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33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承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2024 江苏·10·新时期的时代精神
甘肃·10·现代中国交通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广东·11·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转变的原因
2023 福建·11·改革开放初期,读书热潮兴起的特点
福建·10·农业粮食生产的特点
2022 天津·9·新时期国家治理的特点
湖南·10·思想解放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江苏·11·袁隆平育种技术的突破
1983
上海沪嘉高速
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1996
《中国的粮食问题》
1988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3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2010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09
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015
亚投行
2008
京津城际铁路
2018
港珠澳大桥
三个面向
1982
《文物保护法》
2001
中国国家博物馆
政治与社会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逐步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思想与文化传承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这一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背景
①内在要求: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央推动: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1994年
2001年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中共中央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链接·选择性必修1·P57—59】
1.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1978年—21世纪初)
国家层面:是国家的建设目标,居最高层次,起统领作用
社会层面: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个人层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价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
(1)背景: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
2.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
时代楷模黄文秀与黄大年
(3)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食物生产、储存与安全【链接·选择性必修2·P14—17】
农业现代化 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食物储存 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②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思考1】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
(2)通过冷链物流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并满足其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
(3)既可以极大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失,又可以有效避免生鲜农产品储备、运输过程中衍生的个别食品安全问题;
(4)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整体上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生产与储存
1.食物生产、储存与安全【链接·选择性必修2·P14—17】
(2)食物安全
粮食安全 1996年,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 200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食品安全认证标志
(1)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2)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3)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思考2】食品安全出现的原因?
2.经济与金融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2·P49—53】
经济 (1)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飞速发展
(2)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金融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3)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3.城市化和交通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2·P64—65】
(1)现代中国的城市与基础设施
①城市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②城市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发展阶段
北京地铁:中国第一条地铁,1969年第一期建成通车
a.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
B.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有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
3.城市化和交通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2·P64—65】
(2)现代中国的交通【链接·选择性必修2·P75—78】
【1】汽车与高速公路
①起步:1988年建成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②发展: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
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0万公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网。
【思考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徐丽等《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
意义:①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③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④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⑤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2】高铁
中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起步
发展
“走出去”
20世纪末,开始建设高铁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020年底,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在2014年建成通车。
(2)现代中国的交通【链接·选择性必修2·P75—78】
3.城市化和交通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2·P64—65】
(2)现代中国的交通【链接·选择性必修2·P75—78】
【3】航运与海底隧道
时间 发展
1978年前 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
1982年 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2023年 中国造船完工量为4 232万载重吨,其中绝大部分用于了出口,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50%
2018年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其中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3.城市化和交通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2·P64—65】
(2)现代中国的交通【链接·选择性必修2·P75—78】
【4】航空
①1950年,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开通中苏国际航线3条和国内航线2条。
②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818架,定期航线5521条。
材料: 1950年3月27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正式成立,股本定额为4200万卢布,中苏双方各占50%,经营期限为10年。公司从即日起开辟北京—赤塔、北京—伊尔库茨克、北京—阿拉木图等三条国际航线,新中国民航国际航线就此开通。
——摘自“中国民航局”官网
中苏民航客机
4.个人所得税与社会保障制度
(1)个人所得税: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此后经数次修订完善,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链接·选择性必修1·P97】
4.个人所得税与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8】
【1】原因:
①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④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有益经验;
【2】历程
5.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链接·选择性必修2·P89—89】
(2)社会保障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8】
内容 表现
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医疗机构的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体系、医疗扶贫等方面不断发展。
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全民病有所医。
【思考】实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调节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2)一定程度上能多消除劳动者对疾病风险的后顾之忧,增加消费支出,扩大有效需求。
(3)有利于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
(4)有利于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知经济的持续发展。
(5)有利于稳定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疾病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材料:1978年后,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停滞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重建。1993年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文件,涉及社会救济、养老改革、住房改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改革等多个方面,极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以及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政策的完善,扩大了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
——摘编自朱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三、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教育事业【链接·选择性必修3·P82】
教育政策 ①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成就 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更有力的得到保障。
意义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
中央革命博物馆
改名: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
改名:中国历史博物馆(1960)
中国革命博物馆(1960)
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
国立中央博物院(1933)
故宫博物院(1925)
国立南京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
1.教育事业【链接·选择性必修3·P82】
2003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链接·选择性必修3·P85】
措施
方针
意义
②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③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④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⑤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①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文物保护【链接·选择性必修3·P88—91】
考向一 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3年10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精神文明建设 2024·江苏卷T10:以报刊报道为情境,考查新时期的时代精神 (1)命题情境:依托报刊报道、社会文化现象、时代劳模形象、图表数据等,构建创新情境
(2)角度预测:
①从某一历史现象考查教育文化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或国家政策等
②依据史论史实或经济现象,考查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特点
2023·福建卷T11:以改革初期的文化现象切入,考查读书热潮兴起的目的 2022·天津卷T9:以“时代楷模”切入,考查新时期国家治理的特点 经济与社会生活 2023·福建卷T10:以农业生产指标数据为情境,考查农业粮食生产的特点 2024·甘肃卷T10:运用统计图,考查现代中国交通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1.(2024·甘肃高考·10)下图为1990年到2012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统计图。图中数据反映出( )
A.私人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 B.汽车制造业成为新型支柱性产业
C.人民群众对自驾游兴趣日益增长 D.市场经济改革推动了交通现代化
D
2.(2023·福建高考·10)表3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表3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D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3.(2024·江苏高考·10)1980年,攀枝花当地报纸发表《关心群众生活,为子孙后代造福》一文,表达了人民迫切希望喝到优质水的心声。南京大学地质系肖楠森教授闻讯后多次到当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构造控水理论”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为全国许多地方解决了饮用水问题。这反映出( )
A.人民脱贫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线建设
C.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学家至诚报国的情怀
D
4.(2023·福建高考·1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A
5.(2022·天津高考·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A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是由于对蒋筑英、朱伯儒等模范人物的宣传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精神洗礼和教育,从而也弘扬了这些模范人物的精神,这反映出当时我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现实,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对时代楷模的模范事迹所进行的广泛宣传,并未涉及到法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考向二 保障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与文化传承[3年4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社会保障与文化交流传承 2024·广东卷T11:从民生角度考查中国社会保障体制转变的原因 (1)命题情境:利用国家会议决议、重大政策等,创设新情境
(2)角度预测:利用国家政策、方针或社会现象等,考查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文化传承的理解认识
2022·湖南卷T10:以失业保险制度为情境,考查思想解放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6.(2024·广东高考·1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B
7.(2022·湖南高考·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