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期末考前综合练习一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共25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外在形象的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作盛宴来欣赏。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作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作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的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用不着付出,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孔乙己》中的掌柜和民众完美地诠释了这些,他们在酒馆期待着嘲讽孔乙己,使一次次陷入困境的孔乙己也不能得到嘴上的饶恕。在平庸枯燥的生活当中,对他人生活中痛苦的窥探成为他们寻求消遣的方式,这种消遣又恰巧的建立在别人的悲伤和不适中。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看客自私的同时是他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有口饭吃,不会在街头冻死饿死就十分满足。看客们的生存环境即便不尽如意,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日复一日的沉溺于此,安于现状,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态时,看客们只是活着,快乐和痛苦在他们的心中留不下任何的烙印,转眼间都被自己所遗忘。(摘编自《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材料二: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大部分外在形象模糊,甚至只是象征性符号,只代表小说的背景,但使人有强烈的压迫感。B. 鲁迅认为看客群体大多体格健壮,但精神是病态的,因此鲁迅决定弃医从文,要从精神上教育和拯救他们。C.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鲁迅小说中“看客”行为在现实的翻版,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蔓延。D. 鲁迅知道学医不能济世救民,于是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看客们内心空洞苍白,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浑浑噩噩,所以鲁迅对他们的描写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B. 鲁迅小说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C. 在封建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唯一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D. 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受推崇,这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3.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节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一项是( )A.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脱下那作为读书人标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还用手一个个地排钱,来显示自己的身份。B. 《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与我再次相见时,对“我”毕恭毕敬,生疏的一声“老爷”使得亲密无间的童年玩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C. 《阿Q正传》中的阿Q以为革命就是喊口号,于是高喊“我要造反,我要革命”;以为革命就是盘头发,用一根筷子把盘起的头发插上。D. 《祝福》中的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用辛苦积攒的工钱捐了门槛,她认为自己已赎罪,便坦然地去拿祭祀的物品,但遭到四婶的呵斥。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结尾对阿Q被杀后看热闹的群众的描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些“看客”们的心理特点。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估堆 相裕亭三十年前,我哥哥就与西巷的鼎书大爷一起捉鱼了。那个时候,我哥哥也就三十出头,精力可旺盛呢。他在县里化肥厂上班,下了大夜班回家也不休息,拎起渔网,就跟着鼎书大爷在庄前屋后的沟湾河汊子里捉鱼去了。鼎书大爷住在我们家西边的巷子里,他家里小孩子多,挺穷的。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见他穿过一件新衣服,向来都是一身破旧的灰布衫,但他跟个老小孩一样,喜欢跟我哥哥一起捉鱼。他们两人合作最好的,是在西小坝里划划子捉鱼。说是划划子,其实与划船是一个道理。