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六单元)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六单元)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六单元)月考试卷
1.(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手腕(wǎn) 桅杆 (wéi) 揩油 (kāi) 颧骨(guàn)
B.瞄准(miáo) 撕开(sī) 蘸酱(zhàn) 冷绊子(bàn)
C.赞誉(yù) 咧嘴(liě) 白浆(jiāng) 侄子(zhí)
【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手腕” 的 “腕” 应读 “wàn”;“颧骨” 的 “颧” 应读 “quán” 。
BC.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需准确认读常见汉字,尤其是易读错字,考查字音辨识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
2.(2025五下·龙岗月考)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
A.或曰 或多或少
B.呼应 弗能应
C.冀复得兔 希冀
【答案】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 选项中,“或曰” 的 “或” 是 “有人” 的意思;“或多或少” 的 “或” 是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二者意思不同。
B 选项中,“呼应” 和 “弗能应” 的 “应” 都有 “回应、应答” 之意 。
C 选项中,“冀复得兔” 和 “希冀” 的 “冀” 都是 “希望” 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和现代词语中同一字含义的辨析能力,需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考查字词含义的精准把握与区分能力 。
3.(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
A.他写初稿时已胸有成竹,所以只须涂改几个词就行了。
B.秋天的天气一会儿出太阳,一会儿下雨, 真让人哭笑不得。
C.这篇文章空话连篇,枯燥乏味,我读得兴致勃勃。
【答案】C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B.正确。
C.“兴致勃勃” 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而前文说文章 “空话连篇,枯燥乏味”,与 “兴致勃勃” 语义矛盾,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是否恰当的判断能力,需结合成语含义和语境语义分析,考查成语理解与语境适配的运用能力 。
4.(2025五下·龙岗月考)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绝: ①断; ②尽, 穷尽; ③极,极端的;④一定, 无论如何。
刷子李有一手绝活,就是穿一身黑,刷完浆,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现在这门手艺已经绝迹了
A.③④① B.③①④ C.②③①
【答案】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绝活” 的 “绝” 意思是极、极端的(③ ),表示刷子李的手艺很特别、高超;“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的 “绝” 是一定、无论如何的意思(④ ),强调肯定没有白点;“绝迹” 的 “绝” 是断的意思(① ),指手艺不存在、中断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多义字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需结合词语和句子的具体语境,判断字义,考查对汉字多义性的掌握与运用水平。
5.(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句中,有关人物年龄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丽刚满十四,正值豆蔻年华,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朝气。
B.她就是著名余派京剧老生李菊茹,期颐之年的她与西皮二黄打了九十多年交道。
C.她正值弱冠之年,出落得亭亭玉立,举手投足间尽显少女的灵动。
【答案】C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B.正确。
C.“弱冠之年” 特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句中形容 “少女”,适用对象错误,故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中年龄称谓的理解与运用。重点考查不同称谓对应的年龄范围及性别特征,需准确掌握 “豆蔻年华”“期颐”“弱冠” 等术语的适用语境,判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搭配是否准确。
6.(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B.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
【解析】【分析】AC.正确。
B.“楚 / 人有鬻盾与 / 矛者” 划分错误,正确应为 “楚人 / 有鬻盾与矛者”。“楚人” 指楚国人,是完整主语,“鬻盾与矛” 为谓语,应在 “楚人” 后停顿,“与” 连接 “盾” 和 “矛”,中间不可断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需结合文言句式结构、词语搭配及语义逻辑,判断停顿位置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与表达习惯,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感知与断句能力。
7.(2025五下·龙岗月考)关于描写人物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选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B.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具体表现人物特点。
C.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直接写出人物特点。
【答案】C
【知识点】描写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AB.正确。
C.描写周围人的反应属于侧面烘托,是间接表现人物特点,而非 “直接写出”,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重点区分正面描写(如神态、语言、心理等)与侧面描写(如周围人的反应)的特点,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分类及作用的掌握程度。
8.(2025五下·龙岗月考)对下列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吗 ”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小胖墩儿虽胖但动作灵活、有经验)
B.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狼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C.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这是对祥子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的精神焕发)
【答案】B
【知识点】描写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AC.正确。
B.“两眼睁的溜圆”“摇头”“指得紧” 均为动作和神态描写,而非心理描写,严监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吝啬,此句分析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识别与分析能力。需准确区分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描写方式,结合具体语句判断其作用,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刻画手法的理解深度。
9.(2025五下·龙岗月考)根据下面的句子,我猜测所描写人物的职业最可能是(  )
他头戴红色的安全帽,脸在烈日下晒得通红。他穿着帆布衣裤,包裹得很严实。衣服上还有长期工作留下的泥渍。
A.教师 B.建筑工人 C.出租车司机
【答案】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句中 “红色安全帽”“帆布衣裤”“泥渍”“烈日下工作” 等细节,均与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户外施工、需佩戴安全帽、衣物易沾染泥渍)高度匹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通过细节描写推断人物职业的能力。需结合关键词(如安全帽、泥渍、工作环境)与职业特征的关联性,考查对生活常识与文本细节的综合分析能力。
