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6月月考语文答题卡请在各题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愿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主观题(共2题,共10分)主观题(共1题,每题6分,共6分)班级姓名学校考场号座位号8.(4分)17.(6分)(1)注意事项谁考证号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缓、考场、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清(2)楚.[0][0]0[o][o][0][0](3)2.客观题答题,必颈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11[1][11[1][11[11[1][1]净。[2][2][2][2][2][2][2]31[3][3][3][3][3][3][3]主观题(共3题,共9分)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4][4][4][4[4][4][4][4]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519.(6分)[5][5][5][5J[5][5]19.(2分)无效。[61[6][6][67[6][6]6[6]5,保特答卷清洁完整。「71[7][7][7][][7][8][8][8j[8[8][81[8[8[9][9][9][9][9[91[9][9]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品巴考生禁填缺考 违规 20.(2分)A:由专老填客观题(共10题,共30分)1【A]IBIIC1[DJ10【AJIB】IC】[D][E][F][G】IH]21.(5分)2【A】[BIIC1[DI11 [A]IB]IC]ID]3[A][B][C][D]12[A]【B]【C】ID]主观题(共2题,共11分)6【A】[B]IC][DI15 [A]IB]IC][D]7【A][B][C][D]18[A】IB]IC]ID]13.(8分)(1)主观题(共2题,共10分)4.(4分)14.(3分)主观题(共2题,每题4分,共8分)22.(4分)5.(6分)主观题(共1题,每题6分,共6分)16.(6分)23.(4分)请在各题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请在各愿目的作答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第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第3页共6页2025 年上学期 6 月联考试题参考答案1.B 2.A 3.B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提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5.①文体特征鲜明:体物写志、铺陈文采,具有“赋”的特征;②体现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多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③体现了生命意识与人生体验:抒发了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④体现了文学自觉的渐进:突破汉赋局限,展示时代乱离,承载社会责任。【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文学自觉”展开论述,材料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文学从学术中独立、文体辨析的深入以及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追求,强调其漫长进程与具体表现。材料二则从思想与社会背景出发,指出文学自觉的关键在于世情变化与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并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内容的扩大与作家个性表达的深化。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错误,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是指萧绎所说的“文”;C.“开始关注”“强调”错误,原文为“不仅关注……而且关涉……”,不是“开始关注”“强调”;D.“最高境界”错误,原文是说“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开始关注民生百态,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并未提及这是文学自觉的最高境界。故选 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导致了南朝时期对语言形式美更自觉的追求”错,原文为“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可见“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不是结果。故选 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史记》是史学著作,《三代世表》记录历史属于学术范畴,材料一中提到汉朝人认为文学是指学术,而文学的自觉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所以该项不能体现文学自觉。B.这一评价体现了对文学审美特性的关注,“文温以丽”强调了文学语言的优美,“意悲而远”则关注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符合材料一中“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这一文学自觉的标志,最能体现文学自觉。C.这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与文学的范畴无关,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第9页,共13页D.这属于哲学思想范畴,是学术性的内容,不是对文学自身特性的探讨,不能体现文学自觉。故选 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直接指出“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提出了关于文学自觉的话题;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文学自觉的标志,分别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论点明晰,使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②论证方法多样:例证法:材料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支撑观点。如在论述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时,举了“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文学在南朝有了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又如在论述文体辨析时,列举了《汉书 艺文志》《典论 论文》《文赋》《文心雕龙》《文选》等著作,展示了不同时期对文体辨析的发展过程,使读者对文体辨析的演进有更直观的认识。引证法: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中的言论来论证观点。如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以及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的进一步说明,来阐释文学与学术的区分以及文学的特点。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文中使用了许多准确严谨的词句,例如“萧绎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接近”一词准确地表明了萧绎所定义的“文”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还不能算是”明确地界定了文学自觉的条件,使论证更加严密。