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2026届高考语文诊断性考试模拟预测试题3(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需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正确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待监考老师粘贴好条形码后,再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与自己准考证上的信息是否一致。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规范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对应的框内,超出答题区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要折叠、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等。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共72分)(一)阅读Ⅰ(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小题。材料一:青春的独唱:当教育流水线遭遇不驯的灵魂①周文凯站在广播室的话筒前,深吸一口气,歌声穿透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位高三学生会会长在模考失利后,没有选择沉默地刷题,而是用改编的歌曲表达内心感受,思考教育制度的局限,追问自我价值的真谛。这一行为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学校的不满与同学们的支持。周文凯事件不是孤立的校园轶事,而是中国教育体制与个体意识觉醒之间永恒张力的又一次显现——当标准化教育的模具试图压制青春的棱角时,总有不驯的灵魂选择歌唱而非沉默。②当代中国教育体系如同一台精密设计的"社会分类机器",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标准化考试实现人才筛选与社会分工。从福柯的规训理论视角看,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通过时间表、考试制度、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塑造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主体。高三阶段尤为如此,每天长达十几小时的学习,每周的模拟考试,每月的排名公示,构成了一张无形的规训之网。在这套体系中,学生被简化为可量化的分数,情感与个性成为需要抑制的干扰变量。周文凯的模考"失利"恰恰暴露了这种异化教育的本质——当一个人的价值被简化为数字时,任何波动都会被视为需要矫正的偏差。③然而,周文凯选择了歌唱而非沉默。这一行为具有深层的存在主义意涵——通过创造性表达确认自我存在。加缪曾言:"反叛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当周文凯改编歌词表达对教育制度的思考时,他实际上是在异化的环境中重新夺回自我定义权。这种看似微小的反抗,实则是主体性的觉醒。历史上有太多相似的瞬间:韩寒以《三重门》挑战教育权威,蒋方舟用《正在发育》解构成长叙事。周文凯的歌声延续了这一传统,用艺术表达抵抗被单一标准定义的命运。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更表明,这种对主体性的渴望绝非个别现象,而是被压抑的集体诉求。④周文凯事件揭示了一个更为本质的教育困境:在规训与自由之间是否存在平衡点?芬兰教育改革的经验表明,减少标准化测试、增加个性化学习路径反而能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也证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不会削弱基础知识掌握。周文凯身为学生会会长仍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恰恰说明制度规训与个性发展不必非此即彼。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重新定义"成功"——是培养善于考试的标准化产品,还是塑造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人格?⑤在高考这座独木桥前,周文凯的歌声如同一记清醒的钟声。我们不必将其浪漫化为英雄叙事,但应该看到这一事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教育的目的不应是生产整齐划一的"合格产品",而应是帮助每个个体发现自我、实现潜能。当我们的教育制度能够包容更多"周文凯"的歌声时,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崇高理想。青春的独唱终将汇成变革的合唱,而那将是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的时刻。