10.(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茎灯草》通过写严监生临死时仍惦记节省灯草这件事,表现他的吝啬。
B.《摔跤》生动刻画了小嘎子的一连串动作,来表现小嘎子的机灵。
C.《田忌赛马》启示我们,比赛输赢要靠运气,不用在意策略和实力,只要撞大运就能获胜。
【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AB.正确。
C.《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调整马匹出场顺序获胜,核心启示是策略和实力的重要性,而非 “靠运气撞大运”,此说法与文章主旨相悖,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与主旨的理解能力。需结合具体篇目(《两茎灯草》《摔跤》《田忌赛马》)的情节和主题,判断选项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及道理启示的分析是否准确,考查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程度。
(2025五下·龙岗月考)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máo dùn____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 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自相》中的围观者用一句话chū móu huà cè____就让卖者无地自容; 《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为田忌 提出不一样的对阵方式,并助其赢(yín yíng)得了比赛,得到了引茬; 《跳水》中的船长通过综合分析孩子的处境,miáo zhǔn____用枪孩子,逼他跳水,使其成功获救。这一个个故事带我们领教思维的奥秘, 尽享思维的乐趣。
11.任务一: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美观的汉字。
12.任务二:将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 ”标出来。
13.任务三:上面语段中,画线处有一个错别字和一个使用不当的词语,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答案】11.矛盾、出谋划策、瞄准
12.赢(yíng)
13.“引茬” 改为 “引荐”(用改正号将 “茬” 改为 “荐”);“领教” 改为 “领略”(用改正号将 “领教” 改为 “领略”)。
【知识点】修改病句;字音;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拼写能力。需根据拼音和语境准确书写词语,重点关注易错字的笔画结构,考查对生字词的掌握熟练度。
(2)本题考查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需区分易混淆字的读音,结合词语含义判断正确读音,考查对字音的准确把握。
(3)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与词语运用能力。需结合语境判断字形正误及词语搭配合理性,考查对汉字字义和词语语境义的理解。
11.“矛盾” 注意 “矛” 字上半部分无钩,“盾” 字右下部分为 “目”。“出谋划策” 中 “谋”“策” 需注意笔画,“谋” 左为 “讠”,右为 “某”;“策” 下半部分为 “朿”。“瞄准” 中 “瞄” 左为 “目”,右为 “苗”,切勿写成 “描”。
故答案为:矛盾、出谋划策、瞄准
12.“赢” 读音为 yíng,注意与 “赢(léi)”“羸(léi)” 区分,此处 “赢得” 意为获得,应读 yíng。
故答案为:赢(yíng)
13.“引荐” 指推荐人才,符合孙膑被推荐的语境;“茬” 指农作物残留根茎,属形近字误用。“领略” 侧重体会、感受,与 “奥秘” 搭配恰当;“领教” 多指向人请教或体验,此处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引茬” 改为 “引荐”(用改正号将 “茬” 改为 “荐”);“领教” 改为 “领略”(用改正号将 “领教” 改为 “领略”)。
(2025五下·龙岗月考)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而立,   不惑。”
15.老爷爷笑着说:“我七十岁了,   之年,比不得你们年轻人有精神。”
16.表妹小小十三岁了,正值   年华,活泼可爱。
17.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称   ,这时行冠礼, 以示成年。
18.《自相矛盾》中,“其人佛能应也”的原因是“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答案】14.三十;四十
15.古稀
16.豆蔻
17.弱冠
18.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知识点】国学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经典名句的记忆能力。需熟记儒家经典中关于年龄的表述,考查对传统文化名句的积累程度。
(2)本题考查对年龄雅称的掌握。需了解传统文化中不同年龄段的特定称谓,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记忆能力。
(3)本题考查对年龄代称的理解。需结合古代文学中对女子年龄的雅称,判断符合语境的词汇,考查文化常识的应用能力。
(4)本题考查对古代礼仪文化的认知。需了解男子成年礼的称谓及内涵,考查对传统礼仪知识的掌握。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主旨概括。需结合《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的矛盾点及寓言寓意,考查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能力。
14.出自《论语 为政》,原文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立” 指三十岁,“不惑” 指四十岁。
故答案为:三十;四十
15.“七十岁” 在古代称 “古稀之年”,出自杜甫诗句 “人生七十古来稀”。
故答案为:古稀
16.“十三岁” 女子称 “豆蔻年华”,源于杜牧诗句 “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青春年少。
故答案为:豆蔻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表示成年,称 “弱冠”,“弱” 指尚未完全强健,“冠” 指冠礼。
故答案为:弱冠
18.“其人弗能应也” 是因为卖者既称盾 “不可陷”,又称矛 “无不陷”,二者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寓言启示为言行需逻辑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故答案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19.(2025五下·龙岗月考)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注意加点部分, 写一写时间过得缓慢的感受。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答案】我盯着时钟的秒针,每走一格都像拖着铅球:一分钟 —— 我感觉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原句通过 “具体时间(四十秒钟)+ 主观感受(觉得时间太长)” 的对比,突出时间感知的缓慢。仿写时需保留 “时间单位(一分钟)+ 夸张化感受(像过了一个世纪)” 的结构。“盯着时钟秒针”“拖着铅球” 等细节描写,强化了等待时的焦灼感,与原句 “水手跳进大海” 的场景形成类比,均通过具体动作衬托时间感知。
故答案为:我盯着时钟的秒针,每走一格都像拖着铅球:一分钟 —— 我感觉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点评】本题考查对 “时间主观感受” 的仿写能力,需运用 “具体时间 + 夸张对比” 的句式,结合细节描写表现时间缓慢的心理体验,考查语言表达中具象化情感的技巧。
20.(2025五下·龙岗月考)口语交际。
机智巧妙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六一”文艺汇演中,当音乐缓缓响起时,你作为主持人走上了舞台,可是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你会对观众说些什么来缓解尴尬?
【答案】(微笑着起身)看来今天的舞台太热情啦,连我都忍不住要和它来个 “亲密接触” 呢!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期待接下来的表演呀?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化解尴尬:用 “舞台太热情”“亲密接触” 将跌倒归因于外部趣味因素,避免聚焦自身失误,弱化尴尬氛围。互动引导:以提问 “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期待” 转移观众注意力到演出本身,同时通过微笑、轻松的语气维持主持气场。语言技巧:运用拟人化表达(“舞台太热情”)和幽默自嘲,既符合主持场景的轻松基调,又展现临场应变能力。
故答案为:(微笑着起身)看来今天的舞台太热情啦,连我都忍不住要和它来个 “亲密接触” 呢!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期待接下来的表演呀?
