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模拟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模拟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模拟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校学生在参加“种植试验田”的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生产实践措施 原理
A 种庄稼要施肥 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和有机物
B 移栽时根部带土团 防止有机物流失
C 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 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
D 早春播种后覆盖地膜 抑制光照,促进种子的萌发
2.“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下列叙述与此观点不相符的是(  )
A.种子中的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B.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且在根尖成熟区具有众多根毛,便于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
C.合理密植是为了增大植株间的间隙,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便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充分进行
D.植物可通过保卫细胞有效控制气孔的开闭,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气体和水的进出
3.“深耕穊种,立苗欲疏”的意思是耕地要深,撒种须密,栽植禾苗要疏朗。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地深耕可以使水更好地渗入地下,为作物生长储备水
B.禾苗过于密集,叶片互相遮挡,会影响禾苗的光合作用
C.施肥和灌溉的量在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要有所区别
D.播种时要选择饱满的种子,以满足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4.下图是女性生殖系统和胎儿发育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激素的是②
B.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①
C.胚胎发育的场所是③
D.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⑤
5.下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对照组是①号试管
B.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放在37 ℃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内的温度
D.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
6.下图表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部分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①为胰,则②为胰液
B.若②含有脂肪酶,则①是肝
C.若①为肠腺,则②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D.若④为毛细血管,③可为氨基酸
7.长跑时,体育老师总是建议我们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必要时可以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要张大嘴巴吸气和呼气。下列对用鼻吸气优于用嘴吸气的解释,错误的是(  )
A.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
B.鼻黏膜可分泌黏液,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和清洁
C.鼻腔内有鼻毛,可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
D.鼻黏膜内有嗅觉感受器,可感受空气的刺激
8.科研人员在某肺部疾病患者的痰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且部分微塑料已经进入了其肺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微塑料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痰的形成部位是喉,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C.气管和支气管壁上的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会吸附部分微塑料
D.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9.当肺部双侧病变为75%以上时可称作“白肺”。下图表示人体内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通过吸气运动降低肺内压力,使外界空气进入肺
B.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穿过两层细胞
C.“白肺”会阻碍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进而造成组织细胞缺氧
D.“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10.下图甲为小强同学在某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图乙为胸腔容积与肺内气压关系的曲线图,图丙为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丁为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算出,小强的呼吸频率为24次/分,N点时,喉口处于未被会厌软骨盖住的开放状态
B.在图乙曲线的A→B→C段时,图丙中膈肌的状态为②→①
C.图丙中,②→①状态转变时,膈肌收缩
D.图丁中,AC段表示呼气过程
11.血液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下表为某成年男子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部分),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化验项目 测定值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个·升-1) 3.8×1012 (4.3~5.8)×1012
白细胞/(个·升-1) 11.8×109 (3.5~9.5)×109
血红蛋白/(克·升-1) 85 120~160
血小板/(个·升-1) 2.1×1011 (1.25~3.5)×1011
A.该男子可能有炎症
B.采血后,针眼处血液能正常凝固
C.该男子应多吃含钙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D.红细胞有运输作用,白细胞有防御作用
12.下图是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管甲中的红细胞单行通过
B.血管乙中有瓣膜
C.图示中,管壁最薄且血流速度最慢的是血管丙
D.血管丁为毛细血管,可进行物质交换
13.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字母表示血管,甲表示物质。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b分别表示肺动脉和肺静脉
B.③④分别表示左心室和右心室
C.c中血液的氧含量高于d中血液的氧含量
D.参与甲形成的消化腺有胃腺、肠腺和胰
14.同学们利用下图所示模型,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他们进行了下列操作:①打开甲瓶底部的小孔,使甲瓶中的部分物质落入乙瓶中;②将乙瓶中的全部红豆、大部分绿豆和部分大米挑拣出来。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混合物a模拟血液,混合物b模拟原尿
B.操作①模拟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C.操作②可以模拟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D.扩大甲瓶底部小孔的直径可模拟糖尿的形成
1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高度统一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胎盘内有许多绒毛,且绒毛内有毛细血管,便于胎儿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B.人体的动脉和静脉中都有瓣膜,保证血液不能倒流
C.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D.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6.为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将五组长势相同的天竺葵,分别放置于不同的密闭装置中,先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进行12小时的照光处理,而后再进行12小时的遮光处理,测量相应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5 20 25 30 35
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毫克·小时-1) 2.50 3.25 3.75 3.50 3.00
二氧化碳释放速率/(毫克·小时-1) 1.00 1.50 2.25 3.00 3.50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它进出叶片的“窗口”是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实验中为控制单一变量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
(3)本实验通过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实验进行前,_______(填“必须”或“不必”)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逐渐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可见,适当________(填“降低”或“升高”)夜间温度能增加温室大棚内农作物的产量。推测在24小时内,置于_______℃环境中的天竺葵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17.促进青少年健康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图甲表示不同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未被化学性消化的比例,图乙表示人体内部分新陈代谢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所示是从某同学的消化道中检测的三大营养物质的含量,则营养物质c所代表的是__________,它在消化道的[  ]__________中开始被消化。
