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1.2 声与听觉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知导入树叶沙沙,乌鸣啾啾,流水潺潺,琴声瑟瑟……天籁之声给人以享受。那么,各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人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新知讲解声音的产生探索活动物体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太普遍了。请说说生活中的一些发声现象。1.用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和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2.将手指轻轻放在咽喉处,让手指感受讲话时声带是否在振动。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因振动而产生声音?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树叶沙沙响,树叶在振动;琴声瑟瑟,弦在振动。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思考:举例可以作为声源的物体有哪些?风声:空气振动发声 雨声:水振动发生发声 读书声:声带振动发声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打击部位的振动发声;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如长笛、箫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生。转换法:将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的一种科学探究方法。思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你能用什么办法让我们感知物体的振动吗?运用转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或泡沫小球的跳动、乒乓球的摆动、水花飞溅等课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那么,蝉是怎样发声的呢?蝉靠腹部的鼓膜振动发声。声音的传播当我们专心地听,便会听到一些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探索活动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名同学轻轻敲桌面,另一名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敲击声耳朵桌面2.将两张课桌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还能听到敲击声吗?敲击声耳朵桌面、空气3.如图所示,将两块铁块或石块在玻璃缸里的水中互相撞击,能听到撞击声吗?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气体中传播。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敲击声耳朵水、空气探索活动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铃声耳朵空气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在实验中我们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成真空,但我们可以通过声音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放啊称为科学推理法(或理想实验法)。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再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作介质。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它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假如没有空气,声音就无法传播,你知道太空中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思考与讨论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了爆炸。这样的场景合理吗?不合理,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听不到爆炸声。实践活动1.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细木条上,并用胶带将细木条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2.两名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拉紧棉绳。当一名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名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能,固体能传播声音声波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那么,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着、不形象直观,难以理解,借助“水波”来类比认识声波,这就是类比法。探索活动1.在水槽中加入水,放上一只软木塞。然后用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此时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引起软木塞上下浮动。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从而使烛焰发生晃动。思考:以喇叭发声为例,阐述声音是如何以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当喇叭的纸盘面向外侧运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喇叭的纸盘面向内侧运动时,这部分空气变疏。喇叭纸盘面的不断振动,使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声波将声音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其实他传递着的是能,而非物质。雷电发生后,雷声以声波形式将能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我们周围,使我们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使我们能够听到雷声,但雷电发生处的空气并没有到达我们的周围。观察下图,你发现了什么?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空气(15℃) 340 海水(25 ℃) 1531空气(25 ℃) 346 铜(棒) 3750软木(25 ℃) 500 大理石 3810煤油(25 ℃) 1324 铝(棒) 5000蒸馏水(25 ℃) 1497 铁(棒) 5200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m,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m。思考与讨论如图是声音在干燥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干燥的空气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增大,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m。听觉的形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有了它,我们才能听到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外耳包括:中耳包括:内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前庭、半规管、耳蜗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半规管:前庭:耳蜗: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收集声波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旋转感觉位置、速度感觉有听觉感受器耳廓收集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带动鼓室内三块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将声音放大传入耳蜗,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声波鼓膜振动外耳道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内耳耳蜗听神经听觉通常会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助听器能帮助很多听觉不灵敏的人提高听力。有些人由于听觉器官的某一部分受了损伤,失去听觉,即使用助听器也很难再听到声音了。外伤、过大的音量、误用耳毒性药物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导致听力受损往往是不可逆的。失聪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此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和航空病。思考与讨论1.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谈谈引起听觉障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或张嘴,这是为什么?根据听觉形成过程可知,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听觉都将会受到影响。引起听觉受损的原因主要由两个:一是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引起听力下降,称为传导性耳聋;另一种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损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捂紧双耳,这是为了防止强烈的振动传到鼓膜,把鼓膜震破。中耳经过咽鼓管连接至咽部,咽鼓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中耳内的气压,使之与外界环境的气压相同。张开嘴,可以使内耳的气压与外界环境的气压相同,保护鼓膜不至于因内外压力差太大而被震破。课堂总结声与听觉产生:声源的振动(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声音传播的形式: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固>液>气)和温度有关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 外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外耳:耳中耳:内耳: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 常振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耳蜗:有听觉感受器课堂练习1.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会消失,这是因为 ( )A.手挡住了锣发出的声音 B.手按住锣面,使锣面停止了振动C.手使锣面振动加快 D.无法判断B2.在一根充满水的足够长铁管的一端用榔头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够听到几次声音(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C3.声音在15 ℃的空气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是______米。古代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0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4.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可以通过敲击就近的铁管道来向外界求救。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5.有一种叫作“鱼洗”的铜制容器,如图,“鱼洗”内盛水,当用手搓动两侧的“耳朵”时,能看到水珠在水面上跳动,同时还能听到“嗞嗞”的声音。当手停止搓动后,仍能观察到这些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并且传声效果好。“鱼洗”仍在振动发声。6.某人有听觉障碍后去医院检查,发现耳的结构并无损伤。那么,推测发病的部位可能在哪里?7.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的计时员在听见起跑的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准确吗?为什么?听觉神经或听觉中枢。不准确。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00m所需时间t=s/v=100m/340m/s=0.294s ,该时间较大,不能忽略不计,即计时员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比实际成绩少了0.294s,所以不准确。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声与听觉.pptx 会跳舞的火焰.mp4 助听器.mp4 探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mp4 蝉的发声.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