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部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第1-2课
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学习目标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
知人论世
孟子的基本思想
(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二要使民以时;三要取民有制。
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就是“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4)性善: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知人论世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写作背景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知人论世
齐宣王其人
妫gu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jì,几乎灭亡燕国。
他有一个梦想:如齐桓公一般,做威风的盟主。
齐宣王: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孟子: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知人论世
相关故事
知人论世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 食sì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听读感知
王(wànɡ) 胡龁(hé) 衅(xìn)钟 觳觫(húsù)
褊(biǎn) 恶(wū) 挟(xié) 颁(bān)白
便嬖(pián bì) 莅(lì)临 惛(hūn) 盍(hé)
畜(xù) 赡(shàn)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ɡ)序 盖(hé) 忖度(cǔnduó)
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整体感知
文本研读
某一类人
宾语前置
不得已,“以”通“已”
名作动,怎样称王(的事)
第一部分——第一层
文本研读
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论辩技巧。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安民,养民
宾语前置,御:抵御
文本研读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恐惧战栗的样子
接近,走向
文本研读
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知”,知道
“之乎”,兼词
吝惜,舍不得
文本研读
的确,确实
biǎn,狭小
就是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痛惜、哀怜
区别
文本研读
主谓倒装
仁道,行仁政的方法
形→动,远离
文本研读
概括第二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劝说智慧。
第一部分——第二层
文本研读
孟子以“百姓皆以为爱也”一句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羊和牛其实没有区别,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指出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得齐王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最后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皆有不忍见其它生命受苦及被杀害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通悦,高兴
宾语前置//判断句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的原因
文本研读
禀报
眼力
整车的柴火
认可
偏偏,却
文本研读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被动句
表现
宾语前置
是,表判断
文本研读
判断句
“肢”,肢体
判断句
形作动,敬爱
形作名,老人
文本研读
形作动,爱护
形作名,老人/小孩
“型”,名作动,做榜样
治理

……的原因
文本研读
称量
度量
思量,考虑
文本研读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概括第二层的含义,赏析孟子的劝说智慧。
第一部分——第三层
文本研读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王指明的方向是什么?用何方法取得什么效果?
推恩的方法:——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第一部分——第三层
文本研读
指明的方向:推恩
推恩的效果: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1、掌握对方心理,进而因势利导。
第一部分论辩技巧
2、把握对方的漏洞,而又主动排解。
3、运用比喻,阐述浅显道理。
4、正反对比,突出后果。
5、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归纳总结
表反问,相当于“难道……吗”
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用(这方法)
语气助词,同“欤”
文本研读
形→名
通“彩”
pián bì,国君宠爱的人
文本研读
开拓
使动用法,使……来朝
统治
如此,这样
攀爬
像,如
恐怕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文本研读
“欤”,语助词
哪一个
文本研读
小大/寡众/弱强:形作名,…的国家
使动用法,使……臣服
宾语前置
“返”,回到
文本研读
于…,状语后置
储藏
“途”,路途
憎恨
抵挡
文本研读
第二部分——论辩思路
(1)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
(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是以力争霸天下。
(3)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
(4)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归纳总结
1.铺陈排比:迂回迫使齐王说出“吾不为是也”,直言道出齐王“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第二部分论辩技巧
2.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3.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说明霸道不可得天下。
归纳总结
同“昏”,糊涂
帮助
明确
聪慧
表假设,如果
如果
文本研读
名作动,处以刑罚
陷害
哪里
规定
养活
督促走向
取独
代词,君王
文本研读
足,够
讲求
“返”,回到
名作动,种植
状语后置
名作动,穿得上
文本研读
学校殷庠,周序
状语后置
同“斑”
宾语前置
文本研读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
第三部分论辩思路和技巧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归纳总结
以两组排比句对比说出古之明君与今之昏君在生产和教化两方面的不同做法,进而又以排比句展示“王道乐土”的美好图景,且又一一对应,整齐严密。
1、论辩善设机巧,跌宕起伏
全文艺术手法和主旨
2、行文铺张扬厉,逻辑严密
3、说理取譬设喻,生动形象
4、语言长短结合,风格多样
归纳总结
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保民而王”。
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拓展延伸
文言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①无以,则王乎
②为长者折枝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④盖亦反其本矣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假字
不识有诸?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盖亦反其本矣!
则盍反其本矣。
兼义词
(以,通"已",止)
(枝,通"肢",肢体)
(刑,通"型",做榜样)
(盖,通"盍",何不)
(罔,通"网",陷害)
(已,通"矣",语助)
(涂,通"途",路途)
(诸:之乎)
(诸:之于)
(盖:何不)
(盍:何不)
文言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从而刑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活用词
吾何爱一牛
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从而刑之
异义词
(形作名,小的/大的势力)
(形作名,少的/多的一方)
(形作名,弱小的/强大的力量)
(名作动,加以刑罚)
(名作动,种植)
(名作动,穿上)
(古:吝啬; 今:爱护,喜爱)
(古:到了…; 今:另提一事)
(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配偶)
(古:中原地区; 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接着就…; 今:表结果或进一步行动)
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未之有也
特殊句
文言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王坐于堂上
天下可运于掌
构怨于诸侯
吾何快于是?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宜乎百姓之谓爱我也
若是其甚与?
文言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duó 揣度,揣摩)
多义词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度,然后知长短
王请度之
猿猱欲度愁攀缘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物换星移几度秋
(duó 用尺量)
( duó 忖度,思考,斟酌)
(dù 渡过)
(dù 限度)
(dù 次)

彼恶知之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死亦我所恶
(wū 哪里,怎么,疑问副词)
(è 不好)
(wù 憎恶)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吝啬)
(爱护)
(喜爱,喜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