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红烛闻一多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2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回国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指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就遭到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作者简介作写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回国,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铸就了其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诗集《红烛》,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迷茫感伤和哀怨。诗歌以浓烈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诗是第一部诗集《红烛》的序诗。解题1.红烛是什么?2.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有什么特点?红色的蜡烛,多在喜庆场合燃烧。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理想人格化身。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物我合一。诗人借红烛赞美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有人说,《红烛》的情感始终是在“抑扬”错杂中起伏。 诗歌的九个章节中,哪几个章节是“扬”,又有哪几个章节是“抑”?Wen Yi Duo Hong Zhu①歌咏“红”的本色③④颂扬“光”的意义⑦展望“花”的快乐⑨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②抒写“烧”的困顿⑤⑥追思“泪”的价值⑧感叹“果”的“灰心”如果将《红烛》浓缩为三个问题,你会有怎样的答案?为什么是“红”的烛?红烛为什么要烧腊成灰才放出光?红烛为什么要伤心落泪?文本细读“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这体现了蜡烛存在的价值,讴歌了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红烛因不能更好地奉献与牺牲而落泪。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指向所有愿意为时代鼓与呼的人。最为恰当,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吐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一误再误;矛盾!冲突!一误再误须烧蜡成灰,才放光出。为什么必须牺牲自我才能实现奉献的目标;传统道德与新文化主张在“人”的意义认知上形成的对立。矛盾!冲突!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对光的意义的认识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不误,不误!须烧蜡成灰,才放光出。蜡烛本就为燃烧而诞生,这是蜡烛的使命。自然的方法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梦世人对社会的非理性认知。世人普遍性的冷血。烧沸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监狱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1923年9月7日“红烛”为何而“伤心流泪”?残风“残风”是邪恶的势力的象征。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它“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原因既然“红烛”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还会“灰心”?花与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变沉沉暗夜。面对无边黑暗,灰心也就成为一种必然。1923年9月7日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结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属于无法改变的命运悲剧,当社会不再拥有公平正义时,“创造光明”的美好动因,注定无法结出幸福快乐的果实,只能换来“灰心流泪”的苍凉落寞。1923年9月7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主张,呈现的是传统文人一以贯之的忠诚。1923年9月7日1923年9月7日《红烛》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各种苦痛;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价值诉求,追寻将个体无私奉献于并不美好的时代的决心。1923年9月7日《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上存在哪些差异?《红》直面沉重的现实,属于现实主义。《立》淡化社会环境而放大个体的创造力量,属于浪漫主义。《红》悲而不伤,以伟大的牺牲抒写并不缤纷的图画;《立》张扬有余而厚重不足,无限放大青春的力量,用浓烈的浪漫遮蔽了现实的惨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