【点评】本题考查在突发场景下的口语应变能力,需结合情境特点,运用幽默语言化解尴尬,同时兼顾与观众的互动,考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现场把控能力。
(2025五下·龙岗月考)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题。
摔跤(节选)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鸽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21.这段话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   、   、蹦、转、揪   、拉、   、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小嘎子的   描写。
22.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和小胖墩儿的劣势各是什么 小嘎子为什么会失败
23.选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嘎子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
【答案】21.站;围;抓;拽;心理
22.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手疾眼快,擅长使巧招;小胖墩儿的劣势: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失败原因:低估了小胖墩儿的摔跤经验,对方 “塌着腰,合了裆” 防守严密,且小胖墩儿膀大腰粗、力气大,小嘎子的巧招未能奏效,反被别住脚推倒。
23.塑造了一个机灵、敏捷、善用策略但略显急躁的小嘎子形象。从 “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可看出他的机灵和敏捷;从 “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已有些沉不住气” 可看出他急于求胜、略显急躁的特点。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提取能力,需从具体语句中辨识动词,并区分动作与心理描写的不同表达形式。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及情节逻辑的理解能力,需结合文中描述分析人物策略与结局的因果关系,把握角色性格与行为的关联。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需从具体描写中提炼性格特征,分析动作、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1.从文中 “各自虎势儿一站”“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三抓两挠”“推拉拽顶” 可提取动作词语;“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 等语句,体现对其心理活动的描写。
故答案为:站;围;抓;拽;心理
22.优势与劣势可从 “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 直接提炼;失败原因需结合双方动作(如小胖墩儿的防守姿态)和体力对比分析,小嘎子依赖技巧却忽视力量差距。
故答案为: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手疾眼快,擅长使巧招;小胖墩儿的劣势: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失败原因:低估了小胖墩儿的摔跤经验,对方 “塌着腰,合了裆” 防守严密,且小胖墩儿膀大腰粗、力气大,小嘎子的巧招未能奏效,反被别住脚推倒。
23.形象分析需结合动作描写(如 “猴儿似的蹦来蹦去”)和心理描写(“总想使巧招”);机灵体现在以巧取胜的策略,急躁则通过 “沉不住气” 的心理和冒进动作(钩腿)体现。
故答案为:塑造了一个机灵、敏捷、善用策略但略显急躁的小嘎子形象。从 “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可看出他的机灵和敏捷;从 “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已有些沉不住气” 可看出他急于求胜、略显急躁的特点。
(2025五下·龙岗月考)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题。
孙庞斗智
魏国与赵国联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让田忌当大将,孙膑当军师,前往救韩。田忌采纳孙膑的建议,率兵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国的大将庞涓知道以后,急忙离开韩国,赶回魏国。这时,齐国的军队已经开到西边去了。孙膑向田忌说:“那三晋的战士,素日勇猛凶悍,而齐国的军队却号称怯懦。善于作战的人,要会顺应形势,加以正确的引导。(兵法)说,走一百里路程去与敌争利,如果给养不能接济,就一定要挫伤领兵的大将:走五十里路程去与敌争利,如果给养不能接济,队伍只能有半数赶到。应该让我们的军队在进入魏国境内的第一天,筑十万个灶台,第二天筑五万个灶台,第三天筑三万个灶台。”
庞涓在齐军后边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说:“我就知道齐军怯懦嘛,进入魏国只有三天,逃跑了的就超过半数!”庞涓扔下他的步兵,带着精锐轻装骑兵, 日夜兼程,追逐齐军。
孙膑估计庞涓以这样的速度行军,在天黑的时候会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脸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于是,孙膑让田忌派人,把一棵大树的皮砍下一块,让它露出白色的木质。在上面写上如下的字:“庞涓死在这棵树下!”又命令一万名射箭能手,埋伏在道路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点起火来,就一齐放箭。”
庞涓果然在夜里来到这颗树下,看见白色的木质上有字,就钻木点火,照着去看。没等他把字念完,齐军就万箭齐发,向他射来。魏军大乱,各不相顾。庞涓知道自己智穷力竭,败局已定,就自杀了。他临死时说:“这一仗可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齐军乘势把庞涓率领的魏军完全歼灭,并俘虏了魏王的太子申,然后撤军回国。
因为这一仗,孙膑名扬天下,他的《孙膑兵法》也流传后世。
2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日夜兼程:   
名扬天下: /
25.孙膑为什么让齐国的军队在进入魏国境内后逐天减少灶台的数量
26.庞涓为什么敢只带精锐轻装骑兵追赶齐军
27.孙膑是如何设计歼灭庞涓率领的魏军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
28.请你分析一下孙膑取胜的主要因素。
29.多选:读了短文,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A.利用好弱势也是在战争中取胜的法宝。
B.自以为是,必食恶果。
C.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打胜仗。
D.一仗打胜就能扬名天下。
E.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
【答案】24.白天黑夜不停地赶路,形容急速行军。
25.利用魏军认为齐军怯懦的心理,通过减灶制造齐军逃亡人数增多的假象,诱使庞涓轻敌冒进。
26.他见齐军灶台数量逐日减少,认定齐军逃亡过半、战斗力削弱,认为无需重兵即可取胜。
27.① 诱敌:用减灶计让庞涓以为齐军逃亡,引其率轻骑追击;② 埋伏:选马陵狭窄险要处,令士兵埋伏;③ 标记:砍树剥皮写字 “庞涓死在此树下”;④ 攻击:待庞涓点火看字时,万箭齐发,歼灭魏军。
