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资源简介

四川省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②在佛家看来,“无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另外,《庄子·逍遥游》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与“无我”近似,提倡破除自我执念、摒弃功名束缚,追求绝对自由、物我相忘的境界。
③事实上,儒家也有众多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则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还引用过先贤的一个观点:“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④自古以来,“无我”成为士人的不懈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杜甫、范仲淹一生诗文论议,言传身教,孜孜以求,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无我”的人格境界。
⑤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国政要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材料二:①五四运动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②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③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成不了事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④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⑤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青年朋友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衷心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针对诗词境界和做人境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
B.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士人的品格分为“志于道德者”“志于功名者”和“志于富贵者”三种。
C.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处于中华民族发展最好时期的当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个人际遇和时代机遇。
D.青年的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会有不同,但只要把“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之中,就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儒道佛三家的相关论述,论证诗词“有我”“无我”境界可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B.材料一中举《礼记·孔子闲居》的例子意在说明君子在修为上不能想着自己,要“大其心”“志于道”。
C.材料二总体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文章显得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D.材料二在行文中使用“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初生牛犊不怕虎”等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下列诗句不能表现王国维提出的“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材料一第④段引用杜甫、范仲淹的古诗文进行论述,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5.“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也是对青年的殷切嘱托。请结合文本二谈谈当代青年该如何践行总书记的这一嘱托。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渤海渔鼓
蔡楠
伏季休渔期的时候,劳顿和劳金父子俩就特郁闷。不能出海,无鱼可捕,劳金就在码头上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劳顿就坐在海边儿的阳光下用简板击打他的渔鼓。边击打边摇头吟唱:杨宗保上了马,银杆枪手中拿,用枪一指把严荣骂……
那是一曲《杨宗保搬兵》。鼓声清越,而唱腔却有些沉郁。鼓声与歌声裹着浪涛声一起传到劳金的耳朵里,劳金就把手里的漆刷子扔到了渤海里,然后一脚踢翻漆桶,大声嚷嚷道,你别唱了好不好?我在那里刷漆,你却在这里快活,烦不烦?
劳顿瞥了劳金一眼,没有说话,却站了起来。他怀中抱鼓,手中执板,面对大海,继续吟唱:老严荣摆下天门阵,逼着老爷染黄沙,从官兵困死在鼓楼下哎……
劳金没等他哎完,就冲了过去,他夺过渔鼓,用力摔在海滩上,砰的一声,渔鼓哑了。
劳顿没有转身,依然面对大海。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
劳金说,我不让你唱,你偏唱。你唱啊,这回你怎么不唱了?
劳顿背对劳金缓缓说道,你知道你摔的是什么吗?
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渔鼓吗?一截竹筒,蒙上一块鱼皮,有什么了不起的?
不,我的渔鼓是普陀山的竹筒,蒙的可是河豚皮,是你爷爷的爷爷留给我的!
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说,我刚买了一条新船,只下过一次海,这上面就休渔了。我亏不亏?我亏,我烦,你却总让我往船上刷漆,自己在一旁看热闹。我不摔渔鼓才怪呢!
劳顿转过身来,弯腰拾起渔鼓,竹筒裂了口,鱼皮破了一个洞。他叹了口气,休渔是为了更好地捕鱼,不休渔捕小鱼小虾,休渔期后,专捕大鱼大蟹。再有,你看见那边儿一排排龙门吊车了吗?那里正建一个大海港,来来往往的大船很多,航道拥挤,是怕和渔船争抢航道出事故呢!
我不管,我只管我的新渔船,劳金蹦了一个高,又蹦了一个高,我要尽快出海,尽快收回成本!
劳顿说,你别着急,港口通航了,说不定你还要到国外发展呢!去,听话,去刷漆吧——
还刷?劳金脖子一梗,我都刷了三遍了,爹!
那你就刷四遍,五遍!劳顿硬硬地扔下这话,抱着残破的渔鼓,离开了码头。
劳金没有刷四遍五遍,他就偷偷地开船出海了。由于是单船,他没敢去深海。几天下来,他的渔网、流刺网和钓钩就收获了许多失望和空落。要变天了,风暴就要来了。在乌云和风声的追赶下,他只得驾船返航。惊慌间,他的渔船闯入了黄骅大港的航道,与一艘正在清淤扩港的作业船相撞。
劳金闯祸了。劳金被带到了海事局。那个带着墨镜、一脸威严的韩局长问他,小伙子,违禁出海,抢占航道,冲撞建港船只,你知道将受到什么处罚吗?
劳金脖子一梗,不知道!
韩局长说,按照相关规定,要没收渔具和渔船,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
劳金咬牙说,随便!
韩局长说,还要罚款,吊销捕捞许可证!
劳金牙关一松,人就瘫软在地,韩局长,别别别,我这次违禁出海,是想捕些鱼来卖掉,给我爹做一面新渔鼓。你不是常听他的渔鼓歌唱吗?可他那鼓,让我给摔坏了!
韩局长啪地拍了下桌子,你是渔鼓艺人劳顿的儿子?老劳他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儿子呢?好小子,我要关你半拉月!
半月后,韩局长带着劳金走进了劳顿的渔家小院。那时候,劳顿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坐在一只反扣的渔船上忧伤地抱鼓弹唱《西游记》。摔破的皮鼓沾上了一块橡皮膏,鼓声就暗哑散闷,不成韵律。
韩局长大步过去,握住了劳顿的手,我看你来啦——
劳顿的渔鼓从怀里滑落于地。他来到了劳金的面前,抡圆巴掌就向儿子掴去——
韩局长的大手就支住了劳顿颤抖的老手,他哈哈一笑,老哥,我在局里都没掴他,你就免了吧——
劳顿的老泪就一颗一颗地滚了下来,他说,劳金,你小子还不把领导领进屋里喝茶——
韩局长说,茶就不喝了,可有件事情让你帮忙!
啥事?你尽管说!劳顿说。
韩局长说,黄骅综合大港8月1号通航,在开航仪式上有个文艺演出,市里让我邀请你的渔鼓出阵!
劳顿指着地上的渔鼓,摇着头,不行了,我的渔鼓被这小子摔破了!
我这有一面新的,你看,韩局长把肩上的挎包卸下来,打开。一面崭新的渔鼓就跳了出来。这是我让人特意去普陀山买来的竹筒,从河豚养殖基地找来的鱼皮。你试试手,怎样?