只是他们的“小划子”没有船只那样大,仅能容纳他们两个人。往往是我哥哥手持划板子,在前头“哗——吮!哗——吮!”地划水,鼎书大爷坐在后面,“吱——凌!吱——凌!”地往水中理着渔网子。等他们把一道一道亮晶晶的渔网子都沉入水中以后,两人会上岸来休息一会儿——等鱼撞网。其间,看到网漂子浮动,说明网上挂到鱼了。那样的时候,鼎书大爷就会瞪大了眼睛观察着网上的响动,一旦发现网漂子往下沉了,便要立马起网。赶到网上的鱼多得摘不过来时,就连网抱。我哥哥下了夜班跟鼎书大爷去捉鱼,往往是布渔网子的时候,我哥哥很有精神,可谓是“鱼头有火”(逮鱼时很起劲儿)。可一旦歇息下来,他就歪在河堤边的草地上睡着了。那时间,偏偏有鱼群撞到网上了。鼎书大爷感到起鱼的时机已到,他会急促促地呼喊我哥哥:“起鱼呀,裕阁(哥哥的大名)!”鼎书大爷那样的呼喊声,说明他已经发现渔网下沉了——捉到大鱼或有鱼群撞到网上了。再不去起鱼,等会儿连渔网带鱼群都给裹到水底下了。回头,大大小小的鱼捉上来十几斤,或二十几斤,或更多时,两人在河边泥里分鱼,他们会很随意地扒拉开两堆鱼儿。我哥哥说:“大爷,你挑吧!”可鼎书大爷说:“你挑吧,裕阁。”我哥哥说:“你挑!”鼎书大爷看我哥哥硬让他先挑,他就努努嘴儿,示意就他身边的那一堆儿。而另外一堆,不管鱼多鱼少,或是鱼大鱼小,自然就是我哥哥的。其间,也就是鼎书大爷开始收鱼,或是我哥哥开始往他自个的网兜里装鱼时,相互间都会往对方鱼堆上扔两条鱼。鼎书大爷说:“这条白鲢子挺肥实,裕阁你晚上回去,让侄媳妇烧烧吃吧!”“吧嗒!”鼎书大爷把一条大白萝卜一样大的白鲢子,扔到我哥哥的鱼堆上了。刹那间,就看那条白鲢子鱼,还拧着劲儿,在我哥哥的脚边不停地弹跳呢。我哥哥一边说着不要不要,一边还会把他鱼堆里的某一种肉质好的鱼,扔两条给鼎书大爷。“行啦!行啦!”“拿着,拿着。”……这是他们俩河沟边分鱼时经常出现的对话场面。合伙捉鱼,如同合伙做生意,多一点,或是少一点,吃亏占便宜,就是那么回事了。否则,两个人的营生,怎么维持下去呢?这个道理,无论是我哥哥,还是鼎书大爷,他们各自都是懂得的。所以,每回分鱼时,他们都是估堆儿,都是你扔两条给我,我再扔回两条给你。可这年秋天,正是稻花飘香、鱼蟹肥美的时节,我哥哥和鼎书大爷在西小坝那儿捉到了好多大白鲢子和鞋底儿一样大的鱼瓜子。河滩边分鱼时,每人都弄了几十斤。回头,两个人抬着鱼往回走。走到村头常贵家小卖店那儿,停下脚步歇息时,常贵很是惊讶地说:“哟!今天你们爷俩捉到不少鱼嘛。”鼎书大爷捧上烟火时说:“想吃,你就拿两条。”常贵说:“家里有。”其实,常贵家不一定有鱼的。他是不好意思白拿人家的鱼。但他看到我哥哥和鼎书大爷捉来那么多的白鲢子、鱼瓜子,他很眼馋!他问鼎书大爷:“每人有三四十斤鱼吧?”鼎书大爷“吧嗒”着烟袋,尚未回话,我哥哥却说:“哪有,连毛带屎,每人也就二十几斤鱼。”我哥哥说的“连毛带屎”,是指那鱼是估堆儿装进网兜里的,里面还有杂草、青苔之类,都裹在那鱼里啦。常贵是开店的,他的眼睛就是秤,他连连摇手说:“不止不止。”连转身进屋,拿出他平时称猪毛、过桐油的秆来一称,好家伙!鼎书大爷那份鱼三十七八斤,快四十斤了。再称我哥哥这份鱼,乖乖!接近五十斤。我哥哥的这份鱼,硬生生地比鼎书大爷的那份鱼多出了七八斤。当时,我哥哥的脸就红了。因为,那鱼堆儿是我哥哥分的。尤其联想到每回分鱼时,鼎书大爷都是就近要他身边的那一堆儿。我哥哥是不是掌握到那个规律,故意往鼎书大爷身边的那堆鱼上少分了一些鱼呢?鼎书大爷是不是那样想的,不好说。可我哥哥想到这,就很不好意思地要抓些鱼给鼎书大爷。鼎书大爷却抓住他自个的鱼兜口儿,一再说:“不要不要!”可事情已经明朗化了,我哥哥的鱼比鼎书大爷的鱼多出了七八斤,他怎么好意思比人家多拿走七八斤鱼回家呢?我哥哥硬要再抓些鱼给他。鼎书大爷却说什么也不要。事情看似就那样过去了。可当天我哥哥回到家以后,越想这事情越不对劲儿,他让我嫂子用小竹篮子,又装了些鱼给鼎书大爷家送去。这一回,尽管鼎书大爷留下了几条鱼(没全要),算是把那件事儿给圆过去了。可自那以后,我哥哥与鼎书大爷一起捉鱼的时机好像是少了。以至后期,西小坝那边水深水浅,我哥哥都很少知道了——鼎书大爷不来跟我哥哥说那些了。(选自《广西文学》2022年第10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鼎书大爷家里小孩子多,家里穷,他自己向来都是一身破旧的灰布衫,他有切实的物质需求,但他和哥哥一起捉鱼估堆的时候从不占便宜。B.小说着力描写了鼎书大爷和哥哥划划子捉鱼的情景,哥哥“哗——吮!哗——吮!”地划水,鼎书大爷“吱——凌!吱——凌!”地理着渔网子,悠然自在。C.常贵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正因为他的一个举动,称出了斤两,也照见了世俗,他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有助于小说主题的揭示。D.鼎书大爷“吧嗒”着烟袋,哥哥说“连毛带屎”,小说语言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乡土风味,这种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了作者对当地淳朴民风的认识。7.关于鼎书大爷和哥哥分鱼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们会很随意地扒拉开两堆鱼儿”,看似随意,实则有心,为后文的结局埋下伏笔。B.“行啦!行啦!”“拿着,拿着。”这段对话没有指出说话人,给读者留下了解读空间。C.这个情节是作者的精巧设计,富有画面感,生动诠释了“估堆”,照应了小说的题目。D.先挑鱼时,鼎书大爷“示意就他身边的那一堆儿”,就是不愿刻意挑鱼的多少和大小。8.现代文明的精准“称量”对传统习惯下的“估堆”构成了一种冲击,并终将替代之。请结合文本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4分)本文与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乃作《离骚经》。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节选自王逸《离骚经序》,有删减)材料二: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斯论似过其真。