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期中考试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4分
①充分占有材料,深入调查研究观察与思考并重,善于发现规律(事理)
②说明思路要清晰严谨
③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技巧和方法,如“卖关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增加事理说明的吸引力和准确性
【小题5】6分
①文章列举了广为人知的气象谚语,对气象学现象展开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规律,清晰讲述常识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②文章说明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科学,比喻形象,增加了说服力。
③文章可加入适当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以更好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
④可适当加入一些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列数字等,使说明对象更容易被读者理解
【小题6】C
【小题7】D
【小题8】4分
①关汉卿与杨显之关于文学创作的论争冲突:
②关汉卿与叶和甫关于《窦娥冤》该不该写的冲突
③元代统治阶级与下层百姓的冲突
④关汉卿与叶和甫人性的冲突
⑤文艺创作理想与客观现实压力的冲突。
【小题9】6分
田汉身上就闪烁着关汉卿所有的形象特点,与其说他在写关汉卿,倒不如说他在写自己。
①关注时代。关汉卿熟知元代是一个草营人命、无法无天的社会时代。
②心系苍生。关汉卿把朱小兰的遭遇写成剧本《窦娥冤》,创作《救风尘》《望江亭》等也都是“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
③爱憎分明。关汉卿为朱小兰抱不平对忽辛疾恶如仇,“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连天地也骂起来了”
④凛然不屈。当叶和甫以创作《窦娥冤》会得罪阿合马大人,会被下狱掉脑袋来劝关汉卿不要创作《窦娥冤》时关汉卿说“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⑤执着理想。叶和甫劝关汉卿创作要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认为创作《窦娥冤》“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 很是不值”,但关汉卿不为所动,仍旧执着于自己的创作理想,说“我也不求什么签名,怕什么一落千丈 ”
【小题10】ACD
【小题11】B
【小题12】B
【小题13】13①翻译: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关键点:困于外久:被动句;1分 庸……乎怎么……呢。1分 句意2分
句子翻译为:晋公子品行高尚,但被困在外太久了,随从的都是国家的贤才,这是上天安排的,怎么可以杀了呢
13②翻译: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关键点:亡:逃跑1分 安:怎么1分 句意2分
句子翻译:从诸侯国中逃出的公子经过我们国家的太多了,怎么可以都按照礼仪去接待他们呢!”
【小题14】3分
记述叔瞻劝谏郑文公礼遇重耳的理由、角度侧重点不同。《史记》中叔瞻侧重从重耳与郑文公的同姓的亲缘关系和重耳团队贤能角度劝郑文公礼遇重耳。《左传》中叔詹侧重从天命角度劝耳,谏郑文公礼遇重耳。
【小题15】B
【小题16】6分
颈联上句“茂林风送幽禽语”,写的是一阵风吹过茂密的丛林,禽鸟的鸣叫声也随之飘来,这是听觉描写,“幽”字写出了听觉上的深幽; “坏壁苔侵醉墨痕”,写的是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这是视觉描写,“侵”字写出了视觉上的斑驳。颈联两句视听结合,写出了眼前之景的幽静。
【小题17】①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②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③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8】4分
成绩斐然 动人心弦 源源不断 日新月异
【小题19】C
【小题20】D
【小题21】4分
A但是南北吃法不尽相同
B则嗜好生吃
【小题22】6分
①修改为“全球80%的大蒜出口量来自中国”⑤“突破30多亿元”修改为“突破30亿元”⑦“使”修改为“对”或者删除“贡献最大”
【小题23】立意 破“预制”之茧,绽真实之花
范文:
在生活的舞台上,“预制”之风悄然兴起。“预制朋友圈”精心雕琢着虚拟形象,“预制人生”则试图将生活纳入既定轨道。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预制”模式,实则如一张无形之网,束缚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由。我们当破“预制”之茧绽真实之花。
“预制”人生,看似规避了风险,实则丢失了生活的本真。人们为了树立完美人设,提前规划好每一步,瞻前顾后、战战兢兢,如同提线木偶般在预设的轨道上表演。我们精心挑选朋友圈的素材,用滤镜修饰生活,却忘了生活本就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从未被困境“预制”,而是以豁达的心态拥抱生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他在真实的生活中吟诗作对、品尝生”美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正是因为他敢于直面生活的真实,不刻意伪装,才让他的生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倘若苏轼也活在“预制”的人生中,恐怕我们只能看到一个谨小慎微、毫无生气的文人形象。
“预制”思维限制了生活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在舒适区中逐渐麻木。当我们将生活变成一场排练好的演出,每一次选择都小心翼翼,生怕出现差错,我们便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勇气。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他没有按照常规的科研思路去“预制”自己的研究路径,而是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他常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让他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打破“预制的枷锁,勇敢地迈出舒适区,才能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
