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解放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阶段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解放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阶段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解放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阶段考试试卷
1.(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徘徊(huái) 浑身解(xiè)数 迸(bèng)溅 蒙(méng)古包
B.蜷(quán)缩 潜(qián)移默化 菜畦(qí) 追悼(dào)
C.记载(zǎi) 奄(yān)奄一息 刹(chà)那 绷(běng)着脸
D.龟(jūn)裂 惟妙惟肖(xiào) 脊(jí)梁 入场券(quàn)
【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蒙古包” 的 “蒙” 应读 “měng”,“蒙” 作民族名称(如蒙古族)时读三声,读音错误。
B.所有加粗字读音均正确。“蜷” 读 quán,“潜” 读 qián(注意 “潜移默化” 中 “潜” 不读 qiǎn),“畦” 读 qí,“悼” 读 dào。
C.“奄奄一息” 的 “奄” 应读 “yǎn”,“奄” 表示 “气息微弱” 时读三声,读音错误。
D.“脊梁” 的 “脊” 应读 “jǐ”,三声,指脊柱,读音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的准确辨析能力,重点考查多音字(如 “蒙、载、肖”)、易读错字(如 “蜷、畦、脊”)的正确发音。需结合词语语境判断字音,避免因方言习惯或形近字导致误读,考查对基础语音知识的扎实掌握。
2.(2025六下·新宁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竣工 司空见贯 世外桃源 万象更新
B.寒暄 再接再厉 漫不经心 见微知著
C.云霄 滥竽充数 走头无路 不可思议
D.辐射 金榜提名 锲而不舍 通宵达旦
【答案】B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司空见贯” 应为 “司空见惯”,“惯” 指习惯,“司空见惯” 形容常见之事,而非 “贯穿” 的 “贯”,属于形近字误用。
B.无错别字。“寒暄” 指冷暖问候,“厉” 在 “再接再厉” 中意为 “磨快,引申为努力”,书写正确。
C.“走头无路” 应为 “走投无路”,“投” 指投奔,“走投无路” 形容处境窘迫,而非 “头脑” 的 “头”,属于同音字误用。
D.“金榜提名” 应为 “金榜题名”,“题” 指题写,“金榜题名” 指名字被写在榜单上,而非 “提出” 的 “提”,属于同音字误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侧重对形近字(如 “惯 / 贯”“题 / 提”)、同音字(如 “投 / 头”)的辨析。命题聚焦常见成语、俗语中的易错字,需根据词义区分字形(如 “走投无路” 中 “投” 的字义),考查对汉字构字规律及词语含义的理解与记忆。
3.(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关于古代年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描述年龄从小到大依次为:襁褓、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
B.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刚成年。
C.豆蔻,指十一二岁少女;及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十五周岁结发,用笄贯之。
D.“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表述的年龄为141岁。
【答案】C
【知识点】国学常识
【解析】【分析】ABD.正确。
C.“豆蔻” 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女,而非 “十一二岁”。“及笄” 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结发,用笄(簪子)固定发髻,标志成年,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年龄称谓的文化常识。 需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常见年龄代称的具体含义与对应年龄,如豆蔻、及笄、弱冠等的准确指代;年龄称谓的排序逻辑,如从幼年到老年的顺序。
4.(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疏散,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B.春天的花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的花朵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C.他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只知道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态度实在令人不齿。
D.老师的一番话如雷贯耳,让他顿时恍然大悟,对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感到深深的懊悔。
【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此处想表达老师的话让他醒悟,应使用 “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等形容话语震撼力的成语,“如雷贯耳” 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侧重语境与词义的匹配。需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避免望文生义或误用场景。
5.(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汤:赴汤蹈火 汤汤乎若流水
B.盈:盈盈一水间 笑脸盈盈
C.然: 不以为然 笑而然之
D.走:走马观花 走访亲友
【答案】B
【知识点】字义;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A.赴汤蹈火:“汤” 指热水,形容不畏艰难险阻。汤汤乎若流水:“汤汤(shāng)” 形容水流盛大的样子,与 “热水” 无关。
B.“盈盈” 形容水清澈、晶莹的样子,也可引申为 “充盛”。笑脸盈盈:“盈盈” 形容笑容饱满、洋溢的样子,均含 “饱满、充盛” 之意。
C.不以为然:“然” 指正确,“不以为然” 表示不认为是对的。笑而然之:“然” 作动词,指 “认为…… 正确”,二者词性和含义不同。
D.走马观花:“走” 指跑,“走马” 即策马奔跑,形容观察粗略。走访亲友:“走” 指前往、拜访,与 “跑” 的含义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多义字词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成语、文言词汇中字词意义的辨析,要求结合词语语境准确判断字义,需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特定语境下的词义引申。答题时需紧扣词语整体含义,分析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指向,避免望文生义。
6.(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计划在 2030年前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
B.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主题,旨在向世界展示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为目的。
C.十一月,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红枫叶迎来最佳观赏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登山赏叶。
D.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学生能否形成尊重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的关键。
【答案】C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我国计划在 2030 年前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
错误类型:宾语残缺。
解析:“突破掌握” 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 “技术”,改为 “突破掌握…… 技术”。
B.“旨在……” 与 “以…… 为目的” 两种句式混用,应删去 “为目的”,改为 “旨在向世界展示…… 图景”。
C.十一月,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红枫叶迎来最佳观赏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登山赏叶。解析:句子结构完整,主语 “红枫叶” 与谓语 “迎来最佳观赏期” 搭配合理,后半句 “吸引游客” 逻辑连贯,无语病。
D.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学生能否形成尊重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的关键。
错误类型:一面对两面不搭配。前半句 “正确的劳动观念” 是肯定表述,后半句 “能否” 是两面词,应删去 “能否”,或在句首加 “是否具有”,使前后逻辑一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涉及宾语残缺、句式杂糅、搭配不当等常见语病类型。重点考查对句子结构完整性、语义逻辑一致性的把握,要求结合语法规则与语境分析语病,需注意标志性错误特征(如 “旨在…… 为目的” 的杂糅结构、“能否” 等两面词的搭配问题),提升对病句的敏感度与辨析能力。
7.(2025六下·新宁月考)把下列诗句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重要节日
【解析】【分析】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的是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早的节日。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点明清明节,一般在公历 4 月 4 日至 6 日,在春节之后。④“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描绘的是七夕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七,在清明节之后。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应的是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是四个节日中最晚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中传统节日时间顺序的理解。需要结合诗句中的节日关键词,联系中国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进行排序,重点考查对传统文化常识的掌握及诗句内涵的解读能力。
8.(2025六下·新宁月考)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把词语写下来。
又是一年玉兰花开,忘不了刚入学时的腼腆xiū sè   ,忘不了学习时的quán shén guàn zhù   ,忘不了戴上红领巾那一刻的自豪喜悦,忘不了失败时的温暖kuān wèi   , 忘不了yǐn rén rù shèng   的课堂……往事桩桩件件,lì lì zài mù   。时间轻轻悄悄地挪移着,我们也在diē diē zhuàng zhuàng   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答案】羞涩;全神贯注;宽慰;引人入胜;历历在目;跌跌撞撞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羞涩” 指因胆怯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注意 “羞” 的下半部分是 “丑”,“涩” 右边是 “刃” 加 “止”。“全神贯注”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贯” 不要写成 “惯”,“注” 右边是 “主”。“宽慰” 指宽解安慰,“宽” 注意宝盖头下是 “苋”,“慰” 下半部分是 “心”。“引人入胜” 指吸引人进入美妙的境界,“胜” 此处指胜境,不要写成 “盛”。“历历在目” 指过去的事情清楚地重现在眼前,“历” 不要写成 “厉”,注意两个 “历” 的写法。“跌跌撞撞” 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两个 “跌”“撞” 均为左右结构,注意偏旁 “足” 的写法。
故答案为:羞涩;全神贯注;宽慰;引人入胜;历历在目;跌跌撞撞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侧重对常用词语的字形、字义的掌握,需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字形,同时注意易错字的笔画结构,考查对汉字基础书写规范的熟悉程度。
(2025六下·新宁月考)9.《北京的春节》按照空间顺序,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最能表现出北京独有的春节习俗。
10.鲜花、堤岸”的音节是’’xiān huā、dī àn.
