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学科第三次月考检测卷姓名: 班级:注意事项: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口述历史是指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我国口述历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近年来,一系列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其他历史、人文的纪录片大量使用了口述历史的叙事方式,其所带来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是采访任何复述者、转述者或者专家学者都无法达到的。首先,口述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纪录片叙事方式。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多种多样,创作者可根据所创作的纪录片题材和风格来选择具体的叙事方式。对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而言,尤其是类似抗日战争、长征、抗美援朝等重大战争题材的纪录创作而言,邀请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叙事,再配合史料、影像、专家评述等表现方式,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印证,从而还原历史,并增加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其次,口述者往往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是“第一现场”的讲述人,其口述历史往往具有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其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还原,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再次,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距今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亲历者或间接参与者的年龄已超过八九十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在者会越来越少。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相关档案管理部门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抢救性”采访,对类似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影像口述记录,拍摄、制作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口述,能够形成一批极其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从而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除此之外,口述历史具有以微观视角呈现宏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口述历史最能体现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特性,因为它具有个体叙事的特点,呈现一种微观的视角。而恰恰是这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还印证了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而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纪录片创作要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和心态,以口述人的微视角、小切口追溯历史、还原历史,以个体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反映时代风云,凸显历史主题。总之,对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而言,口述历史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创作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效果等都提供了更多真实历史的呈现。通过对口述历史恰当、合理的运用,纪录片可以发挥口述历史的重要价值。(摘编自于洋《口述历史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材料二:2020年10月21日首播的纪录片《英雄儿女》共涉及80余个英雄故事和人物,其中有浴血奋战的志愿军英模,有踊跃支前的工人、农民、文艺工作者、医生、爱国工商业者,还有为志愿军缝军装、做炒面的普通人,多角度、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展现了志愿军将士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精神,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责任担当。创作过程中,采访组奔赴多地,采访到的志愿军老战士达10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02岁的时任志愿军炮兵第一师师长文击,年龄最小的是80岁的时任志愿军工程兵文工团团员艺兵。导演陈真认为:“我们就想尝试用另一种办法,将视角放低,找到在战争中被忽略的人物,在历史当中被忽视的细节,用这些大时代背景下有生命的个体的遭际勾勒出一幅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这也许是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的很不同的一段历史,但是我们认为它是一段别样真实的历史。”(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三: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事件的进程中,但也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完整的历史真相。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在访谈过程中因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创作纪录片可以带来超越采访复述者、转述者或者专家学者这种形式的打动人心的力量。B. 在创作纪录片时应以口述人的微视角讲述时代故事,着重关注小人物的情感、命运和心态。C. 区别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出来历史,导演陈真在《英雄儿女》中展现的历史具有别样的真实性。D. 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肯定了口述历史的价值。B. 口述历史是宏大历史事件中具体内容的印证,同时也具有宏大叙事所无法替代的特性。C. 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看待复杂的历史,否则得出的观点往往会受到立场的影响并与史实产生偏差。D. 访谈对象的选择和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都是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的重要因素。