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文多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节选自班固《离骚序》,有删减)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秦昭王使张仪 A谲诈B怀王C令绝D齐交E又使诱F楚G请与俱H会武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迁,文中指流放、放逐,与《氓》中“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中的“迁”意思不同。B. 见,文中指被,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中“见”意思不同。C. 穷,文中指走到尽头、无路可走,与《离骚》中“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中“穷”意思不同。D. 从容,文中指委婉含蓄,与《屈原列传》中“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从容”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创作《离骚》是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B. 王逸认为屈原的《离骚》依《诗经》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词语温厚典雅,意旨纯洁明朗。C. 淮南王刘安在《叙离骚传》中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优点,并且博览群书,来给《离骚》作注释。D. 班固在《离骚序》中认为君子怀才不遇是天命,即使得不到重用,也不会闷闷不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王逸、刘安、班固对屈原各有怎样的 评价?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新居①苏轼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②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注]①这首诗写于绍圣五年(1098年),时苏轼63岁。前一年,他远谪儋州,居于官舍,后被使臣逐出。幸得人相助,获泥屋五间,权且栖身。②寻丈:泛指八尺到一丈之间的长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含蓄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境界和知足的态度。B.“村巷永”写村巷幽远静谧,也折射作者内心的安逸,暗示了此地人际的和谐。C.“俯仰”二句借《兰亭集序》中的典故,抒发了诗人青春易逝及世事无常的感慨。D.诗题为“新居”,却未有一字状写室内之貌,只是从侧面渲染,借题抒发感怀。16.“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苏轼的创作追求。请据此赏析“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两句。(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林同学在竞选班长一职时引用了《离骚》的名句“ , ”,表达自己愿意做班级的先锋,率先在前面开路的想法。(2)古诗文中,文人墨客喜欢以自己的“啸”来寄托孤傲风骨,如“ , ”。(3)在古诗文中,作者常以繁茂之景反衬心境之悲,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稍等!在你即将下滑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停在这里想一想,你平时以多快的速度来阅读这样的文章?是速览要点,还是逐字逐句阅读?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互联网上好看好听的内容太多了,一天24小时,根本看不完啊!于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加速”视听内容了。听播客、看视频用两倍速,音频和视频网站给出了“1.25×”、“1.5×”、“1.75×”和“2×”观看选项,而网上还有各种“三分钟看电影”的内容。(甲)?这个问题目前还 A 。有些人认为,加快速度没问题,甚至还有好处。2021年的一项研究就显示,①讲台上的老师如果在用PPT播放讲课视频的话,②85%的学生希望可以加速播放,③这样更“有用”,④更快获得具体有用的内容,⑤能让他们更加集中注意力。加速听播客、看视频,就和名为“扫描”的选读技巧一样,可以作为你主动寻找重要信息的有用工具。事实上,原本这种速听的功能是为视力障碍者设计的。由于他们平时可能较为依赖屏幕阅读器、文字转语音等辅助功能,他们能适应非常快的语速,甚至能将听播客的速度提高到5~6倍速,只需习惯了就好。然而也有人提出,加快速度浏览互联网上的内容会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西班牙心理学家提到,(乙),那你的大脑就会习惯于接受这种刺激,导致你平时更难集中注意力,或者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缩短,没有耐心。快节奏的刺激可能会让你忽视必要的细节,使得你的大脑难以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处理,而只是 B 。“在25岁之前仍然持续发育的大脑中,这存在一定的风险。”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以3倍速播放讲座视频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会直线下降。