劳顿一把抓过渔鼓,抱在怀里,拿过简板,摇动手腕,上下相击。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装满了院子。
(节选自《新荷花淀派小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金因无法出海而烦躁,摔坏父亲的渔鼓,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暗示两代人观念的冲突。
B.小说中多次提及劳顿吟唱《杨宗保搬兵》等曲目,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隐喻了劳顿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C.韩局长最终决定关劳金半拉月,既是对劳金漠视渔鼓文化的惩戒,也是借机推动两代人达成和解。
D.小说以渔鼓为线索,父亲敲击渔鼓,儿子摔渔鼓,局长送新渔鼓,渔鼓鼓音贯穿全篇,故事脉络清晰。
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以描写劳顿敲击渔鼓收尾的作用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人物形象,通过“抓”“抱”等动作描写,展现劳顿的急切与珍视,凸显其作为文化坚守者的执着。
B.解决矛盾冲突,完成劳金从怨愤到理解、劳顿从失落到重获希望的转变,情节完整,形成叙事的闭环。
C.鼓声“海水一样奔腾”象征着希望,与开篇劳顿“沉郁”的吟唱形成对比,暗示传统艺术焕发生机。
D.升华小说主旨,象征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体现对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时代思考。
8.文中“渔鼓”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作为“新荷花淀派小说”,继承了荷花淀派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是议更贡举法,帝以苏轼言为是,它日,以问王安石,安石曰:“不然,今人材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此盖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则必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以不变。”赵抃亦是轼议,安石曰:“若谓此科常多得人,自缘仁进别无它路,其间不容无贤,以为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帝以为然。
轼初下狱,方平及镇皆上书救之,不报。轼既下狱,众莫敢正言者。直舍人院王安礼乘间进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端人。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愿陛下无庸竞其狱。”帝曰:“朕固不深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为卿贳①之。”既而戒安礼曰:“第去,勿泄言。轼前贾怨于众,恐言者缘轼以害卿也。”始,安礼在殿庐,见李定,问轼安否状,定曰:“轼与金陵丞相论事不合,公幸毋营解,人将以为党。”至是归舍人院,遇谏官张璪忿然作色曰:“公果救苏轼邪?何为诏趣其狱?”安礼不答。其后狱果缓,卒薄其罪。
戊子,庆州广锐卒叛,转运司以闻,帝召二府,出奏示之,深以用兵为忧。枢密使文彦博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不当有所偏听。陛下励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冯京曰:“府界溉淤田,又修差役,作保甲,人极劳敝。”帝曰:“询访邻近百姓,皆以免役为喜,盖虽令出钱,而复其身役,无追呼刑责之虞,人自情愿故也。”彦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王安石曰:“法制具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元丰中,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说。公叹息谓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节选自蔡绦《西清诗话》)
【注】①贳:表示赦免或宽纵。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以少壮A时当讲B求天下C正理D乃闭门E学作诗赋F及其入官G世事H皆所不习。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只管,与《陈涉世家》“藉第令毋斩”的“第”意思相同。
B.闻,使……听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的“闻”用法相同。
C.“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与“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D.更,经过,经历,与《陈情表》“更相为命”的“更”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神宗起初认为苏轼关于科举改革的观点正确,后因王安石分析科举败坏人才,转而认同王安石主张。
B.王安礼不顾他人劝阻,仗义营救苏轼,以“大度之君不以言罪人”劝谏皇帝,最终皇帝赦免了苏轼。
C.冯京通过列举淤田、役法改革、保甲法等新政弊端,暗示变法实施时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影响民众生活。
D.王安石反驳文彦博的保守言论,指出旧法未能解决财用不足、国力衰弱的问题,需通过变法弥补不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固不深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为卿贳之。
(2)轼与金陵丞相论事不合,公幸毋营解,人将以为党。
14.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王安石对苏轼的不同态度,并结合《答司马谏议书》简析其原因。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五)
苏轼
江神河伯两醯鸡①,
海若②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
三千强弩射潮低。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①醯鸡:小飞虫的一种。②海若:海神名。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将江神河伯与海神进行对比,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开篇即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
B.第一首后两句,借用典故,巧妙联系历史故事,展现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暗喻海神气势滔天。
C.第二首以烟雨、潮汐为引,表达不同时期经历带来不同的感悟,在回环往复的诗行间展现诗人的精神轨迹。
D.两首诗语言细腻传神、绚丽飘逸,实景与想象结合,富于变化,有意到笔随之妙,体现出奔放豪迈的风格。
16.两首诗同为苏轼观潮之作,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5·乐山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许多成语源自古诗词,如“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   ,   ”演化而来。
(2)《红楼梦》中,黛玉对香菱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便把陶渊明《归园田居》的“   ,   ”翻了出来。
(3)古典诗词常以景结情,把情感的表达蕴含在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   ,   ”便有“不写之写”的意境。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为班味?这始于打工人的自嘲,包含了不修边副的打扮和疲惫不堪的神态,颈椎腰椎劳损、近视度数加深等状态,也包含把工作中的种种习惯、口头惮不自觉带入生活的情形。近期有医学科普表明,“班味”真的可能是一种实指,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会减少唾液,带来更多出汗和油脂分沁,与皮肤表面的细菌作用后,( ① )。
而要去除班味,则需要人们学会和压力进行物理和心理隔离,制造“反差感”的场景,主动获取高沉浸度和正反馈。消除体力和脑力上的负担,需要配合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充足休息和适度运动;而对待情绪和心理上的疲惫,越来越多试图去除班味的花式尝试,也表达着上班族朴素而真诚的自我关爱。喜欢倾诉的,找找家人朋友,在吐槽中重获能量;偏好独处的,寻方小院赏花品茶,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就像不要等到渴坏了再喝水一样,( ② )。这正是:去班味增鲜味,体味生活百味;做加法做减法,掌控节奏方法。
当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班味的余波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去除班味就不能只靠打工人自救。①不止去除班味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②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③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④需要全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章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班味?”中的问号表示设问,在自问自答中解释班味的内涵。
B.“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充足休息”中顿号表示并列,不能用逗号。
C.“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这正是:”中的冒号用于总括性词语之后,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21.文中末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七、写作(60分)
23.(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向外求索,如填满容器;“为道”向内净化,如倒空容器。我们要找到“损”与“益”之间的平衡,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D
4.①引用历史名人的诗文,证明“‘无我’是古代士人的不懈追求”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②大量引用古诗文,使文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
5.①志存高远,担当“有我”使命。青年人要志存高远,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②响应呼唤,勇担时代责任。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③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可从对论点的作用,对文章内容的作用,对表达效果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针对诗词境界和做人境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错误。原文是“‘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王国维提出的只是诗词境界的标准。
B.“将士人的品格分为‘志于道德者’‘志于功名者’和‘志于富贵者’三种”错误。根据原文“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还引用过先贤的一个观点:‘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这是朱熹引用先贤的话。
D.“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原文用的是“只有……才……”。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能想着自己”错误。原文“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可见是“不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可知,王国维提出的“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A.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悠然间见到南山,在这一情境中,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体现了“无我之境”。
B.明月照在松林之间,清泉在石头上流淌,描绘出一幅自然宁静的画面,诗人仿佛融入这一画面之中,达到了“无我之境”。
C.寒波轻轻泛起,白鸟悠悠飞下,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景象,体现了“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
D.“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感时”“恨别”投射到花和鸟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体现的是“有我之境”,并非“无我之境”。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第④段“自古以来,‘无我’成为士人的不懈追求”,引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历史名人的诗文,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从语言表达角度看,这些古诗文的引用,增添了文段的文化内涵,让文章更具文学性,也增强了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①引用历史名人的诗文,证明“‘无我’是古代士人的不懈追求”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②大量引用古诗文,使文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可以得出青年应志存高远,担当“有我”使命,将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②从“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可知,青年要响应时代呼唤,勇担时代责任;