(2)某同学在运动过程中哮喘发作,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功能减弱,直接影响图乙中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过程②是通过______________实现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需要依次穿过____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
(3)在经过图乙中的过程③后,血液成分中增多的物质是由__________运输的,又通过图乙中的过程_________(填序号)排出体外。
(4)当运动时,流经汗腺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血液中的部分物质,如________等进入汗腺,随汗液排出体外。
(5)衰老的红细胞裂解后会产生有毒性的胆红素,可与白蛋白结合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运到肝内形成结合血红素,通过胆囊伴随胆汁进入_______内。被肠道吸收的结合血红素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并伴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中,结合血红素的运输途径为肾动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结构名称和“→”表示)→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8.实验一: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如下图甲所示的实验(3支试管均放在37 ℃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并探究了相关消化过程(图乙)和相关吸收结构(图丙)。
(1)本实验中,①号和②号试管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的现象是________。
(2)若再增加一支④号试管,前面的处理都和①号试管一样,保温时放入5 ℃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增加④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甲所示实验模拟了图乙中剪刀______(填序号)的消化过程,消化道内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体内,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淀粉等物质在剪刀2的作用下被______(填“消化”或“吸收”)为葡萄糖,该物质穿过图丙中的[  ]__________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经过物质交换后,血液变成了含营养物质丰富的_____________血。
实验二: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但不能分解蛋白质,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但不能分解淀粉。小华为了检测某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应溶液,振荡摇匀后,放置在37 ℃的温水中,半小时后,发现试管1中的食物量明显减少。
试管 食物质量/克 淀粉酶溶液/毫升 蛋白酶溶液/毫升
1 0.1 4.0 0.0
2 x 0.0 4.0
(5)表中的x应为_________。
(6)根据实验结果,推断该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__。
(7)实验中将试管置于37 ℃温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人体的抵抗力与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睡眠质量等因素息息相关。图甲表示人体部分生理活动,其中A~D代表心脏四腔,①~⑥表示相关血管,E~H代表生理过程,a~c表示构成肾单位的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水在人体内具有重要作用,当人们感冒发热时,医生会建议患者多喝温开水。水进入人体后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图甲中的[  ]________过程进入循环系统,并随血液循环首先到达心脏的[  ]_________。
(2)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能量供给有助于感冒患者的身体康复。人体的重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消化糖类中的淀粉需要的消化液有_________。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糖类,这与肾单位中[  ]______的重吸收作用有关,此外,该结构还重吸收了________。
(3)适量的运动能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心脏的活动具有节律性,图甲中C、D同时收缩时,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处于________(填“关闭”或“张开”)状态。与血管⑤相比,从血管③流出的血液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
(4)图乙表示人平静呼吸时肺容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甲中的E过程,对应图乙中的_______段,此时膈肌处于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状态。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施肥的目的主要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多种无机盐;有机物是植物自身制造的,A项错误。移栽植物时,根部带土团的目的是保护幼根和根毛,保证植物的吸水能力,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B项错误。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的目的是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C项正确。早春播种后覆盖地膜可以提高温度,促进种子的萌发,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3.【答案】A
【解析】土地深耕是为了使土壤缝隙中充满空气,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以及根的呼吸。
4.【答案】D
【解析】据题图可知,①是输卵管,②是卵巢,③是子宫,④是胎盘,⑤是脐带。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激素等,A项正确;输卵管能输送卵细胞,是受精卵形成的场所,B项正确;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C项正确;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③号试管内有唾液且与馒头碎屑充分搅拌,模拟口腔的自然状态,是对照组,A项错误。①号和②号试管的变量不唯一,不能构成对照实验,B项错误。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将试管放入37 ℃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内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大,C项正确。①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②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块中的淀粉充分混合;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碎屑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和②号试管变蓝,③号试管不变蓝,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胰能够分泌胰液,若①为胰,则②为胰液,A项正确;肝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B项错误;若①为肠腺,则②是肠液,肠液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C项正确;氨基酸是小分子有机物,能被构成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吸收,然后进入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所以若④为毛细血管,则③可为氨基酸,D项正确。
7.【答案】D
【解析】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因此,用鼻吸气比用嘴吸气好;鼻黏膜可分泌黏液,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和湿润,因此,用鼻吸气比用嘴吸气好;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吸入空气中的灰尘,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因此,用鼻吸气比用嘴吸气好;鼻黏膜内有嗅觉感受器,可接受气味的刺激,不能体现用鼻吸气比用嘴吸气好的优势。
8.【答案】B
【解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所以微塑料进入肺依次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痰的形成部位是气管、支气管,通过咳嗽排出体外。气管和支气管壁上的腺细胞分泌的黏液会吸附部分微塑料,对吸入气体具有清洁作用。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尽量少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活动。
9.【答案】D
【解析】“白肺”患者身体内的组织细胞缺氧,因此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均偏高。
10.【答案】A