28.① 知己知彼:深知魏军轻敌,利用齐军 “怯懦” 的刻板印象设局;② 善用谋略:通过减灶计制造假象,诱敌深入;③ 巧用地形:选马陵险要处埋伏,限制魏军机动性;④ 精准预判:算准庞涓行军速度和到达时间,确保伏击时机。
29.A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需通过文本中人物的行为推断词语的具体所指。
(2)本题考查对人物策略动机的分析能力,需结合文中孙膑对敌我态势的判断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逻辑的分析能力,需从庞涓的主观认知和文中的细节描述入手。
(4)本题考查对事件过程的概括能力,需梳理文中孙膑的战术步骤,用简洁语言整合。
(5)本题考查对人物取胜原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需从战略、心理、环境等多维度归纳。
(6)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能力,需结合故事核心冲突,判断选项与主题的关联性。
24.从文中 “庞涓扔下步兵,带着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逐齐军” 可知,该词强调庞涓为追击齐军而不分昼夜赶路的状态,体现其急切心理。
故答案为:白天黑夜不停地赶路,形容急速行军。
25.孙膑知晓 “三晋战士勇猛,齐军号称怯懦”,便用减灶之计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因胆怯而逃兵激增,从而放下警惕,只带轻骑追击。
故答案为:利用魏军认为齐军怯懦的心理,通过减灶制造齐军逃亡人数增多的假象,诱使庞涓轻敌冒进。
26.文中庞涓观察到 “齐军入魏三日,逃亡者过半”,基于这种错误判断,他轻视齐军,故只带精锐轻骑追击。
故答案为:他见齐军灶台数量逐日减少,认定齐军逃亡过半、战斗力削弱,认为无需重兵即可取胜。
27.孙膑先通过减灶制造假象,再利用马陵地形设伏,最后以树上文字为信号发动攻击,环环相扣。
故答案为:① 诱敌:用减灶计让庞涓以为齐军逃亡,引其率轻骑追击;② 埋伏:选马陵狭窄险要处,令士兵埋伏;③ 标记:砍树剥皮写字 “庞涓死在此树下”;④ 攻击:待庞涓点火看字时,万箭齐发,歼灭魏军。
28.孙膑对庞涓的性格、魏军的心理及地形条件均有精准把握,战术设计严密。
故答案为:① 知己知彼:深知魏军轻敌,利用齐军 “怯懦” 的刻板印象设局;② 善用谋略:通过减灶计制造假象,诱敌深入;③ 巧用地形:选马陵险要处埋伏,限制魏军机动性;④ 精准预判:算准庞涓行军速度和到达时间,确保伏击时机。
29.ABE.正确。
C.“充分利用客观条件” 是取胜条件之一,但非唯一因素;
D.“一仗扬名” 是结果,而非普适性启示。
故答案为:ABE
30.(2025五下·龙岗月考)轻松习作。
小明最喜欢大海了,他想去海底旅行,来一次海洋探险,与海洋动物们碰撞思维。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扬起思维的风帆,和小明一起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海底探险记吧。
你希望和谁一同去探险 你打算带上哪些装备 可能会遇到什么险情,然后怎么脱险的
要求:①展开想象,自拟题目,400字左右;
②想象丰富合理,内容清楚,能根据遭遇的险情,思考采取有效的对策;
③把经历写具体,写出故事的转机以及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小明的海底奇遇:与章鱼博士的较量
小明戴上潜水镜的那一刻,心跳像鼓点般撞击着胸腔。他的探险伙伴 —— 退休海洋学家李教授,正调试着水下通讯器:“记住,遇到状况先观察,再思考。” 他们背着压缩氧气瓶,腰间挂着多功能工具刀,胸前的水下相机闪烁着待机红光。
当游到三百米深的海底峡谷时,一团墨色突然袭来。“是拟态章鱼!” 李教授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那生物伸出腕足缠住了小明的脚蹼,冰冷的触感让他瞬间冷汗涔涔。“别挣扎!” 李教授迅速从工具包掏出一小块发光海藻,“它在模仿海蛇威慑我们,试试用光线干扰!” 小明颤抖着举起防水手电,强光刺破黑暗,章鱼的腕足果然迟疑了。趁它收缩身体的刹那,两人蹬动脚蹼躲进附近的珊瑚礁缝隙。
“现在怎么办?它守在洞口。” 小明看着腕足在礁石外挥舞的章鱼,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李教授指着岩壁上的海螺群:“章鱼怕螺旋形物体,我们用海螺壳搭个‘防御阵’。” 他们快速搜集海螺,在洞口堆成螺旋状屏障。果然,章鱼试探几次后,竟缓缓退开了。
浮出水面时,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小明摸着还在发烫的手心,忽然明白:海底探险的刺激,从来不是蛮力对抗,而是像海螺的螺旋纹路一样,用智慧绕开危险的弯。
【知识点】想象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小明想去海底探险的愿望展开,核心是让作者通过想象编写一个与海洋动物碰撞思维的探险故事,涉及探险伙伴、装备、险情及脱险过程等要素,体裁为想象类记叙文。
【题干分析】材料要求明确探险的关键要素:需设定探险伙伴(如生物学家、潜水员等),携带合理装备(氧气瓶、水下相机、信号枪等),设计具体险情(如遭遇鲨鱼、水母群攻击,或潜水设备故障、卷入海底漩涡等),并体现通过思维对策脱险的过程。同时强调想象要丰富合理,需将经历写具体,包含故事转机和人物心理变化(如从兴奋到恐惧再到冷静应对)。
写作思路:开头可通过小明的憧憬引入探险背景;中间部分按 “准备阶段(介绍伙伴与装备)— 探险过程(遭遇险情,如被巨型章鱼缠住、氧气不足)— 转机(利用装备或智慧化解,如用强光手电吓退生物、用信号枪求救)— 脱险(心理从紧张到释然)” 的结构展开;结尾可升华主题,如感悟海洋奥秘或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生易出现的误区是险情设计过于笼统(如仅写 “遇到危险”),或未突出 “思维碰撞”(如未体现与动物互动或用智慧解决问题),需重点刻画脱险时的策略细节。
【立意提取】1.深海迷航:与鲸鲨的智慧博弈:以与海洋生物的互动为核心,突出思维碰撞。
2.海底溶洞惊魂:氧气瓶告急后的绝地反击:聚焦装备危机与策略应对,体现心理变化。
【点评】想象合理性:将拟态章鱼的生物特性(模仿威慑、怕螺旋形)与脱险策略结合,装备(手电、海螺壳)使用符合海底环境,情节设计逻辑自洽。细节刻画:通过 “心跳像鼓点”“冷汗涔涔” 等心理描写,以及 “堆海螺壳” 的动作细节,展现从恐惧到冷静的心理转变,故事转机(海螺防御阵)突出 “思维碰撞” 的主题。结构完整:按 “准备 — 遇险 — 脱险 — 感悟” 展开,结尾升华至 “智慧对抗危险” 的立意,符合题干 “写出故事转机及心理变化” 的要求。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六单元)月考试卷
1.(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手腕(wǎn) 桅杆 (wéi) 揩油 (kāi) 颧骨(guàn)
B.瞄准(miáo) 撕开(sī) 蘸酱(zhàn) 冷绊子(bàn)
C.赞誉(yù) 咧嘴(liě) 白浆(jiāng) 侄子(zhí)
2.(2025五下·龙岗月考)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
A.或曰 或多或少
B.呼应 弗能应
C.冀复得兔 希冀
3.(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
A.他写初稿时已胸有成竹,所以只须涂改几个词就行了。
B.秋天的天气一会儿出太阳,一会儿下雨, 真让人哭笑不得。
C.这篇文章空话连篇,枯燥乏味,我读得兴致勃勃。
4.(2025五下·龙岗月考)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绝: ①断; ②尽, 穷尽; ③极,极端的;④一定, 无论如何。
刷子李有一手绝活,就是穿一身黑,刷完浆,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现在这门手艺已经绝迹了
A.③④① B.③①④ C.②③①