③依据“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青年需要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答案为:①志存高远,担当“有我”使命。青年人要志存高远,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②响应呼唤,勇担时代责任。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③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6.C
7.B
8.①传统文化的象征:渔鼓由祖传竹筒与河豚皮制成,承载家族历史与技艺,代表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②父子情感的纽带:劳金摔鼓体现代际冲突,修复渔鼓则暗示和解,渔鼓成为沟通两代人的媒介。
③时代变迁的象征:渔鼓从破损到换新,象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呼应海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9.①理想化的人物塑造:聚焦普通人,重在勾勒人性美、人情美,人物描写富有诗意。劳顿作为传统渔鼓戏的守护者,其执着与坚守亦体现对“人性美”的追求。
②写意化的情节叙述:采用写意的手法,叙述简单直接,注重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如“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等。
③悠远的意境营造: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浪涛声”“海盐般的白发”“海水般奔腾的鼓声”等意象,将渤海湾的自然风貌融于全文,意境悠远,富有诗意。
④优美生动的语言:语言凝练富有诗意,运用多种手法。如“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动态。
⑤主题的诗意美:挖掘传统文化和淳朴人性之美。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优美色彩又体现出真善美的新融合,并赋予诗意化的表现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既是对劳金漠视渔鼓文化的惩戒,也是借机推动两代人达成和解”错,韩局长关押劳金的直接原因是“违禁出海,抢占航道,冲撞建港船只”等行为。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劳金从怨愤到理解”有误。文中结尾描写的是劳顿“一把抓过渔鼓,抱在怀里,拿过简板,摇动手腕,上下相击。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装满了院子”,写的是劳顿对渔鼓的珍视以及渔鼓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希望,并未写劳金的反应。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传统文化的象征:文中提到渔鼓是“普陀山的竹筒,蒙的可是河豚皮,是你爷爷的爷爷留给我的”,这表明渔鼓有着悠久的家族传承历史,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传统技艺。同时,渔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代表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如劳顿对渔鼓的珍视和传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②父子情感的纽带:“劳金没等他哎完,就冲了过去,他夺过渔鼓,用力摔在海滩上,砰的一声,渔鼓哑了”,劳金因无法出海心情烦躁而摔破渔鼓,这一行为体现了父子之间的冲突和代际观念的差异。而后来劳金为了给父亲做新渔鼓违禁出海,以及韩局长带来新渔鼓,暗示了父子之间情感的和解,渔鼓成为了他们情感沟通的媒介。
③时代变迁的象征:渔鼓从劳顿手中的旧鼓被摔破,到韩局长送来新鼓,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鼓的材料是现代特意去普陀山买的竹筒和从河豚养殖基地找来的鱼皮,与海港建设通航等现代元素相呼应,暗示了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
故答案为: ①传统文化的象征:渔鼓由祖传竹筒与河豚皮制成,承载家族历史与技艺,代表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②父子情感的纽带:劳金摔鼓体现代际冲突,修复渔鼓则暗示和解,渔鼓成为沟通两代人的媒介。
③时代变迁的象征:渔鼓从破损到换新,象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呼应海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小说中劳顿、劳金父子都是普通渔民,写了他们父子在休渔期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劳顿,“坐在海边儿的阳光下用简板击打他的渔鼓。边击打边摇头吟唱”,作为传统渔鼓戏的守护者,他对渔鼓的执着和坚守,体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还有韩局长,帮助劳顿教育劳金,还给劳顿做了新的渔鼓,小说聚焦于劳顿、劳金等普通人,这种人物描写富有诗意,展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写意化的情节叙述:小说采用写意手法,叙述较为简单直接,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通过“劳金在码头上刷漆,劳顿在海边唱渔鼓”等日常生活场景来展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等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和人物的特点。
③悠远的意境营造:文本中“浪涛声”“海盐般的白发”“海水般奔腾的鼓声”等意象反复出现,将渤海湾的自然风貌与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渤海湾的海边,感受到那里的独特氛围。
④优美生动的语言:小说语言凝练且富有诗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将鼓声比作海水奔腾,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动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鼓声的气势和力量,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渔鼓的魅力。
⑤主题的诗意美:小说挖掘了传统文化和淳朴人性之美。既通过劳顿的渔鼓表演展现出传统文化的优美色彩,又通过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韩局长对渔鼓的重视等情节,体现出真善美的新融合,并赋予这些内容诗意化的表现和由衷的赞美之情,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故答案为:①理想化的人物塑造:聚焦普通人,重在勾勒人性美、人情美,人物描写富有诗意。劳顿作为传统渔鼓戏的守护者,其执着与坚守亦体现对“人性美”的追求。②写意化的情节叙述:采用写意的手法,叙述简单直接,注重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如“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等。
③悠远的意境营造: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浪涛声”“海盐般的白发”“海水般奔腾的鼓声”等意象,将渤海湾的自然风貌融于全文,意境悠远,富有诗意。④优美生动的语言:语言凝练富有诗意,运用多种手法。如“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动态。⑤主题的诗意美:挖掘传统文化和淳朴人性之美。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优美色彩又体现出真善美的新融合,并赋予诗意化的表现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答案】10.DFG
11.A
12.B
13.(1)我本就不想严厉惩罚他,只是想要广开言路罢了,不久将为你宽纵他。
(2)苏轼和金陵丞相议论事情意见不一致,希望您不要设法解救(苏轼),否则别人会认为(您)结党。
14.态度:
①材料一中,王安石因变法主张与苏轼政见对立。
②材料二显示王安石晚年对苏轼才华的赞赏。
原因:宋代士大夫推崇“和而不同”,政见分歧不影响对才学的敬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此之前讨论改革贡举法,皇帝认为苏轼的意见是对的,过了几天,拿这件事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说:“不是这样的。现在人才缺乏稀少,而且学术见解不统一,不同的言论纷纷扰扰,这大概是因为不能使道德观念一致的缘故。想要使道德观念一致,就必须要兴办学校;想要兴办学校,那么贡举法就不能不改变。”赵抃也赞同苏轼的建议,王安石说:“如果认为这个科举科目常常能选拔到很多人才,自然是因为读书人入仕晋升没有别的途径,这中间不能说没有贤才,但是认为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那就不对了。如今读书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正应当讲求天下的正确道理,却关起门来学习作诗赋,等到他们进入官场,世间之事都没有学习过。这就是科举制度毁坏人才,导致现在的人才比不上古代。”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苏轼刚被关进监狱的时候,张方平以及韩镇都上书营救他,没有得到回复。苏轼入狱之后,众人没有敢公正地替他说话的。担任直舍人院的王安礼趁机进言说:“自古以来心胸豁达大度的君主,不会因为言语(问题)来惩治人。苏轼本来凭借自己的才能奋发上进,如今一旦被绳之以法,恐怕后世的人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希望陛下不要追究这个案子了。”皇帝说:“我本来也不会重罚他,只是想申述广开言路的原则罢了,我将要为你宽纵苏轼(在狱中的行为)。”不久又告诫王安礼说:“只管离开,不要泄露我说的话。苏轼以前在众人中结下了怨恨,恐怕进言的人会借着苏轼来伤害你。”当初,王安礼在殿庐,见到李定,询问苏轼的安危情况,李定说:“苏轼和金陵丞相(王安石)议论事情意见不合,您最好不要营救解脱他,人们将会认为您和他结党营私。”到这时王安礼回到舍人院,遇到谏官张璪,张璪生气地变了脸色说:“您果真营救苏轼了吗?为什么皇上下诏催促审理他的案子呢?”王安礼没有回答。此后这个案子果然有所缓解,最终减轻了对苏轼的处罚。
戊子年,庆州广锐军的士兵发生叛乱,转运司把这件事使朝廷听到,皇帝召见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拿出奏章给他们看,对用兵之事深感忧虑。枢密使文彦博说:“朝廷做事,务必符合人心,应该兼采众人的意见,不应当有所偏听。陛下振奋精神致力于治理国家,然而人心却不安定,这大概是改革的过错。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不一定都不能施行,只是有一些被废弃的地方没有执行罢了。”冯京说:“京城地区灌溉淤田,又推行差役法,实行保甲制度,百姓极其劳苦疲惫。”皇帝说:“询问访问附近的百姓,他们都对免役法感到高兴,大概是因为虽然让他们出钱,但免除了他们的亲身服役,也就没有被官府传呼责罚的忧虑,人们自然是心甘情愿的。”文彦博又说:“祖宗的法律制度都还存在,不需要改革而失去人心。”王安石说:“如果法律制度都存在,那么财政费用应该充足,国家应该强大。现在却都不是这样,不能说这样法律制度都存在。”
材料二:
元丰年间,王文公(王安石)在金陵,东坡(苏轼)从黄州向北迁移,每天都和王安石一起游玩,尽情地谈论古今文章,闲暇时就一起品味禅理。王安石叹息着对人说:“不知道还要再过几百年,才会有像这样的人物。”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读书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正应当讲求天下的正确道理,却关起门来学习作诗赋,等到他们进入官场,世间之事都没有学习过。
“讲求”是谓语,“天下正理”是宾语,“少壮时”是时间词,为“讲求”的状语,故在D处断开。
“乃”表示转折,“学作”是谓语,“诗赋”是宾语,“闭门”是“学作”的修饰语,故在F处断开。
“及其入官”是前置时间状语,单独成句以示强调,“世事”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故在G处断开。
故答案为:DF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只管/即使、假若。句意:只管离开,不要泄露我说的话。/假使仅能免于斩刑。
B.正确,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转运司把这件事使朝廷听到。/并能使我听到的人。
C.正确,用法不同,助词,的/代词,这样(代指前文提到的相关事物)。句意:只是有一些被废弃没有执行的地方罢了。/不能说这样法律制度都存在。
D.正确,意思不同,经过,经历/更相,相互。句意:不知道还要再经过几百年。/相依为命。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终皇帝赦免了苏轼”错误,原文“卒薄其罪”,意思是最终减轻了苏轼的罪,并非赦免。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就、本来;“特……耳”,只是……罢了;“行”,将、将要。
(2)“合”,和谐、一致;“幸”,希望;“党”,结党。
故答案为: (1)我本就不想严厉惩罚他,只是想要广开言路罢了,不久将为你宽纵他。
(2)苏轼和金陵丞相议论事情意见不一致,希望您不要设法解救(苏轼),否则别人会认为(您)结党。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态度:
①材料一中的态度:王安石认为苏轼关于贡举法的观点不正确。原文中王安石说“不然,今人材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此盖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则必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以不变”,他强调如今人才匮乏、学术不统一,要统一道德需修学校,进而贡举法必须改变,这与苏轼的观点形成对立,表明王安石对苏轼在贡举法上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还指出“今以少壮时当讲求天下正理……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认为贡举法让年轻人只闭门学作诗赋,入官后不熟悉世事,是科法败坏人才,进一步阐述了对苏轼观点的否定。
