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说“木叶”》 任务式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 说“木叶”》 任务式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林庚
——聚焦问题序列 领略思维之美
了解作者
知晓文体
任务一:
活动一:作者介绍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作者介绍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 “北大中文四老” (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皎如白雪,煦如阳春。
——吴组缃
活动二: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积累词语
(1)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好办法。
(2)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3)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
(4)得鱼忘筌: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了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注解】筌:捕鱼用的竹制的篓子,有口,内有逆刺,鱼进入就出不来。
【译文】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不落言筌 得意忘言
初读课文
概括段意
任务二: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
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再读文章
理清结构
任务三:
初读课文
理思路
发现问题(1-3段) 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
“木叶”是为诗人所钟爱的艺术形象。
分析问题(4-6段)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
解决问题(第7段) 总结全文,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现象 —— 特征 —— 总结
统编必修下册
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其用意是什么?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用意:①引出话题;
②论述“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第二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用意:论证“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第2段中,作者大量引用诗句证明观点,作用是什么?
1.为后文做铺垫
2.引导深入思考其区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出个例中体现了普遍性
第5段中。作者举例周邦彦的诗句有何作用?
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是十分一致的,进一步揭示诗歌的暗示性。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任务二:探究“树叶”“木叶”的区别
1.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2.解读诗词名句,感受别致美感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有落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则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
含有落叶因素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活动:完成下列游戏,归纳、比较“落木(木叶)”与“树(树叶)”的不同意蕴。
(一)“木”用于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VS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满树叶子,饱满

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第五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02
(二)分析原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由树与木潜在形象的不同,进而阐释树与叶、木与叶的形象
①“树”——“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层层浓荫的联想
②“木”——“木”有“木头” “木料”“木板”等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舒朗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叶”暗示着落叶。
所以树叶可以简化成叶,但木叶不可。
04
(三)“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有微黄、干燥之感
“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舒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
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沉沉的阴天
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落木”则更显得空阔,
连“叶”字的绵密之意也没有了。
“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和清秋的气息。
1
“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联想
联想
叶子落下来,光秃秃的
3
“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

颜色触感
微黄干燥
联想
联想
“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第一
第二
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或韵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阅读第6段,完成表格: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飘零之意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交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真正目的: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活动二:抓住暗示性 鉴赏诗歌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全 文 总 结
暗示性
自身特点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诗歌形象的暗示性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外部形态、颜色质地、生长环境、习性特点
标题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任务四
思考: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答:

“木 叶”
“木 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对象
“木 ”的艺术特征及原因
小结“木 叶”“树叶”的异同
诗人们钟爱 “木叶”
古诗很少用 “树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代表树干,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与干枯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暗示性
分析
问题
总结
课堂小结
03
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接引出谈论的话题;
二是例证,使对道理的分析有理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林庚先生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作者在文中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中“木叶”意象的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巩固练习
谈论交流
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阻隔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 绵绵愁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世事无常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 相思
”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拓展延伸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
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
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