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保尔·汤普生认为:“通过人民的声音,把人民的历史交还给人民。”B. 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事,历史也就是人事的历史。”C. 雷蒙阿隆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了解过去的生活,展望未来。”D. 古华认为:“然而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4.纪录片《英雄儿女》是如何体现出口述历史这种形式的优越性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5.假如你是某访谈节目的负责人,接下来一期节目主题是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拟邀请事件亲历者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口述,为了保证口述历史的可信度,你将从哪些方面开始准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钟山水韵 洪忠佩静坐江边,聆听江水撞击岩石洞穴的“钟鸣之声”,①如同谛听石钟山的心跳。激荡的“钟鸣之声”,成就了石钟山山名的由来。没有人声的喧哗,只有江水的回荡,还有与我一样耐着性子倾听“千古奇音”的友人。对这“千古奇音”奥秘的解释,我肯定不如地理学家透彻。我以为,是江风、江水、山岩、岩洞,孕育了石钟山的骨骼形态,还有生命的传奇。真正让石钟山名声大噪的是苏东坡。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送长子苏迈赴德兴任县尉,走水路来到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湖口石钟山。乘小舟于绝壁下考察和聆听“奇音”之后,苏东坡写下了《石钟山记》。从此,石钟山名扬天下。历史上,湖口先后隶属九江郡、豫章郡、彭泽县。陶渊明任彭泽县县令时,县衙就设在今天的湖口县均桥镇柳德昭湾。湖口县作为行政区划始于南唐(950年)。今天的湖口县隶属江西省九江市。打开湖口的历史画卷,石钟山是当然的地标。石灰岩耸立的石钟山位于湖口县城区,海拔不到六十二米,面积很小,历史上却是“江湖锁钥”之地。石钟山有南北之分,靠南面临鄱阳湖的为上钟山;北面抵长江的,则是下钟山。石钟山虽不高,意境却高远。山上的怀苏亭、清浊亭、上谕亭、梅花厅、昭忠祠、碑廊、禅林、古树,与山下滔滔的长江水,一起生发出无尽的诗情画意。②事实上,与石钟山结缘的名人很多。除苏东坡外,还有陶渊明、郦道元、王安石、黄庭坚、郑板桥、曾国藩等,都留下了诗文遗墨。如今,石钟山和鄱阳湖中的鞋山作为庐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间如江水般流淌。这些已是几年前登临石钟山的记忆了。似乎有关石钟山的人和事,相距那么远,却又感觉离得这么近。不承想,这次再次来到石钟山,能够他乡遇故知——正在石钟山从事景区景观提升改造工作的胡文全,是从我家乡江西婺源走出去的古建修缮名匠。在石钟山相遇,他自然成了我的义务向导。从石钟山山门拾级而上,胡文全引领我去江天一览亭和泛舟岩俯瞰,出现在视线中的是鄱阳湖水与长江水相融后向东奔流的壮阔景象。不过移步清浊亭眺望,所看到的“江湖两色”自然奇观,却颠覆了我之前关于长江水浑浊、鄱阳湖水清澈的认知——此刻,江湖交汇,鄱阳湖水浑浊而长江水清澈。石钟山景区的工作人员小李解开了我的疑惑,这是因为冬季枯水、船运往来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江风呼呼地吹,江上船来船往。风太大,很难下到江边去倾听那“钟鸣之声”了。胡文全如数家珍,一一向我介绍石钟山的历史文化遗存。确实,如果没有《石钟山记》,没有亭台楼阁等景观,石钟山与长江边其他寂静山野没有两样。那天下午黄昏时返回,往鄱阳湖大桥方向的游轮码头走。江边的警示牌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地为长江八里江段长吻鮠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上至鄱阳湖公路大桥上游七百米,下至金砂湾园区江铜集团公司码头,为永久性禁钓区域……湖口县水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而生活在江边的渔民,世代以捕鱼为生。几年前湖口县率先在全国实施禁捕退捕,渔民上岸转产。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江豚。每年7月到10月间,江豚会在石钟山到鞋山水域出没。我到石钟山时已错过了江豚逐浪嬉水的季节。石钟山景区负责人夏美贵见我对长江文化和生态保护兴趣浓厚,极力推荐我去与石钟山相距不远的江豚湾。说若是去了石钟山,不去江豚湾,等于没到湖口。江豚,因萌萌的样子,被人们称为长江的“微笑精灵”。一片湖光山色的江豚湾,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原称南北港。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养护、救治江豚的工作越来越受重视,这里成为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和长江江豚保护救助中心。走进江豚湾长江流域淡水鱼类展示馆,我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珍稀鱼类家族。此前,我从未如此近距离看到中华鲟、大鲵、豹纹鲨、金吉罗、鳐鱼等珍稀鱼类。在播放的视频中,③我还一次次看到了“江豚的微笑”,听到了它们逐浪时欢快的“笑声”。在长江生活的鱼类是个大家族,有400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60余种、洄游性鱼类11种。白鲟等鱼类如今已经只能看到标本。在江豚湾,我觉得最幸福的莫过于在这里工作的小沈,每天能够与那么多鱼类亲密接触。小沈从小生活在石钟山脚下,热爱家乡山水,长大后选择在鱼类展示馆做一名饲养员。想必所有到访江豚湾的人都与我一样,在接受水生生物科普的同时,认识到湖口县“山江湖”的自然资源禀赋,也增强了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领悟到实施“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意义。再访石钟山,俯瞰滔滔江水,江面波光粼粼。如果说,是长江孕育了石钟山的千古神奇,那如今的江豚湾,则是实施“长江大保护”造就的新传奇。(有删改)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侧耳倾听石钟山的“千古奇音”,并谦虚地认为自己对声音成因的解释并不透彻,不如地理学家。B. 石钟山是湖口的地标,是庐山风景区的组成之一,意境高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C. 作者再到石钟山,看到冬季枯水期时长江水浑浊而鄱阳湖水清澈、“江湖两色”相融奔流的情景,非常震惊。D. 如今的江豚湾能让访客了解水生生物知识,增强保护水生生物的意识,还能体悟实施“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意义。7.下列对文中标题和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为石钟山水,并以“韵”字奠定了全文对石钟山水独特情趣的赞美的基调。B. 句子①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江水撞击岩石洞穴的声音,赞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 句子②语言简洁,紧承上文“历史画卷”,指出和石钟山有关的历史人物众多,增强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D. 