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哲学发展史上,真善美始终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论的革命性突破,实现了真善美三者的辩证统一,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价值范式。
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运行的规律既是真理也是道德准则,遵循自然法则就能获得幸福。苏格拉底继承了这种思想,提出“知识即美德”,认为懂得真理的人自然会行善。柏拉图则认为真善美都来自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把“善”看作最高准则,但这种观点假设存在天生不变的真理,反而让真实和理想之间产生了裂痕。亚里士多德想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认为至善就是让灵魂符合道德,但最终还是被困在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里。
到了近代,哲学家们开始分裂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阵营。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虽然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却不得不借助上帝来保证真理与道德的统一。洛克等经验主义者则把道德简化为感官的快乐,康德则认为道德法则存在于超越现实的“彼岸世界”。这种真善分离的困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一种思辨的解决:他认为世界本质是一种绝对完美的精神,真善美在这种精神的自我实现中达到统一,但这种理论最终还是脱离了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打破了这种思维僵局。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实践活动发现,真善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社会之中:“真”是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善”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追求,“美”则是人类在遵循规律的实践中创造的和谐状态。这种统一不是静态的理念,而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革命不断实现的动态过程。当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打破旧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时,真善美将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达到新的高度。
这种理论在当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面对生态危机、科技伦理等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既要尊重自然规律(真),又要维护公平正义(善),最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美)。这种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价值追求,使真善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立足现实又引领未来的实践品格。
(摘编自何丽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真善美统一》)
材料二: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真善美始终是超越时空的精神坐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未直接使用“真善美”概念,但其24字表述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逻辑,实现了价值理性与审美理想的辩证统一。
作为哲学根基的“真”构成价值体系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揭示,价值源于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的互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证明,只有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才能形成科学的价值体系。毛泽东提出“真理与谬误相斗争而发展”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民族精神追求”,都表明这一价值体系始终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为前提。历史经验表明,脱离实践基础的价值导向必然导致灾难,如“大跃进”的浮夸风和“文革”的现代迷信,正是违背“真”的惨痛教训。
真与善的融合构成价值体系的伦理内核。儒家“尽善尽美”的价值理想,在当代转化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准则。孟子“四端说”与郭店楚简“五行论”揭示的善本论,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历史呼应。从“修齐治平”到“三个倡导”,中国传统伦理智慧在现代社会获得创新性发展: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整体善,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保障制度善,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个体善,形成三维一体的价值架构。这种融合不仅延续了“仁者爱人”的传统美德,更注入了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
当伦理价值升华为审美理想,“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美学命题便在核心价值观中具象化为实践追求。康德的道德目的论与中国古人常用自然事物象征道德品质的传统共同揭示:美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明、和谐”等范畴,将道德追求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美丽中国”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从个体修养到全球治理的审美化实践。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共识,当“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文明互鉴,这些实践都在诠释:真正的美必然包含道德维度。