破“预制”之茧,需要我们拥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和热情。真实的自己或许并不完美,有缺点、有失败,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有缺点、有失败,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勇敢地展现真实的情感和想法。同时,我们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珍惜每一次经历。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痛苦,都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活不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而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让我们破除“预制”的束缚,以真实的姿态拥抱生活,在探索中成长,在挫折中坚强。用勇气和热情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让生命之花在真实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普兰店地区期中考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考试范围:必修下1--4单元+古诗背诵四首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清晰地说明事理,首先要发现事理,而发现事理需要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广泛搜集、科学梳理,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更需要敏锐地发现隐藏在对象背后的规律。
梁思成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当时的中国为中心,通览古今,跨越中外纵横比对,从时空维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既从空间维度说明中国建筑体系分布情况及辐射现象,又从时间维度指出上下几千年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突出中国建筑体系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感。林庚的《说“木叶”》同样是作者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整合后提出了“木叶的暗示性”事理。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共引用二十一句古诗词,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比较辨析后清晰地说明事理。
综合而言,梁思成、林庚在引出事理方面,大致采用了“明确对象--梳理资料(实地考察)--比较分析-------提出事理-----阐明事理"的说明思路,体现了“格物穷理”的治学精神。这对中学生学习如何选定说明对象、发现事理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事理说明的本质在于阐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属于抽象性表达。同时,事理说明文大部分是学术性论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具有严密的表达逻辑,对读者的知识素养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为了捕获读者的芳心,增强悦纳效果,这类文章需采用一定的说明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比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中,作者都采用了“卖关子”的技巧。“卖关子”不是直接抛出个人见解,而是借助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他人熟视无睹的地方提出具有启发意义或引发他人注意的问题,来达到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的目的。
“卖关子”要学会设疑解疑,问题的产生是对事物、事理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解答体现了对事理的理解程度。问题的不断产生,既表明自己对事理的认识不断加深,也将事理的探讨由表面推向深入。在自间自答中激发读者共鸣,引发读者共思: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和个人话语体系之中,以让读者接受和认同自己的理解。
事理说明的基本要求是“说得清,道得明”,核心在于说清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关健要素。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准确科学地表达对事理的认识需要综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在事理说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梁思成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建筑的惯例法式,将其比喻为文章的“文法”,将“梁、柱、枋”等比作语言“词汇”将专业领域的体系及构件转化为读者熟悉的做文章的思路及要素,化艰深为浅显。《说“木叶”》最为突出的是作比较,在比较中说清概念内活,在比较中突出“木叶”属性。读者不仅明晰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还在阅读中获得了卓富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分析让人觉得思维缜密,鞭辟入里。打比方,可以让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使读者有更直观的认识。作比较,可以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可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辨别。
(摘编自顾海学《复杂事理如何说清道明》)
材料二