句子③以“我”的所见所闻,写出了“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后带来的重大变化,拓展了文章主题。8.作者为什么说“似乎有关石钟山的人和事,相距那么远,却又感觉离得这么近”?9.本文作者写了自己两次游览石钟山水的经历,写作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材料二: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10.下列文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顾视无可置者 顾:看 B.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C. 慈父见背 见:表被动,被 D. 形影相吊 吊:安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当南日”的“当”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当”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B. “舅夺母志”的“夺”与《论语》中“三军可夺帅也”的“夺”意义和用法都相同。C. “臣以险衅”与“臣以供养无主”中的两个“以”字,用法都相同。D. “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人方式,与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 狼狈。C.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D.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14.《古文观止》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供祖母奉膳。”阅读材料二,你认为李密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打动晋武帝?请概括要点。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二十八星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的高危。(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化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用以表达诗人对过去的觉醒,对未来尚可补救的坚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 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世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 )。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将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B.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C.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D.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C.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陶渊明的归隐情趣中蕴含着一份孤高。“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是陶渊明为自己选择的归隐后的生活环境。“三径”化用了蒋诩的典故。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陶渊明以蒋诩自比,借松菊明志,归隐田园的志向中蕴含着“请息交以绝游”的孤高。“孤”字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①___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或棹孤舟”“怀良辰以孤往”。“孤”除了有孤独、孤寂之意外,更意在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一个“抚”字流露出陶渊明对刚正高洁的“松”的无比怜爱之情。“孤松”其实就是陶渊明的化身,寄托了他傲然挺立、抗争世俗的孤愤。古代文人常把“舟”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以“舟”之状态写自己之心境。陶渊明借“舟遥遥以轻飏”来写自己从官场返家的轻松与惬意;( );( )……“或棹孤舟”中的“孤舟”同样附着了③__________________,“孤”既写出了舟之孤单、人之孤独,更写出了灵魂之孤高。“怀良辰以孤往”是陶渊明写自己探求自然美景、追寻游览之乐的场景,“孤往”与“奚惆怅而独悲”中的“独悲”,“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一样,都是作为隐者的陶渊明在以一种孤高的姿态独自品味生命的意蕴。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8.请模仿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仿写两个句子,要求选用陶渊明以外的作者和作品。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5.【答案】A、B、D、【参考答案】①采访抗美援朝亲历者可以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进行印证,还原历史,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②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增强了纪录片的代入感,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③《英雄儿女》纪录片完成了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的精准表达,视频成为了国家宝贵的影像资料。④通过采访亲历者和口述的方式,聚焦宏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创新了叙事视角。、【参考答案】①在访谈者的选择上,应选择业务能力过关、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储备的访谈者,避免误读口述者表达的内容。②在访谈嘉宾的选择上,要选择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的多位嘉宾,避免口述者回忆的局限性。【解析】1. 【试题分析】B选项扩大范围,原文为“有学者认为,纪录片创作要多关注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和心态,以口述人的微视角……”,是“有学者认为”,不是普遍规律。C选项“区别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出来历史”过于绝对,原文为“这也许是与过去宏大叙事中所表现的很不同的一段历史”。D选项“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曲解文意,由原文“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且“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2. 