在全球化时代,真善美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基因,为文明对话提供了精神纽带。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理念与生态治理思想,既传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又回应了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存续的世纪之问。这种跨越时空的价值追求,在“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中找到了现代诠释——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成为国际共识,当“共同价值”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真善美正在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桥梁。这种美学逻辑的实践展开,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又为解决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东方智慧。
(摘编自李衍柱《真善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打破黑格尔思维僵局,通过实践论对真善美统一的革命性突破,推动人们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亚里士多德试图调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却陷入形而上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真善美的动态统一,形成鲜明对比。
C.真善美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达到新高度的观点与“美丽中国”建设需要道德支撑的论述,共同体现了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D.聚焦于“真善美”这一话题,材料一重点分析真善美在哲学史上的演变,材料二侧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准则,都体现了社会层面对真善融合的伦理追求。
B.笛卡尔借助上帝保证真善统一与“大跃进”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导致灾难,都警示我们价值体系的构建须立足现实基础。
C.“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美是道德的象征”,分别从哲学本体论和价值实践层面揭示了美的本质特征。
D.“一带一路”倡议的案例,既是对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传承,也证明真善美作为共同价值基因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二中“真正的美必然包含道德维度”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敦煌莫高窟壁画通过飞天形象展现佛教艺术之美,其创作过程严格遵循宗教仪轨。
B.西湖“苏堤春晓”景观融合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体现“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
C.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设计既符合造园规律,又蕴含“师法自然”的哲学思考。
D.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传递了“纯洁、坚强”的道德寓意。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4分)
5.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实现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新性转化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交通站的故事
峻青
1945年春天,海莱边人民配合我主力大军,解放了万第镇,接着,又解放了濯村、迎格庄、昌山等处,把抗日民主政权,一直推到莱阳城下。莱阳大部分地区,都沐浴在自由的阳光下了。这时候,我已调到了西海区工作,但我心里却常想:如果有机会向东去的话,我一定去看看姜老三两口子。
机会终于来了,我接到通知到东面海阳去开会。这一次,我用不着化装了。我穿着军装,骑着马,在大路上自由地奔驰。
还有四五里远,我就望见了这个从山脚一直伸展到山顶的村庄的影子。淡红色的杏花,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烟雾。山脚下,五龙河的绿波,显得特别温柔,春风微微吹皱了水面,荡起了一片涟漪。一群群雪白的鹅和浅褐色的鸭子,在河面上慢悠悠地浮游……
进了村庄,我在姜老三家门口停了下来。敲了敲门,我心情激动地站在门外,等待着想念已久的同志。
门开了。
啊,是老妈妈。我兴奋地迎了上去,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三年了,整整三年了。她依然是那样的健壮,爽朗,记忆力也不差。看到我的时候,她怔了一下,但立刻就高兴地说:“啊呀,是你呀,穿着军装,我差点儿认不出来了。快进屋来吧,快进屋。”
她是那样的兴奋,就像母亲看见了离家已久的儿子似的,紧紧握着我的手,把我拉进了屋里。
屋子里一切如旧,但却没看见姜老三的影子。“老头子呢?”我着急地问道。
老妈妈没有回答,头低垂下去。
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一阵不祥的预感涌上了心头。但我还是固执地望着她,等待她的回答。
她抬起头来,眼圈里涌满了泪水,沉痛地说:“他不在了。”
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我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直直地望着老妈妈,心里像刀绞一般。
这时候,她倒比我冷静起来了。她把眼泪一抹说:“别难过,你休息一会儿,我烧点水你喝喝。喝过水后,我从头到尾都告诉你。”
我哪里还有心思喝水呢?但又不好追问得太急,等她烧好了水,粗粗地喝了两口,就定定地看着老妈妈,等她对我讲叙那个悲惨的事情。这时候,屋子里很静,四周轰响着一片春天的声音:街上有雄鸡在拍着翅膀高叫,窗外的杏树上,则响着蜜蜂的嗡嗡声。
然而老妈妈的讲叙,却把我引进了一个扬风搅雪的三九寒冬里。
天空里弥漫着浓厚的铅色的云,凛冽的西北风在光秃秃的山野间呼啸着。五龙河上结满了厚厚的冰层,这毛玻璃似的苍白的河面上,映着阴沉沉的灰色的天空,使人感到分外的凄冷。就在这样一个凄冷的夜里,有一个穿着老羊皮皮袄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老头子的家里。这人就是县委的王书记。他是老头子的上级,也是他亲密的战友。他一进姜老头的门,就象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又说又笑的,那王书记还特地给老头子带了一瓶虎骨酒来。
老头子更是高兴,东奔西跑地想办法弄东西招待他。因为有任务,王书记决定在老头子家里住下,第二天夜间再走。姜老三为了他的安全,就把他安置在屋后面的那个场园屋里。
这天夜里,他们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似的在场园屋里谈了很久,到老头子回到前屋来的时候,天已经大半夜了,空中落起了狂乱的雪花。
正在这时,外面院子里响起了一阵扑通扑通的声音。老头子一听,立刻一个箭步,窜到了房门门口,咔嚓一声把门拴插上了,又一回手,从门后,搬过一块堵鸡窝的石板,顶住了房门。接着,转回身来,从门后捞起了一把大砍刀。
屋门咚咚地响了起来,院子里有人在用脚踢门。老头子紧握着大刀,大声地喊道:“不怕死的都来吧,老爷今天和你们拼了!”