材料二:《别管我》是周文凯演唱的一首歌曲,歌词充满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抗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以下是完整版歌词(分左、右两栏):别管我 别管我 别管我凭什么你的嘴能定义我人生凭什么我要走你写好的剧本凭什么只在意我考没考高分别管我 我偏要活出我模样我未来有无限可能要答对多少练习题要考几次第一才能算我有出息别拿我和别人比别管我 我偏要活出我模样少年谱写新的乐章和这世界来一场较量答题卡答不尽我未来梦想我自己会长出翅膀我会飞上那最高天空让你仰望别管我 别管我 别管我我就是要这样的生活你说某个地方藏着你的梦想可人群太熙攘 怕看不到光芒太荒唐 快搭着我肩膀别管有多荒唐 一起野蛮生长我们目视前方 不慌张借一束光 穿过海浪快搭着我肩膀 别管有多荒唐一起野蛮生长 我们目视前方 不慌张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中作者引用福柯的规训理论和加缪的存在主义观点,旨在论证周文凯的歌唱行为不仅是对教育制度的反抗,更是对自我主体性的哲学确认,而材料二中"别管我"的重复呐喊则从情感层面强化了这一主体意识。B. 材料二歌词中"要考几次第一才能算我有出息"与"答题卡答不尽我未来梦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质疑了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性,后者则完全否定了考试制度存在的必要性,这种极端态度与材料一中辩证看待教育制度的立场相矛盾。C. 两则材料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材料一将教育制度比作"模具"和"社会分类机器",材料二则用"长出翅膀""飞上天空"等意象,这些喻体虽然生动形象,但由于缺乏严密的逻辑关联,未能形成有效的论证支撑。D. 材料一详细描述了周文凯事件引发的校方与学生的对立反应,并援引国内外教育改革案例,而材料二仅停留在个人情感宣泄层面,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因此两则材料在思想深度上存在明显差距。2. 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对"教育异化"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中"学生被简化为可量化的分数"与材料二中"凭什么只在意我考没考高分"共同揭示了现代教育将人的价值窄化为考试分数的异化现象,这种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教育本质的扭曲。B. 周文凯在模考失利后选择用歌声表达内心感受,这种行为本身是对教育异化的反抗,但材料二中"和这世界来一场较量"的歌词表明,这种反抗可能演变为对一切社会规范的全面否定,反而陷入了另一种异化状态。C. 材料一引用福柯的规训理论分析学校的考试排名制度,材料二通过"要答对多少练习题"的质问,都指向了教育实践中将人客体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使教育过程变成了规训手段而非培养途径。D. 两则材料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触及了教育的根本矛盾:一方面社会需要通过标准化手段实现人才选拔,另一方面个体的多样性发展需求又要求突破这种标准化,这种张力正是教育异化的深层根源。3.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下列对材料二歌词的解读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别拿我和别人比"反映了青少年在自我概念形成阶段对社会比较的天然抗拒,这种抗拒虽然体现了主体意识觉醒,但完全否定社会比较的积极意义可能阻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B. "一起野蛮生长"的呼吁具有典型的群体极化特征,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引发从众效应,导致非理性的集体反抗行为,与材料一中理性的制度反思形成鲜明对比。C. "我会飞上那最高天空让你仰望"展现了青少年的全能型幻想,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虽然能暂时缓解学业压力,但长期来看不利于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可能加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D. 整首歌词通过重复"别管我"的强烈诉求和"长出翅膀"等成长意象,完整呈现了青少年在挣脱外部约束与寻求自我认同之间的心理挣扎,这种表达既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也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4. 材料一中提到周文凯事件"不是孤立的校园轶事",请结合材料二歌词,分析这类现象的世代特征和思想渊源。(4分)答: ▲5. 结合两则材料,运用教育学中的"多元智能理论",谈谈当前教育改革应如何平衡标准化考试与个性发展。(6分)答: ▲(二)阅读Ⅱ(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小题。锁①林默在第六次核对钥匙编号时,手指已经开始颤抖。档案室昏黄的灯光下,那把黄铜老锁泛着诡异的光泽,仿佛一只半阖的眼睛嘲笑着他的徒劳。②"这不可能......"他低声呢喃,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作为市立图书馆最资深的档案管理员,林默熟悉馆内每一把锁的脾性。但这把锁在系统里没有记录,就像凭空出现在这个尘封角落的幽灵。③"林管理员,您还在啊?"保安老张的声音突然从身后响起。林默猛地转身,将钥匙串藏在身后。老张浑浊的目光在他和保险箱之间游移,最终定格在他发白的指节上。④"按规定,非工作时间不得进入档案区。"老张的语调平板得像在宣读判决书,"您知道的,这是三级违规。"⑤林默感觉有冰冷的锁链缠上咽喉。