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文体特征鲜明:“赋”这一文体具有体物写志、铺陈文采的特点。《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的规模、建筑、美人珍宝等方面的详细描写,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等,充分展现了“赋”体物的特征,同时借阿房宫的兴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实现了写志的目的。②追求文学审美性:文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的形式美。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使用比喻,将长桥比作龙,复道比作虹,形象地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的壮丽;“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这③体现生命意识与人生体验:杜牧在文中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借古讽今,抒发第9页,共13页了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他从阿房宫的奢华联想到秦朝的灭亡,进而反思当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告诫,体现了作者的生命意识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验。④体现文学自觉的渐进:从文学发展历程来看,《阿房宫赋》突破了汉赋堆砌辞藻、缺乏个人情性的局限。它不仅展示了阿房宫这一特定时代的“乱离”(秦朝的奢靡导致灭亡),还承载了社会责任,即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为当时的社会提供借鉴,体现了文学自觉在历史进程中的渐进性和发展性。6.A 7.C8.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评点:小说塑造了墨子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和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评点:①正面描写(可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等方面分析);②侧面描写:可以从墨子学生的表现、环境等方面分析。9.①内容上,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国遭遇搜身、“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塞的尴尬经历,使小说内容丰富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更加鲜明。③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地揭示出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这一主旨。④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理解错误,由原文墨子的话“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可知,曹公子并没有继承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故选 A。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插入现实生活的描写,不破坏作品的艺术效果,反而能增强作品幽默、调侃的情趣,语言轻松诙谐并不影响主题的严肃性。故选 C。第9页,共13页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文本二中的“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可知,应从人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塑造两个角度对“墨子”进行评点。人物形象上,小说写墨子即使草鞋被磨破也不停止赶路,长途跋涉,教导学生积极备战,“不要弄玄虚”“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塑造了一个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另外,他讲求行义,扶危济急,为救宋国百姓劳形苦心,深入楚国去说服公输般,展现了一个为民请命、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的方法。比如,小说第 1 段、第 5 段和第 12 段中关于墨子草鞋磨损破碎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墨子不辞辛劳、埋头苦干的形象;小说中墨子与学生的对话和墨子与公输般的辩论等语言描写,展现了墨子不做空谈、为民请命的形象。另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比如,小说第 3 段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空喊口号的行为,反衬了墨子的实干精神;小说第 1 段和第 12 段对宋国和楚国两国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墨子为民请命、扶危济困的形象。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理解文本三所写结尾的内容,“天雨,庇其闾中,守闾中不内也”;再看文本一“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捡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通过对比可见,文本一这段文字细致生动地描写墨子在归途中的落魄遭遇和尴尬经历。从人物塑造上,“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众人不知其功”,墨子为了帮助宋国辛苦奔波,“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可是回来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这样的对比,使墨子急人所困、为民请命的侠义形象更加突出。从主题上,结合材料三“冶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可知,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无人理解的悲哀,使对主题的挖掘更深刻。从艺术效果看,“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10.BEH 11.A 12.D13.(1)天下非常安定太平并且风俗习气得以改变,子女孝顺而臣下忠诚,这是文治胜过第9页,共13页了古人。(2)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人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14.①安不能忘危,治不能忘乱,虽然今日无事,也要考虑保持始终。常能如此,才是可贵。②自古以来的君主做过好事的,也往往不能坚持到底。③善始善终,才能永远巩固宏大的基业,代代相传。【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天下如今太平,我等臣子还不以喜,只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以求而不懈怠!“天下今虽太平”的主语是“天下”,是主谓结构,“臣等犹未以为喜”的主语是“臣等”,为主谓结构,故在 BE 处断开;“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是“惟愿”的宾语,其中“居安思危”和“孜孜不怠”作“陛下”的两个并列谓语,中间 H 处断开。故选 BEH。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形容词,贤能的;动词,超过。句意:或是遇到贤能的臣子。/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B.正确。C.正确。句意:让丰功伟业、深厚利益延续到后世。/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D.正确。句意:没有多余时间读书。