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窦娥冤(节选)》 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窦娥冤(节选)》 课件(共5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识记重要的文体常识。
2.领会元杂剧如何通过唱、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
3.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超现实情节、浪漫主义的作用。
01
目录
02
03
04
文体知识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文本研读
05
拓展探究

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的概念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文体知识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
文体知识
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的要素和特点
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
作品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等;
故事情节:独幕剧、多幕剧等。
时代:历史剧和现代剧。
戏剧的分类
关于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有自身特点和较严格体制,并形成韵散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散曲+“科”+“白”)

唱+演
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输入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
旦(女角)末(男角)
净(似京剧的花脸)杂(配角)
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内容请替换文字
四折一楔子
曲词、科范、宾白
结构
角色
剧本
元杂剧常识
四折一楔子
结构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之外可以加楔子。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文体知识
宫调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
曲牌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末是男角,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外末。男主角叫正末,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老年男子叫外末,如监斩官。

旦是女角,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旦是元杂剧中的女性角色,如窦娥、崔莺莺、杜丽娘等。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角色
净俗称“花脸”“花面”,有正净、副净之分。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如张飞、李逵。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

剧本的构成:曲词、科介、宾白三部分
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又称科范、科介。
科介
宾白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曲词、科介、宾白
剧本
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曲词
元杂剧规定,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宾白
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知人论世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
其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曲圣
元杂剧鼻祖
东方莎士比亚
作家作品
关汉卿自我评价
“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 zhòu,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永乐大典》
四大悲剧
四大爱情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 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四大悲喜剧
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纠正字音
盗跖 错勘 前合后偃 哥哥行 蓦然 刽子手
瀽 罪愆 湛湛  苌弘  绣闼 缥缃
斫直 古陌荒阡 恓惶 提防 亲眷 嗟怨
甘霖 杳无音信 变徵 埋怨 羊肚汤 亲家
连累 刬的 捱 鞴 祗 桃杌
zhí
kān
yǎn
háng

guì
jiǎn
qiān
zhàn
cháng

piǎo xiāng
zhuó


juàn
lín
yǎo
zhǐ
mán

jiē
qìng

lěi
chǎn
ái
bèi
zhī

qiān
剧情简介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蔡婆婆借他的二十两银子,不得已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没过几年窦娥的夫君早死。适逢蔡婆婆索要赛卢医还钱,却险些被赛卢医害死。幸得张驴儿父子相救。那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窦娥始终未同意。张驴儿就将毒药下在羊肚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却误毒死了其父。张驴儿反咬一口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táo wù)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睡觉时窦娥托梦与他,诉说自己的冤情。最终窦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
自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一,划出注释一出现的人物,理清人物与窦娥之间关系。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一,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窦娥为主语,概括情节。
自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一,划出注释一出现的人物,理清人物与窦娥之间关系。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一,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窦娥为主语,概括情节。
剧情简介
开端
蔡婆讨账,卢医害命;张家逼婚,窦娥争理。
发展
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昏官逼招,蒙冤判刑。
高潮
哭别蔡婆,发下三誓。
结局
窦娥托梦,控诉于父;申冤昭雪,惩恶扬善。
窦父赶考,蔡婆收媳。
序幕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为三个故事场景,并概括各个场景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情感?
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开头——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结束