【试题分析】B选项“口述历史是”偷换主语,根据材料一“而恰恰是这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还印证了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可知,印证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的是“个体的、微观的视角”,而非口述历史。3. 【试题分析】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A选项保尔·汤普生的观点重在说明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不符合论点;B选项柯林伍德的观点重在说明历史研究的对象,不符合论点;C选项雷蒙阿隆的观点重在说明历史的作用和目的,不符合论点;D选项古华的观点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可以作为材料三的论据。4. 【试题分析】 结合“邀请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叙事,再配合史料、影像、专家评述等表现方式,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印证,从而还原历史,并增加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和可看性”分析可知,采访抗美援朝亲历者可以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进行印证,还原历史,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结合“口述者往往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是“第一现场”的讲述人,其口述历史往往具有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其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还原,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传播效果”分析可知,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增强了纪录片的代入感,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结合“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距今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其亲历者或间接参与者……健在者会越来越少……对类似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进行影像口述记录,拍摄、制作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口述,能够形成一批极其珍贵的口述历史影像档案,从而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分析可知,《英雄儿女》纪录片完成了对抗美援朝历史事件的精准表达,视频成为了国家宝贵的影像资料。结合“口述历史具有以微观视角呈现宏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口述历史最能体现大众传播中人际传播的特性,因为它具有个体叙事的特点,呈现一种微观的视角。而恰恰是这种个体的、微观的视角,不仅丰富了叙事的层次,还印证了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具体内容,具有宏大叙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而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分析可知,通过采访亲历者和口述的方式,聚焦宏大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创新了叙事视角。5. 【试题分析】 结合“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在访谈过程中因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可知,在访谈者的选择上,应选择业务能力过关、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储备的访谈者,避免误读口述者表达的内容。在结合“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可知,访谈嘉宾的选择上,要选择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的多位嘉宾,避免口述者回忆的局限性。6~9.【答案】C、B、 ①“相距那么远”是因为石钟山在宋朝时就已因苏东坡而出名;在历史上位置重要,属于“江湖锁钥”之地。②“离得这么近”是因为很多文人留下了诗文遗墨,供后人品鉴;山上的众多建筑和山下江水的诗情画意,让文人笔下的石钟山如在目前。、 侧重点:①第一次游览在简单写景之后侧重于写历史上和石钟山相关的人、事。②第二次游览在写了“江湖两色”景象后,侧重于叙写石钟山相关水域中的生物保护现状。作用:①这样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两次游览过程,符合人们的认知,便于和读者沟通交流;②两次游览各有侧重,能够让读者全方位地感受石钟山水的过去和现在,表现主题。【解析】1. 【试题分析】 C选项“看到冬季枯水期时长江水浑浊而鄱阳湖水清澈”错误,原文是说“却颠覆了我之前关于长江水浑浊、鄱阳湖水清澈的认知——此刻,江湖交汇,鄱阳湖水浑浊而长江水清澈”。2. 【试题分析】 B选项“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错误,此处没有运用象征手法,“谛听石钟山的心跳”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另外“赞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拔高了句子内涵,此处旨在赞美大自然的神奇。3. 【试题分析】 据上句“这些已是几年前登临石钟山的记忆了”可以确定作答范围应该在上文。真正让石钟山名声大噪的是苏东坡,他写下了《石钟山记》,从此,石钟山名扬天下,说明石钟山在宋朝时就已因苏东坡而出名;石钟山是当然的地标,石灰岩耸立的石钟山位于湖口县城区,历史上却是“江湖锁钥”之地,说明石钟山在历史上是“江湖锁钥”之地。所以,有关石钟山的人和事,作者感觉“相距那么远”。与石钟山结缘的名人很多,除苏东坡外,还有陶渊明、郦道元、王安石、黄庭坚、郑板桥、曾国藩等,都留下了诗文遗墨,可供后人品鉴;石钟山意境高远,山上的怀苏亭、清浊亭、上谕亭、梅花厅、昭忠祠、碑廊等建筑,与山下滔滔的长江水,一起生发出无尽的诗情画意,让文人笔下的石钟山如在眼前。所以,有关石钟山的人和事,作者感觉“离得这么近”。4. 【试题分析】 侧重点:①第四段写苏东坡写下了《石钟山记》,让石钟山名扬天下;第七段写除苏东坡外,还有很多与石钟山结缘的名人都留下了诗文遗墨。第六段写石灰岩耸立的石钟山历史上是“江湖锁钥”之地,石钟山意境高远,山上所以,的怀苏亭、清浊亭等,与山下滔滔的长江水,一起生发出无尽的诗情画意。所以,第一次游览在简单写景之后侧重于写历史上和石钟山相关的人、事。②原文“不承想,这次再次来到石钟山”,从第九段以后是写第二次游览。第九至十一段写胡文全做向导引领“我”看到了“江湖两色”自然奇观,向“我”介绍石钟山的历史文化遗存;第十二至十九段写石钟山相关水域中的生物保护情况,作者领悟到了实施“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意义。所以,第二次游览在写了“江湖两色”景象后,侧重于叙写石钟山相关水域中的生物保护现状。作用:①从情节线索看,由“时间如江水般流淌。