5.(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句中,有关人物年龄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丽刚满十四,正值豆蔻年华,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朝气。
B.她就是著名余派京剧老生李菊茹,期颐之年的她与西皮二黄打了九十多年交道。
C.她正值弱冠之年,出落得亭亭玉立,举手投足间尽显少女的灵动。
6.(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B.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7.(2025五下·龙岗月考)关于描写人物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选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B.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具体表现人物特点。
C.可以通过描写周围人的反应,直接写出人物特点。
8.(2025五下·龙岗月考)对下列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吗 ”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了小胖墩儿虽胖但动作灵活、有经验)
B.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狼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C.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这是对祥子的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的精神焕发)
9.(2025五下·龙岗月考)根据下面的句子,我猜测所描写人物的职业最可能是(  )
他头戴红色的安全帽,脸在烈日下晒得通红。他穿着帆布衣裤,包裹得很严实。衣服上还有长期工作留下的泥渍。
A.教师 B.建筑工人 C.出租车司机
10.(2025五下·龙岗月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茎灯草》通过写严监生临死时仍惦记节省灯草这件事,表现他的吝啬。
B.《摔跤》生动刻画了小嘎子的一连串动作,来表现小嘎子的机灵。
C.《田忌赛马》启示我们,比赛输赢要靠运气,不用在意策略和实力,只要撞大运就能获胜。
(2025五下·龙岗月考)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máo dùn____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 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自相》中的围观者用一句话chū móu huà cè____就让卖者无地自容; 《田忌赛马》中的孙膑为田忌 提出不一样的对阵方式,并助其赢(yín yíng)得了比赛,得到了引茬; 《跳水》中的船长通过综合分析孩子的处境,miáo zhǔn____用枪孩子,逼他跳水,使其成功获救。这一个个故事带我们领教思维的奥秘, 尽享思维的乐趣。
11.任务一: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美观的汉字。
12.任务二:将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 ”标出来。
13.任务三:上面语段中,画线处有一个错别字和一个使用不当的词语,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2025五下·龙岗月考)根据要求,补充完整。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而立,   不惑。”
15.老爷爷笑着说:“我七十岁了,   之年,比不得你们年轻人有精神。”
16.表妹小小十三岁了,正值   年华,活泼可爱。
17.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称   ,这时行冠礼, 以示成年。
18.《自相矛盾》中,“其人佛能应也”的原因是“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19.(2025五下·龙岗月考)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注意加点部分, 写一写时间过得缓慢的感受。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20.(2025五下·龙岗月考)口语交际。
机智巧妙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六一”文艺汇演中,当音乐缓缓响起时,你作为主持人走上了舞台,可是一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你会对观众说些什么来缓解尴尬?
(2025五下·龙岗月考)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题。
摔跤(节选)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鸽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21.这段话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   、   、蹦、转、揪   、拉、   、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小嘎子的   描写。
22.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和小胖墩儿的劣势各是什么 小嘎子为什么会失败
23.选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嘎子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
(2025五下·龙岗月考)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题。
孙庞斗智
魏国与赵国联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让田忌当大将,孙膑当军师,前往救韩。田忌采纳孙膑的建议,率兵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国的大将庞涓知道以后,急忙离开韩国,赶回魏国。这时,齐国的军队已经开到西边去了。孙膑向田忌说:“那三晋的战士,素日勇猛凶悍,而齐国的军队却号称怯懦。善于作战的人,要会顺应形势,加以正确的引导。(兵法)说,走一百里路程去与敌争利,如果给养不能接济,就一定要挫伤领兵的大将:走五十里路程去与敌争利,如果给养不能接济,队伍只能有半数赶到。应该让我们的军队在进入魏国境内的第一天,筑十万个灶台,第二天筑五万个灶台,第三天筑三万个灶台。”
庞涓在齐军后边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说:“我就知道齐军怯懦嘛,进入魏国只有三天,逃跑了的就超过半数!”庞涓扔下他的步兵,带着精锐轻装骑兵, 日夜兼程,追逐齐军。
孙膑估计庞涓以这样的速度行军,在天黑的时候会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脸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于是,孙膑让田忌派人,把一棵大树的皮砍下一块,让它露出白色的木质。在上面写上如下的字:“庞涓死在这棵树下!”又命令一万名射箭能手,埋伏在道路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点起火来,就一齐放箭。”
