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2026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宏观把握高中思想政治7本教材的内在逻辑治 新课标 “ 内容要求 ”, 新教材 的核心主干知识 数量: 必修教材 主 干知识75个 , 选择性必修教材 主 干知识85个 , 总共160个。2026届高考: 7本教材(共22个单元、 58课、 133框、22个综合探究)选择性必修1 、2 、3(拓展延伸)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2 、3 、4 (分领域阐述: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国际规野)《逻辑与思维》(科学精神)《法律与生活》(法治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法治》是什么、为什么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与文化》《经济与社会》必修1:(总览、基础)根据思想政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站起来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强起来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富起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56-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2021-2035-2050-······)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进程二课标考情预测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描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本质特征;解释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描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解释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年4次 (2)科学社会主义2年8次 (2)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2年1次 (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作用2年1次 选择题为主;1.重点关注与其他模块交叉知识,高考题经常综合考查。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相关知识点,是备考的重点。比如马克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二次结合等时政素材结合的命题3.结合必修四哲学模块“社会历史观”相关知识综合考查4.结合必修三政治模块“党的领导”相关知识综合考查5.结合我国近十年建成设就热点素材命题三知识体系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生产关系:2.上层建筑:3.私有制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4.私有制产生的标志:1.生产关系:2.主要矛盾:3.进入文明社会标志:1.生产关系:2.上层建筑:2.主要矛盾3.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1.生产关系?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条件?3.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4.经济危机的特征?产生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比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四核心考点第一课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自的3个要素 ②生产力在生产方式中的地位?③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2.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必须背过)3. ①私有制产生的标志?②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4.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表现和标志?5. ①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6. ①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②产生的直接原因?(2个)③产生的根本原因?(基本矛盾)7. 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主要矛盾) 8.对比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9.为什么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必须背过)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公有制、私有制)产品的分配关系(平均分配、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雇佣剥削、平等互助)生产关系核心概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矛盾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加 工利 用人类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谁来改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怎么改造石器—铜器—铁器—机器—机器人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平均分配、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雇佣剥削、平等互助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公有制、私有制决定作用决定性因素决定反作用劳动对象改造什么1.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变化和发展是由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普遍规律决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等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等反作用决定生产力水平标志01020304奴隶社会阶级、国家的产生、生产关系、迈入文明时代、主要矛盾及斗争、解体资本主义社会萌芽、生产关系、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经济危机(痼疾)、主要矛盾、基本矛盾、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原始社会地位、阶段、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组织、解体……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历史进步性、残酷统治(局限性)、主要矛盾及斗争、解体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条件、十月革命、生产关系、一国到多国的大发展、出现挫折、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生命力人类社会的演进共产主义社会05核心考点: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原始社会地位★生产力 状况★生产关系 特点社会组织★解体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①旧石器时代(绝大部分时间):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打制石器为生产工具,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②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前):出现了磨制工具,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1)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2)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关系)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1)氏族的管理方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①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②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2)氏族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原始社会解体(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由氏族共有转归家庭私有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加剧,成员地位越来越不平等原始社会逐渐解体原始社会末期推动注意:先有阶级,后有国家。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国家产生二、奴隶社会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 突破·深化1.阶级出现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2.国家产生 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3.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产品的分配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而位居其他阶级之上的阶级,被称为统治阶级;其他阶级则被统称为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阶级矛盾就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 (1)先有阶级,后有国家。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阶级和国家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奴隶社会核心考点 具体内容4.生产力发展状况 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5.迈入文明时代 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②由此可见,一种社会形态替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金属工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3.封建社会★生产力 水平★生产关系 特点剥削方式主要矛盾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②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③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④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生产资料所有制)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人和人关系)③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了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产品的分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经济剥削: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政治压迫:封建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思想钳制: 地主阶级还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高利贷、苛捐杂税、徭役等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①基础:②主要方式:③其他方式:第三产业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工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的手工业部门水利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拓展提升:封建社会生产力状况 地产阶级剥削农民的原因: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地主收取农民地租的具体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4.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水平★生产关系建立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机器大生产、生产社会化、科技快速发展并应用于生产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③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条件形成:依靠暴力、通过掠夺)①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②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拓展提升:资产阶级革命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过程 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领导 工人阶级在当时还非常年轻,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领导这场革命。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担当起领导革命的历史任务。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领导作用表现基本 特征直接 原因根本 原因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6.全面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内容表现性质地位解决趋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完全归资本家占有 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互助合作的关系是否存在阶级剥削 资产阶级剥削广大劳动者 消除了阶级剥削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 剩余价值 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7:对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归纳总结:四种社会形态的比较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 生产工具 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 蒸汽机、机器、电气、信息劳动对象 天然食物,原始畜牧业、农耕 手工艺、商业、城市繁荣 范围扩大 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者 劳动技能低下 脑体分工出现文字 农民农耕技术进步 工人劳动技能提高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产资料原始公有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人与人之间关系 平等互助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但不得不依附于地主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产品如何分配 平均分配 奴隶主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生活资料 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主要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如何分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极其低下(石器)生产力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显著进步大部分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地主阶级通过收取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大机器生产生产社会化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只获得少量的工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尽所能劳动成为第一需要按需分配各取所需注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限制了奴隶生产的积极性拓展提升五对接高考(2024辽宁卷)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③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④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扩展了”表述错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C“两个必然”: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两个决不会”: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①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②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③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④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4·吉林·高考】下列对“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阶级斗争和改革过程的漫长并没有体现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D【2023·河北·高考真题】经济危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制度残酷罪行的判决书。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能力管理它所造成的生产力,物质丰富成了巨大的灾害,成了破产和贫困的根源。而人类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却成了一种救命手段,用以激活因危机而周期性地瘫痪的经济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②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的总爆发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可缓解,但不是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