在大气光学现象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的早晨,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很少,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明东方低空有云层存在,含有大量水汽。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晚霞主要是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因此,如果此时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西方空气比较干燥。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受西风带影响,气流由西向东移动,未来本地天气不会变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
冷空气活动是天气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冷空气的来临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指的是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分明,进入秋季以后天气凉爽,随着雨水一次次的降临,气温也会不断降低。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以南移动,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随着西北风的来临,冷空气一次次南侵,会带来大风、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空气活动频率一般5到7天一次,所以如果观察到十次左右降水,即表示已经是秋后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秋尽冬初,所以说“十场秋雨要穿棉”。
除此之外,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是天气变化最直接的反映者,看云识天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常识。“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就是典型的根据云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例子。“鱼鳞斑”,是指气象学上的透光高积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许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规律地排列而成。各个云块互相分离,又互相并和,在云块的空院里,可以看见蓝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较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蜂。云块排列整齐,又像是屋顶的瓦片,被人们称作“鱼鳞斑”或“瓦块云”。这种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是晴天的征兆。
这些谚语从劳动生产中产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摘编自刘心愿《从气象谚语读懂常识之“理”》)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要发现事理,需要先搜集梳理资料,然后观察、思考,最后发现隐藏的规律。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梁思成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C.《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的说理思路相近,都能体现“格物穷理”
D.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有助于将事理“说得清,道得明”,如打比方、作比较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说“木叶”》第二节中的设问五连击方式,是林庚采用了“卖关子”的说明技巧。
B.《中国建筑的特征》善用比喻,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使读者更准确地辨别。
C.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含有气象等地理知识,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D.“鱼鳞斑”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所以能预示晴天。
3.下列选项与清晰说明事理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文童例话》)
B.抽象的事理附着于事物,只待我们去发现。(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
C.故(诗文)妙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D.既然设问可以增加效率的话,为什么要吝啬这些设问呢 (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说清道明事理”应注意的事项。(4分)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四指出,“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材料二以“气象谚语中的“理””为对象进行说明,请结合你总结的注意事项,对材料二进行点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第五幕】关汉卿的书斋
田汉
他的好友杨显之,在看已经写成的几折。关汉卿站在其后面。
关汉卿:显之,你看这样写,行了吗
杨显之:行。我看这倒是你的压卷之作。不过有几点想问问你:第一,蔡婆婆这人物,你是要当好人写呢,还是当坏人写呢 当作坏人写吧,她又是窦娥的婆婆,窦娥是为了救她才屈死了的。
关汉卿:这个人大体上还是善良的,她不是很爱实的吗 杨显之:不过你当她是好人写,她又是一个放高利货的,借给你五两银子,隔一年连本带利要你十两;借给你十两,隔一年要你二十两。没有钱还她,你就得把女儿卖给她做儿媳妇。这样的人还能是好人 我倒是替成赛卢医那个办法,要用绳子勒死她。关汉卿:勒死她,就没有人再放高利货了
杨显之:那当然还会有。
关汉卿:却又来了。于今这世道,就是个高利货的世道。相比之下,蔡婆婆还是比较好一点的了。要找真正的好人,除非世界上没有高利货了。杨显之:好,这一点算过去了吧。第二点,山阳县遇供之后,马上说“明日杀窦娥”,既不经三审六问,也不申请刑部批准,就处决人犯。作一个前代的戏,不是符合惯例啊!
