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押题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图灵在1936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吗?”这促成了他于1950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B(比如女人),一个模仿者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C。C与AB不在一个屋子里,通过打字的方式与A、B交流。C的任务是判断出A与B谁是男性谁是女性。而模仿者A的任务是要欺骗C,尽量让C做出错误的判断。游戏开始,C不断地向A和B提问,比如C问A和B:“你的头发有多长?”于是A可能会说:“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的!”但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现在图灵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模仿者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哥德尔在1972年,针对图灵1936年论文中关于机器等价于人类计算员写了短评,称其为“图灵分析中的一个哲学错误”。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自然更高于机器的计算过程。(乙)因为人显然可以判断不可证命题的正确性,但机器在一个逻辑系统中却受制于不完备性定理,显然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只懂英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工具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界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侯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与塞尔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以创作诗歌为例说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及语义。(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语法,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及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何完成从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在1950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约50年时间:“我认为,在大约50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109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得它们在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过70%……”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201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了图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12年。(丁)到了2023年,基于深度学习的ChatGPT风靡全球,它的前身GPT-3采用大模型训练了1750多亿个参数,相当于1011量级,只比图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摘编自吴翰清《计算》)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图灵从类比人类计算员计算过程的思维规律开始,最终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B.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以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完全颠覆。C.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挑战。D.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可能具备智能。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的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就会形成共识。B.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领域联合攻关。C.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没有说服力。D.图灵对未来50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会越高。3.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论战”的复杂性。B.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与机器的不同。C.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学性,通俗易懂。D.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的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ChatGPT前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严谨准确。