庞涓果然在夜里来到这颗树下,看见白色的木质上有字,就钻木点火,照着去看。没等他把字念完,齐军就万箭齐发,向他射来。魏军大乱,各不相顾。庞涓知道自己智穷力竭,败局已定,就自杀了。他临死时说:“这一仗可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齐军乘势把庞涓率领的魏军完全歼灭,并俘虏了魏王的太子申,然后撤军回国。
因为这一仗,孙膑名扬天下,他的《孙膑兵法》也流传后世。
2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日夜兼程:   
名扬天下: /
25.孙膑为什么让齐国的军队在进入魏国境内后逐天减少灶台的数量
26.庞涓为什么敢只带精锐轻装骑兵追赶齐军
27.孙膑是如何设计歼灭庞涓率领的魏军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
28.请你分析一下孙膑取胜的主要因素。
29.多选:读了短文,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A.利用好弱势也是在战争中取胜的法宝。
B.自以为是,必食恶果。
C.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打胜仗。
D.一仗打胜就能扬名天下。
E.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
30.(2025五下·龙岗月考)轻松习作。
小明最喜欢大海了,他想去海底旅行,来一次海洋探险,与海洋动物们碰撞思维。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扬起思维的风帆,和小明一起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海底探险记吧。
你希望和谁一同去探险 你打算带上哪些装备 可能会遇到什么险情,然后怎么脱险的
要求:①展开想象,自拟题目,400字左右;
②想象丰富合理,内容清楚,能根据遭遇的险情,思考采取有效的对策;
③把经历写具体,写出故事的转机以及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手腕” 的 “腕” 应读 “wàn”;“颧骨” 的 “颧” 应读 “quán” 。
BC.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的掌握,需准确认读常见汉字,尤其是易读错字,考查字音辨识的基础知识与能力 。
2.【答案】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 选项中,“或曰” 的 “或” 是 “有人” 的意思;“或多或少” 的 “或” 是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二者意思不同。
B 选项中,“呼应” 和 “弗能应” 的 “应” 都有 “回应、应答” 之意 。
C 选项中,“冀复得兔” 和 “希冀” 的 “冀” 都是 “希望” 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和现代词语中同一字含义的辨析能力,需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考查字词含义的精准把握与区分能力 。
3.【答案】C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B.正确。
C.“兴致勃勃” 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而前文说文章 “空话连篇,枯燥乏味”,与 “兴致勃勃” 语义矛盾,使用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成语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是否恰当的判断能力,需结合成语含义和语境语义分析,考查成语理解与语境适配的运用能力 。
4.【答案】A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绝活” 的 “绝” 意思是极、极端的(③ ),表示刷子李的手艺很特别、高超;“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的 “绝” 是一定、无论如何的意思(④ ),强调肯定没有白点;“绝迹” 的 “绝” 是断的意思(① ),指手艺不存在、中断了。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多义字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需结合词语和句子的具体语境,判断字义,考查对汉字多义性的掌握与运用水平。
5.【答案】C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B.正确。
C.“弱冠之年” 特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句中形容 “少女”,适用对象错误,故不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中年龄称谓的理解与运用。重点考查不同称谓对应的年龄范围及性别特征,需准确掌握 “豆蔻年华”“期颐”“弱冠” 等术语的适用语境,判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搭配是否准确。
6.【答案】B
【知识点】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
【解析】【分析】AC.正确。
B.“楚 / 人有鬻盾与 / 矛者” 划分错误,正确应为 “楚人 / 有鬻盾与矛者”。“楚人” 指楚国人,是完整主语,“鬻盾与矛” 为谓语,应在 “楚人” 后停顿,“与” 连接 “盾” 和 “矛”,中间不可断开。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能力。需结合文言句式结构、词语搭配及语义逻辑,判断停顿位置是否符合语法规则与表达习惯,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感知与断句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描写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AB.正确。
C.描写周围人的反应属于侧面烘托,是间接表现人物特点,而非 “直接写出”,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重点区分正面描写(如神态、语言、心理等)与侧面描写(如周围人的反应)的特点,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分类及作用的掌握程度。
8.【答案】B
【知识点】描写手法辨析
【解析】【分析】AC.正确。
B.“两眼睁的溜圆”“摇头”“指得紧” 均为动作和神态描写,而非心理描写,严监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吝啬,此句分析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识别与分析能力。需准确区分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描写方式,结合具体语句判断其作用,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刻画手法的理解深度。
9.【答案】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句中 “红色安全帽”“帆布衣裤”“泥渍”“烈日下工作” 等细节,均与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户外施工、需佩戴安全帽、衣物易沾染泥渍)高度匹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通过细节描写推断人物职业的能力。需结合关键词(如安全帽、泥渍、工作环境)与职业特征的关联性,考查对生活常识与文本细节的综合分析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分析】AB.正确。