在这个城市,违规者会被打上"不稳定因子"的烙印,失去工作、住房,甚至生育权。三年前,邻居陈老师因为纠正学生写字姿势时多用了三分力道,至今还在郊外的矫正中心。⑥"系统提示有未登记藏品。"林默听见自己干涩的声音,"根据《档案管理特别条例》第17条,管理员有权进行紧急处置。"⑦老张的眉头皱成一道深沟。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秒针走动的声音被无限放大。最终,老人叹了口气,从腰间取下一把锯齿状的钥匙。⑧"我父亲是初代的管理员。"老张的声音突然就有了温度,"他说啊,有些锁,本就不该被打开。"⑨钥匙插入锁孔的瞬间,林默闻到一股铁锈混合着霉味的奇异气息。保险箱里静静躺着一本皮质笔记本,封面上烫金的"自由"二字已经斑驳。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纸页上是一幅城市初建时的规划图,边缘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⑩"规则应当如园丁的剪刀,修剪枝桠而非扼杀生长......" 林默的指尖突然刺痛。一滴鲜血落在纸页上,晕染开一行被反复描画的红字:"当保护变成禁锢,锁便成了凶器。" "找到了吗?"老张的声音惊得林默差点摔落笔记本。老人不知何时凑到了他肩后,浑浊的眼睛此刻亮得骇人。"我父亲说,这座城市原本没有围墙。" 林默突然想起童年唯一一次违规。七岁那年,他偷偷折了一枝早樱插在母亲床头。那天夜里,规则督察员破门而入的场景至今仍在噩梦中重现。母亲被带走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花枝不该被锁在春天之外。" 档案室的通风系统突然启动,吹起笔记本的页角。在最后几页,林默看到了令人窒息的真相:最初制定的《市民守则》只有薄薄十二页,而现在,他们每天要遵守的规则已经超过三千条。每条新增规则后面,都盖着鲜红的"临时"印章。 "这些'临时'规则......" "永远地改变了我们。"老张接话道,粗糙的手指抚过墙上的电子屏。屏幕亮起,显示着今日新增规则:第3871条,禁止在雨天回忆往事;第3872条,咳嗽时必须使用标准节奏。 林默的太阳穴突突跳动。他想起上周被公开惩戒的音乐教师,罪名是"擅自修改《生日歌》节拍"。当时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毕竟规则就是真理。 "你知道为什么钥匙在我这里吗?"老张突然问道。不等回答,他就自顾自说下去:"因为我父亲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需要打开这把锁。" 笔记本最后一页粘着把小钥匙,下面写着:"给第一个质疑规则的人。"林默的视线模糊了。三十年来,他每天要核对二十七次门窗锁闭情况,却从未想过这些锁究竟在防范什么。 "他们来了。"老张突然绷直身体。远处传来规则督察队特有的金属靴声。老人飞快撕下几页重要笔记塞进林默口袋,然后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举起消防斧,狠狠砸向警报器。 刺耳的警铃响彻全馆。在混乱的掩护下,林默抱着笔记本冲向紧急通道。身后传来老张嘶哑的喊声:"告诉他们,锁链长进血肉里,人就忘了怎么走路!" 黑暗的通道中,林默摸到了出口的门锁。这是全市唯一没有电子控制的老式锁具。当他颤抖着插入那把小钥匙时,突然明白了一个可悲的事实:这把锁从不上锁,它只是被设计成需要钥匙的样子。 门外,夜空中繁星如沸。林默深吸一口未经规则过滤的空气,笔记本在怀中发烫。他知道,真正的锁从来不在门上,而在每个顺从地交出钥匙的人心里。6. 下列对小说环境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档案室昏黄的灯光"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暗示真相被刻意遮蔽B. "灰尘和陈旧纸张的气味"象征被时间尘封的城市原始记忆C. "通风系统突然启动"的描写,暗示系统对对话内容的监控D. "夜空中繁星如沸"的结尾环境,反衬出现实世界的黑暗压抑7. 对小说中"钥匙"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林默使用的通用钥匙串,代表现行体制赋予公民的有限权限B. 老张的锯齿状钥匙造型特殊,暗示其承载着非正统的历史记忆C. 笔记本里粘着的小钥匙"从不上锁",象征自由始终虚位以待D. "钥匙在顺从者心里"表明真正的禁锢来自对权威的盲目服从8.本文如何通过"规则表述"的变化展现制度异化过程?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答: ▲9.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请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合理的规则边界"的认识。(6分)答: ▲(三)阅读Ⅲ(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小题。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清】沈复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⑤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妙。⑥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⑦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⑧次取杜鹃,虽无香而色可久玩,且易剪裁。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其他盆玩皆然。…………⑨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⑩贫士屋少人多,当仿吾乡太平船后梢之位置,再加转移其间。