11.“大家都说他学习好”和“没有人不说他学习不好”意思一样。
12.“凹” “凸”都是5画,“鼎”是12画,其中“凸”的第四笔是“横折折折”。
13.毕业之际,我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答案】9.错误
10.正确
11.错误
12.正确
13.正确
【知识点】句式转换;字音;笔画与笔顺;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课文写作顺序的理解,需明确文章结构与叙述逻辑,重点考查对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汉语拼音的拼写能力,侧重音节拼写规范与声调标注规则,考查对基础语音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本题考查对句式语义的理解,涉及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语义转换,考查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汉字笔画与笔顺的掌握,需准确记忆特殊字形的书写规范,考查对汉字结构与书写细节的认知能力。
(5)本题考查对名言警句的理解与运用,需结合语境判断语句适用性,考查对传统文化名句的积累与实际应用能力。
9.《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而非空间顺序)展开叙述,通过腊八、腊月二十三等时间节点展现春节习俗。
故答案为:错误
10.“鲜花” 拼音为 “xiān huā”,“堤岸” 拼音为 “dī àn”,音节拼写符合汉语拼音规则,声调标注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11.“大家都说他学习好” 是肯定表述,“没有人不说他学习不好” 双重否定后意为 “大家都说他学习不好”,二者意思相反。
故答案为:错误
12.“凹”“凸” 均为 5 画,“鼎” 共 12 画;“凸” 的笔顺为:竖、横、竖、横折折折、横,第四笔是 “横折折折”。
故答案为:正确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常用于表达对老师培育之恩的感激,符合毕业致谢的语境。
故答案为:正确
(2025六下·新宁月考)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4.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缩句)
15.刘老师对壮壮说:“下午我有事,你组织同学继续完成作业。” (改为转述句)
16.仿写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谷害羞地低着头,那是要教我们谦虚;蜜蜂勤勤恳恳地采蜜,那是要教我们勤奋;   ,   。
【答案】14.影儿闪过了。
15.刘老师对壮壮说,下午他有事,让壮壮组织同学继续完成作业。
16.挺拔的青松毅然挺立在雪中;那是要教我们坚强
【知识点】句式转换;仿写;缩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缩句能力,侧重提取句子主干,需区分修饰成分与核心语义,考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直述句改转述句的能力,涉及人称代词、标点符号的转换规则,考查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逻辑性。
(3)本题考查排比句仿写能力,需结合自然意象提炼哲理,考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与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14.缩句需保留句子主干 “主语 + 谓语 + 宾语”,删去 “新来的”“日子的”“又开始在叹息里” 等修饰成分,保留核心 “影儿(主语)+ 闪过了(谓语)”。
故答案为:影儿闪过了。
15.转述句需将第一人称 “我” 改为第三人称 “他”,冒号改逗号,引号删除;同时将 “你” 改为 “壮壮” 以明确对象,确保人称转换准确。
故答案为:刘老师对壮壮说,下午他有事,让壮壮组织同学继续完成作业。
16.仿写需遵循 “自然景物 + 动作 / 状态 + 启示” 的结构,前半句描写景物特征(如青松挺立雪中),后半句提炼品质(坚强),与前两句构成排比。
故答案为:挺拔的青松毅然挺立在雪中;那是要教我们坚强
(2025六下·新宁月考)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7.【惜时劝学】我们从《长歌行》“少壮不努力,   ”中懂得惜时;从“   ,一字值千金”中明白读书要用心;从《匆匆》中“过去的日子如轻风,被微风吹散了”感受时光易逝。
18.【家国情怀】李贺用“大漠沙如雪,   ”描绘边塞风光;于谦以“   ,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高洁志向;苏轼在《浣溪沙》中以“   ?门前流水尚能西”展现豁达胸襟。
19.【四季之美】春有“春城无处不飞花   ”的生机;夏有“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热烈;秋有“中庭地白树栖鸦,   ”的静谧;冬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的奇幻。
【答案】17.老大徒伤悲;读书须用意
18.燕山月似钩;粉骨碎身浑不怕;谁道人生无再少
19.寒食东风御柳斜;映日荷花别样红;冷露无声湿桂花;千树万树梨花开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经典诗文与俗语的积累,侧重对惜时主题名句的记忆,考查对传统文化中劝学思想的掌握程度。
(2)本题考查不同主题诗词的积累,涉及边塞、咏物、言志类作品,考查对经典诗句的理解与准确默写能力。
(3)本题考查四季主题诗句的积累,侧重对古典诗词中自然意象的记忆,考查对不同季节景物描写的理解与默写能力。
17.《长歌行》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强调珍惜时光,努力奋进,注意 “徒” 不要写成 “徙”。“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出自《增广贤文》,强调读书要用心体会,“须” 表示 “必须”,切勿错写为 “需”。
故答案为:老大徒伤悲;读书须用意
18.李贺《马诗》中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以比喻手法勾勒边塞夜景,“钩” 指弯月,注意字形。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 体现坚贞品格,“浑” 意为 “全、都”,不可写作 “混”。苏轼《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以反问表达豁达,“少” 读 shào,指青春时光。
故答案为:燕山月似钩;粉骨碎身浑不怕;谁道人生无再少
19.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描绘春日长安景象,“御柳” 指皇宫中的柳树,“斜” 读 xié。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夏日荷塘,“映” 注意右边是 “央”。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渲染秋夜意境,“栖” 指栖息,切勿错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梨” 字需与 “犁” 区分。
故答案为:寒食东风御柳斜;映日荷花别样红;冷露无声湿桂花;千树万树梨花开
(2025六下·新宁月考)20.读名著,辩观点。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刚说:“汤姆·索亚调皮捣蛋,还经常逃学,算不上英雄。”小美说: “汤姆虽然调皮,但他勇敢、善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个小英雄。”你同意谁的观点?或者你有不同看法?请结合书中具体情节,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21.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带有“三”的故事很多,例如《水浒传》中有“   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有“刘备三请   ”,《西游记》中有“   ”。四大名著讲述了太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值得我们一读。
【答案】20.同意;在《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曾与哈克在墓地目睹乔埃杀人,尽管内心恐惧,但最终在法庭上勇敢指证凶手,展现出正义与胆识;他还带领贝琪在山洞中迷路时,凭借智慧找到出口,并用风筝线为同伴探路,体现出临危不乱的勇气。这些情节都证明他虽有调皮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具备英雄特质。
21.宋江;诸葛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 “三借芭蕉扇” 等)
【知识点】畅谈想法;《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汤姆·索亚历险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结合具体情节辩证评价角色,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多面性的认知与阐释能力。
(2)本题考查对四大名著中经典情节的积累,侧重对带 “三” 标志性故事的记忆,考查对传统文学名著的熟悉程度与知识迁移能力。
20.观点:同意小美的观点,汤姆 索亚是小英雄。理由:在《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曾与哈克在墓地目睹乔埃杀人,尽管内心恐惧,但最终在法庭上勇敢指证凶手,展现出正义与胆识;他还带领贝琪在山洞中迷路时,凭借智慧找到出口,并用风筝线为同伴探路,体现出临危不乱的勇气。这些情节都证明他虽有调皮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具备英雄特质。
故答案为:同意;在《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曾与哈克在墓地目睹乔埃杀人,尽管内心恐惧,但最终在法庭上勇敢指证凶手,展现出正义与胆识;他还带领贝琪在山洞中迷路时,凭借智慧找到出口,并用风筝线为同伴探路,体现出临危不乱的勇气。这些情节都证明他虽有调皮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具备英雄特质。
21.《水浒传》中 “三打祝家庄” 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的经典战役,体现团队智慧;《三国演义》中 “三顾茅庐” 讲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凸显求贤若渴;《西游记》中带 “三” 的情节如 “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变化)、“三借芭蕉扇”(借扇过火焰山)等,均为重要故事。
故答案为:宋江;诸葛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 “三借芭蕉扇” 等)