/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故选 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在德的方面还有很多欠缺”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可知,这是唐太宗自谦的话,不是说在德的方面还有很多欠缺。故选 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治”,安定太平;“移”,改变;“文”,文治。(2)“景”,重大的;“殷忧”,深深的忧虑;“德衰”,德行衰微。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可知,安不能忘危,治不能忘乱,虽然今日无事,也要考虑保持始终。常能如此,才是可贵。第9页,共13页②由原文“自古人君为善者,多不能坚守其事”可知,自古以来的君主做过好事的,也往往不能坚持到底。③由原文“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可知,善始善终,才能永远巩固宏大的基业,代代相传。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也不能经常实现治化,假使内部安定,必定还会有外部的干扰。如今远方的四夷都已顺服,五谷丰登,没有盗贼出现,内外平安宁静。这样好的局面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靠你们共同辅佐。然而安不能忘危,治不能忘乱,虽然今日无事,也要考虑保持始终。常能如此,才是可贵。”魏征对答说:“自古以来,君臣往往不能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或是当时的君主称得起圣明,臣子却不贤良;或是遇到贤能的臣子,却没有圣明的君主。今天陛下圣明,所以达到治平,假如当初只有贤臣,而皇帝不想治化,也不能有什么助益。虽然天下如今太平,我等臣子还不以为喜,只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以求而不懈怠!”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自古以来的君主做过好事的,也往往不能坚持到底。比如说汉高祖,原本只是泗水亭的一个亭长,最初能够拯救危难剪除暴政,成就了帝王事业,但让他在位的时间再延长十几年的话,也会放纵自己贪图安逸而走向衰败,也不能保住他创下的帝业。”贞观九年,唐太宗对公卿大臣说:“朕奉行端坐拱手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四境异族全部归服,这难道是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实在是靠诸位的大力扶持啊!应当思考善始善终,永远巩固宏大的基业,使子子孙孙,一代代相互辅佐护卫。让丰功伟业、深厚利益延续到后世,使数百年后读我朝历史的人们,感到伟大的功勋、盛大的事业光芒耀眼,很值得观看,难道只是称颂周朝,西汉与汉光武帝、汉明帝的事功制度而已吗?”房玄龄借机进奏说:“陛下有谦逊退让之心,把功劳推让给群臣,使国家治理升平,本来就在于陛下的大德,臣下有什么功劳?只希望陛下有始有终,那么天下人就永远有了依靠。”唐太宗又说:“朕年少时从军,没有多余时间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明白了教育感化的根本,发现了执政方略的渊源。施行了数年,天下非常安定太平并且风俗习气得以改变,子女孝顺而臣下忠诚,这是文治胜过了古人。从古代周朝、秦朝以来,外族总是内侵中原,现在戎狄外族都叩头归服,成为臣属,这又是怀柔远邦胜过了古人。这三方面,朕有什么德行能承受得起?既然具备了这样的功业,怎么能不善始善终啊?”材料二: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人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第9页,共13页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骨肉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15.C16.异:①《江汉》流露出诗人虽已年老仍有雄心壮志,渴望为国效力;②而《登岳阳楼》主要写出了诗人晚年孤单漂泊、衰老生病的凄凉境况,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动荡的忧思。同:都表达了诗人的晚年漂泊之苦又心系国家的情怀。【导语】这首诗是杜甫漂泊江汉时所作。诗中借景抒情,“片云”“永夜月”营造孤寂氛围,展现漂泊之苦。“落日”“秋风”句,在暮年多病之际仍显壮志。尾联用“老马”自比,表达虽处困境仍渴望发挥余热,全诗将身世之感与家国情怀融合,沉郁顿挫。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面对眼前落日”错误。颈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也未必是眼前实景,结合注释,正月正值冬天,与上句中的“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塑造了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清冷意境。故选 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异:①《江汉》“落日心犹壮”中诗人以落日自比,指自己虽然已是垂暮之年,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虽然已是人生暮年仍胸怀壮志的精神状态。“老马”典故写自己如同老马一样,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表明虽年老仍渴望贡献智慧,展现出虽漂泊但壮志未衰、愿为国效力、老当益壮的情怀。②《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直接倾诉晚年漂泊的孤苦。“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本联聚焦于国家战乱(如安史之乱余波),将个人衰病与家国动荡结合,忧国之情更显深沉。同:两首诗均贯穿杜甫晚年漂泊的生命底色。第9页,共13页《江汉》“江汉思归客”,作者身在“江汉”,正是漂泊流徙的标志,“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登岳阳楼》“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两首诗均可见漂泊之苦;同时,《江汉》借“老马”含蓄表达对国事的关切,《登岳阳楼》以“戎马关山北”直接抒发忧国之情,均体现诗人即便处境艰难仍心系国家的高尚情怀。17.(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3)开放性问题,诗句运用典故即可。例如:①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②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⑤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18.A19. ①“奈药性”应改为“耐药性”。②“整救”应改为“拯救”。20.A 百折不挠(呕心沥血)B 声名远扬(举世闻名、闻名遐迩)21.大家好!我是青蒿素,诞生于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我能高效杀灭疟原虫,改变了全球疟疾防治格局,还在探索更多疾病治疗的可能性,为人类健康助力。【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命名方式的能力。“青蒿素”的命名方式是“植物名(青蒿)+提取物类别(素)”。A.“甘草酸”:“甘草”为植物名,“酸”为提取物类别,命名方式与“青蒿素”完全一致;B.“赤小豆”:直接以植物果实名称来命名;C.“罗汉果”:直接以植物果实名称来命名;D.“西洋参”:以产地加植物名称来命名的。故选 A。19.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②“奈药性”应改为“耐药性”,“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耐”有“受得住”之意,“奈”无此义项。③“整救”应改为“拯救”,“拯救”意为“救助使脱离危难”,“拯”为“救助”之意,“整”无此义项。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9页,共13页A 处:由“查阅大量古代医籍”“最终从青蒿中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可知,语境强调屠呦呦团队在研究过程中耗费大量心血、不懈努力,可用“百折不挠”“呕心沥血”。