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43分)(一)整本书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1.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B.贾氏宗族的长房是宁国府,次房是荣国府。贾敬、贾珍是宁国公贾演的后代;贾政、贾敏(黛玉之母)是荣国公贾源的后代。《红楼梦》主要写荣国府的事。太虚幻境中有两句判词说:“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明宁府的罪孽超过荣府。C.“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D.古代神话传说与小说联系十分密切。“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女娲炼石补天余下的石头化成的神瑛侍者,两者有恩有义,今世应结成姻缘。2.以下对《红楼梦》中经典情节的概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弄权铁槛寺: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王熙凤三千两银子。王熙凤派手下假托贾琏名义,修书节度使云光摆平此事。最后一对有情人双双殉情,王熙凤却坐享了三千两。B.宝玉挨打:忠顺亲王府派人向贾府讨要蒋玉菡,贾环诬陷宝玉说金钏儿投井是因强奸未遂所致,这一切使本已对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而心怀不满的贾政又惊又气,愤而欲将宝玉“堵起嘴来,着实打死”。C.晴雯补裘:宝玉不留神将贾母给他的雀金裘后襟烧了个指顶大的眼,病中的晴雯见宝玉着急,挣扎着起来用孔雀金线界密了,直到自鸣钟敲了四下才补完,几乎力尽神危。D.香菱学诗:香菱想学写诗,拜黛玉为师,黛玉认为作诗当“不以词害意”,让香菱先读陆游诗,再读杜甫诗,次再读李白诗,并借陆游诗集给她。香菱于是诸事不顾,苦读起来。3.下面所列《红楼梦》中的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林黛玉 潇湘妃子 《葬花吟》 脖子上有金锁 共读《西厢记》B 薛宝钗 薛蟠之妹 丰年好大雪 金玉良缘 魁夺菊花诗C 王熙凤 贾琏之妻 弄权铁槛寺 凡鸟偏从末世来 协理宁国府D 晴雯 宝玉的丫鬟 病补雀金裘 拒绝给贾赦做妾 撕扇子A.A B.B C.C D.D4.有人说:“男尊女卑的中国封建社会,从孔子开始,就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历来的文学作品,虽也有为妇女鸣不平的,但只是哀其不幸,怜香惜玉而已,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则不然,他很早就提出了,‘女尊男卑论’,体现了对男女平等的强烈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还用行动实践了它,甚至突破了阶级的界限。”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认识和理解,不少于150字。(6分)(二)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材料一: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碑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斯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材料二: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材料三: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B.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C.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D.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B.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D.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7.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小题。文本一:万卡【俄】契诃夫九岁的男孩万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送到靴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做学徒。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上床睡觉。他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外出后,从老板的立柜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写起来,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口和窗子,斜起眼睛瞟一眼乌黑的神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那张纸铺在一条长凳上,他自己在长凳前面跪着。“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雷奇!”他写道,“我在给你写信。祝您圣诞节好,我没爹没娘,只剩下你一个亲人了。”万卡抬起眼睛看着乌黑的窗子,窗上映着他的蜡烛的影子。他生动地想起他的祖父康司坦丁·玛卡雷奇,地主席瓦烈夫家的守夜人的模样。那是个矮小精瘦而又异常矫健灵活的小老头,年纪约莫六十五岁,老是笑容满面,眯着醉眼。白天他在仆人的厨房里睡觉,或者跟厨娘们取笑,到夜里就穿上肥大的羊皮袄,在庄园四周走来走去,不住地敲梆子。他身后跟着两条狗,耷拉着脑袋。一条是老母狗卡希坦卡,一条是泥鳅。眼下他祖父一定在大门口站着,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不时拍手,缩起脖子,发出苍老的笑声。“咱们来吸点鼻烟,好不好?”他说着,把他的鼻烟盒送到那些女人跟前。女人们闻了点鼻烟,不住打喷嚏。祖父乐得什么似的,发出一连串快活的笑声,嚷道:“快擦掉,要不然,就冻在鼻子上了!”他还给狗闻鼻烟。卡希坦卡打喷嚏,皱了皱鼻子,委委屈屈,走到一旁去了。泥鳅为了表示恭顺而没打喷嚏,光是摇尾巴。天气好极了。空气纹丝不动,清澈而新鲜。夜色黑暗,可是整个村子以及村里的白房顶,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披着重霜而变成银白色的树木、雪堆,都能看清楚。繁星布满了整个天空,快活地睒着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万卡叹口气,用钢笔蘸一下墨水,继续写道:“昨天我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拉到院子里,拿师傅干活用的皮条狠狠地抽我,怪我摇他们摇篮里的小娃娃时一不小心睡着了。