(2025六下·新宁月考) 文言文阅读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②,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识:见识。③下流:下等,劣等。
22.“断”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断开 B.判断 C.绝对 一定
23.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而短文中,曾国藩认为的“读书三要”分别是   ,   和    (用原文回答。)
24.刘明阅读了《上下五千年》之后,觉得已经掌握了全部的历史知识,常常在同学们面前自夸。下面内容用来劝告刘明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B.有识则知学间无尽。
C.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25.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答案】22.C
23.有志;有识;有恒
24.B
25.文中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对我启发最深。以前我读完几本科普书就觉得知识足够,后来发现每本书只是打开了新领域的大门,比如读《昆虫记》后,才知道昆虫世界还有无数奥秘待探索。这让我明白学无止境,需保持谦逊。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考查对文言文语义的准确把握。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直接提取能力,侧重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梳理与概括。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迁移应用能力,要求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现实情境,考查知识的活学活用。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要求将古人治学观点与个人体验结合,考查思辨与表达能力。
2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意为有恒心的人就绝对没有做不成的事,“断” 在此处表示 “绝对、一定”,故选 C。
故答案为:C
23.原文首句明确提出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直接提取关键词即可。
故答案为:有志;有识;有恒
24.刘明认为自己 “掌握全部历史知识”,体现出缺乏 “学问无尽” 的认知。文中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正针对这种自满心态,故选 B。
故答案为:B
25.结合文中 “有志、有识、有恒” 任一要点,联系自身读书经历,体现对学习态度或方法的反思。如以 “有恒” 为例,可谈坚持阅读某类书籍的收获。
故答案为:文中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对我启发最深。以前我读完几本科普书就觉得知识足够,后来发现每本书只是打开了新领域的大门,比如读《昆虫记》后,才知道昆虫世界还有无数奥秘待探索。这让我明白学无止境,需保持谦逊。
(2025六下·新宁月考) 课外阅读。
【材料一】
父母担心影响考试,没收了小李的手机,小李一下子变得焦躁不安,六神无主,甚至动辄跟家人吵架。心理学家表示,小李这种状况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
【材料二】
六(1)班学生假期使用手机调查表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 比例 依赖手机原因 比例
1小时一下 19.23% 通讯需要 21.15%
1至2小时 21.15% 放松需要 42.31%
2至5小时 44.23% 上网查资料 19.23%
5小时以上 15.39% 生活无聊空虚 17.31%
【材料三】
专家对于手机依赖的观点
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适当地强迫自己远离手机;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必要时要有心理医生进行干预治疗:智能手机厂商要尽到社会责任,比如在手机说明书的醒目位置,指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造成的危害。
26.根据以上信息,请你说说什么是“手机依赖症”?
27.对调查统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依赖手机的原因有多种。
B.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不低于2个小时
C.近一半学生放松方式是使用手机。
D.学生依赖手机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无聊空虚。
28.根据材料,请给小李的家长提两点建议来治疗他的“手机依赖症”。
【答案】26.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无法离开手机,否则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等症状。
27.D
28.带小李多接触大自然,如周末去公园、郊外游玩,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鼓励小李参与现实社交活动,如邀请同学来家聚会或参加兴趣班,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需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 “手机依赖症” 的本质特征,关注关键行为表现和情绪反应。
(2)本题考查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需准确解读各数据比例,对比选项与材料内容,辨别表述的正确性。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结合专家给出的解决方案,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6.从材料一中小李被没收手机后焦躁不安的表现,可归纳出 “手机依赖症” 的核心特征是对手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以及缺乏手机时的负面情绪反应。
故答案为: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无法离开手机,否则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等症状。
27.材料二显示依赖手机原因中 “放松需要” 占比 42.31%,“生活无聊空虚” 占比 17.31%,主要原因是放松需要,而非生活无聊空虚,D 项分析错误。A 项从多种依赖原因可看出;B 项 2 至 5 小时和 5 小时以上占比分别为 44.23% 和 15.39%,超过一半;C 项放松需要占比近一半。
故答案为:D
28.根据材料三专家观点,“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可提出带其接触自然和参与现实活动的建议,帮助其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故答案为:带小李多接触大自然,如周末去公园、郊外游玩,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鼓励小李参与现实社交活动,如邀请同学来家聚会或参加兴趣班,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2025六下·新宁月考)现代文阅读
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____的人像一本散文集,____的人是一本抒情诗,____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____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作。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绘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29.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
30.要点概括-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两个句子是:
31.词句理解--将下面四个词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   
①多愁善感 ②洒脱飘逸 ③思维缜密 ④乐观风趣
32.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33.本文最后一段话的言外之意是:   
【答案】29.人是一本书。
30.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作。
31.②洒脱飘逸、①多愁善感、④乐观风趣、③思维缜密
32.“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这句话用 “写下”“填上”“刻画”“描绘” 等动词,将生命比作书写的过程,强调人应在生命中追求高尚、纯真、奉献和进取的品质,如同在书中写下有价值的内容,富有劝诫和激励意义。
33.一个人若能让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认可、铭记(如 “被亲切朗读”“被深情背诵”),便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核心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通过寻找文中反复出现且统领全文的比喻形象,理解作者借 “书” 喻 “人” 的写作手法。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中心句的提炼能力。通过分析段落层次,找出总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理解作者从 “看人” 和 “做人” 两个维度展开论述的思路。
(3)本题考查词语与语境的匹配能力。需结合不同文体的特征(如散文的飘逸、抒情诗的情感、幽默辞典的风趣、科学论著的严谨),选择恰当的形容词,考查对文本语境的理解和词语辨析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中哲理句的理解能力。需筛选出具有警示、激励作用的句子,结合比喻修辞和文章主题,分析其蕴含的人生道理,考查文本解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通过分析比喻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借 “书” 的阅读价值,引申到人生应追求被他人认可的积极意义,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
29.文章开篇即提出 “人是一本书”,并围绕这一比喻展开对人的外表、内心、品德等方面的论述,全文均以 “书” 为喻体,将人比作书,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比喻。