②材料二中的态度:王安石晚年对苏轼才华的赞赏。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以及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苏轼才华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原因:宋代士大夫推崇“和而不同”的理念。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虽然政见不合,但并不影响他们的私人感情。在材料一中,王安石与苏轼在贡举法等变法相关问题上有分歧,这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治理、人才选拔等方面的理念不同;而材料二中王安石对苏轼才华的赞赏,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之间虽政见不同,但对有才华的人依然敬重的文化氛围。王安石虽在政治理念上与苏轼有分歧,但苏轼的才华是客观存在且值得肯定的,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使得王安石在不同情境下对苏轼有不同态度,既坚持自己的变法主张,又能欣赏他人的才华。
故答案为:态度:①材料一中,王安石因变法主张与苏轼政见对立。
②材料二显示王安石晚年对苏轼才华的赞赏。
原因:宋代士大夫推崇“和而不同”,政见分歧不影响对才学的敬重
【答案】15.D
16.第一首诗寄托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制服钱塘江潮、为民造福的愿望,也传达出对民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首诗人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回归到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体现从执念走向解脱的心灵路径,蕴含禅意超脱旷达的心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两首诗语言细腻传神、绚丽飘逸,实景与想象结合,富于变化,有意到笔随之妙,体现出奔放豪迈的风格”错误,第一首诗语言豪放,风格奔放豪迈,实景与想象结合。但第二首诗语言平淡自然,如用“恨不消”来写自己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强烈向往,语言质朴简洁,明白晓畅,并非“细腻传神、绚丽飘逸”,整体风格也不是奔放豪迈,而是蕴含着一种禅意和人生哲理。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诗情感:诗中“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描绘出海神的强大气势,而“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诗人借用夫差用强弩射潮的典故,表达了希望有像夫差手下的勇士那样的人,能够制服汹涌的潮水。这寄托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希望潮水不再给百姓带来危害,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首诗情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诗人在未见到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时,心中充满了向往之情,“恨不消”突出了这种强烈的渴望。“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当真正看到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后,诗人却觉得也不过如此,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到看到后的平淡,体现了诗人从执念走向解脱的心灵路径,蕴含着一种超脱旷达的心境,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对事物的禅意理解。
故答案为: 第一首诗寄托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制服钱塘江潮、为民造福的愿望,也传达出对民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首诗人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回归到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体现从执念走向解脱的心灵路径,蕴含禅意超脱旷达的心境。
17.【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明月夜,短松冈/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蜉蝣、暧、墟、舫、唯、萧、凫。
(1)根据题干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演化而来 ”,可以得知应填写“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根据题干中“ 上孤烟 ”,可以得知应填写“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根据题干中“ 以景结情,把情感的表达蕴含在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以得知应填写“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明月夜 短松冈/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秋梦不归家 残灯落碎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①促使人体产生特定气味。②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再休息。
19.副—幅;惮—禅;沁—泌
20.C
21.语句①;修改为“去除班味不止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语句③;修改为“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22.①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句式整齐;②两句分别以“味”“法”相同词结尾,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③运用比喻、对比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深化表达的层次感。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句补写;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文提到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生理变化(减少唾液、更多出汗和油脂分泌等),以及与皮肤表面细菌作用,根据逻辑,接下来应是产生某种结果。结合前文对“班味”的讨论,此处应是说明这些生理变化最终产生了某种气味,可填“促使人体产生特定气味”。
②处:前文以“不要等到渴坏了再喝水”作类比,强调应及时应对身体和心理的疲惫状态。所以此处应表达“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再休息”。
故答案为: ①促使人体产生特定气味。②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再休息。
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不修边副”的“副”应改为 “幅”。“不修边幅”意思是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边幅”原指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仪表、衣着。
“口头惮”的“惮”应改为“禅”。“口头禅”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禅”在这里并非指佛教中的“禅”,而是源自禅宗和尚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后泛指习惯说的话。
“油脂分沁”的“沁”应改为“泌”。“分泌”指人和动物的某些腺体或细胞产生并释放某些物质,“泌”有分泌的意思,而“沁”通常表示渗入、浸润等,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 副—幅;惮—禅;沁—泌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并非特定称谓。这里的“瓦尔登湖”并非实指美国的瓦尔登湖,而是借指个人独处、宁静、放松的生活环境。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原句“不止去除班味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语序不当,“不止”应修饰“是”,正确表述为“去除班味不止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这样才能与后文“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形成正确的递进关系。
③句:“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弘扬”与“工作环境”搭配不当,应在“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前加上“营造”,即 “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故答案为:语句①;修改为“去除班味不止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语句③;修改为“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句式整齐:“去班味增鲜味,体味生活百味;做加法做减法,掌控节奏方法”,上下句字数相等,均为11字,且结构一致,前半句都是动宾结构(“去班味”“增鲜味”“做加法”“做减法”),后半句都是动宾结构(“体味生活百味”“掌控节奏方法”),句式整齐,给人以工整、对称的美感。
②音韵优美:两句分别以“味”“法”结尾,在朗读时形成押韵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修辞运用:运用了比喻和对比修辞。“去班味”与“增鲜味”、“做加法”与“做减法”形成对比,突出了去除班味和调整生活节奏的重要性;同时,将生活中丰富的体验比作“百味”,形象地表达了希望人们能摆脱“班味”束缚,去充分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深化了表达的层次感,使句子更具文学性和内涵。
故答案为:①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句式整齐;②两句分别以“味”“法”相同词结尾,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③运用比喻、对比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深化表达的层次感。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题干分析】
作文材料围绕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展开,探讨人生的加减法,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在“损”与“益”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词理解:“为学日益”指的是通过学习知识,不断增加自己的见闻、技能等,是一个向外求索、积累的过程。“为道日损”则是要摒弃内心的杂念、欲望等,让内心更加纯净,是一个向内净化、减负的过程。
立意方向:作文的核心在于阐述如何在“为学”与“为道”、“益”与“损”之间找到平衡,做好人生的加减法。可以从个人成长角度立意,探讨在知识学习、品德修养、生活追求等方面如何做到既不断积累有益的东西,又适时减去不必要的负担。
理论素材:除了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还可以引用其他名人名言,如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强调摒弃自我、功名利禄等杂念,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只有内心宁静、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事实素材:可以列举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如杨振宁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又能摒弃物质的诱惑,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舍弃了官场的功名利禄,回归田园,过上了宁静淡泊的生活,从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篇。