4.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的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参与者 A:模仿者( ① ) B:回答者(人类) C:提问者:(人类评委)测试规则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人类评委C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但不知道( ② )测试结果 如果( ③ ),则通过测试测试局限性 ( ④ )5.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Deepseek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6分)你是如何工作的呢? 已深度思考(用时7秒)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读山贾平凹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①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②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我大惊,才明白其中大智:(甲)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嘶”声,假设“沙,沙,沙”,便是“沙”声。真是不可思议。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我终未解,那短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乙)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大概这阅历久久的大山们在显示妩媚和灵怪,也说不定。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③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④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时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这时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在城里生活得身心俱疲、回老家寻得清静为开头,既点出了读山的缘由,也自然引出下文读山的发现和感悟。B.作者笔下的石头富有生命情调,《故都的秋》中的落蕊等颇显悲凉,作家将不同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C.“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作者通过想象描绘出山那边活泼生气的景象,寻常的细节中倾注了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D.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脉络条理自然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晨到晚上依次描写了山的多种特点和自己的感受。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的比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将山比作“大书”,照应了标题“读山”,自然总领全文对山充满哲理情思的描绘。B.②句“虫”既形象地刻画出傍晚前山景的形态特征,又化静为动,体现出语言的趣味性。C.③句以“梦”设喻,恰如《荷塘月色》中“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般营造出幽静优雅之境。D.④句将“漫天的鸟”比作“撕碎的纸片”,喻体生动新奇,陌生化效果增强了语言表现力。8.本文饱含哲思。请将下面两句话分别补写到文中甲、乙处,并从“景与理”的关系角度说明理由。①这就是含蓄,丰富吧!②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文末画波浪线句中,作者提到“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全文是如何写出这种“谜”的感受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齐王问曰:“大臣窃权重以作威福,何自知之?”轸曰:“此非微臣之所知也。虽然,臣乃者过淄水,水上有两丛祠,水东之祠,人持酒脯飨之者,终日不绝;水西之祠,终日未尝见一人飨之以酒脯者。问其故,其一神能为祸福,其一神不能为福,亦不能为祸。今夫大臣者,神丛也;大臣之门,神祠也;持酒脯者,趋势利者也。王欲知权重之所在,亦惟观酒脯之所在而已矣。”王曰:“善。”明日朝群臣,问曰:“淄水上有两祠,有诸?”对曰:“有之。”“其一徼福者如市,其一无一人徼福者,有诸?”对曰:“有之。”“此何以故?”对曰:“由其能降灾降祥与不能降灾降祥故也。”“今公门可罗雀,而诸大夫门车毂常击,其无乃似之乎?”群臣咸畏而莫敢对。君子曰:陈轸之取譬也善矣,而齐王之诘群臣也则过矣。夫亦自强而已耳。己不自强,而惟患政不自己出,授人以大阿,而欲其无割,得乎?(节选自程敏政《皇明文衡》)文本二:陈轸之辩,不及苏秦、张仪,然轸常从容于战国之际,而仪、秦汲汲不能补其所不及。秦以客死,仪逃于魏,其周流诸国不得少休,用智巧而为力劳,何也?盖游说不可取必于一端,而仪、秦之术,一定故也。何者?苏秦必于纵,张仪必于横。夫一室之人不同心,一日之心不同事。以叛散相倾之六国而使之一心以为纵虽孺子知其不可以久此苏秦之所穷。且天下尝见为纵之利矣,一日而散为横,虽足以解约,然合散未可必,此张仪之敝也。纵者不敢横,虽见横之利而不敢陈也,而游说以非之,是附其所不亲。横者不敢纵,虽见纵之利亦不敢陈,而强词以乱之,是谗其所不怨。附其所不亲,是交胡越之道也;谗其所不怨,是间兄弟之道也。然其亲与间之际劳矣。中道不幸,而谋失者必败。故仪、秦之身颠沛而濒于祸者数矣,秦以此死,而仪仅以免。故纵横危道也,常负天下之责。