台级为床,前后借凑,可作三榻,间以板而裱以纸,则前后上下皆越绝。譬之如行长路,即不觉其窄矣。 余夫妇乔寓扬州时,曾仿此法。屋仅两椽,上下卧房、厨灶、客座皆越绝,而绰然有余。芸曾笑曰:“位置虽精,终非富贵家气象也。”是诚然欤?10.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添加标点,请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黑一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神[A]定[B]捉虾[C]蟆[D]鞭[E]数十[F]驱[G]之[H]别院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明察秋毫(形容视力极好,能看清极其细微的事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处化用典故,体现沈复观察细致的特点。B. 项为之强(脖颈因此变得僵硬)——联系前文“昂首观之”,可知因长时间抬头导致脖子僵硬,符合语境。C. 怡然称快(高兴地拍手称赞)——“怡然”意为愉悦,但“称快”指感到畅快,并无“拍手”动作,此处解释有误。D. 浩叹而已(只能长叹一声罢了)——结合兰花被毁的无奈,此解正确,体现文言文“浩叹”的常见用法。1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回忆童年时观察蚊虫、草虫的趣事,运用夸张和想象,将平凡景象写得生动有趣。B. 文中“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等句,通过比喻手法,表现儿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想象力。C. 写兰花的遭遇时,作者直接批判了“滚汤灌杀”之人的卑劣,表达了对人性之恶的愤怒。D. 结尾写夫妇在扬州的寓所布置,以“行长路”为喻,体现贫士随遇而安的智慧与情趣。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4分)答: ▲(2)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4分)答: ▲14.本文题为《闲情记趣》,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展现“闲情”与“趣”?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分)答: ▲(四)阅读Ⅳ(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6小题。正月崇让宅①②【唐】李商隐密锁重关掩绿苔③,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④。【注释】①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李商隐到泾州(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怜其才,把女儿嫁给了他。夫妻伉俪情深,但大中五年(851),王氏病故。诗人黯然神伤,哀思绵延。作者李商隐在大中十一年(857)正月又回到了洛阳崇让宅,想起来亡妻,便作此诗以悼念。②崇让宅:指王茂元住宅;③掩绿苔:指庭中小径久无人行,长满苔藓;④起夜来:古曲名。柳浑《起夜来》句:“飒飒秋桂响,悲君起夜来。”唐施肩吾《起夜来》:“香销连理带,尘贾合欢杯。懒卧相思枕,愁吟《起夜来》。”15.下面关于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崇让宅荒凉景象。今重来旧地,但见重门紧锁,青苔掩地,如同废宅,往日热闹的回廊楼阁,由于空寂无人,显得特别深远。往日的繁华温馨与今日的凄凉冷落的强烈对照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喟,也统于无语徘徊中包蕴。B.颔联写室外景象。花与月这两种通常以恬美明丽之感的景物,如今都笼罩着一层朦胧黯淡、凄寒惨淡的色调,表现出诗人“风露花月,不堪愁对”的心态。“先知”“尚自”二语,尤见作意,暗透出畏惧风寒而风寒频仍、盼望温煦而温煦迟迟的凄寒心理。C.颈联“小”字形容心中微微一怔,措词极有分寸。一“惊”、一“猜”,连用两个动词,体悟精细入微。这两句以静写动,因为如果在风雨喧嚣的不宁静的夜里,是不会觉察出“蝙拂帘旌”“鼠翻窗网”这样微细的声响的。D.尾联由“惊猜”进入恍惚的状态。在黯淡朦胧的环境中,诗人的精神状态更加恍惚迷幻。衾枕之间,竟似还残存着妻子的一缕余香,宛然伊人犹在,遂情不自禁地与“余香”共语,并在不知不觉中轻声唱起《起夜来》。16.整首诗歌神韵凄婉,迷离冷清,情景交织,富有意境。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8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观察江水和明月,悟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阐释了事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2)《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强调了学习要温习旧知识,又指出要从中获得新理解,体现了文化传承中继承与发展的统一。(3)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美好理想九死不悔的追求;杜甫《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通过对春日景物的描写,反衬出战乱带给诗人的深沉忧思。