故答案为:人是一本书。
30.文章前半部分以 “看人如读书” 为纲,将人的外表和内心比作书的封面与内容;后半部分以 “做人如写作” 为纲,论述人应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两句分别概括了文章前后两部分的核心观点。
故答案为: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作。
31.“洒脱飘逸” 对应 “散文集” 的自由随性;“多愁善感” 契合 “抒情诗” 的细腻情感;“乐观风趣” 符合 “幽默辞典” 的诙谐特点;“思维缜密” 与 “科学论著” 的严谨逻辑匹配。
故答案为:②洒脱飘逸、①多愁善感、④乐观风趣、③思维缜密
32.句子:“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理解:这句话用 “写下”“填上”“刻画”“描绘” 等动词,将生命比作书写的过程,强调人应在生命中追求高尚、纯真、奉献和进取的品质,如同在书中写下有价值的内容,富有劝诫和激励意义。
故答案为:“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这句话用 “写下”“填上”“刻画”“描绘” 等动词,将生命比作书写的过程,强调人应在生命中追求高尚、纯真、奉献和进取的品质,如同在书中写下有价值的内容,富有劝诫和激励意义。
33.作者以 “书” 被阅读和背诵比喻人的行为被认可,暗示人应通过高尚的品格和有意义的人生,让自己被他人铭记,体现生命的价值。
故答案为:一个人若能让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认可、铭记(如 “被亲切朗读”“被深情背诵”),便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4.(2025六下·新宁月考)读书岁月,我们悄悄成长;六年时光,我们渐渐长大;离开母校,我们即将再次出发。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这是▲的赛道”为题,可填“充满勇气”“充满奋斗”“无限可能”等,也可填自己想到的词语,记叙成长体验,抒写别样精彩。注意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作。
⒈书写工整,卷面整洁,500字以上;⒉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答案】这是充满奋斗的赛道
红色的塑胶跑道在盛夏的阳光里泛着光,我弯腰系紧鞋带时,听见发令枪在远处炸响。六年小学时光如同这场即将开始的长跑,每一步喘息都刻着奋斗的印记,而母校的赛道早已教会我:人生最动人的风景,永远在汗湿衣襟的拼搏里。
三年级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时,我被班主任临时 “抓壮丁” 参加 800 米比赛。站在起跑线前,看着身旁如小鹿般矫健的同学,我攥紧的手心全是汗。发令枪响后,前半程我还能勉强跟上,可跑到第二圈时,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耳边的加油声渐渐模糊成嗡嗡的蜂鸣。就在我快要放弃时,忽然看见跑道旁拿着班旗的同桌跳着脚大喊:“你答应过我们要拿名次的!”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混沌,我咬着牙冲向终点,虽然最终只得了第五名,却在冲线瞬间读懂了奋斗的滋味 —— 不是非得站上领奖台,而是跌倒时也要朝着终点的方向爬起。
去年参加区里的汉字听写大赛,备赛的日子像在赛道上进行耐力训练。每天放学后背完两页词典,手指因反复翻书磨出了薄茧。决赛那天,当主持人念出 “耄耋” 二字时,我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台下的老师朝我比出加油的手势,眼前闪过无数个台灯下查字典的夜晚。深吸一口气,我在答题板上稳稳写下笔画,当评委宣布我获得金奖时,掌心的汗与眼眶的泪混在一起,原来奋斗的果实,是苦尽甘来的甜。
此刻站在毕业运动会的起跑线上,我不再是那个会紧张到发抖的小姑娘。发令枪响的刹那,风掠过耳畔,我听见校服拉链在奔跑中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如同六年里每一次为目标冲刺的心跳。跑道旁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所有奋力奔跑的身影鼓掌。
母校的赛道终将留在身后,但那些在晨读时追赶朝阳的清晨,在题海里劈波斩浪的黄昏,都已化作生命的刻度。人生的赛道从没有终点,只要步履不停,每一次冲刺都是对成长最好的注解。当我在未来某天回望,定会看见这条洒满汗水的跑道,正在记忆里闪着光。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成长经历” 展开,以 “毕业离校” 为背景,要求以 “这是▲的赛道” 为题写作,核心是通过补充题目,记叙成长体验,体现成长中的感悟与收获。题目形式为半命题作文,需先补全标题,再结合个人经历展开叙事,兼具抒情性与叙事性。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与关键词解析:“赛道” 是核心比喻,象征成长之路或人生阶段的挑战与历程;“补充词语”(如 “勇气”“奋斗”“无限可能” 等)需体现成长的特质或感悟。写作需紧扣 “六年时光”“母校” 等背景,结合具体经历(如学习、活动、挫折等),展现从 “悄悄成长” 到 “再次出发” 的变化。
写作思路:中心确定:以补充的关键词为核心,通过具体事例诠释成长的内涵(如 “充满勇气的赛道” 可写克服胆怯的经历)。结构建议:开头可借毕业场景引入 “赛道” 比喻;中间用 2 - 3 个事例(如竞赛挑战、团队合作、自我突破等)体现关键词;结尾升华至对成长的感悟,呼应 “再次出发” 的主题。
【立意提取】1.这是突破自我的赛道:以参加演讲比赛从紧张到从容的经历,写成长中突破恐惧的过程。
2.这是满载星光的赛道:通过班级合唱比赛、科学实验失败再尝试等事例,写集体与个人成长的温暖与坚持。
【点评】紧扣题意:以 “掌声与泪水” 补题,既贴合成长体验,又通过具体事例(演讲、接力赛)诠释了赛道的多重滋味,中心明确。结构清晰:按 “引入 - 事例 - 感悟” 展开,首尾呼应 “毕业赛道” 的比喻,叙事有详有略,细节(如演讲时的手抖、接力赛的搀扶)生动真实。情感真挚:将个人经历与 “成长” 主题结合,既体现了挫折中的泪水,也展现了突破后的掌声,情感层次丰富,符合半命题作文 “抒写别样精彩” 的要求。提升建议:若在事例中加入更多环境描写(如演讲时的灯光、运动会的呐喊),可增强画面感;结尾可适当联系 “母校” 对自己的影响,让主题更深刻。
1 / 1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解放小学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阶段考试试卷
1.(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徘徊(huái) 浑身解(xiè)数 迸(bèng)溅 蒙(méng)古包
B.蜷(quán)缩 潜(qián)移默化 菜畦(qí) 追悼(dào)
C.记载(zǎi) 奄(yān)奄一息 刹(chà)那 绷(běng)着脸
D.龟(jūn)裂 惟妙惟肖(xiào) 脊(jí)梁 入场券(quàn)
2.(2025六下·新宁月考)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竣工 司空见贯 世外桃源 万象更新
B.寒暄 再接再厉 漫不经心 见微知著
C.云霄 滥竽充数 走头无路 不可思议
D.辐射 金榜提名 锲而不舍 通宵达旦
3.(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关于古代年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描述年龄从小到大依次为:襁褓、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
B.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男子刚成年。
C.豆蔻,指十一二岁少女;及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十五周岁结发,用笄贯之。
D.“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表述的年龄为141岁。
4.(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家疏散,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B.春天的花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五彩斑斓的花朵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C.他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只知道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态度实在令人不齿。
D.老师的一番话如雷贯耳,让他顿时恍然大悟,对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感到深深的懊悔。
5.(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汤:赴汤蹈火 汤汤乎若流水
B.盈:盈盈一水间 笑脸盈盈
C.然: 不以为然 笑而然之
D.走:走马观花 走访亲友
6.(2025六下·新宁月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国计划在 2030年前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
B.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主题,旨在向世界展示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为目的。
C.十一月,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红枫叶迎来最佳观赏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登山赏叶。
D.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学生能否形成尊重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的关键。
7.(2025六下·新宁月考)把下列诗句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8.(2025六下·新宁月考)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把词语写下来。
又是一年玉兰花开,忘不了刚入学时的腼腆xiū sè   ,忘不了学习时的quán shén guàn zhù   ,忘不了戴上红领巾那一刻的自豪喜悦,忘不了失败时的温暖kuān wèi   , 忘不了yǐn rén rù shèng   的课堂……往事桩桩件件,lì lì zài mù   。时间轻轻悄悄地挪移着,我们也在diē diē zhuàng zhuàng   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5六下·新宁月考)9.《北京的春节》按照空间顺序,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最能表现出北京独有的春节习俗。
10.鲜花、堤岸”的音节是’’xiān huā、dī àn.