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文中第三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首段中画波浪线的“下滑”一词使用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问号和引号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请从文中各举一例具体说明。(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出于安全和乘车轶序的考虑,铁路部门其实是不提倡在高铁站台打伞的。但部分旅客对此有意见,他们认为这并不方便出行。其实,在高铁站台打伞存在安全风险。当列车进出站时,由于旅客和列车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快,气压小于周围气压,形成了往列车方向的推力。这股推力可能把雨伞甚至旅客吸向列车,造成安全事故。需要注意的是,当高铁站台设有醒目的“禁止打伞”警视标志时,( 甲 )。如果没有此类标志,旅客既使打伞,建议也尽量远离黄色盲道线。有些人担心,铁路站台前面的接触网电压高达2.75万伏,在站台上打伞有触电风险。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专家对此提出意见,在晴好天气下,旅客撑伞,金属伞尖或携带的金属物品只要离开接触网一个手臂的距离就是安全的。( 乙 ),撑伞,金属伞尖或携带的金属物品就应尽量远离接触网带电体,与接触网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小于2米。文中第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5.在生活中,有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有的中性词,跟“有”字连起来用就有褒义或贬义。如“眼光”是个中性词,与“有”字连用则呈现褒义色彩:“情绪”是个中性词,与“有”字连用则呈现贬义色彩。请你在文中找出符合上述语言现象的两个句子,并分析其感彩。(4分)语文参考答案1. D 【试题分析】D选项“鲁迅……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可知“打破‘黑屋子’困境”的不是鲁迅,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2. A【试题分析】B选项“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这里的“他们中”是指“看客中的”而不是指所有的上层阶级和下层民众。C选项“唯一渠道”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少有的渠道之一”可知“唯一”是错误的。D选项“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受推崇”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的最后一段,可知“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不是“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3.C 【试题分析】C选项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 C 选项中阿 Q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所以很多人民群众不理解,以为革命就是形式主义。4.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三个心理特点:愚昧无知、精神空虚、自私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一原文各段的总起概述句或总结句“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三个心理特点:愚昧无知、精神空虚、自私自利。而材料二中,根据第一段内容“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可知,作者首先介绍了“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而第二段“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中,作者则由鲁迅笔下虚拟人物,引出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的体现,从而说明其在当今社会的危害。第三段中,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引出话题,并自问自答,从“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等角度,阐述了解决办法。由此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5. 【参考答案】①愚昧无知。阿Q是他们 同胞,同胞被杀,看客们却当做盛宴来欣赏,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未庄的看客们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但都说阿Q是坏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②精神极度空虚。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③自私自利。