“百折不挠”指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B 处:由“成为中国医学对世界的一大重要贡献”可知,语境强调青蒿素在国际上知名度高、影响大,可用“声名远扬”“举世闻名”“闻名遐迩”。“声名远扬”指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举世闻名”指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闻名遐迩”指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开场白的能力。①自我介绍需包含关键信息:来源(从黄花蒿茎叶提取,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功能(高效杀灭疟原虫,用于疟疾治疗)、价值(改变全球疟疾防治格局,在其他疾病研究中有潜在应用)。②表达上采用拟人化手法,如“从黄花蒿茎叶中走来,由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孕育而生”,语言生动简洁,符合动画短片的科普风格,且控制在 80 字以内。22.①原句提出了人“活着”的三个层面,并概括了生命的几种经历,相较于改句中“生活与生命历程”的笼统说法,更具体可感。②原句中运用反复和排比的修辞,强调了剧本与人生的关系;短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富节奏感。23.《窦娥冤》:①观众多为底层民众,处于受压迫受侮辱的境地,因此剧本让窦娥的三桩誓愿借助神明之力来实现;②观众追求公平正义,因此剧本设置了由窦天章为女儿洗刷兔屈的情节。《雷雨》:①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与周朴园的对抗,直接映射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与阶级矛盾。②观众中普通民众占多数,对权贵的批判诉求促使剧本强化底层角色的抗争性(如鲁大海揭露周家罪恶),并通过鲁侍萍撕毁支票的举动传递底层尊严不可践踏的价值观。③这种情节设置既满足观众对正义的期待,也暗含对社会变革的呼吁。《哈姆莱特》:①观众有好奇心,因此将哈姆莱特设计为“延宕”的性格,拖延他的复仇进程,让情节更曲折;②西方观众多有骑士情结,因此安排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以决斗的方式来解决矛盾。【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内容呈现上,原句通过“人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人活下去变得怎样了”层层递进地追第9页,共13页问生存本质,又以“人的荣辱,人的离合,人的成败,人的生死”四个并列短语概括生命的多元经历,相较于改句“生活与生命历程”的笼统表述,更具体地展现了戏剧对人生不同维度的切入,使读者能直观感知戏剧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②表达形式上,原句“人的……”句式重复出现,构成排比与反复修辞,通过句式的整齐排列强化了戏剧与人生紧密关联的主题;同时采用短句结构,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感染力,而改句为单一长句,语气平淡,缺乏这种情感冲击效果。2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问题,分析原因的能力。《窦娥冤》:①从观众身份看,元代杂剧观众以底层民众为主,他们在现实中常处于受压迫地位,对命运的无力感促使其渴望超自然力量介入现实。因此,剧本让窦娥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并借助神明之力实现,既契合底层民众对“天日昭昭”的心理期待,也通过奇幻情节宣泄了对现实不公的愤懑。②观众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推动剧本设置“窦天章平反冤屈”的结局。窦天章作为科举成功的官僚形象,满足了底层观众“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的想象,通过血缘关系实现的正义,既符合传统伦理观念,也以大团圆结局慰藉了观众对善恶有报的情感需求。《雷雨》:①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观众中普通民众对贫富分化现象感受深刻。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与周朴园的对抗,直接映射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冲突,这种情节设置使观众在观剧时产生强烈现实共鸣,满足了其对社会矛盾真实反映的期待。②观众对权贵阶层的批判心理,促使剧本强化底层角色的抗争性。例如,鲁大海揭露周家罪恶的情节,既展现了底层民众的觉醒意识,也让观众通过“弱者反抗强者”的叙事获得情感宣泄;鲁侍萍撕毁支票的举动,以激烈的肢体语言传递“底层尊严不可用金钱衡量”的价值观,契合观众对人格平等的诉求。③剧本通过“周家庭院崩塌”的悲剧结局,既满足观众对“善恶有报”的正义期待(如周萍自杀、繁漪疯癫),又以封建家庭的覆灭暗含对社会变革的呼吁,符合当时进步观众对光明前景的向往。24.例文:我们的使命亲爱的同学们:第9页,共13页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的使命”。浩荡中华悠悠,浪滚黄河东流。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承前人之精髓,弘爱国之大志,做爱国之士,乃新时代青年之重任!抚今追昔,不忘历史,面对先贤,前赴后继。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要大声高呼:立志报国,是我们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青年应承前辈们立志报国之精神,树立远大目标!翻开厚重的典籍,铺开历史的画卷,君可见历史深处那终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君可见当年毛泽东屹立橘子洲头壮怀高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声激昂之音响彻山河。忆往昔,常立报国志。遥想历史,历代爱国志士中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振臂高呼;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于担当;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有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鞠躬尽瘁。无数先辈们为祖国抛洒一腔热血,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担起我们的使命,从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看今朝,数风流人物。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力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天才少年曹原投身科研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非凡贡献。邹承鲁怀揣理想坚持不懈,带领团队攻破人造生命的第一步。黄文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斗不息,最终因山区洪永远长眠在她守护的那片土地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爱国志士!新的时代,我们更应弘扬先辈的爱国精神,担起我们的使命,从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君请看,疫情中的“90 后”扛起了时代重任,身着白衣,心有锦缎。他们的爱国行为感动着每位中国人。君请看,凉州救火与抗洪救灾中有“00 后”的身影,他们累到身心疲惫,却毫不懈怠。他们的拳拳爱国心,他们的殷殷报国情,值得我们每位青少年学习和传承!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担起我们的使命,从我辈做起,从现在做起!欣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新时代的我们更应珍惜和平,捍卫和平,保家卫国!展望未来,爱国,是永恒的主旋律!愿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怀赤胆爱国心精忠报国,完成我们的使命!