上个星期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动手收拾,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把鱼头直戳到我脸上来。师傅们总是耍笑我,打发我到小酒店里去打酒,怂恿我偷老板的黄瓜。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娃娃一哭,我就根本不能睡觉,一股劲儿摇摇篮。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 万卡嘴角撇下来,举起黑拳头揉一揉眼睛,抽抽搭搭地哭了。 “我会给你搓碎烟叶,”他接着写道,“亲爱的爷爷,我再也熬不下去,简直只有死路一条了。我本想跑回村子,可又没有皮靴,我怕冷。等我长大了,我就会为这件事养活你,不许人家欺侮你,等你死了,我就祷告,让你的灵魂安息,就跟为我的妈妈彼拉盖雅祷告一样。” 万卡声音发颤地叹一口气,又凝神瞧着窗子。他回想祖父总是到树林里去给老爷家砍圣诞树,带着孙子一路去。那种时候可真快活啊!祖父咔咔地咳嗽,严寒把树木冻得咔咔地响,万卡就学他们的样子也咔咔地叫。冷不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野兔,在雪堆上象箭似的窜过去。祖父忍不住叫道:“抓住它,抓住它……抓住它!嘿,短尾巴鬼!” “你来吧,亲爱的爷爷。”万卡接着写道,“我求你带我离开这儿吧。你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人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亲爱的爷爷,你来吧。”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微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 寄交乡下祖父收 然后他搔一下头皮,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雷奇他写完信而没有人来打扰,心里感到满意,就戴上帽子,顾不上披皮袄,只穿着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万卡跑到就近的一个邮筒,把那封宝贵的信塞进了筒口……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有删节)文本二:与传统中国式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截然相反,这种没有结尾的结尾,着实引起了不同国家、地域人民的共鸣。针对这样的写作手法,契诃夫自己也曾解释过:“小说家的任务只在于描写怎样的人,在怎样的情形下,怎样说或怎么想,艺术家不应当做自己的人物和他们所说的话的审判官,而只应当做它们公正的见证人。”透过一个穷困的孩子的经历,它带给我们的震骇要远远超过一件重大事件。这正是契诃夫所特有的平民化的现实讽刺。(摘编自黄东波《浅谈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8.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小说特意将万卡写信的时间安排在圣诞节前夜,突出了他的孤苦,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B.“亲爱的爷爷……,求你带我离开这儿吧”表现了万卡急于重返安逸、快乐生活的迫切心情。C.万卡的信地址是“寄交多下祖父收”,地址不详预示着他的信可能寄不到爷爷的手里。D.万卡并不想接受逆来顺受的生活,而是想尽办法摆脱这种现状,尝试突破命运的桎梏。9.下列对文本一、二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由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万卡,一条是回忆中的爷爷,一实一虚交叉进行。B.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结构方式,在对比中突出万卡现实的不幸,丰富了文章内容。C.文章叙述视角独特,在儿童视角与作者视角间自由灵活切换,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D.文本二作者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尾难以引起不同国家、地域人民的共鸣。10.文中多次出现万卡“叹气”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加点处万卡“叹气”时的心境。(4分)11.请结合文一、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结尾的艺术效果。(6分)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柯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弧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B.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C.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D.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B.避席,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C.足下,对对方的称呼。一般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含有瞧不起的意思。D.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3分)(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4分)16.试结合选文分析,田光为什么自刎而死。(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7~18小题。对月寓怀 八月十五日夜湓事望月②贾雨村 白居易时逢三五便团圆,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③边,满把晴光护玉栏。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天上一轮才捧出,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人间万姓仰头看。①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天上”二句,据说赵匡胤未登基时,曾拿《咏月》诗歌给徐铉看,徐铉读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时,认为飞腾之兆已显。