写作时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讲述故事或列举生活现象等方式,引出关于人生加减法的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要在“损”与“益”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论证“为学日益”的重要性:论述不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性。例如,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能够拓宽视野,更好地认识世界;通过学习专业技能,我们可以在社会中立足,实现自己的价值。“为道日损”的意义:阐述向内净化心灵、减少欲望和杂念的重要性。内心的纯净能够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物质和诱惑所迷惑,从而更好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安宁。平衡“损”与“益”: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现两者的平衡。这可能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具体情境,合理地调整学习与反思、积累与舍弃的关系。比如,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更注重“为学日益”,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而在经历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我们则需要更多地“为道日损”,反思自己的内心,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一些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导致精神空虚;或者一些人过于注重内心的宁静,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证平衡“损”与“益”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总结升华:总结全文的观点,强调做好人生加减法的重要性,并对读者发出呼吁,鼓励大家在生活中找到“损”与“益”的平衡,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立意提取】
1.损益之间寻平衡,加减人生绘华章。
2.外益内损两相宜,人生答卷展风华。
3.损欲益知守本心,加减之道见真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四川省乐山市2025届高三语文三模试卷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②在佛家看来,“无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另外,《庄子·逍遥游》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与“无我”近似,提倡破除自我执念、摒弃功名束缚,追求绝对自由、物我相忘的境界。
③事实上,儒家也有众多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指出,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则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还引用过先贤的一个观点:“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④自古以来,“无我”成为士人的不懈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杜甫、范仲淹一生诗文论议,言传身教,孜孜以求,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无我”的人格境界。
⑤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国政要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材料二:①五四运动100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②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③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成不了事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④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⑤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青年朋友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衷心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针对诗词境界和做人境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
B.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将士人的品格分为“志于道德者”“志于功名者”和“志于富贵者”三种。
C.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处于中华民族发展最好时期的当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个人际遇和时代机遇。
D.青年的人生目标和职业选择会有不同,但只要把“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之中,就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儒道佛三家的相关论述,论证诗词“有我”“无我”境界可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B.材料一中举《礼记·孔子闲居》的例子意在说明君子在修为上不能想着自己,要“大其心”“志于道”。
C.材料二总体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文章显得脉络清晰,逻辑严谨。
D.材料二在行文中使用“无舵之舟漂泊不定”“初生牛犊不怕虎”等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下列诗句不能表现王国维提出的“无我之境”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材料一第④段引用杜甫、范仲淹的古诗文进行论述,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5.“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也是对青年的殷切嘱托。请结合文本二谈谈当代青年该如何践行总书记的这一嘱托。
【答案】1.C
2.B
3.D
4.①引用历史名人的诗文,证明“‘无我’是古代士人的不懈追求”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②大量引用古诗文,使文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
5.①志存高远,担当“有我”使命。青年人要志存高远,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②响应呼唤,勇担时代责任。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③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作用,可从对论点的作用,对文章内容的作用,对表达效果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针对诗词境界和做人境界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错误。原文是“‘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王国维提出的只是诗词境界的标准。
B.“将士人的品格分为‘志于道德者’‘志于功名者’和‘志于富贵者’三种”错误。根据原文“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还引用过先贤的一个观点:‘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而已者,则亦无所不至矣。’”这是朱熹引用先贤的话。
D.“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原文用的是“只有……才……”。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能想着自己”错误。原文“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可见是“不能只想着自己的私利”。
故答案为: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可知,王国维提出的“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A.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悠然间见到南山,在这一情境中,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体现了“无我之境”。
B.明月照在松林之间,清泉在石头上流淌,描绘出一幅自然宁静的画面,诗人仿佛融入这一画面之中,达到了“无我之境”。
C.寒波轻轻泛起,白鸟悠悠飞下,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在的景象,体现了“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
D.“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感时”“恨别”投射到花和鸟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体现的是“有我之境”,并非“无我之境”。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第④段“自古以来,‘无我’成为士人的不懈追求”,引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历史名人的诗文,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②从语言表达角度看,这些古诗文的引用,增添了文段的文化内涵,让文章更具文学性,也增强了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①引用历史名人的诗文,证明“‘无我’是古代士人的不懈追求”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②大量引用古诗文,使文段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可读性。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可以得出青年应志存高远,担当“有我”使命,将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②从“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可知,青年要响应时代呼唤,勇担时代责任;
③依据“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青年需要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答案为:①志存高远,担当“有我”使命。青年人要志存高远,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②响应呼唤,勇担时代责任。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③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渤海渔鼓
蔡楠
伏季休渔期的时候,劳顿和劳金父子俩就特郁闷。不能出海,无鱼可捕,劳金就在码头上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劳顿就坐在海边儿的阳光下用简板击打他的渔鼓。边击打边摇头吟唱:杨宗保上了马,银杆枪手中拿,用枪一指把严荣骂……
那是一曲《杨宗保搬兵》。鼓声清越,而唱腔却有些沉郁。鼓声与歌声裹着浪涛声一起传到劳金的耳朵里,劳金就把手里的漆刷子扔到了渤海里,然后一脚踢翻漆桶,大声嚷嚷道,你别唱了好不好?我在那里刷漆,你却在这里快活,烦不烦?
劳顿瞥了劳金一眼,没有说话,却站了起来。他怀中抱鼓,手中执板,面对大海,继续吟唱:老严荣摆下天门阵,逼着老爷染黄沙,从官兵困死在鼓楼下哎……
劳金没等他哎完,就冲了过去,他夺过渔鼓,用力摔在海滩上,砰的一声,渔鼓哑了。
劳顿没有转身,依然面对大海。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
劳金说,我不让你唱,你偏唱。你唱啊,这回你怎么不唱了?
劳顿背对劳金缓缓说道,你知道你摔的是什么吗?
不就是一个普通的渔鼓吗?一截竹筒,蒙上一块鱼皮,有什么了不起的?
不,我的渔鼓是普陀山的竹筒,蒙的可是河豚皮,是你爷爷的爷爷留给我的!
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说,我刚买了一条新船,只下过一次海,这上面就休渔了。我亏不亏?我亏,我烦,你却总让我往船上刷漆,自己在一旁看热闹。我不摔渔鼓才怪呢!
劳顿转过身来,弯腰拾起渔鼓,竹筒裂了口,鱼皮破了一个洞。他叹了口气,休渔是为了更好地捕鱼,不休渔捕小鱼小虾,休渔期后,专捕大鱼大蟹。再有,你看见那边儿一排排龙门吊车了吗?那里正建一个大海港,来来往往的大船很多,航道拥挤,是怕和渔船争抢航道出事故呢!
我不管,我只管我的新渔船,劳金蹦了一个高,又蹦了一个高,我要尽快出海,尽快收回成本!
劳顿说,你别着急,港口通航了,说不定你还要到国外发展呢!去,听话,去刷漆吧——
还刷?劳金脖子一梗,我都刷了三遍了,爹!
那你就刷四遍,五遍!劳顿硬硬地扔下这话,抱着残破的渔鼓,离开了码头。
劳金没有刷四遍五遍,他就偷偷地开船出海了。由于是单船,他没敢去深海。几天下来,他的渔网、流刺网和钓钩就收获了许多失望和空落。要变天了,风暴就要来了。在乌云和风声的追赶下,他只得驾船返航。惊慌间,他的渔船闯入了黄骅大港的航道,与一艘正在清淤扩港的作业船相撞。
劳金闯祸了。劳金被带到了海事局。那个带着墨镜、一脸威严的韩局长问他,小伙子,违禁出海,抢占航道,冲撞建港船只,你知道将受到什么处罚吗?
劳金脖子一梗,不知道!
韩局长说,按照相关规定,要没收渔具和渔船,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
劳金咬牙说,随便!
韩局长说,还要罚款,吊销捕捞许可证!
劳金牙关一松,人就瘫软在地,韩局长,别别别,我这次违禁出海,是想捕些鱼来卖掉,给我爹做一面新渔鼓。你不是常听他的渔鼓歌唱吗?可他那鼓,让我给摔坏了!
韩局长啪地拍了下桌子,你是渔鼓艺人劳顿的儿子?老劳他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儿子呢?好小子,我要关你半拉月!
半月后,韩局长带着劳金走进了劳顿的渔家小院。那时候,劳顿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坐在一只反扣的渔船上忧伤地抱鼓弹唱《西游记》。摔破的皮鼓沾上了一块橡皮膏,鼓声就暗哑散闷,不成韵律。
韩局长大步过去,握住了劳顿的手,我看你来啦——
劳顿的渔鼓从怀里滑落于地。他来到了劳金的面前,抡圆巴掌就向儿子掴去——
韩局长的大手就支住了劳顿颤抖的老手,他哈哈一笑,老哥,我在局里都没掴他,你就免了吧——
劳顿的老泪就一颗一颗地滚了下来,他说,劳金,你小子还不把领导领进屋里喝茶——
韩局长说,茶就不喝了,可有件事情让你帮忙!
啥事?你尽管说!劳顿说。
韩局长说,黄骅综合大港8月1号通航,在开航仪式上有个文艺演出,市里让我邀请你的渔鼓出阵!
劳顿指着地上的渔鼓,摇着头,不行了,我的渔鼓被这小子摔破了!
我这有一面新的,你看,韩局长把肩上的挎包卸下来,打开。一面崭新的渔鼓就跳了出来。这是我让人特意去普陀山买来的竹筒,从河豚养殖基地找来的鱼皮。你试试手,怎样?