11.“大家都说他学习好”和“没有人不说他学习不好”意思一样。
12.“凹” “凸”都是5画,“鼎”是12画,其中“凸”的第四笔是“横折折折”。
13.毕业之际,我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025六下·新宁月考)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4.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缩句)
15.刘老师对壮壮说:“下午我有事,你组织同学继续完成作业。” (改为转述句)
16.仿写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谷害羞地低着头,那是要教我们谦虚;蜜蜂勤勤恳恳地采蜜,那是要教我们勤奋;   ,   。
(2025六下·新宁月考) 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7.【惜时劝学】我们从《长歌行》“少壮不努力,   ”中懂得惜时;从“   ,一字值千金”中明白读书要用心;从《匆匆》中“过去的日子如轻风,被微风吹散了”感受时光易逝。
18.【家国情怀】李贺用“大漠沙如雪,   ”描绘边塞风光;于谦以“   ,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高洁志向;苏轼在《浣溪沙》中以“   ?门前流水尚能西”展现豁达胸襟。
19.【四季之美】春有“春城无处不飞花   ”的生机;夏有“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热烈;秋有“中庭地白树栖鸦,   ”的静谧;冬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的奇幻。
(2025六下·新宁月考)20.读名著,辩观点。读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刚说:“汤姆·索亚调皮捣蛋,还经常逃学,算不上英雄。”小美说: “汤姆虽然调皮,但他勇敢、善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个小英雄。”你同意谁的观点?或者你有不同看法?请结合书中具体情节,阐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21.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带有“三”的故事很多,例如《水浒传》中有“   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有“刘备三请   ”,《西游记》中有“   ”。四大名著讲述了太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值得我们一读。
(2025六下·新宁月考) 文言文阅读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②,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②识:见识。③下流:下等,劣等。
22.“断”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断开 B.判断 C.绝对 一定
23.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而短文中,曾国藩认为的“读书三要”分别是   ,   和    (用原文回答。)
24.刘明阅读了《上下五千年》之后,觉得已经掌握了全部的历史知识,常常在同学们面前自夸。下面内容用来劝告刘明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B.有识则知学间无尽。
C.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25.短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请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一写。
(2025六下·新宁月考) 课外阅读。
【材料一】
父母担心影响考试,没收了小李的手机,小李一下子变得焦躁不安,六神无主,甚至动辄跟家人吵架。心理学家表示,小李这种状况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
【材料二】
六(1)班学生假期使用手机调查表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 比例 依赖手机原因 比例
1小时一下 19.23% 通讯需要 21.15%
1至2小时 21.15% 放松需要 42.31%
2至5小时 44.23% 上网查资料 19.23%
5小时以上 15.39% 生活无聊空虚 17.31%
【材料三】
专家对于手机依赖的观点
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适当地强迫自己远离手机;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必要时要有心理医生进行干预治疗:智能手机厂商要尽到社会责任,比如在手机说明书的醒目位置,指出过度使用手机可能造成的危害。
26.根据以上信息,请你说说什么是“手机依赖症”?