②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③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贾诗中“满把晴光护玉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极言十五月光皎洁充盈之态。B.贾诗第三句写得气势惊人,一个“捧”字写出了天上圆月洒落月辉的骄矜高贵。C.白诗标题限定了环境,突出“望”的动作,表现其在特定环境引发的人生感慨。D.白诗首联写的是诗人去年八月十五在京城的曲江杏园参加朝廷宴请,赏月饮酒。18.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的运用。(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0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 ”。(2)《登岳阳楼》中“ ▲ ,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的壮美。(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 ▲ , ▲ ”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加强修养,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创作经典不可能 ,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 为墨,( ),凭 卓绝的心志换来的鸿篇巨制,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 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艰苦 筚路蓝缕B.一帆风顺 呕心沥血 坚苦 苦心孤诣C.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坚苦 箪路蓝缕D.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艰苦 苦心孤诣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B.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C.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D.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C.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广中记忆的星河里,总有些关于成长的星光永恒闪烁。或是七星湖畔优雅的黑天鹅、图书馆窗边偶然翻开的那页书、课桌深处承载友谊温度的那枚橘子糖、食堂窗口飘来的阵阵厨香、劳动实践基地的汗水与收获、老师深情地叮咛与嘱托……请你用细腻的笔触,撷取广中校园长卷中独属你的璀璨片段,让时光褶皱里的心跳与热泪,在纸页间开出永不褪色的花朵。根据以上材料,以“我和我的广中”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详写一件事或一个人,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800字。要求:题目自拟,思想健康;写入能凸显个性,叙事要有波澜,善用细节描写;不得套作或抄袭。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C2.【答案】D3.【答案】C4.【答案】①贾宝玉同情女姓,尊重女姓,不管封建的等级和名分,主张男女平等。②他曾经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③他对女性体贴、关怀,比如为香菱换石榴裙解难,替彩云瞒赃等。④他的男女平等还只是朦胧的观念,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从其思想、语言、行为及意义四个角度作答,每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5.【答案】D6.【答案】B7.【答案】①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清除负面影响。②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③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④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每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8.【答案】B9.【答案】D10.【答案】①第一次叹气是提笔写信之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等描述表现了万卡背着老板写信时的恐惧不安;②第二次叹气是发生在回忆起跟爷爷在一起时的美好生活之后,表现了万卡意识到幸福不再的无奈心境;③第三次叹气是发生在讲述自己挨打的经历并哀求爷爷接他回去时之后,表现了万卡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心境。11.【答案】①小说结尾处写到了万卡的梦境,梦境的美好更反衬出万卡悲惨的现状,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②万卡抱着美好的希望睡着了,而主人公万卡的命运究竟如何,契诃夫没有接着详细讲述,这种没有结尾的结尾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③这种没有结尾的结尾体现了“艺术家不应当做自己的人物和他们所说的话的审判官,而只应当做它们公正的见证人”的创作思想,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12.【答案】B13.【答案】C14.【答案】B15.【答案】①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到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②如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就趁势杀了他。16.【答案】①田光觉得太子丹不信任自己,只好以死以明志。②田光用自己的死,逼迫着荆轲去刺秦王。17.【答案】D18.【答案】①时空对比。往年的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中秋却是被贬到湓江边;②景色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衷情的对比;昔之欢快,今之愁苦。④身份对比。原本是京官,如今是贬谪之人。19.【答案】(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4)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0.【答案】B21.【答案】C22.【答案】A23.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