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试题分析】 在材料一原文“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中,作者对“看客”的愚昧无知心理进行了分析。而语段中,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的未庄的“看客”们评判阿Q是否有罪的唯一依据就是“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不是看阿Q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甚至对于阿Q被杀这件事,并没有为此感到悲伤,而是觉得 “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由此可见“看客”的愚昧无知。材料一原文中,作者说“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而在语段中,鲁迅生动描绘了“看客”们“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的丑恶心理。这一心理看似荒唐,却充分展现了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的心态。材料一原文说“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而语段中,“看客们”之所以说“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由此可见他们的自私自利。6.D【试题分析】D项“这种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了作者对当地淳朴民风的认识”说法错误。小说的语言风格确实有乡土风味,但这并非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认识,更多是营造了真实的乡村场景,展现了人物形象并推动了情节发展。7.A【试题分析】A项“看似随意,实则有心,为后文的结局埋下伏笔”说法错误。他们“很随意地扒拉开两堆鱼儿”,结合前文每次分鱼时两人相互礼让、相互给对方扔鱼的情节,可知他们之前分鱼确实是随意且真诚的,并非“实则有心,为后文的结局埋伏笔”。此次分鱼出现差异更多是精确称重下的偶然,并非哥哥之前就有意为之。8.【参考答案】①开篇“三十年前”。那个时候,我哥哥也就三十出头”,说明“估堆”已是过去的事了,其时市场经济已经在中国大地逐渐铺开。②哥哥“在县里化肥厂上班”,“化肥”代表了现代文明,“化肥厂”生产的“化肥”流向农村田地,意味着坚守了几千年的传统义利观将会发生变化。③鼎书大爷和哥哥分鱼时,相互问都会往对方的鱼堆上扔鱼,客气的背后隐藏着因利益而产生的心理负担,因此“称量”的出现必然会冲击“估堆”。④哥哥身强力壮,鼎书大爷经验丰富,他们的付出并非完全对等,完全靠“君子人格”、自律自觉来分享获利,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⑤常贵用秤称出了斤两,鼎书大爷和哥哥所分鱼的分量差距悬殊,哥哥回家后还是“让我嫂子……装了些鱼给鼎书大爷家送去”,“估堆”在“称量”面前受到严重冲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9.【参考答案】①文中民风淳朴,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为当代人留下了鲜活的历史生产生活的样本。②鼎书大爷、哥哥裕阁、“好事者”常贵等人物,都是平凡人,都不争不抢,好聚好散,无所谓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③情节方面,作者没有制造大开大阖的矛盾冲突,更没有激烈的对抗。④都是对农业社会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冲击的挽歌,都表达了对传统乡土文明的凭吊。(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10. CEG【试题分析】句意: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楚怀王”“张仪”“怀王”都是名词,“使”是使令性动词,“使”的宾语是“张仪”,“张仪”又做“谲诈怀王”的主语,“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是兼语句,结构完整,A处不能断开,C处断开。“令绝齐交”是“令怀王绝齐交”,“绝”的对象是“齐交”,D处不能断开,E处断开。“又使诱楚”,“诱”的对象是“楚”,F处不能断开,G处断开。11. C【试题分析】A选项正确。迁,流放、放逐。/迁移、搬移。句意:把屈原放逐到江南。/把你的车子赶过来,把我的嫁妆搬移过去。B选项正确。见,被。/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句意:却最终不能被明察。/府吏嘱咐我。C选项错误。穷,均为“走到尽头、无路可走”的意思。句意:况且君子能明白怀才不遇走到尽头,那是天命。/现在孤独穷困不得志多么艰难。D选项正确。从容,均为“委婉含蓄”的意思。句意:效法他的委婉含蓄的文风。/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12. C【试题分析】C选项“淮南王刘安……并且博览群书,来给《离骚》作注释”错误。据材料二“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可知,博览群书,给《离骚》作注释的是班固。13. 【参考答案】(1)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和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一起进谗言诋毁他。(2)如今像他这样,显露才能张扬自己,抗争在混乱的国度和一群小人之中,才遭受谗言的伤害。【试题分析】(1)“害”,嫉妒;“谮”,说坏话诬陷别人;“毁”,毁谤、诋毁。