C.《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调整马匹出场顺序获胜,核心启示是策略和实力的重要性,而非 “靠运气撞大运”,此说法与文章主旨相悖,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与主旨的理解能力。需结合具体篇目(《两茎灯草》《摔跤》《田忌赛马》)的情节和主题,判断选项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及道理启示的分析是否准确,考查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程度。
【答案】11.矛盾、出谋划策、瞄准
12.赢(yíng)
13.“引茬” 改为 “引荐”(用改正号将 “茬” 改为 “荐”);“领教” 改为 “领略”(用改正号将 “领教” 改为 “领略”)。
【知识点】修改病句;字音;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的拼写能力。需根据拼音和语境准确书写词语,重点关注易错字的笔画结构,考查对生字词的掌握熟练度。
(2)本题考查汉字读音的辨析能力。需区分易混淆字的读音,结合词语含义判断正确读音,考查对字音的准确把握。
(3)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与词语运用能力。需结合语境判断字形正误及词语搭配合理性,考查对汉字字义和词语语境义的理解。
11.“矛盾” 注意 “矛” 字上半部分无钩,“盾” 字右下部分为 “目”。“出谋划策” 中 “谋”“策” 需注意笔画,“谋” 左为 “讠”,右为 “某”;“策” 下半部分为 “朿”。“瞄准” 中 “瞄” 左为 “目”,右为 “苗”,切勿写成 “描”。
故答案为:矛盾、出谋划策、瞄准
12.“赢” 读音为 yíng,注意与 “赢(léi)”“羸(léi)” 区分,此处 “赢得” 意为获得,应读 yíng。
故答案为:赢(yíng)
13.“引荐” 指推荐人才,符合孙膑被推荐的语境;“茬” 指农作物残留根茎,属形近字误用。“领略” 侧重体会、感受,与 “奥秘” 搭配恰当;“领教” 多指向人请教或体验,此处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引茬” 改为 “引荐”(用改正号将 “茬” 改为 “荐”);“领教” 改为 “领略”(用改正号将 “领教” 改为 “领略”)。
【答案】14.三十;四十
15.古稀
16.豆蔻
17.弱冠
18.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知识点】国学常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经典名句的记忆能力。需熟记儒家经典中关于年龄的表述,考查对传统文化名句的积累程度。
(2)本题考查对年龄雅称的掌握。需了解传统文化中不同年龄段的特定称谓,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记忆能力。
(3)本题考查对年龄代称的理解。需结合古代文学中对女子年龄的雅称,判断符合语境的词汇,考查文化常识的应用能力。
(4)本题考查对古代礼仪文化的认知。需了解男子成年礼的称谓及内涵,考查对传统礼仪知识的掌握。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主旨概括。需结合《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的矛盾点及寓言寓意,考查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能力。
14.出自《论语 为政》,原文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立” 指三十岁,“不惑” 指四十岁。
故答案为:三十;四十
15.“七十岁” 在古代称 “古稀之年”,出自杜甫诗句 “人生七十古来稀”。
故答案为:古稀
16.“十三岁” 女子称 “豆蔻年华”,源于杜牧诗句 “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青春年少。
故答案为:豆蔻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 “冠礼”,表示成年,称 “弱冠”,“弱” 指尚未完全强健,“冠” 指冠礼。
故答案为:弱冠
18.“其人弗能应也” 是因为卖者既称盾 “不可陷”,又称矛 “无不陷”,二者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寓言启示为言行需逻辑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故答案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19.【答案】我盯着时钟的秒针,每走一格都像拖着铅球:一分钟 —— 我感觉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知识点】仿写
【解析】【分析】原句通过 “具体时间(四十秒钟)+ 主观感受(觉得时间太长)” 的对比,突出时间感知的缓慢。仿写时需保留 “时间单位(一分钟)+ 夸张化感受(像过了一个世纪)” 的结构。“盯着时钟秒针”“拖着铅球” 等细节描写,强化了等待时的焦灼感,与原句 “水手跳进大海” 的场景形成类比,均通过具体动作衬托时间感知。
故答案为:我盯着时钟的秒针,每走一格都像拖着铅球:一分钟 —— 我感觉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点评】本题考查对 “时间主观感受” 的仿写能力,需运用 “具体时间 + 夸张对比” 的句式,结合细节描写表现时间缓慢的心理体验,考查语言表达中具象化情感的技巧。
20.【答案】(微笑着起身)看来今天的舞台太热情啦,连我都忍不住要和它来个 “亲密接触” 呢!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期待接下来的表演呀?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化解尴尬:用 “舞台太热情”“亲密接触” 将跌倒归因于外部趣味因素,避免聚焦自身失误,弱化尴尬氛围。互动引导:以提问 “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期待” 转移观众注意力到演出本身,同时通过微笑、轻松的语气维持主持气场。语言技巧:运用拟人化表达(“舞台太热情”)和幽默自嘲,既符合主持场景的轻松基调,又展现临场应变能力。
故答案为:(微笑着起身)看来今天的舞台太热情啦,连我都忍不住要和它来个 “亲密接触” 呢!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期待接下来的表演呀?
【点评】本题考查在突发场景下的口语应变能力,需结合情境特点,运用幽默语言化解尴尬,同时兼顾与观众的互动,考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与现场把控能力。
【答案】21.站;围;抓;拽;心理
22.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手疾眼快,擅长使巧招;小胖墩儿的劣势: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失败原因:低估了小胖墩儿的摔跤经验,对方 “塌着腰,合了裆” 防守严密,且小胖墩儿膀大腰粗、力气大,小嘎子的巧招未能奏效,反被别住脚推倒。
23.塑造了一个机灵、敏捷、善用策略但略显急躁的小嘎子形象。从 “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可看出他的机灵和敏捷;从 “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已有些沉不住气” 可看出他急于求胜、略显急躁的特点。