劳顿一把抓过渔鼓,抱在怀里,拿过简板,摇动手腕,上下相击。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装满了院子。
(节选自《新荷花淀派小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金因无法出海而烦躁,摔坏父亲的渔鼓,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暗示两代人观念的冲突。
B.小说中多次提及劳顿吟唱《杨宗保搬兵》等曲目,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隐喻了劳顿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C.韩局长最终决定关劳金半拉月,既是对劳金漠视渔鼓文化的惩戒,也是借机推动两代人达成和解。
D.小说以渔鼓为线索,父亲敲击渔鼓,儿子摔渔鼓,局长送新渔鼓,渔鼓鼓音贯穿全篇,故事脉络清晰。
7.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以描写劳顿敲击渔鼓收尾的作用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人物形象,通过“抓”“抱”等动作描写,展现劳顿的急切与珍视,凸显其作为文化坚守者的执着。
B.解决矛盾冲突,完成劳金从怨愤到理解、劳顿从失落到重获希望的转变,情节完整,形成叙事的闭环。
C.鼓声“海水一样奔腾”象征着希望,与开篇劳顿“沉郁”的吟唱形成对比,暗示传统艺术焕发生机。
D.升华小说主旨,象征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体现对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时代思考。
8.文中“渔鼓”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作为“新荷花淀派小说”,继承了荷花淀派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
7.B
8.①传统文化的象征:渔鼓由祖传竹筒与河豚皮制成,承载家族历史与技艺,代表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②父子情感的纽带:劳金摔鼓体现代际冲突,修复渔鼓则暗示和解,渔鼓成为沟通两代人的媒介。
③时代变迁的象征:渔鼓从破损到换新,象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呼应海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9.①理想化的人物塑造:聚焦普通人,重在勾勒人性美、人情美,人物描写富有诗意。劳顿作为传统渔鼓戏的守护者,其执着与坚守亦体现对“人性美”的追求。
②写意化的情节叙述:采用写意的手法,叙述简单直接,注重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如“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等。
③悠远的意境营造: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浪涛声”“海盐般的白发”“海水般奔腾的鼓声”等意象,将渤海湾的自然风貌融于全文,意境悠远,富有诗意。
④优美生动的语言:语言凝练富有诗意,运用多种手法。如“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动态。
⑤主题的诗意美:挖掘传统文化和淳朴人性之美。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优美色彩又体现出真善美的新融合,并赋予诗意化的表现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既是对劳金漠视渔鼓文化的惩戒,也是借机推动两代人达成和解”错,韩局长关押劳金的直接原因是“违禁出海,抢占航道,冲撞建港船只”等行为。
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劳金从怨愤到理解”有误。文中结尾描写的是劳顿“一把抓过渔鼓,抱在怀里,拿过简板,摇动手腕,上下相击。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装满了院子”,写的是劳顿对渔鼓的珍视以及渔鼓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希望,并未写劳金的反应。
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传统文化的象征:文中提到渔鼓是“普陀山的竹筒,蒙的可是河豚皮,是你爷爷的爷爷留给我的”,这表明渔鼓有着悠久的家族传承历史,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传统技艺。同时,渔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代表了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如劳顿对渔鼓的珍视和传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②父子情感的纽带:“劳金没等他哎完,就冲了过去,他夺过渔鼓,用力摔在海滩上,砰的一声,渔鼓哑了”,劳金因无法出海心情烦躁而摔破渔鼓,这一行为体现了父子之间的冲突和代际观念的差异。而后来劳金为了给父亲做新渔鼓违禁出海,以及韩局长带来新渔鼓,暗示了父子之间情感的和解,渔鼓成为了他们情感沟通的媒介。
③时代变迁的象征:渔鼓从劳顿手中的旧鼓被摔破,到韩局长送来新鼓,象征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鼓的材料是现代特意去普陀山买的竹筒和从河豚养殖基地找来的鱼皮,与海港建设通航等现代元素相呼应,暗示了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
故答案为: ①传统文化的象征:渔鼓由祖传竹筒与河豚皮制成,承载家族历史与技艺,代表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
②父子情感的纽带:劳金摔鼓体现代际冲突,修复渔鼓则暗示和解,渔鼓成为沟通两代人的媒介。
③时代变迁的象征:渔鼓从破损到换新,象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呼应海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理想化的人物塑造:小说中劳顿、劳金父子都是普通渔民,写了他们父子在休渔期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劳顿,“坐在海边儿的阳光下用简板击打他的渔鼓。边击打边摇头吟唱”,作为传统渔鼓戏的守护者,他对渔鼓的执着和坚守,体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还有韩局长,帮助劳顿教育劳金,还给劳顿做了新的渔鼓,小说聚焦于劳顿、劳金等普通人,这种人物描写富有诗意,展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写意化的情节叙述:小说采用写意手法,叙述较为简单直接,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冲突。通过“劳金在码头上刷漆,劳顿在海边唱渔鼓”等日常生活场景来展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等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和人物的特点。
③悠远的意境营造:文本中“浪涛声”“海盐般的白发”“海水般奔腾的鼓声”等意象反复出现,将渤海湾的自然风貌与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渤海湾的海边,感受到那里的独特氛围。
④优美生动的语言:小说语言凝练且富有诗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将鼓声比作海水奔腾,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动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鼓声的气势和力量,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渔鼓的魅力。
⑤主题的诗意美:小说挖掘了传统文化和淳朴人性之美。既通过劳顿的渔鼓表演展现出传统文化的优美色彩,又通过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韩局长对渔鼓的重视等情节,体现出真善美的新融合,并赋予这些内容诗意化的表现和由衷的赞美之情,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故答案为:①理想化的人物塑造:聚焦普通人,重在勾勒人性美、人情美,人物描写富有诗意。劳顿作为传统渔鼓戏的守护者,其执着与坚守亦体现对“人性美”的追求。②写意化的情节叙述:采用写意的手法,叙述简单直接,注重通过日常生活场景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如“狠狠地往渔船上刷漆”“花白的头发像海盐一样坚硬地竖在海风和阳光里”等。
③悠远的意境营造: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浪涛声”“海盐般的白发”“海水般奔腾的鼓声”等意象,将渤海湾的自然风貌融于全文,意境悠远,富有诗意。④优美生动的语言:语言凝练富有诗意,运用多种手法。如“清越、高亢、明亮的鼓声就海水一样奔腾而起”,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动态。⑤主题的诗意美:挖掘传统文化和淳朴人性之美。既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优美色彩又体现出真善美的新融合,并赋予诗意化的表现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是议更贡举法,帝以苏轼言为是,它日,以问王安石,安石曰:“不然,今人材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此盖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则必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以不变。”赵抃亦是轼议,安石曰:“若谓此科常多得人,自缘仁进别无它路,其间不容无贤,以为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帝以为然。
轼初下狱,方平及镇皆上书救之,不报。轼既下狱,众莫敢正言者。直舍人院王安礼乘间进曰:“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语言端人。轼本以才自奋,今一旦致于法,恐后世谓不能容才。愿陛下无庸竞其狱。”帝曰:“朕固不深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为卿贳①之。”既而戒安礼曰:“第去,勿泄言。轼前贾怨于众,恐言者缘轼以害卿也。”始,安礼在殿庐,见李定,问轼安否状,定曰:“轼与金陵丞相论事不合,公幸毋营解,人将以为党。”至是归舍人院,遇谏官张璪忿然作色曰:“公果救苏轼邪?何为诏趣其狱?”安礼不答。其后狱果缓,卒薄其罪。
戊子,庆州广锐卒叛,转运司以闻,帝召二府,出奏示之,深以用兵为忧。枢密使文彦博曰:“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不当有所偏听。陛下励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更张之过也。祖宗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冯京曰:“府界溉淤田,又修差役,作保甲,人极劳敝。”帝曰:“询访邻近百姓,皆以免役为喜,盖虽令出钱,而复其身役,无追呼刑责之虞,人自情愿故也。”彦博又言:“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王安石曰:“法制具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元丰中,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说。公叹息谓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节选自蔡绦《西清诗话》)
【注】①贳:表示赦免或宽纵。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以少壮A时当讲B求天下C正理D乃闭门E学作诗赋F及其入官G世事H皆所不习。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只管,与《陈涉世家》“藉第令毋斩”的“第”意思相同。
B.闻,使……听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的“闻”用法相同。
C.“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与“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D.更,经过,经历,与《陈情表》“更相为命”的“更”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神宗起初认为苏轼关于科举改革的观点正确,后因王安石分析科举败坏人才,转而认同王安石主张。
B.王安礼不顾他人劝阻,仗义营救苏轼,以“大度之君不以言罪人”劝谏皇帝,最终皇帝赦免了苏轼。
C.冯京通过列举淤田、役法改革、保甲法等新政弊端,暗示变法实施时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影响民众生活。
D.王安石反驳文彦博的保守言论,指出旧法未能解决财用不足、国力衰弱的问题,需通过变法弥补不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固不深谴,特欲申言者路耳,行为卿贳之。
(2)轼与金陵丞相论事不合,公幸毋营解,人将以为党。