文本研读
根据文本及注释以及窦娥的人生经历,思考:窦娥有何冤屈?
场景一:绑赴刑场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①被卖童养媳之冤;
②被嫁祸杀人之冤;
③被迫屈招之冤。
既然是张驴儿使坏、昏官误判,窦娥遭冤为何指责天与地?
场景一:绑赴刑场
【滚绣球】……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对于窦娥的深重冤情,天地竟无动于衷。一个人走投无路,冤情又无处抒发,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没了,表面对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的控诉,实质是对整个社会(封建统治)的控诉。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既然是张驴儿使坏、昏官误判,窦娥为何指责天与地?
场景一:绑赴刑场
研读第二部分,说一说你从婆媳诀别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窦娥?
场景二:婆媳诀别
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为了让婆婆免遭拷打,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这些充分展示了窦娥的孝顺、善良的一面,并与她的反抗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富、鲜明,也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足气势。
研读第二部分,说一说你从婆媳诀别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窦娥?
场景二:婆媳诀别
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为了让婆婆免遭拷打,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这些充分展示了窦娥的孝顺、善良的一面,并与她的反抗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富、鲜明,也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足气势。
1.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2.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情,是让婆婆所有寄托,以免孤独痛苦或有轻生念头;
3.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增强悲剧氛围。
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有何用意?
窦娥赴法场前与婆婆诀别的情节有何用意?
场景二:婆媳诀别
与窦娥认罪是为了不让婆婆受苦相照应。
充分展现了窦娥低微的社会地位和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使窦娥的形象更立体。
窦娥的善良美好更突出了她的冤屈之深,从而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在怨天与感天的高亢情绪之间穿插细腻的亲情,形成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更易于打动读者。
情节上:
人物上:
主题上:
效果上:
阅读场景三,窦娥临刑时发出了三桩誓愿,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她这样做的目的在哪里?
场景三:临刑发誓
阅读场景三,窦娥临刑时发出了三桩誓愿,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她这样做的目的在哪里?
场景三:临刑发誓
誓愿 顺序 誓愿 内容 所用 典故 誓愿
目的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血溅白练
表明
“冤深”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
伸张正义——希望上天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昭示自己的清白。
惩治邪恶——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的昏官污吏。
昭示冤情——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希望“感天”
愿能“动地”
六月飘雪
内容 时间 地点 监斩官 态度 三桩誓愿之间的关系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瞬间
一段
时间
三年
法场
荒野
山阳
答应
不信
呵斥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场景三:临刑发誓
时间
越来越长
范围
越来越广
态度
越来越强烈
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窦娥的反抗精神越来越强烈,将全剧推向高潮。
三桩誓愿的应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三桩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1)突出人物形象。“三桩誓愿”①既表现了窦娥希望世人明白自己的冤屈,希望上天洗刷自己的冤屈,希望上天惩治邪恶的人的愿望;②又表现了她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突出主题。“三桩誓愿” ①既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②虽违背事物的常理,却又合乎人情,又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意志与愿望。
(3)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表达一种天地震惊的效果,并进行了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
(4)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三桩誓愿”紧承上文窦娥的冤屈,并设置了悬念,推动故事向誓愿是否灵验及沉冤是否得雪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曲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窦娥之前斥责上天的行为与现在求助上天的行为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场景三:临刑发誓
这是矛盾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
1.表明窦娥的反抗不彻底。她对上天的斥责、怀疑实质是对封建社会神权的质疑,但窦娥在最后求助的对象仍然是上天,体现了她的局限性。
2.表明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百姓求助无门的社会现实。现实中无法实现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只能借助于上天的力量的无奈。
3.升华悲剧内涵。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善良美好的窦娥无法洗清冤屈,说明这是一个无法昭雪的注定的悲剧。
矛盾冲突
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或者称为道德冲突、社会冲突、意志冲突。
试分析本文有哪些戏剧冲突?
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①
窦娥与张驴儿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矛盾冲突②
窦娥与官府
窦娥本想渴望清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甘愿担当死罪。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反映当时以强欺弱、以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矛盾冲突③
窦娥自身内心
矛盾冲突
1、剧中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及其结果,是让良善的窦娥被张驴儿及勾结的贪官杀害,这就违反了人类发展常理所认定的真善美战胜假丑恶,变成了假丑恶压倒真善美,这就会引发人们对一个弱小、无助、善良勤劳的女子遭受冤屈的同情和愤慨,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封建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
2、从表面上看,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婆婆、贪官桃杌都有冲突,而最激烈的冲突是与贪官桃杌的冲突。从根本上看,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腐败吏治。
把握窦娥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三岁亡母、七岁失父、十八岁丧夫、婚后无子;
守寡,不肯改嫁;顾虑婆婆的感受,恳求刽子手走后街;
被打昏过去三次不肯招认,为了不让婆婆受皮肉之苦认下谋杀罪;
指斥天地、且悲且怨、负屈含冤、三桩誓言、鬼魂伸冤。
冤案平反后要求父亲代为赡养婆婆......
窦娥形象:悲苦、善良、孝顺、坚强、刚烈、倔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具有反抗精神,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命运勇敢抗争。
社会意义
人物形象
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她是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是社会底层中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深究冤情
这么善良的窦娥却受到了如此对待,现在你是围观窦娥砍头的群众,你在人群中发出议论:如果 ,窦娥就不会死了,都怪 。
①如果百姓官能够明辨是非,窦娥就不会死了,都怪官吏腐败,清官难寻;
②如果窦娥嫁给了张驴儿,窦娥就不会死了,都怪窦娥贞烈,恪守封建妇道;
③如果窦娥能一直不承认,就算官吏拷打蔡婆婆,窦娥就不会死了,都怪窦娥太过善良,恪守封建孝道;
④如果窦娥父亲没有因高利贷卖了她,窦娥就不会死了,都怪在这个社会高利贷竟是不受管控的;
⑤如果窦娥愿意拿钱贿赂官员,窦娥就不会死了,都怪窦娥太过正直,相信有人能为她洗刷冤情。
深究冤情
主观原因:
(个人性格)
善良,为婆婆而替罪。
客观原因:
(流氓恣肆)
①张驴儿的陷害
②官府的昏庸
③窦娥父亲为了科举制度抛弃女儿
④窦娥婆婆放高利贷引狼入室
⑤窦娥身份,从小做童养媳
(司法不公)
(科举制度)
(高利贷制度)
(童养媳制度)