【知识点】课内现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提取能力,需从具体语句中辨识动词,并区分动作与心理描写的不同表达形式。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及情节逻辑的理解能力,需结合文中描述分析人物策略与结局的因果关系,把握角色性格与行为的关联。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需从具体描写中提炼性格特征,分析动作、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1.从文中 “各自虎势儿一站”“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三抓两挠”“推拉拽顶” 可提取动作词语;“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 等语句,体现对其心理活动的描写。
故答案为:站;围;抓;拽;心理
22.优势与劣势可从 “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 直接提炼;失败原因需结合双方动作(如小胖墩儿的防守姿态)和体力对比分析,小嘎子依赖技巧却忽视力量差距。
故答案为:小嘎子认为自己的优势:手疾眼快,擅长使巧招;小胖墩儿的劣势: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失败原因:低估了小胖墩儿的摔跤经验,对方 “塌着腰,合了裆” 防守严密,且小胖墩儿膀大腰粗、力气大,小嘎子的巧招未能奏效,反被别住脚推倒。
23.形象分析需结合动作描写(如 “猴儿似的蹦来蹦去”)和心理描写(“总想使巧招”);机灵体现在以巧取胜的策略,急躁则通过 “沉不住气” 的心理和冒进动作(钩腿)体现。
故答案为:塑造了一个机灵、敏捷、善用策略但略显急躁的小嘎子形象。从 “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 可看出他的机灵和敏捷;从 “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已有些沉不住气” 可看出他急于求胜、略显急躁的特点。
【答案】24.白天黑夜不停地赶路,形容急速行军。
25.利用魏军认为齐军怯懦的心理,通过减灶制造齐军逃亡人数增多的假象,诱使庞涓轻敌冒进。
26.他见齐军灶台数量逐日减少,认定齐军逃亡过半、战斗力削弱,认为无需重兵即可取胜。
27.① 诱敌:用减灶计让庞涓以为齐军逃亡,引其率轻骑追击;② 埋伏:选马陵狭窄险要处,令士兵埋伏;③ 标记:砍树剥皮写字 “庞涓死在此树下”;④ 攻击:待庞涓点火看字时,万箭齐发,歼灭魏军。
28.① 知己知彼:深知魏军轻敌,利用齐军 “怯懦” 的刻板印象设局;② 善用谋略:通过减灶计制造假象,诱敌深入;③ 巧用地形:选马陵险要处埋伏,限制魏军机动性;④ 精准预判:算准庞涓行军速度和到达时间,确保伏击时机。
29.A
【知识点】写人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需通过文本中人物的行为推断词语的具体所指。
(2)本题考查对人物策略动机的分析能力,需结合文中孙膑对敌我态势的判断进行理解。
(3)本题考查对人物行为逻辑的分析能力,需从庞涓的主观认知和文中的细节描述入手。
(4)本题考查对事件过程的概括能力,需梳理文中孙膑的战术步骤,用简洁语言整合。
(5)本题考查对人物取胜原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需从战略、心理、环境等多维度归纳。
(6)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能力,需结合故事核心冲突,判断选项与主题的关联性。
24.从文中 “庞涓扔下步兵,带着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逐齐军” 可知,该词强调庞涓为追击齐军而不分昼夜赶路的状态,体现其急切心理。
故答案为:白天黑夜不停地赶路,形容急速行军。
25.孙膑知晓 “三晋战士勇猛,齐军号称怯懦”,便用减灶之计让庞涓误以为齐军因胆怯而逃兵激增,从而放下警惕,只带轻骑追击。
故答案为:利用魏军认为齐军怯懦的心理,通过减灶制造齐军逃亡人数增多的假象,诱使庞涓轻敌冒进。
26.文中庞涓观察到 “齐军入魏三日,逃亡者过半”,基于这种错误判断,他轻视齐军,故只带精锐轻骑追击。
故答案为:他见齐军灶台数量逐日减少,认定齐军逃亡过半、战斗力削弱,认为无需重兵即可取胜。
27.孙膑先通过减灶制造假象,再利用马陵地形设伏,最后以树上文字为信号发动攻击,环环相扣。
故答案为:① 诱敌:用减灶计让庞涓以为齐军逃亡,引其率轻骑追击;② 埋伏:选马陵狭窄险要处,令士兵埋伏;③ 标记:砍树剥皮写字 “庞涓死在此树下”;④ 攻击:待庞涓点火看字时,万箭齐发,歼灭魏军。
28.孙膑对庞涓的性格、魏军的心理及地形条件均有精准把握,战术设计严密。
故答案为:① 知己知彼:深知魏军轻敌,利用齐军 “怯懦” 的刻板印象设局;② 善用谋略:通过减灶计制造假象,诱敌深入;③ 巧用地形:选马陵险要处埋伏,限制魏军机动性;④ 精准预判:算准庞涓行军速度和到达时间,确保伏击时机。
29.ABE.正确。
C.“充分利用客观条件” 是取胜条件之一,但非唯一因素;
D.“一仗扬名” 是结果,而非普适性启示。
故答案为:ABE
30.【答案】小明的海底奇遇:与章鱼博士的较量
小明戴上潜水镜的那一刻,心跳像鼓点般撞击着胸腔。他的探险伙伴 —— 退休海洋学家李教授,正调试着水下通讯器:“记住,遇到状况先观察,再思考。” 他们背着压缩氧气瓶,腰间挂着多功能工具刀,胸前的水下相机闪烁着待机红光。
当游到三百米深的海底峡谷时,一团墨色突然袭来。“是拟态章鱼!” 李教授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那生物伸出腕足缠住了小明的脚蹼,冰冷的触感让他瞬间冷汗涔涔。“别挣扎!” 李教授迅速从工具包掏出一小块发光海藻,“它在模仿海蛇威慑我们,试试用光线干扰!” 小明颤抖着举起防水手电,强光刺破黑暗,章鱼的腕足果然迟疑了。趁它收缩身体的刹那,两人蹬动脚蹼躲进附近的珊瑚礁缝隙。
“现在怎么办?它守在洞口。” 小明看着腕足在礁石外挥舞的章鱼,心脏几乎要跳出喉咙。李教授指着岩壁上的海螺群:“章鱼怕螺旋形物体,我们用海螺壳搭个‘防御阵’。” 他们快速搜集海螺,在洞口堆成螺旋状屏障。果然,章鱼试探几次后,竟缓缓退开了。
浮出水面时,夕阳将海面染成金色。小明摸着还在发烫的手心,忽然明白:海底探险的刺激,从来不是蛮力对抗,而是像海螺的螺旋纹路一样,用智慧绕开危险的弯。
【知识点】想象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小明想去海底探险的愿望展开,核心是让作者通过想象编写一个与海洋动物碰撞思维的探险故事,涉及探险伙伴、装备、险情及脱险过程等要素,体裁为想象类记叙文。
【题干分析】材料要求明确探险的关键要素:需设定探险伙伴(如生物学家、潜水员等),携带合理装备(氧气瓶、水下相机、信号枪等),设计具体险情(如遭遇鲨鱼、水母群攻击,或潜水设备故障、卷入海底漩涡等),并体现通过思维对策脱险的过程。同时强调想象要丰富合理,需将经历写具体,包含故事转机和人物心理变化(如从兴奋到恐惧再到冷静应对)。
写作思路:开头可通过小明的憧憬引入探险背景;中间部分按 “准备阶段(介绍伙伴与装备)— 探险过程(遭遇险情,如被巨型章鱼缠住、氧气不足)— 转机(利用装备或智慧化解,如用强光手电吓退生物、用信号枪求救)— 脱险(心理从紧张到释然)” 的结构展开;结尾可升华主题,如感悟海洋奥秘或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生易出现的误区是险情设计过于笼统(如仅写 “遇到危险”),或未突出 “思维碰撞”(如未体现与动物互动或用智慧解决问题),需重点刻画脱险时的策略细节。
【立意提取】1.深海迷航:与鲸鲨的智慧博弈:以与海洋生物的互动为核心,突出思维碰撞。
2.海底溶洞惊魂:氧气瓶告急后的绝地反击:聚焦装备危机与策略应对,体现心理变化。
【点评】想象合理性:将拟态章鱼的生物特性(模仿威慑、怕螺旋形)与脱险策略结合,装备(手电、海螺壳)使用符合海底环境,情节设计逻辑自洽。细节刻画:通过 “心跳像鼓点”“冷汗涔涔” 等心理描写,以及 “堆海螺壳” 的动作细节,展现从恐惧到冷静的心理转变,故事转机(海螺防御阵)突出 “思维碰撞” 的主题。结构完整:按 “准备 — 遇险 — 脱险 — 感悟” 展开,结尾升华至 “智慧对抗危险” 的立意,符合题干 “写出故事转机及心理变化” 的要求。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