27.对调查统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依赖手机的原因有多种。
B.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时间不低于2个小时
C.近一半学生放松方式是使用手机。
D.学生依赖手机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无聊空虚。
28.根据材料,请给小李的家长提两点建议来治疗他的“手机依赖症”。
(2025六下·新宁月考)现代文阅读
人是一本书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____的人像一本散文集,____的人是一本抒情诗,____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____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作。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绘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29.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
30.要点概括-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两个句子是:
31.词句理解--将下面四个词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   
①多愁善感 ②洒脱飘逸 ③思维缜密 ④乐观风趣
32.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33.本文最后一段话的言外之意是:   
34.(2025六下·新宁月考)读书岁月,我们悄悄成长;六年时光,我们渐渐长大;离开母校,我们即将再次出发。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这是▲的赛道”为题,可填“充满勇气”“充满奋斗”“无限可能”等,也可填自己想到的词语,记叙成长体验,抒写别样精彩。注意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作。
⒈书写工整,卷面整洁,500字以上;⒉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蒙古包” 的 “蒙” 应读 “měng”,“蒙” 作民族名称(如蒙古族)时读三声,读音错误。
B.所有加粗字读音均正确。“蜷” 读 quán,“潜” 读 qián(注意 “潜移默化” 中 “潜” 不读 qiǎn),“畦” 读 qí,“悼” 读 dào。
C.“奄奄一息” 的 “奄” 应读 “yǎn”,“奄” 表示 “气息微弱” 时读三声,读音错误。
D.“脊梁” 的 “脊” 应读 “jǐ”,三声,指脊柱,读音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读音的准确辨析能力,重点考查多音字(如 “蒙、载、肖”)、易读错字(如 “蜷、畦、脊”)的正确发音。需结合词语语境判断字音,避免因方言习惯或形近字导致误读,考查对基础语音知识的扎实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A.“司空见贯” 应为 “司空见惯”,“惯” 指习惯,“司空见惯” 形容常见之事,而非 “贯穿” 的 “贯”,属于形近字误用。
B.无错别字。“寒暄” 指冷暖问候,“厉” 在 “再接再厉” 中意为 “磨快,引申为努力”,书写正确。
C.“走头无路” 应为 “走投无路”,“投” 指投奔,“走投无路” 形容处境窘迫,而非 “头脑” 的 “头”,属于同音字误用。
D.“金榜提名” 应为 “金榜题名”,“题” 指题写,“金榜题名” 指名字被写在榜单上,而非 “提出” 的 “提”,属于同音字误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侧重对形近字(如 “惯 / 贯”“题 / 提”)、同音字(如 “投 / 头”)的辨析。命题聚焦常见成语、俗语中的易错字,需根据词义区分字形(如 “走投无路” 中 “投” 的字义),考查对汉字构字规律及词语含义的理解与记忆。
3.【答案】C
【知识点】国学常识
【解析】【分析】ABD.正确。
C.“豆蔻” 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女,而非 “十一二岁”。“及笄” 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时结发,用笄(簪子)固定发髻,标志成年,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年龄称谓的文化常识。 需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常见年龄代称的具体含义与对应年龄,如豆蔻、及笄、弱冠等的准确指代;年龄称谓的排序逻辑,如从幼年到老年的顺序。
4.【答案】D
【知识点】成语运用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此处想表达老师的话让他醒悟,应使用 “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等形容话语震撼力的成语,“如雷贯耳” 用错对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侧重语境与词义的匹配。需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避免望文生义或误用场景。
5.【答案】B
【知识点】字义;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分析】A.赴汤蹈火:“汤” 指热水,形容不畏艰难险阻。汤汤乎若流水:“汤汤(shāng)” 形容水流盛大的样子,与 “热水” 无关。
B.“盈盈” 形容水清澈、晶莹的样子,也可引申为 “充盛”。笑脸盈盈:“盈盈” 形容笑容饱满、洋溢的样子,均含 “饱满、充盛” 之意。
C.不以为然:“然” 指正确,“不以为然” 表示不认为是对的。笑而然之:“然” 作动词,指 “认为…… 正确”,二者词性和含义不同。
D.走马观花:“走” 指跑,“走马” 即策马奔跑,形容观察粗略。走访亲友:“走” 指前往、拜访,与 “跑” 的含义无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多义字词在不同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成语、文言词汇中字词意义的辨析,要求结合词语语境准确判断字义,需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特定语境下的词义引申。答题时需紧扣词语整体含义,分析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指向,避免望文生义。
6.【答案】C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A.我国计划在 2030 年前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
错误类型:宾语残缺。
解析:“突破掌握” 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 “技术”,改为 “突破掌握…… 技术”。
B.“旨在……” 与 “以…… 为目的” 两种句式混用,应删去 “为目的”,改为 “旨在向世界展示…… 图景”。
C.十一月,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的红枫叶迎来最佳观赏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登山赏叶。解析:句子结构完整,主语 “红枫叶” 与谓语 “迎来最佳观赏期” 搭配合理,后半句 “吸引游客” 逻辑连贯,无语病。
D.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学生能否形成尊重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的关键。
错误类型:一面对两面不搭配。前半句 “正确的劳动观念” 是肯定表述,后半句 “能否” 是两面词,应删去 “能否”,或在句首加 “是否具有”,使前后逻辑一致。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涉及宾语残缺、句式杂糅、搭配不当等常见语病类型。重点考查对句子结构完整性、语义逻辑一致性的把握,要求结合语法规则与语境分析语病,需注意标志性错误特征(如 “旨在…… 为目的” 的杂糅结构、“能否” 等两面词的搭配问题),提升对病句的敏感度与辨析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重要节日
【解析】【分析】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的是春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早的节日。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点明清明节,一般在公历 4 月 4 日至 6 日,在春节之后。④“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描绘的是七夕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初七,在清明节之后。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应的是重阳节,时间为农历九月初九,是四个节日中最晚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中传统节日时间顺序的理解。需要结合诗句中的节日关键词,联系中国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进行排序,重点考查对传统文化常识的掌握及诗句内涵的解读能力。
8.【答案】羞涩;全神贯注;宽慰;引人入胜;历历在目;跌跌撞撞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羞涩” 指因胆怯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注意 “羞” 的下半部分是 “丑”,“涩” 右边是 “刃” 加 “止”。“全神贯注”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贯” 不要写成 “惯”,“注” 右边是 “主”。“宽慰” 指宽解安慰,“宽” 注意宝盖头下是 “苋”,“慰” 下半部分是 “心”。“引人入胜” 指吸引人进入美妙的境界,“胜” 此处指胜境,不要写成 “盛”。“历历在目” 指过去的事情清楚地重现在眼前,“历” 不要写成 “厉”,注意两个 “历” 的写法。“跌跌撞撞” 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两个 “跌”“撞” 均为左右结构,注意偏旁 “足” 的写法。