14.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王安石对苏轼的不同态度,并结合《答司马谏议书》简析其原因。
【答案】10.DFG
11.A
12.B
13.(1)我本就不想严厉惩罚他,只是想要广开言路罢了,不久将为你宽纵他。
(2)苏轼和金陵丞相议论事情意见不一致,希望您不要设法解救(苏轼),否则别人会认为(您)结党。
14.态度:
①材料一中,王安石因变法主张与苏轼政见对立。
②材料二显示王安石晚年对苏轼才华的赞赏。
原因:宋代士大夫推崇“和而不同”,政见分歧不影响对才学的敬重。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此之前讨论改革贡举法,皇帝认为苏轼的意见是对的,过了几天,拿这件事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说:“不是这样的。现在人才缺乏稀少,而且学术见解不统一,不同的言论纷纷扰扰,这大概是因为不能使道德观念一致的缘故。想要使道德观念一致,就必须要兴办学校;想要兴办学校,那么贡举法就不能不改变。”赵抃也赞同苏轼的建议,王安石说:“如果认为这个科举科目常常能选拔到很多人才,自然是因为读书人入仕晋升没有别的途径,这中间不能说没有贤才,但是认为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那就不对了。如今读书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正应当讲求天下的正确道理,却关起门来学习作诗赋,等到他们进入官场,世间之事都没有学习过。这就是科举制度毁坏人才,导致现在的人才比不上古代。”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苏轼刚被关进监狱的时候,张方平以及韩镇都上书营救他,没有得到回复。苏轼入狱之后,众人没有敢公正地替他说话的。担任直舍人院的王安礼趁机进言说:“自古以来心胸豁达大度的君主,不会因为言语(问题)来惩治人。苏轼本来凭借自己的才能奋发上进,如今一旦被绳之以法,恐怕后世的人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希望陛下不要追究这个案子了。”皇帝说:“我本来也不会重罚他,只是想申述广开言路的原则罢了,我将要为你宽纵苏轼(在狱中的行为)。”不久又告诫王安礼说:“只管离开,不要泄露我说的话。苏轼以前在众人中结下了怨恨,恐怕进言的人会借着苏轼来伤害你。”当初,王安礼在殿庐,见到李定,询问苏轼的安危情况,李定说:“苏轼和金陵丞相(王安石)议论事情意见不合,您最好不要营救解脱他,人们将会认为您和他结党营私。”到这时王安礼回到舍人院,遇到谏官张璪,张璪生气地变了脸色说:“您果真营救苏轼了吗?为什么皇上下诏催促审理他的案子呢?”王安礼没有回答。此后这个案子果然有所缓解,最终减轻了对苏轼的处罚。
戊子年,庆州广锐军的士兵发生叛乱,转运司把这件事使朝廷听到,皇帝召见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官员,拿出奏章给他们看,对用兵之事深感忧虑。枢密使文彦博说:“朝廷做事,务必符合人心,应该兼采众人的意见,不应当有所偏听。陛下振奋精神致力于治理国家,然而人心却不安定,这大概是改革的过错。祖宗留下来的法律制度,不一定都不能施行,只是有一些被废弃的地方没有执行罢了。”冯京说:“京城地区灌溉淤田,又推行差役法,实行保甲制度,百姓极其劳苦疲惫。”皇帝说:“询问访问附近的百姓,他们都对免役法感到高兴,大概是因为虽然让他们出钱,但免除了他们的亲身服役,也就没有被官府传呼责罚的忧虑,人们自然是心甘情愿的。”文彦博又说:“祖宗的法律制度都还存在,不需要改革而失去人心。”王安石说:“如果法律制度都存在,那么财政费用应该充足,国家应该强大。现在却都不是这样,不能说这样法律制度都存在。”
材料二:
元丰年间,王文公(王安石)在金陵,东坡(苏轼)从黄州向北迁移,每天都和王安石一起游玩,尽情地谈论古今文章,闲暇时就一起品味禅理。王安石叹息着对人说:“不知道还要再过几百年,才会有像这样的人物。”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读书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正应当讲求天下的正确道理,却关起门来学习作诗赋,等到他们进入官场,世间之事都没有学习过。
“讲求”是谓语,“天下正理”是宾语,“少壮时”是时间词,为“讲求”的状语,故在D处断开。
“乃”表示转折,“学作”是谓语,“诗赋”是宾语,“闭门”是“学作”的修饰语,故在F处断开。
“及其入官”是前置时间状语,单独成句以示强调,“世事”是后面句子的主语,故在G处断开。
故答案为:DF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只管/即使、假若。句意:只管离开,不要泄露我说的话。/假使仅能免于斩刑。
B.正确,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转运司把这件事使朝廷听到。/并能使我听到的人。
C.正确,用法不同,助词,的/代词,这样(代指前文提到的相关事物)。句意:只是有一些被废弃没有执行的地方罢了。/不能说这样法律制度都存在。
D.正确,意思不同,经过,经历/更相,相互。句意:不知道还要再经过几百年。/相依为命。
故答案为: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终皇帝赦免了苏轼”错误,原文“卒薄其罪”,意思是最终减轻了苏轼的罪,并非赦免。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就、本来;“特……耳”,只是……罢了;“行”,将、将要。
(2)“合”,和谐、一致;“幸”,希望;“党”,结党。
故答案为: (1)我本就不想严厉惩罚他,只是想要广开言路罢了,不久将为你宽纵他。
(2)苏轼和金陵丞相议论事情意见不一致,希望您不要设法解救(苏轼),否则别人会认为(您)结党。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态度:
①材料一中的态度:王安石认为苏轼关于贡举法的观点不正确。原文中王安石说“不然,今人材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此盖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则必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以不变”,他强调如今人才匮乏、学术不统一,要统一道德需修学校,进而贡举法必须改变,这与苏轼的观点形成对立,表明王安石对苏轼在贡举法上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还指出“今以少壮时当讲求天下正理……此乃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认为贡举法让年轻人只闭门学作诗赋,入官后不熟悉世事,是科法败坏人才,进一步阐述了对苏轼观点的否定。
②材料二中的态度:王安石晚年对苏轼才华的赞赏。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以及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苏轼才华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原因:宋代士大夫推崇“和而不同”的理念。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虽然政见不合,但并不影响他们的私人感情。在材料一中,王安石与苏轼在贡举法等变法相关问题上有分歧,这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治理、人才选拔等方面的理念不同;而材料二中王安石对苏轼才华的赞赏,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之间虽政见不同,但对有才华的人依然敬重的文化氛围。王安石虽在政治理念上与苏轼有分歧,但苏轼的才华是客观存在且值得肯定的,这种“和而不同”的精神使得王安石在不同情境下对苏轼有不同态度,既坚持自己的变法主张,又能欣赏他人的才华。
故答案为:态度:①材料一中,王安石因变法主张与苏轼政见对立。
②材料二显示王安石晚年对苏轼才华的赞赏。
原因:宋代士大夫推崇“和而不同”,政见分歧不影响对才学的敬重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五)
苏轼
江神河伯两醯鸡①,
海若②东来气似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
三千强弩射潮低。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注】①醯鸡:小飞虫的一种。②海若:海神名。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将江神河伯与海神进行对比,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开篇即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
B.第一首后两句,借用典故,巧妙联系历史故事,展现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暗喻海神气势滔天。
C.第二首以烟雨、潮汐为引,表达不同时期经历带来不同的感悟,在回环往复的诗行间展现诗人的精神轨迹。
D.两首诗语言细腻传神、绚丽飘逸,实景与想象结合,富于变化,有意到笔随之妙,体现出奔放豪迈的风格。
16.两首诗同为苏轼观潮之作,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第一首诗寄托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制服钱塘江潮、为民造福的愿望,也传达出对民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首诗人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回归到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体现从执念走向解脱的心灵路径,蕴含禅意超脱旷达的心境。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两首诗语言细腻传神、绚丽飘逸,实景与想象结合,富于变化,有意到笔随之妙,体现出奔放豪迈的风格”错误,第一首诗语言豪放,风格奔放豪迈,实景与想象结合。但第二首诗语言平淡自然,如用“恨不消”来写自己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的强烈向往,语言质朴简洁,明白晓畅,并非“细腻传神、绚丽飘逸”,整体风格也不是奔放豪迈,而是蕴含着一种禅意和人生哲理。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诗情感:诗中“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描绘出海神的强大气势,而“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诗人借用夫差用强弩射潮的典故,表达了希望有像夫差手下的勇士那样的人,能够制服汹涌的潮水。这寄托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希望潮水不再给百姓带来危害,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首诗情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诗人在未见到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时,心中充满了向往之情,“恨不消”突出了这种强烈的渴望。“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当真正看到庐山烟雨和浙江潮后,诗人却觉得也不过如此,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到看到后的平淡,体现了诗人从执念走向解脱的心灵路径,蕴含着一种超脱旷达的心境,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对事物的禅意理解。
故答案为: 第一首诗寄托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制服钱塘江潮、为民造福的愿望,也传达出对民生的深刻思考。
第二首诗人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回归到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体现从执念走向解脱的心灵路径,蕴含禅意超脱旷达的心境。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5·乐山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许多成语源自古诗词,如“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   ,   ”演化而来。
(2)《红楼梦》中,黛玉对香菱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便把陶渊明《归园田居》的“   ,   ”翻了出来。
(3)古典诗词常以景结情,把情感的表达蕴含在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   ,   ”便有“不写之写”的意境。
【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明月夜,短松冈/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蜉蝣、暧、墟、舫、唯、萧、凫。