纵而散者,苏秦负其责;横而合者,张仪任其咎。然天下之势故不一,要之合散,必不可以一定。夫操不可以一定之势而身当其任,故曰:纵横,危道也。陈轸之智不逮二子,而不主纵横之任,乘势伺变而行其说,故其为说不劳,而其身处安。故轸者,说士之巨擘者也。(节选自张耒《陈轸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以叛散A相倾之B六国C而使之D一心E以为纵F虽孺子知G其不可以久H此苏秦之所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飨,祭祀,祭献,与《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一句中的“飨”意思不相同。B.“淄水上有两祠,有诸”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的“诸”意思不同。C.从容,斡旋,周旋,与《屈原列传》“屈原之从容辞令”的“从容”意思不同。D.咎,过失,罪过,与成语“既往不咎”“引咎辞职”中的“咎”意思全都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淄水边的两座丛祠,一座来祈福的人络绎不绝,一座无人问津,陈轸以此现象作比,指出如何判断朝中大臣的权力。B.齐王担心大臣因手握重权而作威作福,于是根据陈轸的说法,第二天在朝堂之上质问大臣,大臣们都害怕得不敢回应。C.战国时期,六国都看到合纵之利,但很快却纵散约败而转投连横阵营,这是苏秦和张仪四处游说、欺骗各国的结果。D.合纵一方与连横一方都强行用游说的方式进行拉拢或离间,这样做极其费力,中途一旦谋划有误,就必然会导致失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公门可罗雀,而诸大夫门车毂常击,其无乃似之乎?(2)夫操不可以一定之势而身当其任,故曰:纵横,危道也。14.陈轸是“说士之巨擘”,体现在哪两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崔校书从军钱起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二句“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含对友人从军的赞许和激励。B. 三四句用“宁唯”“更有”递进,表明崔校书从军不仅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国效力。C. 五六句,以战马连嘶渲染离别之痛,以家人凝望刀头的细节表达对征人归来的期盼。D. 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对友人不必挂怀功名的劝勉,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16. 诗歌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赏析本诗想象手法的运用。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文佳同学的作文文字简约、含蓄精妙,老师引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大加赞扬。(2)古人常把星宿写进诗词,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_,_________”也提到了“北斗”。(3)夜晚,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常常能引发古人的情思,例如古诗中就有“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共2题,8分)登车继续前行。天山在我们的左侧一直紧紧跟随,或者说我们始终跑不出天山的护围。像地球的围墙,矗立在天涯尽头。我们见到的只是它的北坡,绵沿千里没有一根树木,裸露着连成一体的褐色岩石,有时青棱棱,有时泛一点紫色,似铜浇铁铸。沟沟壑壑,森然惊目,像历史的抑或是大自然的一道道伤口。山顶堆积着白雪,由于山形和山岸无一处是雷同的,积雪分布得千奇百怪,更增添了天山的神奇。公路在拨高。在我们的右侧又出现了一道山脉。我们变成在大峡谷里行进,视野受到局限,戈壁滩不再是一望无硍了。这条大峡谷一头通向内地,另一头仿佛直达天上。公路对天山越贴越近,我们的车在沿着山脚跑。不论是翻越这座天边之山,还是登临这座天上之山,不都是到了天上吗?18.文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19.文中用成语“铜浇铁铸”描写天山北坡,请简要分析其巧妙之处。(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共3题,12分)读《红楼梦》常有一种“如闻其声”“尽闻其声”的感觉。什么欢声笑语、闲言碎语、快人快语、酸言醋语、唇枪舌剑、情话痴语以及官方语言、粗村语言……都写了个绘声绘韵、淋漓尽致。读书时耳边一片吱喳喧哗,掩卷后余音在耳,拂之不去。却原来,《红楼梦》不但要用眼睛看、用心想,( A )。为什么有这样的听觉效果呢?第一,《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是绝对生活化的口语,是响叮叮(不说“响当当”,因为“当当”太铿锵了)的活人活话,绝对没有半文半白、半中半西的那种二手三手的“文学语言”,那种作家读书读多了读痴了造作出来的文词儿字话。再看看我们的某些同代同行,或“炼字”炼入魔道,或朦胧故作玄虚,或作者拿人物当传声筒,差之多矣!可以说《红楼梦》众人物说的话并不“文学”,有的也不合语法,然而行云流水,全系天成。第二,《红楼梦》人物语言是高度性格化的,各有己腔,各有己调。王熙凤的快人快语( B ),但晴雯的快语只是任性、尖刻、大胆,王熙凤的快语后面则往往另有目的:或逗笑承欢讨好,或显示决断才干与追求高效率,或充满威胁和要求绝对服从等。特别是人多嘴杂的场面,最见作者功力,硬是写了个“面面俱到”。第三,这些人物语言,不但有外在的生动、幽默、或俏皮或尖刻或憨厚或圆熟的色彩,更常常使人想到它们背后、它们深处的没有说明的东西,可以说是说话人的潜台词,可以说是一种“语势”,即说话人的全部思想感情的趋势,使读者在“如闻其声”的同时“如见其人”“如见其状”。20.下列加点词语与文中“三手”造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A.阿Q十分得意的笑了。“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B.