关汉卿:你这一点提得好。可是我问你,于今大元朝杀人必须要经过这些程序吗 忽辛杀朱小兰,不是刚问过一堂,第二天就稀里糊涂把她给砍了吗
杨显之:哦,原来你是这个用意,那就没有说的了。此外在文字上,我觉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思》很好。“.….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下,一道血,一层皮”写得又生动,又深刻。后面那支《滚绣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啊,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感情不是更强烈一些吗
关汉卿:好,那就这么改吧。
杨显之:不,你自己斟酌吧,我说得不一定对。
关汉卿:不,你说得很对,(确定地)改! 从桌上落下一张纸,杨显之忙拾起,看了一下。杨显之念: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关汉卿:(低声)这是文丞相写的。
杨显之:文丞相 你是说文天祥丞相
关汉卿:对,就是他。
杨显之:好。我今天还有事,我走了。(站起)文丞相的诗,我带着了。
杨显之匆匆地走出去了。关汉卿看着已经改过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觉朗诵起来。关忠上场。
关忠:老爷,叶先生来了。关汉卿不应。他已独自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好半天,似乎忘掉了周圈的一切。叶和甫上,关忠欲再报告,叶和甫止住他,轻轻地走进来,听关汉卿朗诵。 关汉卿朗诵:【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
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
关忠:(提醒)老爷,叶先生来看你来了。关汉卿:谁 (他醒过来似的)哦,和甫。关忠:叶先生来了好一会儿了。
关汉卿:请坐,请坐。没有知道你来了。失迎得很。
叶和甫:哪里,哪里。还是我来得骅撞,扰乱你的文思了。
关汉卿:(吩咐)关忠,点茶。
关忠:是,(端茶给叶和甫)您请喝茶。
叶和甫:昨儿个帘秀告诉我,你在给地打一个新本子,就是你刚念的这个吗
关汉卿:对。
叶和甫:已经宪稿了
关汉卿:没有。还差一折,不过也快完了。
叶和甫:一定又是个杰作吧,刚才的这支《滚绣球》就不错。让我先观为快吧。(他接过
前几折,看了一下。)
关汉卿:哦,还是所谓的“乱头粗服”,刚才想请显之给仔细改一改,可他没工夫。叶和甫:““乱头粗服,丰韵天然”,你从来不是这样写的么 不过听刚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难为地,错勘贤感枉做天”,连天地也马起来了,不能像往常那样轻松一点吗
关汉卿:你是内行,当然应知道,这戏的写法是随着情节而定的。这戏原本就不是轻松愉快的情节,怎么能用这些笔法呢 我甚至鄙视那些写法,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叶和甫:(不了解)哦,不。还是往常那样的好。你开的是薄荷、甘草的店,人家就向你买薄荷、甘草,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关汉卿:你们那样看我 叶和甫:哦,这是开玩笑。(转话题)刚才这个戏是写的哪个朝代的故事呢
关汉卿: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朝代,应是汉朝吧。东海地方有一个孝妇被东阿太守给冤杀了后来那地方三年没下雨。直到于公治狱,这案子给平反了,这才下起雨来。
叶和甫:这不过是个传说,你不会是还要替传说中的人物担忧吧
关汉卿:如今,这样的冤狱还在重复着哩。
叶和甫:唔,帘秀告诉我,你对最近朱小兰一案很抱不平。关汉卿:对,每个有良心的人,都会为她不平的。
叶和甫:是啊,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更何况你这样多情的文人呢 不过,别人议论尽管议论,你可千万别写。
关汉卿:(反感)那为什么
叶和甫:我觉得,你近来的几出戏,像《救风尘》《望江亭》啊,称得上是洛阳纸贵。歌台舞榭没你的戏就不卖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于今,你忽然改写公案戏,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岂不一落千丈 很是不值。
关汉卿:胡说什么,我哪是什么“烟花粉黛的大师”,我写《救风尘》是歌颂赵盼儿那样急人之难的侠妓,我写《望江亭》是赞美谭记儿那样机智勇敢、保卫自己幸福的寡妇。我的戏不管写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们一吐胸中的怨气。再说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还有杨衙内之流吗 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
叶和甫:(遮住地)别生气嘛。再说了,小兰一案其说不一,你不要只听人家的一面之词据李驴儿的说法
关汉卿:你这不是一面之词吗 叫我说,是李驴儿这狗杂种,把一个无辜的女子陷客死了,还要血口喷人。你也跟着附和,玷污她的清白。
叶和甫:汉卿,别忙。还有了,你刚才埋怨皇天“数软怕硬”。其实,我们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驴儿当然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萨千户,还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没有什么,其人贪脏枉法,不辨贤恶,不分好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维你,你在戏里骂得真对。但有什么用呢 阿合马大人是当今皇上最信任的财神爷好比一块又大又硬的石头,其余的人全是些鸡蛋,没人敢说他半个坏字眼。你敢碰他?谁碰他谁倒霉。别忘了,老朋友,已经有几个人被下狱了。监察御史白栋、宿卫秦长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们覆辙啊!
