋律” 的跌宕感更强,但整体仍为一篇优秀的成长记叙文。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区小学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城区小学联考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