这天气,不得不令人想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C.过去不识字的叫做文盲。现在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D.元帅说:“不是开小差,而是开大差,是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结合下面材料中画横线部分,简析刘姥姥“粗村语言”的特点。(5分)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字)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高三语文押题试卷(一)答案B (B项,原文提到“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哥德尔与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不同,但不能简单地说哥德尔的认识是对亚里士多德唯物论完全颠覆。)B (A项,文中只是说对于“思考”“智能”缺乏精确定义,但即使达成一致,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领域的不同观点,所以人们对“终极问题”也不一定会形成共识,A项错误。C项,实验的关键是说明计算机只是处理信息,而不理解信息内容,将中文换成俄文,同样可以说明这一结论,实验结论依然有说服力,C项错误。D项,图灵的预测成功不能直接说明计算机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越高,智能程度还受多种因素影响,文中未表明存储容量与智能程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错误。)3.C (C项,“结构的变换”不具备形象性,也不显得“通俗易懂”。)4.①机器(AI系统) ②对方的真实身份③机器的回答让人类评委误以为来自人类④示例(1):图灵测试只关注外部行为,而不涉及机器是否真正“理解”或“思考”示例(2):有些机器可能擅长特定领域的对话,但在其他领域表现不佳示例(3):评委的主观测试判断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示例(1):①图灵认为机器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②Deepseek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说明它具有学习能力;③Deepseek能独立分析处理问题并“组织回答”,说明它具有与人类计算员相似的思维规律。示例(2):①塞尔认为机器只是处理了接受的信息,并不理解真正的内容;②Deepseek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说明它本质上只是一个计算模型;③Deepseek“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却不真正理解内容,只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D (“按照时间顺序,从早晨到晚上依次描写”错误,文中“午后四点”“早晨”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7.C (“恰如《荷塘月色》……般营造出幽静优雅之境”错误。本文中以“梦”设喻写景,突出早晨看山时不真切的茫然感受“隐约”,没有表现出优雅之境。)8.甲:② 乙:①甲:②。理由:甲处前文先写山的浑沌、凝固,再于观察中表现其贯通流动的气势,表现出力(动)势于静寂中酝酿的哲理,故选②句。乙:①。理由:乙处前文描写山路之乱的趣味,对比城里大街的直白无趣,说明弯曲中蕴含着含蓄和丰富的哲理,故选①句。9.①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山的形态特质,雄伟、浑沌、静谧、无规律、灵怪、梦幻、莹透……山的变化无常尽显大自然的“谜”之神秘。②作者在表达对山的精神内涵的思考时多处使用问句、猜测说法、直抒疑惑,体现出山中深邃的哲理、智慧像谜难以被译解。③作者在文末两段留下高空视角下的山的形态空白,以山与人的心灵对话创设物我交融的状态,激起读者想象并思考山与人的关系的未知之谜。C F HD (A项,本文中“飨”是祭祀、祭献的意思;《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是用酒食款待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A选项正确。B项,“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意思不同,B选项正确。C项,本文指斡旋、周旋;《屈》中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二者意思不同,C选项正确。D项,“既往不咎”的“咎”是动词,意为追究过失,责备,责怪:“引咎辞职”的“咎”是名词,意为过失、罪过,与文中“张仪任其咎”的“咎”意思相同。)12.C (C项,纵散约败是张仪四处游说、欺骗各国的结果,与苏秦无关)13.(1)如今朝堂门口十分冷落,而诸位大夫的府门前却车水马龙,这恐怕跟神庙的情况相似吧 [4分。大意2分,“罗雀”“无乃”各1分。](2)操控着不可确定的局势,还要亲自承担责任,所以说:纵横之术,是危险的策略。[4分。大意2分,“操”“当”各1分。14.①善于设譬,通过故事,晓之以理;②不执于一端,能够根据形势变化推行自己的主张。[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译文:文本一:齐王问道:“大臣们窃取国家大权,作威作福,怎么能知道呢?” 陈轸说:“这不是微臣所能知道的。不过,我从前路过淄水,水上有两座神庙,淄水东边的神庙,有人拿着酒和肉干去祭祀它,一整天都不间断;淄水西边的神庙,一整天都不曾见到有一个人拿着酒和肉干去祭祀它。(齐王)问其中的缘故,(有人回答说)一座神庙的神灵能带来灾祸或福祉,另一座神庙的神灵既不能带来福祉,也不能带来灾祸。如今的大臣,就如同神灵所在之处;大臣的家门,就像神庙;拿着酒和肉干(去祭祀)的人,是趋炎附势追逐利益的人。大王想要知道权力在哪里,也只需看看酒和肉干在何处就行了。” 齐王说:“好。” 第二天,齐王临朝会见群臣,问道:“淄水上有两座神庙,有这回事吗?”大臣们回答说:“有这回事。”