故答案为:羞涩;全神贯注;宽慰;引人入胜;历历在目;跌跌撞撞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书写汉字的能力,侧重对常用词语的字形、字义的掌握,需结合语境准确判断字形,同时注意易错字的笔画结构,考查对汉字基础书写规范的熟悉程度。
【答案】9.错误
10.正确
11.错误
12.正确
13.正确
【知识点】句式转换;字音;笔画与笔顺;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课文写作顺序的理解,需明确文章结构与叙述逻辑,重点考查对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汉语拼音的拼写能力,侧重音节拼写规范与声调标注规则,考查对基础语音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本题考查对句式语义的理解,涉及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语义转换,考查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汉字笔画与笔顺的掌握,需准确记忆特殊字形的书写规范,考查对汉字结构与书写细节的认知能力。
(5)本题考查对名言警句的理解与运用,需结合语境判断语句适用性,考查对传统文化名句的积累与实际应用能力。
9.《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而非空间顺序)展开叙述,通过腊八、腊月二十三等时间节点展现春节习俗。
故答案为:错误
10.“鲜花” 拼音为 “xiān huā”,“堤岸” 拼音为 “dī àn”,音节拼写符合汉语拼音规则,声调标注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11.“大家都说他学习好” 是肯定表述,“没有人不说他学习不好” 双重否定后意为 “大家都说他学习不好”,二者意思相反。
故答案为:错误
12.“凹”“凸” 均为 5 画,“鼎” 共 12 画;“凸” 的笔顺为:竖、横、竖、横折折折、横,第四笔是 “横折折折”。
故答案为:正确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常用于表达对老师培育之恩的感激,符合毕业致谢的语境。
故答案为:正确
【答案】14.影儿闪过了。
15.刘老师对壮壮说,下午他有事,让壮壮组织同学继续完成作业。
16.挺拔的青松毅然挺立在雪中;那是要教我们坚强
【知识点】句式转换;仿写;缩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缩句能力,侧重提取句子主干,需区分修饰成分与核心语义,考查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
(2)本题考查直述句改转述句的能力,涉及人称代词、标点符号的转换规则,考查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逻辑性。
(3)本题考查排比句仿写能力,需结合自然意象提炼哲理,考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与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14.缩句需保留句子主干 “主语 + 谓语 + 宾语”,删去 “新来的”“日子的”“又开始在叹息里” 等修饰成分,保留核心 “影儿(主语)+ 闪过了(谓语)”。
故答案为:影儿闪过了。
15.转述句需将第一人称 “我” 改为第三人称 “他”,冒号改逗号,引号删除;同时将 “你” 改为 “壮壮” 以明确对象,确保人称转换准确。
故答案为:刘老师对壮壮说,下午他有事,让壮壮组织同学继续完成作业。
16.仿写需遵循 “自然景物 + 动作 / 状态 + 启示” 的结构,前半句描写景物特征(如青松挺立雪中),后半句提炼品质(坚强),与前两句构成排比。
故答案为:挺拔的青松毅然挺立在雪中;那是要教我们坚强
【答案】17.老大徒伤悲;读书须用意
18.燕山月似钩;粉骨碎身浑不怕;谁道人生无再少
19.寒食东风御柳斜;映日荷花别样红;冷露无声湿桂花;千树万树梨花开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经典诗文与俗语的积累,侧重对惜时主题名句的记忆,考查对传统文化中劝学思想的掌握程度。
(2)本题考查不同主题诗词的积累,涉及边塞、咏物、言志类作品,考查对经典诗句的理解与准确默写能力。
(3)本题考查四季主题诗句的积累,侧重对古典诗词中自然意象的记忆,考查对不同季节景物描写的理解与默写能力。
17.《长歌行》中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强调珍惜时光,努力奋进,注意 “徒” 不要写成 “徙”。“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出自《增广贤文》,强调读书要用心体会,“须” 表示 “必须”,切勿错写为 “需”。
故答案为:老大徒伤悲;读书须用意
18.李贺《马诗》中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以比喻手法勾勒边塞夜景,“钩” 指弯月,注意字形。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 体现坚贞品格,“浑” 意为 “全、都”,不可写作 “混”。苏轼《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以反问表达豁达,“少” 读 shào,指青春时光。
故答案为:燕山月似钩;粉骨碎身浑不怕;谁道人生无再少
19.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描绘春日长安景象,“御柳” 指皇宫中的柳树,“斜” 读 xié。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夏日荷塘,“映” 注意右边是 “央”。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渲染秋夜意境,“栖” 指栖息,切勿错写。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梨” 字需与 “犁” 区分。
故答案为:寒食东风御柳斜;映日荷花别样红;冷露无声湿桂花;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20.同意;在《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曾与哈克在墓地目睹乔埃杀人,尽管内心恐惧,但最终在法庭上勇敢指证凶手,展现出正义与胆识;他还带领贝琪在山洞中迷路时,凭借智慧找到出口,并用风筝线为同伴探路,体现出临危不乱的勇气。这些情节都证明他虽有调皮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具备英雄特质。
21.宋江;诸葛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 “三借芭蕉扇” 等)
【知识点】畅谈想法;《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汤姆·索亚历险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要求结合具体情节辩证评价角色,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多面性的认知与阐释能力。
(2)本题考查对四大名著中经典情节的积累,侧重对带 “三” 标志性故事的记忆,考查对传统文学名著的熟悉程度与知识迁移能力。
20.观点:同意小美的观点,汤姆 索亚是小英雄。理由:在《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曾与哈克在墓地目睹乔埃杀人,尽管内心恐惧,但最终在法庭上勇敢指证凶手,展现出正义与胆识;他还带领贝琪在山洞中迷路时,凭借智慧找到出口,并用风筝线为同伴探路,体现出临危不乱的勇气。这些情节都证明他虽有调皮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具备英雄特质。
故答案为:同意;在《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汤姆曾与哈克在墓地目睹乔埃杀人,尽管内心恐惧,但最终在法庭上勇敢指证凶手,展现出正义与胆识;他还带领贝琪在山洞中迷路时,凭借智慧找到出口,并用风筝线为同伴探路,体现出临危不乱的勇气。这些情节都证明他虽有调皮的一面,但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具备英雄特质。
21.《水浒传》中 “三打祝家庄” 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的经典战役,体现团队智慧;《三国演义》中 “三顾茅庐” 讲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凸显求贤若渴;《西游记》中带 “三” 的情节如 “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变化)、“三借芭蕉扇”(借扇过火焰山)等,均为重要故事。
故答案为:宋江;诸葛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 “三借芭蕉扇” 等)
【答案】22.C
23.有志;有识;有恒
24.B
25.文中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对我启发最深。以前我读完几本科普书就觉得知识足够,后来发现每本书只是打开了新领域的大门,比如读《昆虫记》后,才知道昆虫世界还有无数奥秘待探索。这让我明白学无止境,需保持谦逊。
【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通过语境推断词语含义,考查对文言文语义的准确把握。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直接提取能力,侧重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梳理与概括。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迁移应用能力,要求结合文本观点分析现实情境,考查知识的活学活用。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要求将古人治学观点与个人体验结合,考查思辨与表达能力。
2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意为有恒心的人就绝对没有做不成的事,“断” 在此处表示 “绝对、一定”,故选 C。
故答案为:C
23.原文首句明确提出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直接提取关键词即可。
故答案为:有志;有识;有恒
24.刘明认为自己 “掌握全部历史知识”,体现出缺乏 “学问无尽” 的认知。文中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正针对这种自满心态,故选 B。
故答案为:B
25.结合文中 “有志、有识、有恒” 任一要点,联系自身读书经历,体现对学习态度或方法的反思。如以 “有恒” 为例,可谈坚持阅读某类书籍的收获。
故答案为:文中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对我启发最深。以前我读完几本科普书就觉得知识足够,后来发现每本书只是打开了新领域的大门,比如读《昆虫记》后,才知道昆虫世界还有无数奥秘待探索。这让我明白学无止境,需保持谦逊。