为善的受欺负,为恶的享福寿
社会悲剧
性格悲剧
底层悲剧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揭露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的本质。这句话,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它一语道破了形成窦娥冤狱的社会根源,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总结
《窦娥冤》剧作通过写善良无辜的窦娥遭泼皮无赖张驴儿的诬陷后,被昏聩的官吏以“药死公公”之罪斩首的故事,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恶人横行的黑暗社会现实,控诉了封建制度残害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窦娥善良、坚贞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拓展探究
问题:“亢旱三年”是否有损窦娥善良的人设?
拓展探究
(1)这是一种社会的“连带贵任”或“集体责任”。从心理学上看,只一个感到自己被整个社会冤屈和放逐的人才可能对社会有这种强烈抗拒和挑战,才会有这种愤世嫉俗。(毕竟前两个誓言是窦娥被杀的瞬间就发生了的,楚州人当时就应该知道是被冤枉的,但是楚州人在这三年里没人为窦娥伸冤,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沉默的旁观者。)
(2)恰恰因为窦娥诅咒官吏,诅咒自然,乃至诅咒同胞,才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也更真实。因为不论这悲剧究竟是出于官吏的腐败、无能还是其他,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应当指望一个旧时代的,童养媳出身的弱女子在这种生死关头有着苏格拉底死亡前的那种高度理性、冷静和博爱。在这种时刻,一个急于求生却找不到任何求助对象的人,更可能受当时流行的民间观念及民间因果律的影响,指责一切她认为应当为自己的冤屈承担责任的人和物,包括指责这个社会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问题:“亢旱三年”是否有损窦娥善良的人设?
拓展探究
从角色角度:窦娥当时已经极度孤立无援,不会再考虑什么他人死活了,全世界都欠我的。
从创作论角度:所有的预言都必须实现,否则就是无用的情节。
从文化观角度:古人价值观里天灾是对人祸的警示,天灾发生是存在人祸最强有力的证据。
从普遍人性角度:如果皇帝(观众)听说了这件奇事,一定会很期待,想等等看第三件事会不会发生。
悲剧价值探究
你觉得下面三种结局哪一种更好?说说理由。
有人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结局一:
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结局二: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结局三:原作结局
悲剧价值探究
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它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抗争与拼搏而不得之后的被毁灭,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也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有人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结局一:
悲剧价值探究
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结局二:
第二种结局则完全改变了作品的悲剧性质,使之成为一部悲喜剧,没有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性。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了解关汉卿的创作风格。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表现力,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中国古典悲剧以悲苦为主,用否极泰来的方式实现悲喜剧的交融,从而创造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剧美。 剧中悲剧性的冲突是在正义之我与邪恶之他人的层面上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冲突的性质必定是善恶两元的对抗。并且必定有为善的命运多舛,作恶的得意一时的情境出现。如果这种设置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那就不符合儒家的劝善惩恶机制。于是正定胜邪便成为一种必然结局,所以《窦娥冤》也添了一个补恨的尾巴,用大悲大痛之后的小喜来冲淡悲剧意识,以达到一种哀而有节的审美效果。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结局三:原作结局
悲剧价值探究
悲剧价值探究
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尾,鲁迅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样结尾是一种“欺而瞒”,迎合了不敢面对现实的“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的自欺欺人的心态。
王国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研餍阅者之心,难矣。”(《宋元戏曲史》)
问题探究:良知与悲悯
悲剧价值探究
悲剧的力量不在于其痛苦而惨烈的情节,而是让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摈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悲剧不是让我们陷入不相信一切的虚妄深渊,而是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一样:“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让我们保持对社会的观察与批判,带着良知与悲悯,去成为一束光,看向更远的远方。
问题探究:良知与悲悯
窦娥的悲剧价值
窦娥的美好品质令人赞美,但她极其惨烈的遭遇在引人同情的同时又引人悲愤。她是善良的、正义的,也是弱小的,但她的强烈反抗又引人肃然起敬。她的悲惨遭遇代表了美好的东西被活生生地无情摧毁,令人无限痛惜。
它在引人怜悯和同情的同时,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并让人知晓坚守良知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
同时,它又让人去深刻反思社会制度的不公、不合理,进而引发人们反抗旧制度、建设新制度的追求,这对社会进步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