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林庚说课流程31.说教材2.说学情3.说教学目标4.说教法学法5.说教学过程说教材3《说木叶》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探索与创新”为主题,汇集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的特征》等知识性读物。《说木叶》是一篇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文章分析细密,举证丰富。学习本篇课文可以感受作者独特的学术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说学情3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本单元前面几篇论说文的学习,也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中生的科学理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科学读物也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诗歌形式的议论文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说教学目标3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结合单元导语和单元学习任务,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与“树叶”的不同,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3、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解读诗歌意象蕴含的丰富含义。4、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歌的热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教学重点:梳理“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教学难点:学习和培养本文“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方式。说教法学法3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五学课堂模式,我将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活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释疑点拨、多媒体辅助等教法学法。接下来我要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说教学过程3(一)自主研习,深思质疑1、请同学们课前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物生平以及文章创作背景。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并做好笔记。2、通读课文概括文意,借助支架找出文章的重要概念。小组合作尝试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3、利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批注出疑难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掌握基础知识,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说教学过程3(二)评价导入,激发兴趣在课程伊始,我会在PPT上给学生展示钱理群、袁行霈等对林庚先生的评价,并请同学根据预习结果给大家说一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提到了哪些概念,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明确文章提到树叶、落叶、木叶、落木四种概念。设计意图:通过相关资料,了解人物及人物评价,从而预测文章内容。说教学过程3(三)小组活动一:比较差异、深入思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四个意向的差别 请小组代表发言。明确:树:有生命力;木:没有活力;落叶只是强调树叶落下的状态;木叶不仅强调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这落叶的微黄与干枯之感。说教学过程3(四)小组活动二:深入研读、思考探究1、思考这些词语为什么在概念上差别不大,而诗歌语言差别却如此之大 作者是如何解释的 “木”作为意象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并且加以点拨引导,并为学生强调:“木”暗示了形状、质感、色彩、甚至声音、暗示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2、作者是如何建立起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并提示学生善于用疑问句来引导发现、思考探索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分析能力。说教学过程3(四)小组活动二:深入研读、思考探究3、通过对诗歌意象“木叶”艺术特征的学习,为我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得到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诗歌意象蕴含的暗示性、联想性。拓展总结3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又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明确: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并思考林庚先生的探究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并请同学试着为大家总结作者的论述思维。明确: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作业布置31、基础性作业:课后积累古诗词里的典型意象及意象的暗示性。2、拓展性作业: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引退者》,积累写作素材。板书设计3板书设计主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学生透过板书,可以了解文章重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板书以落叶为主体。木叶、树叶、落木三个词置于落叶的主叶脉两侧,形成对称,以示对比之意。辨析这几个词从而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