【解析】由题图甲可知,小强20秒内完成了8次呼吸,所以小强的呼吸频率为24次/分;N点时,肺容量扩大,处于吸气状态,此时喉口处于未被会厌软骨盖住的开放状态。在图乙曲线的A→B→C段时,肺内气压减小,胸腔容积增大,是吸气状态,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图丙中膈肌的状态为①→②。图丙中,②→①状态转变时,膈顶部上升,膈肌舒张。图丁中,AB段、DE段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是吸气过程;BD段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是呼气过程。
11.【答案】C
【解析】该男子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都小于正常值,患有贫血,所以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12.【答案】D
【解析】血管甲与心脏相连,可将血液由心脏运出,故甲是动脉,动脉管腔较大,红细胞不是单行通过的。血管乙中的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故乙是动脉,动脉中没有瓣膜。血管丙中的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故丙是静脉,管壁较薄,血流速度较慢。血管丁中的红细胞单行通过,故丁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管壁最薄,管内血流速度最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13.【答案】A
【解析】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a、b分别表示肺动脉和肺静脉,A项正确。③④分别表示右心室和左心室,B项错误。c静脉中静脉血的氧含量低于d动脉中动脉血的氧含量,C项错误。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进入小肠后被肠液和胰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参与甲(葡萄糖)形成的消化腺有唾液腺、肠腺和胰,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扩大甲瓶底部小孔的直径可模拟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加,使得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流入肾小囊中,导致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即血尿和蛋白尿。
15.【答案】B
【解析】四肢静脉中通常有静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动脉中没有瓣膜。
16.(1)【答案】气孔
【解析】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故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窗口”是气孔。
(2)【答案】温度  天竺葵长势相同,并将其分别置于除温度外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环境中
【解析】由题表内容可知,除温度外,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故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实验中为控制单一变量采取的措施有天竺葵长势相同,并将其分别置于除温度外其他实验条件相同的环境中。
(3)【答案】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  不必  实验是通过测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来得出实验结果的,无须利用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
【解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故由题表内容可知,实验通过测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反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实验进行前,不必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因为实验是通过测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来得出实验结果的,无须利用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
(4)【答案】增强  降低  20
【解析】由题表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逐渐升高,说明呼吸作用逐渐增强。所以,适当降低夜间温度能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增加温室大棚内农作物的产量。由题表数据可知,当温度为20 ℃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差值最大,故推测在24小时内,置于20 ℃环境中的天竺葵体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17.(1)【答案】脂肪  D  小肠
【解析】分析题图甲可知,A为口腔,B为咽和食管,C为胃,D为小肠。营养物质a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是淀粉;营养物质b在胃中开始被消化,是蛋白质;营养物质c在小肠中开始被消化,是脂肪。
(2)【答案】①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气体的扩散作用  毛细血管壁、肺泡壁
【解析】肺泡的弹性回缩功能减弱,会直接影响图乙中的过程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该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过程②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需要依次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
(3)【答案】血浆  ①⑤
【解析】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代谢废物进入血液。这些代谢废物主要由血浆运输,其中,二氧化碳通过过程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排出体外,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则主要以尿液的形式通过过程⑤排尿排出体外。
(4)【答案】水、无机盐、尿素
【解析】血液流经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会进入汗腺,随汗液排出体外。
(5)【答案】小肠(或十二指肠)  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解析】肝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小肠的起始部分);结合血红素进入肾后可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中其运输途径为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8.(1)【答案】唾液  不变蓝
【解析】分析可知,①号和②号试管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①号试管中有唾液,淀粉会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2)【答案】探究温度是否会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解析】分析可知,①④号试管的变量是温度,可探究温度是否会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3)【答案】1  唾液、肠液、胰液
【解析】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消化成麦芽糖,并没有被彻底消化成葡萄糖,因此图甲所示实验模拟的是图乙中的剪刀1。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因此参与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胰液。
(4)【答案】消化  ①  小肠绒毛  静脉
【解析】淀粉等在剪刀2的作用下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能够穿过①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经过物质交换后,血液会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
(5)【答案】0.1
【解析】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的酶溶液,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所以表中的x是0.1。
(6)【答案】淀粉
【解析】由实验结果可推测,该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7)【答案】保证酶正常发挥作用
【解析】37 ℃接近人体体温,实验中将试管置于37 ℃温水中的目的是保证酶正常发挥作用。
19.(1)【答案】G  吸收  A  右心房
【解析】食物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的过程叫作吸收;水进入人体后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图甲中的G吸收过程进入循环系统,经下腔静脉首先到达A右心房。
(2)【答案】唾液、肠液、胰液  c  肾小管  水、无机盐
【解析】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有唾液、肠液、胰液;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无机盐和水等形成尿液。因此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与肾单位中c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关。
(3)【答案】关闭  氧、尿素
【解析】图甲中C左心室、D右心室同时收缩时,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此时,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处于关闭状态;⑤可表示肾动脉,③可表示肾静脉,肾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血液流经肾时,尿素等代谢废物会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会消耗氧。因此与血管⑤肾动脉相比,从血管③肾静脉流出的血液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和尿素等。
(4)【答案】CE  舒张
【解析】图甲中的E表示呼气过程,肺容量减小,对应图乙中的CE段,此时膈肌处于舒张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