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5小题,共计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小题。①深夜,困意朦胧间,我习惯性点开对话框,(甲),将原本要发给恋人的“晚安”误发给了妈妈。消息刚发出,我便察觉不对,正想撤回,却见聊天框上方立刻显示“对方正在输入…”。几秒后,手机接连震动,母亲发来三条长语音,点开一听,是她带着睡意却仍急切的询问:“怎么这么晚还没睡?是不是工作太累了?最近降温,你那边被子够厚吗?”②我一时啼笑皆非,本想解释这只是发错的消息,可听着她略带沙哑的嗓音,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A 的误会,却让她瞬间从睡梦中惊醒,生怕我有一丝不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发烧,她整夜不睡,一次次用温水替我擦身降温;大学离家时,她偷偷的在我行李箱夹层塞了一呇晕车药和胃痛片;工作后每次视频,她总盯着我的脸看半天,然后嘀咕一句“好像又瘦了”……③成年后的我们,早已学会在爱情里精心雕琢每一句情话,却对母亲日复一日的叮咛敷衍应付。我们以为“晚安”不过是社交礼仪,可对她而言,却是需要立刻确认孩子是否安好的“警报”。 B 间才明白,这世上最奢侈的,从来不是玫瑰与烛光,而是有人永远为你亮着一盏灯,哪怕你只是误触了屏幕,她也会披衣起身,把一句客套的“晚安”当作(乙)。④最终,我回复她:“妈,我很好,就是突然想你了。” 这一次,(丙)。18.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 ▲19.文中划线的句子将一个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淋漓尽致。请结合划线内容简要分析这种表达效果是怎样实现的?(4分)答: ▲20.请在文中甲、乙、丙三个地方填入恰当的内容,以使文章逻辑清晰严谨,每处不得超过8个字。(6分)答: ▲21.文章第②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答: ▲22.以下是网友的辣评:“不是这次发错了人,只是以前发给了错的人”。对此,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则评论表示你的赞同和对妈妈的爱意,不得超过20字,句式对称。(2分)答: ▲三、作文(本大题1小题,共计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盼归谣》中"归棹"的意象,恰如一柄打开文化记忆的钥匙。那桨声欸乃里,不仅荡漾着游子思乡的涟漪,更沉淀着中国人"落叶归根"的生命哲学。这种对归途的执念,在当代生活中依然以各种形态延续着——春运时火车站的人潮,是工业化时代的"归棹";海外学子视频通话时泛红的眼眶,是数字时代的"盼归"。我们追逐星辰大海时,总有一根文化脐带牵连着精神的原乡。这种归返的冲动,实则是文明基因里对文化认同的永恒渴求。当现代人困在钢铁森林中怅然若失时,或许该听听这首古老的谣曲,那里藏着治愈异化生活的文化密码。很久以前我们都想出去看看,直到有一天该看的都看了,我们才发现:走出去不难,难的是走回来。上述材料就此方面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联系实际或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见解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一、阅读(共72分)(一)阅读Ⅰ(19分)1. A(3分) 2.B(3分) 3. D(3分)4.(4分)答:①这类现象具有世代特征,表现为青少年对标准化教育的集体反思(1分),如歌词中“别管我”的重复呐喊和“野蛮生长”的呼吁(1分)。②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存在主义哲学(如加缪的反抗精神)和国内韩寒等文化偶像的批判传统(1分),反映了代际间对个体价值与制度规训的永恒张力(1分)。5.(6分)答: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智力多样性(1分),当前教育改革应:①减少单一标准化测试,增设艺术、实践等评价维度(1分);②推行个性化学习路径,如选修课、项目制学习(1分);③保留考试筛选功能,但弱化分数唯一性(1分)。材料一中周文凯的案例证明,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可兼容基础知识(1分),材料二歌词则呼吁教育需包容“非标准答案”的生命表达(1分)。(二)阅读Ⅱ(16分)6. C(3分) 7. B(3分)8.(4分)答:①文本通过规则数量从“十二页”增至“三千条”(1分)和内容荒诞化(如“禁止回忆往事”)(1分),展现制度从保障异化为禁锢的过程(1分)。②新增规则后的“临时”印章暗示权力滥用,最终导致市民精神麻木(1分)。9.(6分)答:(1)合理规则边界应:①以保障自由为前提,如文中原始守则仅十二页(1分);②避免过度干预私域,现实中如“双减”政策纠偏应试教育(1分);③动态调整,警惕“临时规则”永久化(1分)。(2)本文揭示规则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1分),现实需平衡秩序与自由,如法律保留原则(1分),核心是尊重人的尊严与发展权(1分)。(三)阅读Ⅲ(20分)10. BDF(3分) 11.C(3分) 12. C(3分)13.(8分)(1)答:看到细小的事物,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4分,关键词“貌小”“物外之趣”各1分,句意通顺2分)(2)答:花中以兰花为最佳,因其幽香和风韵,但花瓣品相稍能列入花谱的已不可多得。(4分,关键词“韵致”“瓣品”各1分,句意通顺2分)14.