(齐王又问:)“其中一座神庙祈福的人多得像市场一样,另一座神庙没有一个人去祈福,有这回事吗?” 大臣们回答说:“有。”(齐王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大臣们回答说:“因为一座神庙的神灵能降灾赐福,另一座神庙的神灵不能降灾赐福。”(齐王说:)“如今朝堂门前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十分冷落),而诸位大夫的门前车毂常常相互撞击(形容车马来往频繁),这恐怕和那神庙的情况相似吧?”大臣们都很害怕,没有一个人敢回答。有识之士评论说:陈轸打比方的方式很好,然而齐王责问大臣们的做法却有些过分了。(君王)应该自己加强自身(的力量)罢了。自己不自强,却只担心政令不由自己发出,把大权交给别人,却想要权力不被分割,能做到吗?文本二:陈轸的辩才,比不上苏秦、张仪,然而陈轸常常在战国时期从容周旋,而张仪、苏秦却急切(奔走),不能弥补他们所不及的地方。苏秦客死他乡,张仪逃到魏国,他们在各国之间周游,得不到片刻休息,用尽智谋巧计却费力劳神,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游说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去取得必然的结果,而张仪、苏秦的策略,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苏秦一定要推行合纵策略,张仪一定要推行连横策略。一家人的心都不相同,一天的心思也不会专注于同一件事。让相互背叛、相互倾轧的六国齐心来实行合纵,即使是小孩子也知道这不可能长久,这就是苏秦策略行不通的原因。况且天下曾经看到过合纵的好处,一旦(合纵)离散而转向连横,虽然足以解除盟约,然而联合或离散并不确定,这就是张仪(策略)的弊病。主张合纵的人不敢谈论连横,即使看到连横的好处也不敢陈述,却用游说的方式来反对连横,这是去依附自己不亲近的人。那些身处连横阵营的不敢谈及合纵的策略,即使他们看到了合纵的好处也不敢提出,而张仪用强辩之辞来混淆事实,这是用谗言来离间那些本无怨恨的诸侯国。去依附自己不亲近的人,这是结交胡越之人(关系疏远之人)的方法;离间自己不怨恨的人,这是离间兄弟的方法。然而在这种亲近与离间(不同的人)的过程中是很费力的。中途不幸,谋略失误的人必然失败。所以张仪、苏秦的一生多次颠沛流离,濒临灾祸,苏秦因此而死,而张仪仅仅得以幸免。所以说,纵横之术是危险的策略,常常要承担天下的责任。合纵失败而导致离散的,苏秦要承担责任;连横成功而导致联合的,张仪要承担过错。然而天下的形势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之,合纵与连横(的成败),一定不可以固定不变。操控着不可确定的局势,还要亲自承担责任,所以说:纵横之术,是危险的策略。陈轸的智慧比不上苏秦、张仪二人,但他不主张推行纵横之术,而是趁着形势、观察变化来推行自己的主张,所以他的游说不费力,而他自己也能处于安稳的境地。所以说,陈轸是游说之士中的佼佼者。【重点知识】文本一:齐王问曰:“大臣窃权重以作威福(凭借权势,独断专行,为所欲为),何自(即“自何”,从什么途径、怎么)知之?”轸曰:“此非微臣之所知也。虽然,臣乃者(往日,从前)过淄水,水上有两丛祠,水东之祠,人持酒脯(肉干)飨(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祭。)之者,终日不绝;水西之祠,终日未尝见一人飨之以酒脯者。问其故(缘故,原因),其一神能为祸福,其一神不能为福,亦不能为祸。今夫大臣者,神丛(这里指神灵所在之处,比喻大臣如同神灵所处的地方,是权力的象征)也;大臣之门,神祠(神庙,这里比喻大臣的家门)也;持酒脯者,趋势利者(趋炎附势、追逐利益的人)也。王欲知权重之所在,亦惟观酒脯之所在而已矣。”王曰:“善。”明日朝群臣,问曰:“淄水上有两祠,有诸(兼词,相当于 “之乎” ,“之” 代指前面说的事,“乎” 是语气词)?”对曰:“有之。”“其一徼(求取)福者如市(像市场一样,形容人多),其一无一人徼福者,有诸?”对曰:“有之。”“此何以故?”对曰:“由其能降灾降祥与不能降灾降祥故也。”“今公门(①君主之门;②衙门,官府)可罗雀(张网捕雀,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门庭冷落,没有宾客往来),而诸大夫门车毂(车轮中心插轴的部分,这里代指车)常击(碰撞),其无乃(恐怕……吧)似之乎?”群臣咸畏而莫敢对(回答)。君子曰:陈轸之取譬(打比方)也善矣,而齐王之诘(质问,责问)群臣也则过矣。夫亦自强而已耳。己不自强,而惟患政不自己出,授人以大阿(古代兵器,这里比喻大权。),而欲其无割,得乎?文本二:陈轸之辩,不及苏秦、张仪,然轸常从容(从容周旋,应对自如)于战国之际,而仪、秦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不能补其所不及。秦以客死,仪逃于魏,其周流(周游,往来各处)诸国不得少(稍微)休,用智巧而为力劳,何也?盖(大概)游说不可取必于一端(方面,头绪),而仪、秦之术(策略,方法,途径),一定故也。何者?苏秦必于纵,张仪必于横。夫一室之人不同心,一日之心不同事。以叛散相倾(背叛离散、相互倾轧)之六国,而使之一心以为纵,虽(即使)孺子(小孩子)知其不可以久,此苏秦之所穷(困窘)。且天下尝见为纵之利矣,一日(①一旦②不久前的某一天)而散为横,虽足以解约,然合散未可必,此张仪之敝(弊病,害处)也。纵者不敢横,虽见横之利而不敢陈也,而游说以非(非议,反对)之,是附(依附)其所不亲。横者不敢纵,虽见纵之利亦不敢陈,而强词以乱之,是谗(说坏话,离间)其所不怨。附其所不亲,是交胡越(胡地在北,越地在南,比喻相距遥远、关系疏远的两方)之道也;谗其所不怨,是间兄弟之道也。然其亲与间之际(过程中)劳矣。中道不幸,而谋失(谋略失误)者必败。故仪、秦之身颠沛(这里指四处奔波、处境困窘)而濒于祸者数矣,秦以此死,而仪仅以免。故纵横危道也,常负(承担)天下之责。纵而散者,苏秦负其责;横而合者,张仪任其咎(过失,罪过)。然天下之势故(本来)不一,要之(总之)合散,必不可以一定(固定不变)。夫操不可以一定之势而身当其任,故曰:纵横,危道也。陈轸之智不逮(及,比得上)二子,而不主纵横之任,乘势(趁着形势)伺变(观察变化)而行其说,故其为说不劳,而其身处安。故轸者,说(游说)士之巨擘(大拇指,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者也。15.D(“何嗟少壮不封侯” 意思是不要感叹少壮时不能封侯,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激励,鼓励友人在军中建立功勋,而不是 “对军中不平的揭露”)16.