这些已是几年前登临石钟山的记忆了”“不承想,这次再次来到石钟山”可知,文章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两次游览过程,符合人们的认知,便于和读者沟通交流;②从内容主题看,两次游览,先写自然之景、历史上与石钟山有关的人、事等,再写相关水域生物保护,各有侧重,能够让读者全方位地感受石钟山水的过去和现在,突出主题。10~14.【答案】C、D、C、 (1)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2)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①身世的苦情;②(忠孝)两难的忧情;③拳拳的孝情;④耿耿的忠情。【解析】1. 【试题分析】A选项句意: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B选项句意:等到她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C选项见: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不是“表被动,被” 。句意:父亲就弃我而死去。D选项句意: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2. 【试题分析】A选项正确。对着。/抵偿。句意:用来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汉朝廷也扣留他们以相抵。B选项正确。“夺”都是改变。句意: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C选项正确。都是介词,因为。句意:我因命运坎坷。/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D选项“自上而下”说法错误,应是自下而上。科举的“秀才”指科举考试中乡试者。3. 【试题分析】句意: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进退两难,实在是狼狈。“臣欲奉诏奔驰”,“臣”,主语,“欲奉诏奔驰”作谓语,本句是主谓句,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则告诉不许”,“则”,表转折的连词,用在句首,前面应断开,排除B。4. 【试题分析】 (1)“过”,看望,探望;“若”,你;“竟日”,整日,终日;“大”,很,非常。(2)“鲜”,少;“祚”,福分;“儿息”,儿子。5. 【试题分析】 ①结合“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可概括出,身世的苦情; ②结合“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可概括出,(忠孝)两难的忧情; ③结合“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可概括出,拳拳的孝情; ④结合“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概括出,耿耿的忠情。15.【答案】 (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乞”“扪”“胁”“抚”“膺”“悟”“已”“谏”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16.【答案】(1)C (2)B (3)“演绎”改为“演变”;在“赋予”前加“被”。【解析】(1)语段的描写对象是砚台,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排除A、B。“家世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分别照应“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排除D。(2) 画波浪线的句子与B项均使用了借代的手法。A.比喻。C.夸张。D.通感。(3)“演绎为艺术品”,搭配不当;本句的主语是“砚”,应该是“被人们赋予文化内涵”,要改成被动句。17~18.【答案】①直接出现过三次/出现了多次;②自己品行“精神/灵魂”的孤高;③作者的感情(色彩)。、示例:李白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写自己在被流放途中收到赦免消息的畅快与欣喜。杜甫以‘危樯独夜舟’来写自己失去依靠后生活的困境和落魄。【解析】1. 【试题分析】①与前句衔接,这里应出现动词“出现”“有”之类;根据冒号可知,此句是后面的总领句,后面列举了三句带“孤”字的诗句,说明“孤”在《归去来兮辞》中出现了多次,可填直接出现过三次/出现了多次;②此处要填“孤”的 深层含义,根据后面举例中的“刚正高洁”“傲然挺立、抗争世俗”可知,“孤”字代表的是诗人的精神高洁或者灵魂孤高傲然,可填自己品行“精神/灵魂”的孤高;③此处是写“舟”可以用来写“心境”,并句陶渊明等人的诗句为例说明,此处总结,表明“舟”带有诗人的感彩,可填作者的感情(色彩)。2. 【试题分析】 仿写句子要做到结构相似、字数相近,语言表达要流畅。例句描写对象为陶渊明,其中有含有“舟”字的诗句,“从官场返家的轻松与惬意”符合作品内容及情感。整个句子以“……借‘……(含有“舟”的句子)’来写自己……的……(情感)”。本题要注意引用含有“舟”的句子,作者和作品匹配,处境和情感分析正确。19.【答案】略【解析】【试题分析】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苏轼两部作品中的句子。材料一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事情不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单凭想象来推断其有无,行吗?苏轼通过亲身经历,启示后人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避免主观臆断,要具备求实精神。材料二是苏轼创作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哲理诗,写出了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这一道理。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两则材料分别强调了躬身入局实际调研与置身物外把握全局的重要性,意在引导考生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入乎其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又要出乎其外,把握全局。立意时,考生可从任意一方面切入论证,但最佳立意仍是二者兼顾,体现出考生的辩证思维。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躬身入局实际调研与置身物外把握全局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各自的重要性,如何正确把握二者关系走向成功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躬身入局和置身物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如何正确把握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关系”时,可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看待问题时,要置身物外,把握全局,多方见闻识全貌;探究真理时,要深入实际,切忌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对立统一,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姿态,铺就成功底色。立意:1.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2.多方见闻识全貌,不可臆断混视听。3.躬身入局实际调研,置身物外把握全局。4.全面看事物,慎重下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