他喊得那么响亮,懂得的人听得出他是在暗示王书记赶快走,同时,也是在表示坚决掩护他逃走的决心。
伏在后窗上偷看的老妈妈,听到了老头子的喊声以后,想起了老头子的嘱咐,就咬着牙离开了场园,带着王书记向村外走去。到五龙河北岸的时候,她听到屋子里响起了一片喊杀的声音,不久又响起了枪声,村里的狗叫成了一片。
这时候,风雪更大了,如烟似雾的暴风雪,遮住了村庄的影子。她转回头去,望了望在风雪迷蒙中的响着枪声的房屋,她的心就像掉在了村子里似的,感到十分痛楚。但是,她却没有停下脚步,狠狠地抹去了眼泪,领着县委书记大踏步地向北走去……
第二天早晨,她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推开门一看,眼前出现了一幅惊人的景象:堆满了白雪的院子里洒着一滩滩鲜红的血迹,雪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三四具便衣特务的死尸,老头子满身血淋淋地倚着老柏树笔直地站着,双手拄着沾满了鲜血的大砍刀,高高地昂着头,挺着胸,威严地瞪着前面。
老妈妈一头扑了过去,伸手一摸,他身子像石头似的又凉又硬。原来他早已死了,他在砍死了几个敌人之后,身上也中了十多枪,但是他却没有倒下,他就像钢铁铸成似的凝固在那里了。大雪还在不断地下着,那绒毛般的白雪,轻轻地轻轻地堆上了他的肩头,越堆越高,越堆越高。
在她讲叙的时候,她是多么激动多么悲痛啊!
我抬起头来,眼睛转向窗外,窗外是明媚的春天,院子里洒满了灿烂的阳光,蜜蜂在盛开得像锦簇般的杏树上嗡嗡地叫着,雄鸡在街头喔喔地长鸣,屋子后面,五龙河在温柔地拍击着山脚下的岩石,发出了亲切的刷刷声。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开会途经熟悉的山村,远远望见五龙河河面的景象,这些描写旨在表现解放后乡村生活的安宁与美好。
B.虽然已经时隔三年,但老妈妈依然能认出并热情接待穿着军装的“我”,体现了她对革命同志深厚的情感。
C.王书记风雪夜来到姜老三家,姜老三为保护他独自迎敌,这一情节凸显了革命者之间的信任与牺牲精神。
D.姜老三牺牲后仍保持“笔直站立、昂头挺胸”的姿态,暗示他至死未屈服于敌人,体现了革命者的气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我”重回姜老三家中为主线,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穿插叙事,增强了故事的时空张力与情感厚度。
B.文中对姜老三听到门外动静后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他作为交通站联络员的斗争经验丰富。
C.文中通过“铅色云”“凛冽风”“苍白冰层”等意象,渲染严冬的压抑,烘托了姜老三牺牲时的悲壮氛围。
D.文章通过“我”的拜访引出老妈妈对姜老三事迹的讲述,“我”听完故事后的感受与开头照应,首尾圆合。
8.本文与《党费》均以“英雄牺牲”为核心情节,但在主题表达上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中老妈妈讲述往事时,反复穿插“春天的声音”,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首放逐兮渡江海而南迁去家千里今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今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分,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宋·苏轼《屈原庙赋》有删节)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伊昔A放逐兮B渡江C涛D而南迁E去F家千里兮G生无所归H而死I无以为坟。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外貌,模样) 其一人夜亡(死亡)
秦人开关延敌(迎击敌人)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悠闲舒缓)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判罪)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
C.浮扁舟以适楚兮(到,往)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听取供词)
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引) 抑本其成败之迹(考察,探究)
D.峡山高兮崔嵬(高大的样子) 自分已死久矣(料想,断定)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抵抗)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沉湎、无节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屈原以“新沐弹冠、新浴振衣”的比喻,表明自己不愿以洁净之身受世俗污染,最终选择投江明志。
B.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继承屈原的文学风格,但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进谏,导致楚国最终被秦所灭。
C.屈原吟成《怀沙》自伤怀抱,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说明他决心离开人世,却又沉吟犹豫。
D.苏轼经过屈原的遗居,想起当年屈原被放逐南荒,生无归宿,死无墓地,内心涌起无尽悲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14.苏轼在《屈原庙赋》中对屈原的选择持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汉宫春·次韵稼轩蓬莱阁①