时间上:由眼前的别离勾连未来,想象从军后家人盼归的情景和崔校书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虚实相映。空间上:想象崔校书行旅途中应能见到的“燕南春草”“蓟北黄云”,展现辽阔的边塞图景,强化征途苍茫的意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注释】1.宁唯:岂止。2.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此处指京城。3.燕南:地名,大致在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带。4.蓟北:地名,在今天津蓟县以北地区,是当时的边防要地。【译文】雁门太守能够礼贤下士爱惜贤才,身为书生的你也效仿班超投笔从戎。你岂止是用手中的宝剑报答知己的恩情,更能用精妙的兵法辅助军队行军作战。离别的战马连声嘶鸣着奔出御沟,家中亲人好几夜都望着刀头期盼你归来。燕南的春草呈现出令人伤心的颜色,蓟北的黄云布满视野让人满心忧愁。听说你怀着轻生杀敌的壮志,又何必感叹少壮之时不能封侯。17.(1)其文约 其辞微(2)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 或: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每空1分。凡有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3)示例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示例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示例三: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都是恨。(欧阳修《玉楼春》)示例四: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每空1分。凡有错、漏、多字,该空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给分。]18.(1)“绵沿”改为“绵延”(2)“一望无硍”改为“一望无垠” (3)“拨高”改为“拔高”[每找对一个错别字并正确修改,1分。]19.①“铜浇铁铸”描写北坡岩石像铜水铁水浇铸而成;②写出岩石连成一体,像铜铁一般的质地、光泽,凸显天山北坡巍然矗立的特征;③既形象精当,又浓缩精炼。[第①点1分,第②③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0.B21.示例:A处:而且要竖起两只耳朵来听的B处:只有晴雯可以与之相比[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2.示例:①生活化,“老刘”“老母猪”等来自生活口语,而非造作的文词;②性格化,以“牛”“猪”设喻,符合村妇身份;③有深意,以“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等夸张言语逗乐,幽默的背后暗含刘姥姥讨好贾母等人的心思。[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审题立意】漫画作文题的审题要全面兼顾图画和文字,漫画中的文字往往是切入命题意图的关键。题目漫画中呈现了两条路:一条是众人挤在一起的,一条是一个人面对的。要关注漫画中的文字“不要害怕选择与别人不同的道路”,据此可以立意为:①同向响应,“不要害怕选择与别人不同的道路’②反向提醒,“要谨慎选择与别人不同的道路”③辩证统一,“面对与众不同的道路,不要害怕,也不能盲目”。【高分构思】以上述第③个立意为例,作文主体部分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指出与众不同的道路,分析利弊;其次提出大胆选择与众不同的道路;最后阐述大胆选择与众不同的道路的同时,要全面分析,谨慎面对。【标准议论段】写作角度1:勇敢走不同的路,成就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自我明方向,敢于择异道。漫画中看似“无依无靠”的桥正因无人涉足而充满机遇,它明显以更近的距离助人更快到达终点,所以站在人生岔路口前,他人的快进键、慢放键、暂停键,我们有时可以视而不见,但自己内心的鼓点要听清。郑板桥热爱书法,但初期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难有成就。后来他另辟蹊径,将画竹的技巧融入书法艺术,最终创造出独具个人风格的“板桥体”。由此观之,当代青年应听从内心的声音,明确航向,不要害怕选择与众不同的道路。写作角度2:走不同的路需谨慎,盲目特立独行不可取。走与众不同的路并非总是通向成功的捷径,有时这样的路也可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歧途。社会的主流路径,往往是无数前人用经验铺就的,它们为大多数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方向。如果仅仅为了标新立异而刻意避开这些路径,我们可能会陷入不必要的困境。比如,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受网络文化影响,盲目追求“网红”职业,忽视了自身的兴趣与能力,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自我。此外,走不同的路往往意味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与更多的孤独。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与支持,很容易在孤独中失去方向。因此,在决定走不同的路之前,需要像航海家一样,仔细审视自己的罗盘与地图,评估风险与收益。只有在理性与勇气的平衡中,才能确保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而非一时冲动的冒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山东省历城二中高考语文押题试题一.docx 语文押题试题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