【答案】26.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无法离开手机,否则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等症状。
27.D
28.带小李多接触大自然,如周末去公园、郊外游玩,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鼓励小李参与现实社交活动,如邀请同学来家聚会或参加兴趣班,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需从具体事例中提炼出 “手机依赖症” 的本质特征,关注关键行为表现和情绪反应。
(2)本题考查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需准确解读各数据比例,对比选项与材料内容,辨别表述的正确性。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结合专家给出的解决方案,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6.从材料一中小李被没收手机后焦躁不安的表现,可归纳出 “手机依赖症” 的核心特征是对手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以及缺乏手机时的负面情绪反应。
故答案为: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上的依赖,表现为无法离开手机,否则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等症状。
27.材料二显示依赖手机原因中 “放松需要” 占比 42.31%,“生活无聊空虚” 占比 17.31%,主要原因是放松需要,而非生活无聊空虚,D 项分析错误。A 项从多种依赖原因可看出;B 项 2 至 5 小时和 5 小时以上占比分别为 44.23% 和 15.39%,超过一半;C 项放松需要占比近一半。
故答案为:D
28.根据材料三专家观点,“把视线转移到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可提出带其接触自然和参与现实活动的建议,帮助其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故答案为:带小李多接触大自然,如周末去公园、郊外游玩,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鼓励小李参与现实社交活动,如邀请同学来家聚会或参加兴趣班,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答案】29.人是一本书。
30.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作。
31.②洒脱飘逸、①多愁善感、④乐观风趣、③思维缜密
32.“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这句话用 “写下”“填上”“刻画”“描绘” 等动词,将生命比作书写的过程,强调人应在生命中追求高尚、纯真、奉献和进取的品质,如同在书中写下有价值的内容,富有劝诫和激励意义。
33.一个人若能让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认可、铭记(如 “被亲切朗读”“被深情背诵”),便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知识点】散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核心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通过寻找文中反复出现且统领全文的比喻形象,理解作者借 “书” 喻 “人” 的写作手法。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中心句的提炼能力。通过分析段落层次,找出总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理解作者从 “看人” 和 “做人” 两个维度展开论述的思路。
(3)本题考查词语与语境的匹配能力。需结合不同文体的特征(如散文的飘逸、抒情诗的情感、幽默辞典的风趣、科学论著的严谨),选择恰当的形容词,考查对文本语境的理解和词语辨析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中哲理句的理解能力。需筛选出具有警示、激励作用的句子,结合比喻修辞和文章主题,分析其蕴含的人生道理,考查文本解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通过分析比喻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借 “书” 的阅读价值,引申到人生应追求被他人认可的积极意义,考查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能力。
29.文章开篇即提出 “人是一本书”,并围绕这一比喻展开对人的外表、内心、品德等方面的论述,全文均以 “书” 为喻体,将人比作书,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比喻。
故答案为:人是一本书。
30.文章前半部分以 “看人如读书” 为纲,将人的外表和内心比作书的封面与内容;后半部分以 “做人如写作” 为纲,论述人应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两句分别概括了文章前后两部分的核心观点。
故答案为: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作。
31.“洒脱飘逸” 对应 “散文集” 的自由随性;“多愁善感” 契合 “抒情诗” 的细腻情感;“乐观风趣” 符合 “幽默辞典” 的诙谐特点;“思维缜密” 与 “科学论著” 的严谨逻辑匹配。
故答案为:②洒脱飘逸、①多愁善感、④乐观风趣、③思维缜密
32.句子:“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理解:这句话用 “写下”“填上”“刻画”“描绘” 等动词,将生命比作书写的过程,强调人应在生命中追求高尚、纯真、奉献和进取的品质,如同在书中写下有价值的内容,富有劝诫和激励意义。
故答案为:“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这句话用 “写下”“填上”“刻画”“描绘” 等动词,将生命比作书写的过程,强调人应在生命中追求高尚、纯真、奉献和进取的品质,如同在书中写下有价值的内容,富有劝诫和激励意义。
33.作者以 “书” 被阅读和背诵比喻人的行为被认可,暗示人应通过高尚的品格和有意义的人生,让自己被他人铭记,体现生命的价值。
故答案为:一个人若能让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认可、铭记(如 “被亲切朗读”“被深情背诵”),便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4.【答案】这是充满奋斗的赛道
红色的塑胶跑道在盛夏的阳光里泛着光,我弯腰系紧鞋带时,听见发令枪在远处炸响。六年小学时光如同这场即将开始的长跑,每一步喘息都刻着奋斗的印记,而母校的赛道早已教会我:人生最动人的风景,永远在汗湿衣襟的拼搏里。
三年级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时,我被班主任临时 “抓壮丁” 参加 800 米比赛。站在起跑线前,看着身旁如小鹿般矫健的同学,我攥紧的手心全是汗。发令枪响后,前半程我还能勉强跟上,可跑到第二圈时,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耳边的加油声渐渐模糊成嗡嗡的蜂鸣。就在我快要放弃时,忽然看见跑道旁拿着班旗的同桌跳着脚大喊:“你答应过我们要拿名次的!”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混沌,我咬着牙冲向终点,虽然最终只得了第五名,却在冲线瞬间读懂了奋斗的滋味 —— 不是非得站上领奖台,而是跌倒时也要朝着终点的方向爬起。
去年参加区里的汉字听写大赛,备赛的日子像在赛道上进行耐力训练。每天放学后背完两页词典,手指因反复翻书磨出了薄茧。决赛那天,当主持人念出 “耄耋” 二字时,我突然大脑一片空白。台下的老师朝我比出加油的手势,眼前闪过无数个台灯下查字典的夜晚。深吸一口气,我在答题板上稳稳写下笔画,当评委宣布我获得金奖时,掌心的汗与眼眶的泪混在一起,原来奋斗的果实,是苦尽甘来的甜。
此刻站在毕业运动会的起跑线上,我不再是那个会紧张到发抖的小姑娘。发令枪响的刹那,风掠过耳畔,我听见校服拉链在奔跑中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如同六年里每一次为目标冲刺的心跳。跑道旁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所有奋力奔跑的身影鼓掌。
母校的赛道终将留在身后,但那些在晨读时追赶朝阳的清晨,在题海里劈波斩浪的黄昏,都已化作生命的刻度。人生的赛道从没有终点,只要步履不停,每一次冲刺都是对成长最好的注解。当我在未来某天回望,定会看见这条洒满汗水的跑道,正在记忆里闪着光。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材料围绕 “成长经历” 展开,以 “毕业离校” 为背景,要求以 “这是▲的赛道” 为题写作,核心是通过补充题目,记叙成长体验,体现成长中的感悟与收获。题目形式为半命题作文,需先补全标题,再结合个人经历展开叙事,兼具抒情性与叙事性。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与关键词解析:“赛道” 是核心比喻,象征成长之路或人生阶段的挑战与历程;“补充词语”(如 “勇气”“奋斗”“无限可能” 等)需体现成长的特质或感悟。写作需紧扣 “六年时光”“母校” 等背景,结合具体经历(如学习、活动、挫折等),展现从 “悄悄成长” 到 “再次出发” 的变化。
写作思路:中心确定:以补充的关键词为核心,通过具体事例诠释成长的内涵(如 “充满勇气的赛道” 可写克服胆怯的经历)。结构建议:开头可借毕业场景引入 “赛道” 比喻;中间用 2 - 3 个事例(如竞赛挑战、团队合作、自我突破等)体现关键词;结尾升华至对成长的感悟,呼应 “再次出发” 的主题。
【立意提取】1.这是突破自我的赛道:以参加演讲比赛从紧张到从容的经历,写成长中突破恐惧的过程。
2.这是满载星光的赛道:通过班级合唱比赛、科学实验失败再尝试等事例,写集体与个人成长的温暖与坚持。
【点评】紧扣题意:以 “掌声与泪水” 补题,既贴合成长体验,又通过具体事例(演讲、接力赛)诠释了赛道的多重滋味,中心明确。结构清晰:按 “引入 - 事例 - 感悟” 展开,首尾呼应 “毕业赛道” 的比喻,叙事有详有略,细节(如演讲时的手抖、接力赛的搀扶)生动真实。情感真挚:将个人经历与 “成长” 主题结合,既体现了挫折中的泪水,也展现了突破后的掌声,情感层次丰富,符合半命题作文 “抒写别样精彩” 的要求。提升建议:若在事例中加入更多环境描写(如演讲时的灯光、运动会的呐喊),可增强画面感;结尾可适当联系 “母校” 对自己的影响,让主题更深刻。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