关汉卿:(愈发不快)怎么,你是要来威胁我
叶和甫:(越发说得唾沫四溅)你写的这个戏本子,不管假托哪一个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来,明眼人哪个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 只要人家在阿合马大人面前说上几句,不管是演戏的还是写戏的,准保都得.…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抹胖动作)--掉脑袋啊。
关汉卿:(质问)别瞎说了,我这戏跟阿合马有什么关系
叶和甫:你骂忽辛,会跟他老子不相干 弄不好连我们都……
关汉卿:(走前一步)你说了两点,那我也说两点。我写的主角实,是她舍已救人的性格感动了我,使我不能不写,绝不是单纯为的马什么人。你千万替我解释解释。而且,我爱上了戏才写戏的。我既然决定写,就对所写的负责任,生死祸福自己去当。别连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请吧。
(选自田汉《关汉卿》,有划改)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蒋先写关汉卿与好友杨显之在书斋中斟酌已写成的几折《窦冤》,各自发表修改意见。随后,叶和甫劝关汉卿不要写《窦娥冤》。
B.从关汉卿与杨显之的对话可以看出,杨显之对待文学创作严肃、认真,他长于修改作品,有文人风骨,是关汉卿的“莫逆之交”。
C.叶和甫把关汉卿看成了“烟花粉黛的大师”,不赞成关汉卿改写公案戏,是因为不想让他重蹈监察御史白栋等人的覆辙。
D.节选第五幕虽然写了两部分内容,但严格遵守“三一律”原则,“朱小兰”“忽辛”“阿合马”等只出现在人物对话中,从而让戏剧情节集中而又完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把原句陈述语气改为质问语气把对天的哀告和祈求改为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B.田汉在此幕中善于运用对比、村托等修辞手法,富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剧作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有独到之处。
C.第五幕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关汉卿等人物形象,“确定地”“反感”“愈发不快”等都属于神态描写,“质问”“走前一步”等属于动作描写。
D.“我觉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伤风、咳嗽”这一句运用了借代修辞,用“甘草、薄荷”借代那些情节较轻松愉快的作品。
8.“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戏剧”,如《雷雨》中有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冲突、周朴园和鲁大海的阶级冲突,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冲突。(4分)
9.《关汉卿》“戏中戏”的结构让剧作家与剧中人达到心灵、精神的契合。请你结合剧中人关汉卿的形象,探究剧作家田汉的形象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重耳)过郑,郑文公常礼。郑叔瞻读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
郑之出自厉王,而晋之出自武王。”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曰:“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 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 ”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 ”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且言何以易之!”居楚数月,而晋太子围亡秦,秦怨之;闻重耳在楚,乃召之。成王曰:“楚远,更数国乃至晋。秦晋接境,秦君贤,子其勉行!”厚送重耳。 ------《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重耳)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唐读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想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徐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普、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桑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造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吾闻姬姓A唐叔B之后C其后哀者也D其将E由F公子G乎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毋,不要,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毋吾以也”的“毋”意思相同。B.辟,同“避”,躲避,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放辟邪侈”中的“辟”意思相同。
飨,用酒食款待宾客,与《鸿门宴》中“且日飨士卒”的“飨”意思相同。
咎,灾祸,与《出师表》中“以彰其咎”的“咎”意思不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材料一中,重耳到达郑国后,郑文公没有听信大臣叔瞻的进速,既没有礼遇他,也没有杀掉他。
B.材料一中,在晋灭亡秦国后,秦国人怨恨他,太子圉听说重耳在楚,重耳回因,成王以丰厚的礼物赠送重耳。
C.材料二中,在被楚王问及如何回报时,重耳许诺若晋楚“遇于中原”,先“辟君三舍”,而后便引晋军与楚军交战,引起子玉大怒。
D.材料讲述晋文公重耳流亡至郑国与楚国的不同遭遇,可以视为《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的先声。