宋·姜夔
一顾倾吴。苎萝人②不见,烟杳重湖。当时事如对弈,此亦天乎。大夫③仙去,笑人间、千古须臾。有倦客、扁舟夜泛,犹疑水鸟相呼。
秦山对楼自绿,怕越王故垒,时下樵苏。只今倚阑一笑,然则非欤。小丛解唱④,倩松风、为我吹竽。更坐待、千岩月落,城头眇眇啼乌。
【注】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六月,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到任后,曾与姜夔等人同登蓬莱阁,辛弃疾作《汉宫春·会蓬莱阁怀古》,姜夔作此调和之。②苎萝人:指西施。西施是越国苎萝村(今浙江诸暨)人。③大夫:指越国大夫文种,文种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动其辞职引退,文种不听,终被勾践所杀。④小丛解唱:侍女盛小丛善歌,此借指辛弃疾的侍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一顾倾吴”化用西施典故,既点明历史兴亡之感,又暗喻对英雄难再的叹惋。
B.“大夫仙去”一句借文种之死,表达了对功成身退智慧的推崇和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C.“秦山对楼自绿”以山色依旧反衬人事变迁,暗含对时光流逝、朝代更迭的感慨。
D.词的结尾“城头眇眇啼乌”以景结情,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升华了怀古主题。
16.本词下片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国兴亡时指出,早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以狭小之地为根基,却通过变法强盛,最终横扫六合。
(2)李白在《蜀道难》中借飞禽走兽的畏惧从侧面烘托出山势高危,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兽难越的夸张笔法强化了蜀道的艰险。
(3)去往武侯祠博物馆的路上,小刚忍不住吟诵起古人诗词中关于诸葛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易传》云:“修辞立其诚。”诚,乃上苍之准则。天何曾言语?然四时有序更迭,(甲),此皆诚之彰显。
哲学家以三段论之法,条分缕析,层层推演,旨在证明真理之所在;诗人则以形象与图画为语,勾勒意境,抒发情感,(乙)。前者理性严谨,如严密的逻辑之网,后者感性丰盈,似绚烂的色彩之绘。
“显示”之妙,在海德格尔笔下,化作“真理的白行置入”,此乃创作者精气神之整体性流露。恰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非刻意雕琢,(丙),蕴含着“诚”之深厚韵味。巴金先生主张“把心交给读者”,此乃 A ,以心传心;①列宁赞叹托尔斯泰之作品誉为俄国革命之镜,②盖因其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观点与学说之内在矛盾,③更真实映照了俄国社会19世纪末三十余年间现实之复杂面貌,④此皆“显示”之功,⑤诚之所在也。
近年来,我们在文艺观念上过度推崇“纯文学”标准。然而,“纯文学”的内涵却始终显得 B ,很难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在当代语境下,它被窄化为对形式技巧的偏执追逐,疏离了生活本真,阻隔了与读者的心灵对话。真正的好文学,应当蕴含着内在的张力与生命力。“真正艺术家的勇气”,是对内在情感的尊重与表达,是让文学意义上的“真理”自然流露。唯有立足于“诚”,构建起丰厚的文学观念体系,方能推动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18.下列句子与第一段“修辞立其诚”的“诚”,含义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
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B.“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
C.“诚与道合,艺与德双”——王夫之
D.“诚是心之本体”——王阳明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1.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4分)
22.根据第四段内容,给“诚”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短视频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博览群书;有人反驳,刷到的都是零散碎片根本记不住;还有人认为,系统学习才是获取知识的正途。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四月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D(材料一重点分析哲学史演变,材料二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逻辑,而非“形成过程”。)
2.(3分)A(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强调个体道德,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是公民层面的伦理准则,两者并非同一层面。)