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知识点】青春 使命、责任 担当、任务驱动型作文、时代榜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第9页,共13页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中,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材料第一句话指出,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视死如归。第二句话对两个人的选择做出了评价: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材料的第二句话概括了材料的主旨,提出了个人抱负与时代使命这个话题。可见,题目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思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承担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应该如何将个人的人生选择、理想抱负与时代使命、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材料中,马克思和林觉民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在先觉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动向时,在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走出小我,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以巨人似的眼光和胸襟,以天下为己任,勇挑时代重任,做出了最具格局的人生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不应只为小我而活,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之中,融入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得到高尚的快乐。一个人的选择只有契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会有意义有价值。时移事易,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就是做新时代具有远 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爱国者,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做新时代具有过硬本领和 尚品格的接班 ,做维护 民利益的忠实践 者。作文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和语言特点。演讲主题是“抱负和使命”,对此要思考,要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需要具体做些什么,具备哪些条件等。行文中,考生可以在演讲稿中运用层进式结构,谈先辈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这样的使命,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演讲稿,层次要清晰,主旨要鲜明。写作时学生需要注意,“作为参赛选手”的身份意识,明确“我们的使命”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中国梦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也定不会一帆风顺,只有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在困境中不气馁,在征途中不放弃;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外部环境,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西方某些国家看不得中国的崛起,因此势必要打压我们,中国青年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才能完成属于我们的使命。立意:1.展青春芳华,担历史使命。2.中国青年勇毅,中国梦想实现。第9页,共13页3.不惧任重道远,奋斗实现梦想。第9页,共13页2025年上学期6月联考试题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高一年级语文试题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署雨,冬月祁寒”等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一、现代文阅读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材料一: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玉“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惑,而有“绮靡”之美:刘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馆、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粱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阁纂,善为章奏如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A.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于是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进了一步。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高,毅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对自然景物的感发,强调人生悲欢离合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D.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是文学自觉性发展进程的最高境界。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A.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对语言形式美更自觉的追求。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B.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文学性明确丰富的表现。“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C.世情思想的新变,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等共同推动了文学自觉的进程。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D.“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不认为文章既有突出价值,也可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3分)(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A.《史记》中的《三代世表》记录了五帝、三代的历史。材料二:B.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C.孔子教育弟子要终身奉行“恕”的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D.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而是自然如此。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6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 语文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6月月考语文答题卡.pdf 语文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