1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
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14.请据两则材料分别谈谈《史记》和《左传》记述重耳逃亡之事的侧重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 小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诗人追忆往事,回想起群山深处的村落宛如世外桃源,诗人曾在此借水。
诗人骑马走在茂盛的柳树掩映的桥边,这样的美景激发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诗人沉浸在乡村的美景之中,茂林微风、幽禽时鸣,给诗人带来了幽静之感。
诗人以景结情,此写法和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同,寓情与景。
16.颈联描绘了眼前美景,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赏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 ’ ”将国势危难与个人身世对举,表现感伤涕零的情感。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在明净光洁的广阔湖面上安置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面对曾皙有关公西华的提问,回答道宗庙祭祀、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又补充了“ , ”一语,肯定公西华的才华。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 小题。
早在 20世纪 70年代,叶梅就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谓① 。1979 年小说处女作《香池》发表后,陆续有《花灯,像她那双眼睛》《撒忧的龙船河》《五月飞蛾》《最后的土司》等作品问世。她的小说感染力强,牵动人心,真可谓是 _② 。叶梅的创作题材丰富,体载多样,从虚构到非虚构,她总在不断地尝试跨界。在叶梅看来,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她正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她乐意尝试不同的职业,也很乐意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这些尝试给了叶梅 ③ 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评论家李建军说,叶梅是一个“有根”的作家。多年来,她的写作大都以自己的出生地三峡为根基,然而在 ④ 的时代前,叶梅觉得一个作家不仅要有根,也应该不断回答时代的课题,真实记录中国社会在迅猛的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新气象。
18.诸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果就豁然开朗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进话》)
C.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雷雨》)
D.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哈姆莱特》).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B.“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著名独白,集中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
C.我们要结合文中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写,理解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
D.要理解这些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在互动之中,从而让戏“活”起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小题。
俗话说,“鲁菜一万单八百,大蒜独占小九千”。山东是大蒜的重“栽”区,这个“蒜”可不是“装”的:①全球大蒜出口量的 80%产自中国,②其中约七成产自山东。③今年第一季度的海关数据显示,④保鲜蒜成为山东省农业出口第一大单项产品,⑤出口值突破30多亿元,⑧拉动全省农产品出口增长 4.1个百分点,⑦使山东稳居全国农产品出口排行首位贡献最大。⑧有人打趣说,⑨齐鲁大地上除了大汉就是大蒜。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儿。
生吃媺蒜“臭”,热炒靠蒜“香”,虽然大蒜是餐桌标配,A 南方人以熟蒜炝锅醒胃,如香港避风塘炒蟹,视蒜蓉为点睛之笔;再如蒜泥白肉,是响当当的经典川菜。北方人B 如北方的饺子里大多有肉馅,配上生大蒜,不仅可以解腻,还让饺子的味道也提升了不少。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4分)
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预制,顾名思义预先制定、提前准备。比如“预制朋友圈”,人们事先规划并精心制作好朋友圈的图文素材,并在特定时刻或情境中发布。
预制人生,是用心雕饰过的预制生活,虽然能树立完美无缺的讨喜人设,但标准化思维凸显,是一种不许出错的人生。瞻前顾后、战战兢兢,忙于表演、疲于排练,似乎生活尽在掌控之中,但也限制了生活的无限可能。特别是,当预制不再是一次性的表演,而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乃至人生哲学,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否有勇气和热情活出精彩的自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