(1)根据题干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演化而来 ”,可以得知应填写“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根据题干中“ 上孤烟 ”,可以得知应填写“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根据题干中“ 以景结情,把情感的表达蕴含在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可以得知应填写“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明月夜 短松冈/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洞庭一夜无穷雁 不待天明尽北飞/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秋梦不归家 残灯落碎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为班味?这始于打工人的自嘲,包含了不修边副的打扮和疲惫不堪的神态,颈椎腰椎劳损、近视度数加深等状态,也包含把工作中的种种习惯、口头惮不自觉带入生活的情形。近期有医学科普表明,“班味”真的可能是一种实指,因为工作压力太大会减少唾液,带来更多出汗和油脂分沁,与皮肤表面的细菌作用后,( ① )。
而要去除班味,则需要人们学会和压力进行物理和心理隔离,制造“反差感”的场景,主动获取高沉浸度和正反馈。消除体力和脑力上的负担,需要配合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充足休息和适度运动;而对待情绪和心理上的疲惫,越来越多试图去除班味的花式尝试,也表达着上班族朴素而真诚的自我关爱。喜欢倾诉的,找找家人朋友,在吐槽中重获能量;偏好独处的,寻方小院赏花品茶,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就像不要等到渴坏了再喝水一样,( ② )。这正是:去班味增鲜味,体味生活百味;做加法做减法,掌控节奏方法。
当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班味的余波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去除班味就不能只靠打工人自救。①不止去除班味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②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③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④需要全社会层面的共同努力。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章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指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班味?”中的问号表示设问,在自问自答中解释班味的内涵。
B.“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充足休息”中顿号表示并列,不能用逗号。
C.“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这正是:”中的冒号用于总括性词语之后,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21.文中末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18.①促使人体产生特定气味。②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再休息。
19.副—幅;惮—禅;沁—泌
20.C
21.语句①;修改为“去除班味不止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语句③;修改为“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22.①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句式整齐;②两句分别以“味”“法”相同词结尾,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③运用比喻、对比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深化表达的层次感。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句补写;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等,主要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 叹号及冒号等,主要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文提到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生理变化(减少唾液、更多出汗和油脂分泌等),以及与皮肤表面细菌作用,根据逻辑,接下来应是产生某种结果。结合前文对“班味”的讨论,此处应是说明这些生理变化最终产生了某种气味,可填“促使人体产生特定气味”。
②处:前文以“不要等到渴坏了再喝水”作类比,强调应及时应对身体和心理的疲惫状态。所以此处应表达“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再休息”。
故答案为: ①促使人体产生特定气味。②不要等到身心俱疲再休息。
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不修边副”的“副”应改为 “幅”。“不修边幅”意思是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边幅”原指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仪表、衣着。
“口头惮”的“惮”应改为“禅”。“口头禅”指经常挂在口头的词句,“禅”在这里并非指佛教中的“禅”,而是源自禅宗和尚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后泛指习惯说的话。
“油脂分沁”的“沁”应改为“泌”。“分泌”指人和动物的某些腺体或细胞产生并释放某些物质,“泌”有分泌的意思,而“沁”通常表示渗入、浸润等,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 副—幅;惮—禅;沁—泌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营造独属自己的‘瓦尔登湖’”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并非特定称谓。这里的“瓦尔登湖”并非实指美国的瓦尔登湖,而是借指个人独处、宁静、放松的生活环境。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原句“不止去除班味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语序不当,“不止”应修饰“是”,正确表述为“去除班味不止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这样才能与后文“也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共性问题”形成正确的递进关系。
③句:“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弘扬”与“工作环境”搭配不当,应在“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前加上“营造”,即 “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故答案为:语句①;修改为“去除班味不止是打工人的个人问题”;语句③;修改为“弘扬良性的职场文化和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句式整齐:“去班味增鲜味,体味生活百味;做加法做减法,掌控节奏方法”,上下句字数相等,均为11字,且结构一致,前半句都是动宾结构(“去班味”“增鲜味”“做加法”“做减法”),后半句都是动宾结构(“体味生活百味”“掌控节奏方法”),句式整齐,给人以工整、对称的美感。
②音韵优美:两句分别以“味”“法”结尾,在朗读时形成押韵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修辞运用:运用了比喻和对比修辞。“去班味”与“增鲜味”、“做加法”与“做减法”形成对比,突出了去除班味和调整生活节奏的重要性;同时,将生活中丰富的体验比作“百味”,形象地表达了希望人们能摆脱“班味”束缚,去充分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深化了表达的层次感,使句子更具文学性和内涵。
故答案为:①两句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句式整齐;②两句分别以“味”“法”相同词结尾,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③运用比喻、对比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深化表达的层次感。
七、写作(60分)
23.(2025·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向外求索,如填满容器;“为道”向内净化,如倒空容器。我们要找到“损”与“益”之间的平衡,做好人生的加减法。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题干分析】
作文材料围绕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展开,探讨人生的加减法,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在“损”与“益”之间找到平衡。
关键词理解:“为学日益”指的是通过学习知识,不断增加自己的见闻、技能等,是一个向外求索、积累的过程。“为道日损”则是要摒弃内心的杂念、欲望等,让内心更加纯净,是一个向内净化、减负的过程。
立意方向:作文的核心在于阐述如何在“为学”与“为道”、“益”与“损”之间找到平衡,做好人生的加减法。可以从个人成长角度立意,探讨在知识学习、品德修养、生活追求等方面如何做到既不断积累有益的东西,又适时减去不必要的负担。
理论素材:除了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还可以引用其他名人名言,如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强调摒弃自我、功名利禄等杂念,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只有内心宁静、淡泊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
事实素材:可以列举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如杨振宁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又能摒弃物质的诱惑,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舍弃了官场的功名利禄,回归田园,过上了宁静淡泊的生活,从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篇。
写作时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讲述故事或列举生活现象等方式,引出关于人生加减法的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要在“损”与“益”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论证“为学日益”的重要性:论述不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性。例如,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能够拓宽视野,更好地认识世界;通过学习专业技能,我们可以在社会中立足,实现自己的价值。“为道日损”的意义:阐述向内净化心灵、减少欲望和杂念的重要性。内心的纯净能够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物质和诱惑所迷惑,从而更好地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安宁。平衡“损”与“益”: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实现两者的平衡。这可能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具体情境,合理地调整学习与反思、积累与舍弃的关系。比如,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更注重“为学日益”,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而在经历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我们则需要更多地“为道日损”,反思自己的内心,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联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一些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导致精神空虚;或者一些人过于注重内心的宁静,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证平衡“损”与“益”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总结升华:总结全文的观点,强调做好人生加减法的重要性,并对读者发出呼吁,鼓励大家在生活中找到“损”与“益”的平衡,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立意提取】
1.损益之间寻平衡,加减人生绘华章。
2.外益内损两相宜,人生答卷展风华。
3.损欲益知守本心,加减之道见真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