(3分)答:通过观察蚊虫如鹤(1分)、草虫相斗(1分)和布置贫居(1分)等事例,展现童趣想象与安贫乐道的闲适之趣。(四)阅读Ⅳ(9分)15. C(3分)16.(6分)答:①这首诗的前三联写崇让宅荒凉景象和诗人极清寂的心情,在悼亡妻子的同时,又隐约透露崇让宅兴衰荒败的时世交故之痛。②尾联将极端痛苦的感情化为绮罗香泽的欢喜,写出了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以痴情写悲痛,更觉凄惨。③情节上层层推进,环环相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④全诗从白天到夜晚,由门外到宅内,再到室中,通过种种环境的层层描写,衬托出诗人悼念妻子的悲痛心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一点2分,任意三点给满分)(五)名篇名句默写(8分)17.(8分)(1)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或“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亦可)(2)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3)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二、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18.(2分)A:阴差阳错 B:幡然醒悟19.(4分)答:通过细节描写(如“塞药片”“盯脸看”)(1分)和递进式回忆(从童年到工作)(1分),以具体行动展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1分),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1分)。20.(6分)甲:手指一滑 乙:最紧要的牵挂 丙:没有发错21.(4分)①“呇”改为“沓”;②“的”改为“地”。22.(2分)答:昔日误付他人,今朝珍重母恩。(答案不一,合理即可)三、作文(共60分)23.略(60分)参考例文:归棹兮兰桨,击文脉兮溯源乡当《盼归谣》的旋律在耳边响起,那悠远的梆声不仅敲打着游子的心扉,更叩击着每个现代人灵魂深处的文化记忆。我们追逐星辰大海,却在钢铁森林中怅然若失;我们走遍万水千山,最终发现最难抵达的,是回归精神原乡的那条归途。归途,是文明基因里的永恒召唤。从《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眷恋,到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对精神原乡的执着守望。余光中手握船票却找不到归途的怅惘,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当物质世界日益膨胀时,唯有文化根系能给予我们精神的坐标。就像材料中那辆穿越时空的"归梆",它承载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返乡,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当代社会正在经历归途的异化与重构。春运期间火车站的人潮,是工业化时代最壮观的归途图景;视频通话时海外学子泛红的眼眶,是数字时代最动人的盼归瞬间。但我们也看到,当乡村成为空心化的符号,当传统节庆沦为商业表演,我们的归途正在失去文化的温度。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给了我们启示:真正的归途,既要守护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更要激活其精神内核。构建新时代的精神归途,需要个体觉醒与文化自觉。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李子柒镜头下的田园诗意,都是对文化归途的当代诠释。当我们重读《浮生六记》中沈复"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的童趣,品味《红楼梦》里"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意,就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认祖归宗。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让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条文化归途。它不仅是游子回家的路,更是文明延续的脉。当我们懂得在科技创新中保留人文温度,在城市发展中守护乡愁记忆,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自信,就能像材料所启示的那样,找到治愈现代性焦虑的文化密码。因为真正的归途,从来不在远方,而在我们守护文化根系的每一个当下。(全文共898字,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亮点:1. 立意深刻:将"归途"提升至文明传承的高度2. 结构严谨:分论点层层递进,首尾呼应3. 论据丰富:融合古典诗词、现代事例、试题材料4. 语言优美:多处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5. 时代特征:结合数字化保护、乡村振兴等当代议题注:该作文特点是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具现代思维的穿透力,完美契合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