3.(3分)D(“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直接传递“纯洁、坚强”的道德寓意,最贴合“道德维度”。其他选项均侧重艺术或自然规律,未直接体现道德内涵。)
4.(4分)①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统一”哲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理性与审美理想辩证框架;②实践转化: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传统,将真善美转化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具体价值目标。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6分)①实践理性:承“实事求是”,立“科学发展”,构“真”基体系;②伦理转型:破宗族局限,建“国家—社会—公民”三维,融契约与传统美德;③审美升华:化“天人合一”为生态美学,拓“和而不同”为文明互鉴,献现代方案。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A(“旨在表现解放后乡村生活的安宁与美好”有误,本文主旨并非表现解放后乡村生活的安宁与美好,而是突出革命胜利是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7.(3分)A(文章主线应为老妈妈对往事的回忆,通过她的讲述串联现实与回忆。)
8.(4分)本文通过姜老三壮烈牺牲的个体故事,凸显革命精神的永恒激励;《党费》则通过黄新为保护党费而牺牲的情节,更侧重突出集体信仰中党员的纯粹忠诚。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6分)①象征新生:寒冬牺牲与春日生机对比,暗示革命胜利的希望;②情感对照:现实生机与回忆惨烈交织,凸显坚守信仰的复杂情感;③主题深化:自然永恒与历史变迁相契,揭示个体牺牲的历史意义。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EG 评分建议:每处1分。
11.(3分)C(A其一人夜亡:逃跑;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委婉得体;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
12.(3分)B(属于过度推断,文中未将灭亡原因归咎于宋玉等人不敢进谏。)
13.(1)(4分)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评分建议:“怀瑾握瑜”,宾语前置、被动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2)(4分)贤良的人们害怕被指责而改变做人的准则,依随世俗改变自己,除去正直的品质变得圆滑。
评分建议:每句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14.(3分)歌颂赞叹屈原高尚的节操,但对他以死报国的做法不尽认同,认为君子之道无需完美,他的选择很难成为后人的榜样。
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到其中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D(“雄浑壮阔”错,应为“孤寂苍凉”)
16.(6分)①“秦山对楼自绿”与“越王故垒,时下樵苏”对比,以自然永恒与历史遗迹的荒芜形成反差,突出世事沧桑;②“小丛解唱”与“松风为我吹竽”对比,将人为欢宴与自然的箫声并置,暗含对世俗欢乐的疏离与对隐逸之趣的向往;③“千岩月落”与“城头啼乌”对比,以静谧月夜与凄厉乌啼收束,强化了怀古后的孤寂感,余韵悠长。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示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A(根据题干中《易传》“修辞立其诚”的语境分析,“诚”在此处被阐释为天地自然运行的根本法则。A项《中庸》“诚者,天之道也”直接将“诚”定义为“天道”,与题干中“诚乃上苍之准则”完全契合,且以自然法则为阐释维度。B项《孟子》“反身而诚”侧重主观道德修养,强调自我省察后的真诚状态,与题干客观法则层面的“诚”不符。C项王夫之“诚与道合”将“诚”与伦理规范结合,偏向艺术创作的道德标准,未突出自然法则属性。D项王阳明“诚是心之本体”属心学范畴,强调主体心性本真,与题干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存在差异。)
19.(6分)甲:万物蓬勃滋生/万物生生不息; 乙:旨在传递生命本真/意在显示生命之真谛; 丙:而是自然天成 评分建议:每写出一句得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0.(2分)A以诚相待 B含糊不清/模糊不清
评分建议:一个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1.(4分)①列宁将托尔斯泰之作品誉为俄国革命之镜(结构混乱);③更真实映照了19世纪末三十余年间俄国社会现实之复杂面貌。(语序不当)
评分建议:改对一处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5分)“诚”是一种追求真挚情感、扎根生活本真、摒弃形式技巧、崇尚真理自然流露的文学创作观念。
评分建议:下定义的基本结构“诚是一种文学创作观念”1分,具体特点概括一点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根据2024年全国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