(2)“若”,像;“竞”,竞争、抗争;“离”,通“罹”,遭受;“乎”,相当于“于”,在;“贼”,伤害。14. 【参考答案】 ①王逸认为屈原忠君爱国、尽职尽责,志向高洁。②刘安认为屈原出淤泥而不染,其高洁志向可与日月争光。③班固认为屈原显露才能张扬自己,不能明哲保身,虽非明智之人,却是有高妙文才的人。【试题分析】由原文“《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可知,王逸对《离骚》是全面肯定、赞扬,认为屈原忠君爱国、尽职尽责,志向高洁。由原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与日月争光可也’”可知,刘安认为 屈原出淤泥而不染,其高洁志向可与日月争光。由原文“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可知,班固认为屈原显露才能张扬自己,不能明哲保身。由原文“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可知,班固还认为屈原虽非明智之人,却是有高妙文才的人。15.C(3分。“俯仰”二句并非用典,对表达效果的分析也不对。)16.【参考答案】①暑尽天凉,畦菊新发,烘托出诗人的新居之乐和满足之情:②“风雨”暗指诗人在政治上的贬谪遭遇,人生感慨寄寓其中;③诗人借傲霜之菊言志,表明诗人追求不合流俗的高洁品质。(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7.【参考答案】(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2分)(2)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2分)18.【参考答案】A.众说纷纭B.囫囵吞枣(每处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试题分析】A处,根据后文“有些人认为”“然而也有人提出”,可见对这个问题大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所以可以填“众说纷纭”。B处,从前文“忽视必要的细节”“难以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可以看出,快节奏的刺激让你并不能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具体理解,所以可以填“囫囵吞枣”。该处要关注前句的语法结构。前句主体为“快节奏的刺激可能会让你……,使得你的大脑……”,“而只是”对应的是“使得你的大脑难以对内容”如何。若填“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则主要指阅读行为,而不是指大脑对内容处理的深度,所以不够恰当。19.【参考答案】第①句关联词和主语位置不当,应将“如果”提到“讲台上的老师”前面。第④⑤句顺序不当,应将第④句放到第⑤句后面。(每处2分)【试题分析】第①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当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时,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一致的;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第④⑤句顺序不当,表达不连贯。“能让他们更加集中注意力”作为条件,应该放在“更快获得具体有用的内容”前面。20.【参考答案】[示例]甲:倍速听或看会造成什么影响乙:如果你习惯快速观看内容(每处2分)【试题分析】甲处是问句,引出后面的问题。后面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快速视听”,主要问题是影响如何。对于影响,后文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维度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填“倍速听或看会造成什么影响”。乙处,根据后句“大脑就会习惯于接受这种刺激”,可推断前句是产生这种影响的行为,根据语段内容可知,应该是“习惯快速观看”;另外,后一句的关联词是“就”,前句可对应补出“如果”。21.【参考答案】[示例一]合理。①“下滑”一词模拟网络阅读语境,营造情境,更切合文段话题内容。②用词的创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新鲜感,引起其关注。[示例二]不合理。①“下滑”一词不符合纸质阅读表达习惯,不符合语言表达的语境要求。②语法上,“下滑”与宾语“文章”搭配不合规范。(观点1分,理由3分,意思对即可)22.【参考答案】①问号:针对性的提问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如文段首段用两个问句引起读者关注,提领文段中心问题,起到了突出问题的作用。②引号:引号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如“这样更‘有用’”中用引号突出倍速播放的作用。(每点2分)23.【参考答案】“轶”改为“秩”;“视”改为“示”;“既”改为“即”。24.【参考答案】甲:旅客应主动收起雨伞;乙:如果在雨天出行。25.【参考答案】①句子:部分旅客对此有意见。分析:“意见”是中性词,“有意见”指的是部分旅客产生不满情绪,具有贬义色彩。②句子: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分析:“道理”是中性词,“有道理”指的是这种担心符合逻辑、合乎情理,具有褒义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期末考前综合练习一.docx 期末考前综合练习一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